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四度六步”教學法在高中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2023-03-31 17:28黃麗娜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 2023年12期
關鍵詞:溫故荷塘月色郁達夫

黃麗娜

廣西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所長戴啟猛結合近三十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提出了“四度六步”教學法。四度,即有溫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寬度;六步,即溫故、引新、探究、變式、嘗試、提升。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此任務群要求我們通過帶領學生鑒賞古今中外的小說、散文、詩歌等體裁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領悟文學形象、品味文學語言、提升情感體驗的能力的過程中,嘗試進行文學創作,從而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本單元所選的文章都是散文名篇,以寫景抒情為主,兼及敘事和議論。這幾篇優秀散文的共同點為:景物描寫引人入勝,情感真摯,意蘊深厚,語言流暢妥帖。在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散文的過程中,我們要讓他們深入體會經典散文的語言美,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寫作手法,感受其情景交融、融情于理的特點,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本文將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運用“四度六步”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鑒賞能力。

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溫故”

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心理學家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薄八亩攘健苯虒W法中的“溫故”指的是引導學生回顧前一節課所學的內容,使新舊知識之間產生關聯,從而為開展本節課的教學作鋪墊。

針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三篇文章,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同學們,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分別在三篇課文中欣賞到了什么樣的景象呢?

學生表示,在《故都的秋》里欣賞到了北平之秋的清、靜與悲涼,在《荷塘月色》中欣賞到了一幅優雅寧靜、朦朧美好的荷塘月色圖,在《我與地壇》中欣賞到了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

“溫故”這一環節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含而不露。我們在這一環節并不急著引出新的課題,也不急于提出新的目標,而是將“新”的東西隱藏在其中,為課堂慢慢升溫作必要的準備。

在“溫故”這一環節,我們提出問題,讓學生回顧了在前面三節課所學習的內容——三位作者分別在三篇散文中描寫了不同的景物,為之后的教學作好了鋪墊——處于同一座城市,作者為何會看到不同的景?產生不同的情感?景與情之間又有何內在的聯系?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引新”一般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進行一些具有發散性的嘗試。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對這兩位作者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寫景的藝術手法,對王國維所提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語皆情語)有所耳聞。

對此,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庇暨_夫寫《故都的秋》,朱自清寫《荷塘月色》,史鐵生寫《我與地壇》。他們明明聚焦的是同一座城市——北京,為什么欣賞到的卻是不同的風景,抒發的是不同的情感呢?

“啟發式”的情境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散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利于其發散思維,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之后,我們可以化大為小、化繁為簡,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走進文本。

三、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在“探究”環節,我們看重的是學生的參與度。對此,我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讓他們結合文本進行合作交流。

針對《故都的秋》,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文章中的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情感?

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以下兩個句子:

1. 我的不遠千里,要從……

2.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

可以看出,郁達夫對故都之秋的眷戀、熱愛與癡迷。

之后,教師繼續提問:“既然如此熱愛故都之秋,郁達夫為何要把它寫得如此的清、靜、悲涼呢?”結合手中的資料,學生了解到:郁達夫幼年喪父,17歲便到海外生活,在海外備受凌辱和歧視。郁達夫多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追求上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作品”。當時,中國戰火連綿,百姓苦不堪言。郁達夫顛沛流離,吃盡了苦頭。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他筆下的秋便具有了清、靜、悲涼的特點。文中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都與其“清、凈、悲涼”的心境相稱。游人如織的熱鬧場景顯然不符合他的審美,反倒是尋常院落中的秋景更得他的心??梢?,欣賞文學作品要注意“知人論世”。

針對《荷塘月色》,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提到了“心里頗不寧靜”。作者為什么感到“頗不寧靜?”

結合資料可知,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鞍咨植馈被\罩著中國。向往光明和憧憬自由的知識分子們惶惶不可終日,看不到希望的曙光。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走出來的進步青年,他思想獨立,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但又與當時的社會斗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雖然對現實不滿,但又缺乏與之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只是盡力讓自己暫時忘記現實。正因為心中充滿了種種矛盾,他才會覺得“頗不寧靜”。

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出門散步后,作者的心情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學生可以明確作者的心情發生了這樣的轉變:頗不寧靜——寧靜(淡淡的喜悅)——不寧靜。

幽雅寧靜、朦朧美麗的荷塘美景讓人沉醉,令作者得到了短暫的解脫,享受了片刻的寧靜后,之后回到現實生活中,心中依舊苦悶。

針對《我與地壇》,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文中的“我”與“地壇”有哪些相似之處?(可閱讀1—5自然段)

結合文章的內容,學生呈現的答案如下:

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作者從地壇身上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經過討論,學生給出的答案如下:

李白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贝笞匀慌c我們本是相依相生的。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同處于北京,郁達夫、朱自清、史鐵生分別把自己不同的情感傾注于不同的景物當中,融情于景。不管是清、凈、悲涼的故都之秋,幽美朦朧的月下荷塘,還是衰敗卻充滿生機的地壇,都可以給人心靈上的慰藉,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發散學生的思維

在“變式”這一環節,我們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拓展延伸,以此來發散他們的思維,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寫景散文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在散文中,作者一般會抓住景物的特征,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寫作思路一般為“引出寫作對象→寫景狀物→插入其他景物來對比反襯→將景物人格化→卒章顯志”。

我們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結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來總結三位作者的寫作思路。如《故都的秋》:引出寫作對象——故都的秋(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放在一起對比)→描寫故都的五幅秋景畫(秋晨畫、落蕊畫、秋蟬畫、秋雨畫、秋果畫)→將景物人格化(中國的志士)→卒章顯志(表達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為了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我們還可以推薦他們閱讀于堅的散文《建水記(之四)》,探究作者的行文思路與寫作手法。

五、布置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在“嘗試”環節,我們可以布置一些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如:

微寫作作業: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提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币簿褪钦f人的情感是隨外物的變化而變化的。春景使人暢懷,暮景使人感傷。家鄉的哪些景物曾經激起你心靈的漣漪,引發你對生命的感悟?或許有一些風景因為太過平常而容易被人忽略。請你選擇家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處風景,以“家鄉一角”為題,借鑒所學的寫景技巧,寫一段不少于800字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六、進行小結,為學生指明方向

在最后一個環節,我們需要進行小結,適時點撥,為學生指明課后學習的方向。

如:

在本節課里,我們一起領略了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作家眼中的美。因為這些作家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不同,所以他們筆下的北京也是不同的。由此,我們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了首都北京的美?!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大家以后擦亮雙眼,從生活中發現美,“以我手寫我心”,寫出藍天、青山、綠水等景物的獨特的美。

在六個步驟中,我們適時與學生互動,與他們一起拓展延伸、發散思維,讓他們感受到了語文課的溫度、梯度、深度和寬度。

以上是筆者對運用“四度六步”教學法開展寫景散文教學的一次嘗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歡
溫故荷塘月色郁達夫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新聞研究的“溫故”與“出新”
貴人
溫故2018
荷塘月色
郁達夫:熱烈的愛倩,卻不能相守一生
抗戰中的愛情:李小瑛與郁達夫
浮世露戀:李小瑛與郁達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