?

司馬錯年譜簡編

2023-03-18 15:46吳艾坪
巴蜀史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白起張儀蜀地

吳艾坪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少梁人(今陜西韓城以南)。據學者考證,司馬錯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八世祖。①司馬錯一生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期間戰功顯赫,不僅率領秦軍南下征服巴蜀,后數次赴蜀地平定叛亂,還參與到東伐楚國及出兵滅韓、魏等重大軍事行動中。尤其是司馬錯在朝堂之上與張儀針對南下伐蜀而展開的一場辯論,成為歷代史書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主張和戰略思想不僅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還成為一段傳世佳話,不斷被后人所提起??梢哉f,司馬錯伐蜀是我們研究巴蜀文化納入中原文化、巴蜀地區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追溯巴蜀地區統一意識、國家意識等方面不可忽視的重要歷史事件。

因歷時久遠,故史料中關于司馬錯本人及相關歷史事件的記載頗為模糊,故下文選取有明確記載年份的歷史事件進行一定的擴充、梳理,以期豐富司馬錯的相關事跡研究。

一、廷前辯論及司馬錯收蜀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

史料中第一次出現司馬錯之名,是公元前316 年蜀國與巴、苴聯軍交戰,雙方均向秦求援,彼時秦受東部的合縱聯軍和大后方的義渠夾擊,欲先伐蜀恐被韓人侵襲;先伐韓又恐蜀先亂,故秦惠文王一時難以決斷,便將此事置于朝堂之上,請列位公卿進行商議。于是司馬錯與張儀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張儀主張“親魏善楚,下兵三川,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奔聪葨|出伐韓,再挾天子以令諸侯,且韓國之疆域乃此前晉國之領土,而這也是秦此前一貫的東進之路,故對于這一條途徑及沿路的自然地理、社會人文條件等方面都較為熟悉。此外,韓國為中原諸侯國之一,若秦不以韓、魏這些中原諸侯為討伐對象,反而去征服“蠻夷之邦”,不符合王道之業。而武將出身的司馬錯并不認可張儀之議,他認為攻韓而挾天子會令秦國招來惡名,既不利又不義,以致本就松散的“合縱”聯軍,借此合兵而伐秦。司馬錯主張“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的核心戰略,通過南并巴蜀,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還可占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打楚國。鑒于此,秦惠文王采納司馬錯的建議。而歷史也充分肯定了司馬錯長遠的戰略眼光和獨特的戰略思想。①

關于司馬錯伐蜀的具體過程,史書中也鮮有記載,《史記·秦本紀》中僅提到了“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薄杜f唐書》卷41 則記載:“至秦惠王既霸西戎,欲廣其地,乃令其相張儀、司馬錯伐蜀。取其地,立漢中、巴、蜀三郡?!薄度A陽國志》亦載“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薄笆裢趼受娪谳缑染苤蓖晔?,滅亡蜀國,將蜀王貶號為蜀侯,而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由此可見,史料對于秦并巴蜀的將領、時間、決戰的地點都有著較為具體的記載。

我們發現,公元前316 年也是對于司馬錯記載最為詳細的一部分,歷代史書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其與張儀的論戰,以及與張儀等人率軍的方面。在內容上也大致相同,僅在是獨自領兵伐蜀,還是與張儀一起率軍的問題上有所不同。本文更傾向于張儀、司馬錯一起伐蜀的記載。結合史料不難發現,此后蜀地發生叛亂亟需進一步治理之際,司馬錯和張儀都被秦賦予重任赴蜀進行處理。由此推斷,秦國很有可能是選擇了對于蜀道及蜀地情況有一定熟悉的大臣。從這一角度而言,司馬錯似應與張儀等人一同率軍伐蜀。

二、司馬錯入蜀平叛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

秦惠文王薨,其子蕩繼位,是為秦武王。此前被派往蜀地擔任“蜀相”的陳莊殺死蜀侯,歸降秦國。秦武王元年(前310),陳莊又在蜀地勾結當地“舊蜀勢力”掀起叛亂,司馬錯受命再次率軍入蜀平定蜀地之亂,后將陳莊誅殺。經過司馬錯的平定,蜀地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②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

距離上次司馬錯平定蜀地不足10 年,蜀地郡守、蜀侯公子煇(秦公子,名煇,受封蜀侯,蜀地地方長官)再次在蜀地作亂,反叛秦國。鑒于此,秦仍以司馬錯為帥,率軍討伐叛軍。司馬錯將公子煇以及郎中令等27 人一并誅殺,蜀地之亂再次得以平定。③

從兩次司馬錯平定巴蜀當地的叛亂可見,公元前316 年司馬錯伐蜀雖然取得了勝利,且于武陽誅殺了蜀王,結束了開明蜀國的政權,但并未徹底得到了蜀地上下的認同。一方面是因為秦并巴蜀后采取了郡縣、羈縻相結合的制度,這一過渡措施給予了蜀地一定的“自主”權力,這也是礙于當時蜀地民眾強烈反抗作出的妥協。然而,這樣的妥協并未使得巴蜀之地的民眾徹底認同秦國的統治。我們注意到,俟秦惠文王剛剛去世,蜀地便趁秦武王繼位不久,秦國無暇南顧之際,率先發難,背叛秦國。雖經司馬錯平定,但此后叛亂又起,仍是司馬錯將其平定。從處置的力度而言,第二次誅殺了27 人之多,其力度遠甚于第一次。由此可見,涉及巴蜀重大事務的處理,秦國皆是倚重司馬錯率兵赴蜀,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司馬錯多次率軍赴蜀,對蜀道及蜀地各重要戰略位置、風土人情等方面有著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得蜀即得楚”的戰略實施

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

《史記》有載:“秦尉錯伐魏襄城?!敝燎卣严逋鯐r期,秦國在征服巴蜀之后,國力得以進一步提升。如果說秦惠文王時期,秦軍不能兩路并進才選擇南下伐蜀,那么秦昭襄王時期,穩定巴蜀這一重要的糧草、人口“戰略大后方”后,國力充沛的秦國便可心無旁騖地向中原進軍。司馬錯率軍伐魏再次印證了秦伐巴蜀并非放棄了韓、魏之地,而是在當時的危機形勢之下所作出的權宜之計。待矛盾發生轉移、后顧之憂得以解決后,秦得以再次東顧,以窺中原之地。另一方面,這也是史料第一次正式記載了司馬錯的官職。按秦制,這里的“秦尉”指的是“秦國國尉”。而國尉在秦國的官職體系中處于極高的位置。秦惠文王之前為“庶長”,該職主管軍政,是秦國最高官員。后有所調整,此職在官階上低相邦一級,分管軍政。至秦昭襄王時期,正式改名為國尉。例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所載:“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髂?,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背酥?,商鞅亦被封為左庶長。①由此知悉,歷仕三朝的司馬錯在當時仍被委以重任。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有載:“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笨梢?,這一時期司馬錯擔任左更,受命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源南),又率軍南下攻占了鄧地。關于鄧地的具體位置,學界尚且存在一定的爭議,一說為任崇岳所提出的鄧國都城在今河南鄧州,西漢、西晉時期從未有過異議。在他的《鄧姓的來源與遷徙》一文中提到,《漢書》卷28《地理志上》中南陽郡轄36 縣,其中有鄧縣,應邵注曰:“鄧國侯?!北硎距嚳h乃鄧侯故地?!逗鬂h書》卷32《郡國志·南陽郡》條云:“鄧有鄾聚?!弊⒃疲骸啊蹲髠鳌せ腹拍辍?,楚師圍鄾?!币脖砻鬣噰谀详柨?。此外,20 世紀80 年代,根據考古工作者對襄陽西北十多里的鄧城村古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一些帶銘文的青銅器。因此,部分學者認定,襄陽一帶系故鄧國都城。無論鄧國到底是何處,這兩處位置皆是處于中原通向楚國的重要節點。由此可見,公元前291年秦軍占領鄧地后,才有了南下伐楚的良機。加之此前已將楚國上游的巴蜀征服,秦軍隨時可居高臨下,順江討伐楚國,水陸夾擊之下,形勢對秦國更為有利。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

司馬錯已升任客卿之職。②彼時司馬錯與大良造白起的爵位均頗高,體現出此二人顯赫的戰功,以及對于秦國的重要性。史書記載:“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雹鬯抉R錯、白起率軍拆斷橋梁奪取了魏國的垣城和河雍二城。此后,秦軍還以此前所占領的軹為前沿陣地,奪取了魏國大小城池61 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

司馬錯擊魏河內,且將魏國之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割予秦國。④安邑是魏國此前的故都,亦是魏阻擊、封鎖秦軍東進的前沿重要戰略要地。安邑的占領,說明秦國在與魏國的交戰中占據了上風。此外,彼時國尉之職已由白起接任,負責攻打韓國??梢?,此時司馬錯亦是與白起并肩的一方大將。秦國整體戰略是司馬錯、白起分別率領兩路大軍東出崤函,一路向北攻打魏國,一路向南討伐韓國,在將兩國的支援切斷的同時,亦保證了糧草的補給。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

《史記》有載:“二十七年,錯攻楚。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薄度A陽國志》亦載:“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為黔中郡?!贝藭r,距離司馬錯與張儀在堂前論伐蜀與否已過了近36年之久,司馬錯當時主張伐蜀的戰略目的終于得以實現。此役,司馬錯調動隴西軍隊經蜀道入川,后不斷增補巴蜀當地兵源及糧草(《華陽國志》所謂十萬之多,船萬艘,具體數值待考),從巴地沿涪水南下,進攻楚國。而在當時,楚軍主力主要集結于西北部秦、楚邊境前線,后方空虛。而從巴蜀順江而下,以居高臨下的態勢,直插楚國兵力相對羸弱的后方,楚軍一時猝不及防,楚國重鎮黔中郡被秦占領。為解決兵臨城下的窘境,楚頃襄王只得被迫將上庸和漢水以北地區獻給秦以罷兵。

此役也成為司馬錯在史書中留下的最后記載,司馬錯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戰略最終得以成功。從“南并巴蜀”到“得蜀即得楚”,皆是典型的避實擊虛戰術,在戰略上是一種大迂回之戰例,這對于中國古代軍隊缺乏機動性的弊端,是一種較具針對性的部署。

后白起以當年司馬錯伐楚的進軍路線為基礎稍加改變,選擇入漢中順漢水而南下,再次突襲楚國后方,并長驅直入,直抵楚國別都鄢城,利用水淹鄢城之計,攻下了楚國國都。戰后,楚軍趁秦軍無暇顧及之際,奪回巫、黔中一帶。后秦、楚兩軍在鄢郢決戰,秦國重新將巫郡、黔中郡等納入秦土。為鞏固戰爭成果,秦初置黔中郡,在當地推行郡縣制進行治理??梢?,司馬錯“因蜀伐楚”這條進軍路線,對于秦國最終戰勝楚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四、司馬錯相關遺址

(一)司馬錯之墓

至于司馬錯病故于何時,葬于何地,目前傳世文獻中并無記載。但今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華池村存有司馬錯墓一座。據當地村民指認,此為司馬錯墓原址,此前該墓被夷平,墓碑被毀。因當地村民景仰司馬錯之功績,故自發籌款對司馬錯之墓進行了翻新、修葺?,F存碑基全部由水泥沙石灌漿,碑樓高4 米,寬1.54 米,厚0.7 米,端帽仿古春梁形。碑石上部兩面均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正面雕“秦國大將軍司馬錯之墓”,上部二龍戲珠中間方格是“社稷名臣”四個大字;碑陰上部二龍戲珠方格是“萬古長青”四個字。均用大隸書刻。碑陰正文與其他文字用隸書刻。由韓城市著名隸篆書法家路燈先生書寫。碑樓正面有一副對聯,上聯為:西征巴蜀揮刀斬斷三江水;下聯為:東取垣軹縱馬奠定一統天。橫額:功著千秋。碑后的碑記中刻有《史記》中關于司馬錯的相關記載,以及該墓碑的修葺、捐資等情況。該墓址是目前全國唯一一處司馬錯墓。當地村民世代守護,并自發籌款對其修葺,體現了當地村民對司馬錯的景仰之情。該墓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司馬錯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豐富了傳世文獻中關于司馬錯的記載,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與史料價值。

(二)司馬錯塑像

司馬錯塑像位于咸陽城西兩寺渡公園內。該塑像于2016 年落地,銅制,高約2.5米。底座為大理石材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體現了后世對司馬錯功績的認可和崇拜。除司馬錯塑像外,該塑像群中還有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張儀、秦昭王、白起、蒙恬等20 座銅像,衣著、動作神情各有不同,表現出各自角色特點。

結語

司馬錯因向秦惠文王提出伐蜀的戰略方案而登上歷史舞臺,可以說相較于“得蜀則得楚,得楚則得天下”的戰略思想,司馬錯的生平事跡在史書上并未受到過多的重視,《史記》中亦未將其列傳。但我們通過史料中對于司馬錯只言片語的記載,發現司馬錯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將領,亦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更是歷仕三朝的忠臣良將,對后續秦并天下起到了重要的戰略奠基作用,而他的豐功偉績至今仍受后世敬仰。

通過對其相關事跡的梳理,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提出的伐蜀之策,為秦統一六國作出了重要的物質、兵源基礎。此后,秦國再以巴蜀之地為據點,居高臨下,多次奇襲楚國腹地,取得了與楚決戰中的主動性。不能忽視的是,司馬錯所利用避實就虛的迂回戰術,是根據當時秦國的具體情形所采取的正確抉擇。采用迂回戰術,戰略上養精蓄銳,一張一弛之間,才是對當時的秦國而言最佳的戰略方案。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助理研究員)

猜你喜歡
白起張儀蜀地
白起抗命,英雄悲劇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寶墩遺址:蜀地城市之源
谷口村 恨吃“白起”兩千年
張儀連橫
5000金為何大于500金
地靈人杰 蜀地少年
追尋小平足跡: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地靈人杰蜀地少年
蜀地這邊獨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