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的另一道窄門

2023-03-18 05:11岱峻
巴蜀史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旗人滿城滿族

岱峻

流沙河先生嘗言:“要了解明清時期的成都,得去寬窄巷子。要了解民國時期的成都,須去華西壩?!眽紊侠先A西,筆者曾稍有涉獵,著有《風過華西壩》《弦誦復驪歌》兩書。此處的寬窄巷子,代指清中葉后漸成規模的滿城。章夫先生所著《窄門》,正是以詩的語言和隨筆文體,敘寫近代成都的滿城,因何起、為何興、何以衰的一部微觀史。

所謂“窄門”,《圣經·新約》中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贝颂幩?,內涵外延豐富,可意會卻難以言傳。通向滅亡的門是寬門、路是大路,進去的人多;通向永生的門是窄門、路是小路,尋得著進得去的只有少數人。中國的語境中,也有類似比喻,王安石就曾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

20 世紀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有一本小說,即以《窄門》命名,他將“伊甸園”“十字架”“天堂”“窄門”等不同意象納入相似的經驗框架,從一個概念系統轉移到另一個概念系統,讓不同事物相互作用,產生強烈反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構成尋找精神家園的隱喻世界。

章夫先生的《窄門》,抑或取義于此?即通過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表達內心的“隱喻世界”,探尋精神家園?!墩T》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窄,還蘊含深廣的人文意象:大清末路越走越窄。書中,作者集中剖析了成都晚清的幾個歷史場景,工筆白描般寫人敘事,呈現出一副獨有的鮮活圖景:少城與滿城的地理空間越來越窄,如今只剩下兩條巷子。而書中描繪的百年前的場景,觀照當下,背后的寬與窄,長與短,多與少,新與舊,留給讀者思考。相信每一個讀者看完章夫的《窄門》,或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圖騰”。

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率軍攻下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清軍入川進剿,張部奮力頑抗,蜀地戰火四起,一時間成都竟夷為廢墟,成為麋鹿出沒、野雉橫飛之地。清順治年間,四川省城臨時移駐保寧府閬中縣(即今日保寧醋得名之地)。十余年間,清政府在此舉行過四科鄉試??滴跄觊g,清廷詔令“湖廣填四川”,五方十省移民接踵而至,巴蜀漸有生氣。始在成都設四川布政使司,另派四川總督駐此。

清朝御制《將軍箴》:“八旗禁旅,生聚帝都,日增月盛,分駐寰區,星羅棋布,奕襈良謨?!鼻逋⒊艟J八旗兵拱衛京師,再向江寧(南京)、西安、太原、德州、杭州、京口、寧夏(銀川)、福州、荊州、廣州、成都等戰略要地派兵,形成八旗駐防制度。在這些城市中心,劃區圈占,遷走原住民,入住八旗兵及其家眷,筑起城墻,與漢人分隔,形成一個界限分明的滿族人城池,即“滿城”。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首批八旗官兵奉駐成都滿城,也稱少城?!皾M城城在府西頭,特為旗人發帑修。仿佛營規何時起?康熙五十七年秋?!保ㄇ逯裰υ~)據清同治《成都縣志》載:“康熙六十年,由湖北荊州撥防來川時滿洲蒙古共二千余戶,丁口五千名余?!睗M城口音,漸多京腔混雜鄂方言?!昂鼻G州撥火煙,成都旗眾勝于前??滴趿饺?,自楚移來在是年?!保ㄇ逯裰υ~)其后,隨著英人覬覦藏地,成都凸顯出“望重西南”“控馭巖疆”的軍事地理優勢,遂增設將軍帥府,節制西南數省,陸續增調八旗兵丁。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成都在籍旗人有5100 余戶,約2 萬余人,就一座近30 萬人的城市,旗人已有一定占比。

成都的滿城,在市中心偏西位置,四圍城墻開五座城門:迎祥門——西御街小東門,受福門——羊市街小東門,延康門——小北門,安草門——小南門,清遠門——大城西門。從《新訂成都街道二十七區圖》看,滿城形如一只蜈蚣,將軍帥府(將軍衙門)如同蜈蚣頭,中間一條通道如蜈蚣軀干,兩邊多條胡同像蜈蚣十數條腳爪。據清《四川通志》載,駐防成都的滿蒙八旗兵以三甲為一旗,共二十四旗。每旗官街一條,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條。八旗官街共八條,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條。城中旗人,當差的旗兵按月領餉,家眷也享有相應餉銀,有完善的經濟保障體系。但“諭旨國語騎射乃滿洲根本,人所應曉”。

鴉片戰爭、甲午海戰后,西洋東洋列強踹開了清廷閉關鎖國的大門。西風東漸,晚清被迫應對,推行新政。成都將軍玉昆順應時勢,支持旗人在實業街設農事試驗場,西勝街口辦少城高等小學堂,還將文化程度較高的子弟,送入大城的高等學堂、東文學堂、武備學堂及華陽中學堂學習……

當1911 年辛亥革命的洪流轟然而至時,成都滿城的旗人有驚無險,免受滅頂之災。其時,收到成都軍政府照會后,他們即繳械投誠,受到保護。嗣后軍政府又特設旗務局,專辦旗人生計和官產登記,投標售賣,創辦同仁工廠,教習旗人手藝用以維持生計。玉昆將軍還倡建少城公園,興土木,植花草,供人游覽。

旗人以其獨特的審美習俗和生活方式,融入且豐富了這座城市。

革命就是破舊立新。辛亥革命后,少城完整的城墻被拆除,直到1935 年全部夷為平地。時移世易,成都的城中之城——少城,300 多年的“滿城”,而今徒為一個符號。那條蜿蜒的蜈蚣早已脫胎換骨,爪牙盡失,只剩下“寬巷子”“窄巷子”勉強支撐殘存的舊痕。與此同時,作為歷史“活化石”,那些滿洲名詞“胡同”也一律改為“街巷”,且消弭了原旨。如君平胡同,改支磯石街;喇嘛胡同,改祠堂街;有司胡同,改西勝街……這種改弦易轍,脫胎于法國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曾甚囂塵上,如鹽市口改為“英雄口”,春熙路改為“反帝路”等。

文脈是城市的精神命脈,只是在驟然而至的城市化進程中,更多的是匆匆趕路的人們……精神一詞在一些人心里,較少進行仔細思量。宛如一條生活在水里的魚,很少反思過廁身其間的水域。異鄉人章夫早就留意到,這是歷史文化名城遭遇的第一次“現代化”的坎壈。

地礦是造物主預埋的寶藏,層層疊疊,先后呈序??脊艑W的地層學就是通過田野調查發掘,去揭示人類曾經的生活圖景。

距今4500—3700 年前的“寶墩文化”,標志著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興起;距今3000 年左右,出現了今成都市區內以十二橋木結構建筑遺址為代表的城邑;距今2000 多年前,蜀王開明氏在成都建立了蜀國都城。公元前311 年,戰國時期的秦國建成都城,此為這座城市定型化的清晰界標。至此開始,城市名稱再沒有變易,城市位置基本沒有偏移,成為全國唯一一座“城名未改,城址未變”的歷史文化名城。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ā吨芤住は髠鳌罚┏啥?,經數千年的歷練,已然一座“水淥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的花園城市,一個“詩人自古例到蜀,文宗自古出巴蜀”的斯文之都。今日成都,如同中國大大小小的所有城市一般,從地名到實景,大都消失或改變原有樣態。章夫就像在從事知識考古學,通過這本《窄門》,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去爬梳老成都滿城的民俗民情、人物故事及昔日風韻。五

前清時,旗人受到特殊照顧,有“鐵桿莊稼”可吃,即使普通旗人,只要是男性就有二兩銀子五斗老米的糧餉。滿族老人蘇成紀收藏有幾本用蠅頭小楷寫成的賬簿,記載著分配“皇糧”的明細。這位老人無意的收藏中,從經濟史的角度還原了滿族人的生活樣態。

衣食無虞自然可以滋生懶惰,游手好閑;也給一些長于藝事的旗人以專心致志,盡善盡美的機會。玩物,未必喪志;志在其中,亦可成其大志。

滿族祖先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間,初以狩獵打魚為生。親近自然,喜歡花草樹木。后來在馬背上得天下,進了紫禁城,喜好花的滿族女子愛穿高高的“花盆底旗鞋”,這種繡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筆者一位至親從山東濟南來,他發現,成都人買花像買菜一樣,幾乎每條街都有花店,每個菜市都有賣花的攤位。成都人愛花,莫非也與滿族人有關系?在書中,章夫在一番深入探究之后,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滿族人的祖先來自白山黑水,喜歡山花開滿的原野。記得有一首愛爾蘭民歌《花兒都到哪兒去了》,大意是,花兒都上哪去了?都被姑娘采走了。姑娘都到哪去了?都給戰士獻花去了。戰士都上哪兒去了?戰士都上戰場了。戰場而今哪去了?戰場被鮮花遮住了。其描述的花兒與人兒的故事習俗,不約而同地與滿族人高度契合。

人類戰爭史上,弓箭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兵器?!吨芏Y》中,射箭被納入“六藝”之列。據日本清史專家羅友枝研究,滿族人使用的弓箭,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反曲弓”和“復合弓”,力量遠超過歐洲同類兵器,可射中300 米外的目標,射穿100 米外的盔甲。騎手箭袋一次可帶15 支箭。弓的等級取決于木材原料,最好的是來自東北森林的桑木,其次是樺木……皇帝的“大閱弓”和“行圍弓”就是用桑木做的,王公貴族用的弓,多以樺木制作,八旗軍官的弓,一般使用榆木。從清康熙六年(1667)開始,各旗負責自造弓和箭。這也催生了滿族人制造弓箭的精湛技藝。20 世紀40 年代,遷駐宜賓李莊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研究員譚旦冏先生還曾專門到成都,調查提督街僅存的兩家弓箭鋪,并將調查報告寫進《中華工藝百圖》。

八旗子弟在成都的絕對人數不多,而有成者不勝枚舉,且代不乏人。章夫書中披露,以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例,成都旗人后裔之中,大學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25%,專業技術人員占比達到17%。一長串名人榜中,有生物學家趙爾宓,骨傷科醫學家何天祥、杜瓊書,核工業專家傅尚炯,電力設計專家劉溥,沼氣專家趙錫惠,鐵道專家劉寶善,水利專家蘇性若、包晴川等。

耄耋之年的何天祥,祖輩都是“八旗軍醫”“功夫軍醫”。他6 歲跟父親學醫習武,練就一身絕技。何天祥講從新墳中探究死人骨骼經絡的故事,讓座前的采訪者章夫毛骨悚然,背脊發涼。今天的“何氏骨科”名震海內外,多支國家運動隊的隨隊醫生都是何氏傳人。何天祥的郎舅趙爾宓,八兄妹有五個在從事與醫藥相關的工作。其中院士趙爾宓以研究兩棲爬行動物學而蜚聲國際。其胞弟趙爾寰回憶兒時秋天祭祖的情景:“我們家族在營門口附近買有一片地,點長明燈,吃糍粑,那個時候我剛七八歲大,也要隨父輩按照牌位拜祖先。這個時候是家里最熱鬧的時候,親朋好友都要來,他們穿著長衫,要慶祝10 多天才算結束?!蹦钦悄菚r的隱隱螢火,點燃了兩棲爬行動物學家最早的興趣?

滿族人、四川大學教授天籟是川劇名票,寫過多出劇本,還粉墨登場,幫助演員提升演技,被梨園人稱為“天老爺”。成都的川菜,即有滿族人吳正興的“正興園”發脈的“榮樂園”?,F在外地人一到成都必吃的甜水面、擔擔面、沙琪瑪,都是滿族人、蒙古族人留在這個城市的流風遺韻。而即使喂蛐蛐養金魚,提籠架鳥,滿族人也能別出心裁,機巧翻新,為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貢獻。

曾經的滿城,早已易主。寬巷子的“愷廬”廬主拉木爾·羊角,是此地唯一一戶八旗后裔原住民。羊角家居住著老宅右側次間和后面小半花園,再加一個后廂房。他的祖爺是“衙門信使”,送信范圍曾直達京城。據說,他一次在皇宮中內急,不慎踩了茅房機關,突然一木制女傭遞來便紙,他大吃一驚,恐懼過度,回到成都,不久病逝?!皭饛]”的故事一下子變得鮮活。

天下文章任臧否,世間善惡細思量。章夫著力寫滿城那一段獨特的歷史,并非始終沉浸于歷史之中,而隨時以開放的視野與世界“對話”;在“開眼看世界”的同時,又不時關注當下。林林總總,會講故事的章夫在《窄門》中皆有詳盡生動的描寫。

子曰:“溫故而知新?!蔽髦V道:“要獲取新知,就去讀舊書?!惫P者亦曾為以新聞為業的“報人”,幾十年職業生涯,多有感悟。新聞也是歷史。今天的新聞,未必可以寫進歷史;而故人軼事中或藏有大量“新聞”。本埠前輩從新聞向文學或史學轉型的,有李劼人、唐振常、黎澍、流沙河、車輻等。當年,唐振常從《大公報》轉到上海電影制品廠時,對新聞從業有八字概括:轟轟烈烈,空空洞洞。蠡測其轉向原委,或因文史之路有更多自我發揮的空間,可以承載更多的內涵與思考。

章夫嘗言:作為一個職業新聞人,我以為最大的理想,是帶著史家品質和史家情懷,去“不斷逼近真相”?!罢x直言史家筆”不僅是史家的追求,也是今天媒體人一種崇高的境界。此亦被筆者以為同道,且與章夫先生交好的原因。

新聞人轉治文史,有一個調適過程。新聞記者,真理在握,占據道德高地,言辭間不免洋溢著道德至上的功利主義。新聞之新,其時效性幾與物理時間合拍,缺了距離感,或不免短視。新聞與歷史的共同特點,是記錄。忠實地記錄,審慎使用積極修辭和道德評說。章夫筆下,小細節,大視野,慎言“歷史規律”。歷史的有趣之處在于偶然,“偶然”對歷史發展有很強的塑造力。

一本歷史隨筆要做到文本有張力,思想有沖擊力,并不容易。最難難在史家所重的“史識”。錢穆嘗言,過去、現在與未來密不可分:“故知就人事論之,大體上自有其起迄,自始至終,自有其必然之持續與可能之演變。惟其有必然之持續,故未來者等于已來。惟其有可能之演變,故已往者實尚未往。換辭言之,過去者尚未去,未來者亦已來?!睉敗澳线^去未來為一大現在,而后始克當歷史研究之任務”。

史家言“孤證不立”。章夫舍得“跑”,這就是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的“田野調查”。他走訪考古學者王仁湘,歷史學者段渝、袁庭棟等,鎖定多重證據,使案頭與田野互相印證。他關注眾多小人物,筆端貯滿深情:劉鑫龍一家老小五口,從江西千里迢迢,跟著熙熙攘攘的移民隊伍,穿過擁擠的山道,漫無目的身不由己地來到了成都;作為“滿城”血脈的延續,劉顯之對200 多年來少城發生的一切,十分感興趣,有著較深入的研究,那條“蜈蚣”形的城池一直盤旋在他心里;像趙宏樞、蘇成紀這些滿族老人一樣,可能他們的生活并不富有,可即或是手里只剩下買一束花的錢,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買束花回家……

多年前讀過章夫所寫的報告文學《鄧小平故居留言簿》,他用社會學的統計方法寫廣安鄧小平故居,去觀察參觀者的人數、職業、年齡,去整理留言簿并進行分類評析,從一百本留言簿中尋找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素材。不用懷疑,收獲當然豐碩。

我敬佩這種踏實笨拙的態度,就像夯筑土墻,打牢地基,夯實捶緊,不易坍塌。我欣賞這種獨特的視角,這種視角結晶的文字,讀之往往會別開生面,滿目生春,無論擱置多久都依然醇香,依然會留存斑斕的色調、鮮活的表情。因為那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群、一種文化留給后世的宗譜。

(作者系《四川政協報》原副總編輯)

猜你喜歡
旗人滿城滿族
新賓滿族歌舞音樂創作及時空表述
滿城盡是黃金果
滿族八旗被革命
清代東北駐防官兵裝備與操演槍械狀況考
讓滿族剪紙藝術走向輝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滿族人為什么不吃狗肉?
一湖山水滿城詩
浪漫滿城
晚清東北旗人的婚姻與死亡風險關系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