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根植·堅守: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特征研究

2023-04-06 11:47陸宇正趙文君
教育與職業(上) 2023年4期
關鍵詞:專業建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陸宇正 趙文君

[摘要]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對增強德國經濟創收有著重大貢獻。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及其專業發展經歷了“產生—雛形—發展—穩定”四個階段,其專業建設在定位、制度與資源三個方面呈現出融合傾向,并根植于產業生產與崗位操作。實踐中,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核心特征在于貫徹堅守性,主要體現在目標堅守、課程堅守、教學堅守以及評價堅守四個方面?;诘聡鴳眉夹g大學的專業建設經驗,可以通過優化專業設置與招生制度、建構基于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重構實踐性教學組織結構、整合學校師資隊伍資源、完善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建設制度等,一體化推進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建設改革。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陸宇正(1994- ),男,江蘇無錫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趙文君(1992- ),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天津? 3003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職業本科教育的推進路徑及實施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AJA220022,課題主持人:曾天山)

[中圖分類號]G719.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7-0074-08

一、問題的提出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作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指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本科教育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與《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分別對職業本科教育提出“高標準建設專業”“建設高水平專業”的要求。在辦學實踐中,專業建設是職業院校的重點工程,具有系統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功效。德國職業教育被譽為“全球楷?!?,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做出重大貢獻。這些成效與其科學合理的專業建設密不可分,其中蘊含的建設理念與特色制度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隨著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入,掌握基礎技術技能已成為現代勞動者的必要生存本領,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綜合職業素養要求愈加提高,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更大挑戰。為應對挑戰,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和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出臺“職業教育4.0”計劃,并以此為契機積極謀劃職業教育轉型戰略,迄今已取得一定進展。目前,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建設充分吸收該計劃要求,值得學界重點關注。

梳理相關研究發現,多數研究集中在德國職業教育適應性、職業教育包容性、改革方向與舉措等方面。這些研究視野較為宏觀,缺少對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聚焦思考,不利于對德國職業教育領域專業建設發展現狀與效果進行深入剖析。實際上,專業建設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導下,就某一專業的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以及培養質量等方面進行設計與執行的過程,其系統性與科學性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支撐德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整體需求,分析其專業建設特征將為我國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提供域外鏡鑒。為此,本研究以德國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HM München)、亞琛應用技術大學(FH Aachen)等學校的機械制造專業為案例,系統梳理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具體實踐,并歸納為舉措與特色兩個維度,從“嵌入”與“堅守”兩個視角剖析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經驗,以期為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二、追本溯源: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歷史沿革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是德國四種主要高等教育機構類型之一,為社會輸出了大量技術技能人才,并對德國產業競爭力提升有著杰出貢獻。據有關數據統計,德國工程師數量超160萬人次,其中的三分之二畢業于應用技術大學①。正是有著完整的技術技能人才供應閉環,才使得德國每年的高科技產品出口量占全球比重超10%。整體上看,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及其專業發展經歷了“產生—雛形—發展—穩定”四個階段。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產生與雛形階段

無論是德國的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它們在世界教育發展史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19世紀初,柏林洪堡大學正式創立。德國大學長期視知識傳播與學術科研為大學職能,并不重視培養實務型人才。該辦學理念一直印刻在德國近代大學的基因中,形成了“學術至上”的大學辦學風格。直到20世紀60年代,德國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但德國大學過分注重學術科研,人才輸出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為此,德國政府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辦學與教學改革,采用大學開辦應用型專業的方式來緩解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問題,試圖改變大學“重理輕實”的現狀,但收效甚微。隨后,德國又試辦兼顧學術導向與應用導向的綜合高等學校,它雖打破了傳統大學“唯學術”的局面,但依舊偏重學科教學,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達到辦學高潮后便持續衰弱,最終以失敗告終。德國政府意識到,只有改變單軌制的高等教育體系,建立由不同教育類型組成的高等教育體系,才能使教育真正發揮符合社會需要的育人功能。1967年,德國政府創新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建立了以工程技術為專業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并在部分州建立辦學試點工作。1968年10月,德國政府與各州討論通過《聯邦共和國各州統一??茖W校的協定》,簽訂了共同建立應用技術大學的協議,并規定從1969年到1971年,將工程師學校、經濟高級??茖W校等中等職業學校合并改制,建立高等??茖W校(即當前的應用技術大學)。德國政府還于1976年頒布了《高等教育總綱法》,規定應用技術大學文憑與綜合大學文憑享有同等法律效力且地位相同,以此確立了應用技術大學的法定地位。至此,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得以誕生并初步具有辦學合法性,成為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體系的支柱之一。

(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與穩定階段

德國聯邦政府綜合運用政策、輿論宣傳等多元化手段,有效擴大了應用技術大學的生源數量。自《高等教育總綱法》頒布以來,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設置呈現綜合性、國際化、適應性等特征。由于應用技術大學所培養人才的實際應用能力強、專業識別度高,能夠精準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這種辦學模式開始得到家長、學生、企業等各類群體的重視與青睞。隨后,政府通過賦予應用技術大學相應的學位授予權限,以增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與人才培養質量,應用技術大學更加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此時,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學校數量增加的同時,教師與學生數量也在不斷擴大。1990年,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對高等教育有需求的人口總量開始劇增,德國科學評議委員會決定大力擴建應用技術大學。1992年,德國教育部指出,要盡可能迅速地將應用技術類高校的學生數量提高到高校學生總量的40%,由此開啟了應用技術大學規模擴張模式。據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數據顯示,1993—2012年,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數量增加至214所,注冊大學生數量達82.8萬人。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德國應用技術大學也步入了質量與規模并重的穩定階段。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0年冬季學期,德國注冊在校大學生人數達289.73萬人,其中約35.5%選擇應用技術大學。由此可見,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發展趨勢平穩向好,已成功占據高等教育體系最為核心的位置,成為推動德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三)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發展與專業建設考評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產生緣于傳統大學培養的理論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純粹的學科化教學理念被工業化進程逐漸消解。但客觀來看,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在建設初期,德國依托傳統大學開辦應用型專業,并試辦綜合高等學校,但當時開展的應用型教育存在明顯的學科化傾向,該局限使得改革最終走向失敗。但不可否認的是,創立應用技術大學的實踐探索在德國取得了成功,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突出專業的職業屬性。應用技術大學從創辦以來,便拋棄了傳統大學和綜合高等學校按學科設置專業的老路,實施按照社會需求、職業領域與具體崗位設置專業,專業建設過程中凸顯職業屬性。同時,在發展后期,應用技術大學的部分專業已實現跨門類設置,充分體現崗位與職業需求。第二,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特色明顯。應用技術大學設置的專業與綜合大學有極大區別,其設置的專業能與職業領域和行業企業緊密對接,為生產一線帶來經濟效益。值得說明的是,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并不要求學生放棄追求高深的知識,而是認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第三,教學團隊組成多元化。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突出“學業”向“職業”的過渡,學校會主動邀請企業雇主、行業專家等群體參與教學,專業建設呈現出實踐性與先進性共存的發展趨勢。伴隨著社會發展需求改變,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在不同階段呈現出差異化特征,但時至今日,該模式已具備較強的社會與崗位適應性,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融合與根植: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特色驅動

德國“職業教育4.0”計劃主要以“工業4.0”為改革核心,重點依托制造業互聯網平臺,圍繞智能制造底層技術、標準以及知識產權爭奪創新生產的制高點。在該背景下,以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為例,總結專業建設過程中體現的“融合”與“根植”特色。

(一)機械工程專業建設的定位融合與根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建設注重融合理念,具體體現為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融合、人才培養定位與崗位要求融合兩個方面。

第一,專業設置定位融合了現實需求與學科發展要求。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緊密根植于區域經濟發展,并設立了相應的職業學科群。如在魯爾區等重點工業區域,應用技術大學開設了機械工程相關專業。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有關調研發現,90%的應用技術大學學生認為所選專業需要與未來工作緊密相關,而這一數據在綜合大學中僅占到57%。同時,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在設置上更傾向于職業學科群劃分,而非傳統大學的學科體系。值得一提的是,“職業教育的專業從本源上與社會職業緊密相關,是對真實的社會職業(群)或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科學編碼”②。此外,融合理念也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如許多學校會將管理類、信息技術類、生物類學科知識融入機械工程專業的課程內容。

第二,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要求融入多項能力要求。德國機械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呈現全面且系統的傾向,向學生傳授工作實踐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促使學生能夠勝任企業、公共機構的復雜專業工作。人才培養目標牢牢根植于機械工程師的任職資格和實踐定向,嚴格要求學生在畢業前獲得相應的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傮w而言,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關注學生在具體專業領域知識的掌握,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增添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環節。

(二)機械工程專業建設的制度融合與根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過程按一定的運行邏輯進行,在機械工程專業建設中,學校注重制度融合,具體體現在模塊化課程、實踐性教學與畢業標準三個方面。

第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構建了以應用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融合了大量不同類型的課程與職業所需知識。模塊化課程是指將同主題的若干門課程進行匯合,以此組成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德國機械工程專業的模塊化課程以專業課程為主,“盡管設置了數學自然科學基礎模塊,但課程的內容是根據專業學習需要選擇數學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是為專業學習服務的”③。每個模塊有具體的考核方式,通過考核的學生可獲得相應學分。絕大多數的應用技術大學在開設機械工程專業時,會設置基礎類課程(數學、物理等課程)、工程類理論課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等課程)、工程類應用課程(機械設計、工程機械制圖、機械精度設計、電工電子等課程)、工程類實踐課程(機械工程基礎實驗、機械工程訓練、企業實習等課程)等。

第二,實踐性教學是專業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實踐性教學具有嚴格要求,它以實踐知識與默會知識為基本架構,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專業與課程教學要求,進入實際生產現場,直接體驗、感知、反思實際活動。機械工程專業的學制為2.5~3.5年。學生入學的第一年主要為傳統的班級授課,實習類課程相對較少且簡單。第二年,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臨近畢業時,會深耕相關專業領域。最后一個學期即實踐學期,學校會讓學生進行企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隨著專業領域內理論知識的不斷積累,二、三年級學生將大量參加機械類的應用訓練,并在實踐學期時進入具體崗位進行實踐鍛煉,以適應相關職業崗位要求。通過實踐性教學,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生相較于綜合大學畢業生在職業實踐能力、跨領域知識儲備、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表現更為出色。

第三,應用技術大學具有嚴苛的畢業要求。根據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規定,應用技術大學中必須設置實踐學期,提供不少于20周的實踐學習,同時學生需要在實踐學期內完成相應的企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企業實習是畢業論文撰寫的前提,要求論文針對企業具體問題開展研究。在完成企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后,學生需要向專業委員會介紹自己研究的具體內容,并由專業委員會成員決定答辯是否通過。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委員會成員由院長聘任,主要由學校、企業技術人員、專業領域內專家、學者等組成。專業委員會成員在相關領域內都有著極高造詣,可以精準研判學生學習與實踐情況,把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三)機械工程專業建設的資源融合與根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變革傳統的離散型專業建設模式,通過整合資源來建設機械工程專業,注重師資建設、經費保障以及組織協同的融合與根植。

第一,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對教師有著嚴格的選用要求?!陡叩葘W??蚣芊ā芬幎?,高校須在教學和科研、師資培養以及促進性別平等等方面接受定期評估,學生應參與評估工作,評估結果應向社會公布,并且要求教師在相關專業的應用或知識方面具有特殊成就,如具有博士學歷(藝術類專業除外)以及至少五年工作經歷,包括至少三年所教授專業相關的工作經驗等。由于嚴格的師資要求,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團隊在教學中表現突出,在理論聯系實際、提供實踐案例、開展項目式教學等方面能力出眾。應用技術大學從企業招聘了大量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兼職教師的數量通常能占到教師數量的60%,甚至更多”④。同時,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還要求教師開展定量的科研活動。多數學校設有技術轉化中心,鼓勵并支持教師承接企業技術創新與攻關項目,以此實現專業內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第二,在經費保障方面,多部門聯合共同保障專業建設經費。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有三種形式:首先,政府資助。機械工程專業建設任務由各州負責,德國政府并不提供教育經費,各州政府為了促進教育發展,會利用財政收入向應用技術大學提供財政資助。各州政府在經費資助層面,主要負責學校事務的基本成本,包括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計劃等費用。其次,企業資助。德國部分企業直接出資加強實習和實訓基地建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由企業自行決定并管理職業與技能技術培訓事項,這種資助形式也逐漸成為應用技術大學職業培訓的主要經費來源之一。最后,接受由企業和公共基金會提供的“第三類資助”,用于提升學??蒲兴?,并接受基金會、校友捐贈以及學生繳納的部分學費,這部分費用也將作為專業建設經費的來源之一。

第三,在組織協同方面,注重在專業建設過程中采用靈活的機制手段。首先,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與企業之間形成了穩定的溝通機制,學校普遍采取雙元制培養模式,不同主體協調互動,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其次,學校設置了嚴格的質量考核與評價機制。德國各級政府都建立了教育質量考核委員會組織,定期進行專業建設質量評估,應用技術大學內部還會根據質量評審情況安排自評、督導工作。另外,機械工程專業還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督作用。德國共有近500個地方級行業協會,每個行業協會都能對相應的專業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包括行使人才培養質量監督權、認定企業培訓資格、認定專業建設質量標準合格性等。最后,應用技術大學形成了良好的自治制度。各級政府注重以文件、有關規定或督促檢查等措施,促進應用技術大學加強自治,提升專業建設的治理效能。

四、多維堅守: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堅守”。無論是在專業建設的目標確定、課程設置上,還是在教學與質量評價的實施上,堅守性都貫穿于專業建設全過程。目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但工科類專業在建設上存在理念落后、制度不完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科學、知識的實用性與適用性缺乏等諸多問題。為此,結合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建設經驗,形成多維度啟示。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經驗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靈魂在于貫徹堅守性,其中包含目標堅守、課程堅守、教學堅守以及評價堅守(見下頁圖1)。

第一,堅守匹配準線,專業建設目標與產業需求同頻。隨著“工業4.0”的持續推進,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影響力,開始注重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協調性。德國各應用技術大學在遵循《高等教育總法》總目標的前提下,開展了相應的專業建設工作。同時,隨著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州也制定了各自的高等學校法,對本州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建設目標提出具體要求。如巴登—符騰堡州著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薩克森州兼顧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旨在形成“擁有高考文憑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德國政府要求,各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建設還必須滿足所在區域的產業發展需求,并考慮20年后該專業的發展方向、趨勢和社會服務能力等??梢?,機械工程專業建設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此時,學生的學習、實習、就業就必須以現實的崗位需要為導向,在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后,需要通過大量的職業訓練,成長為在專業領域內具有獨立職業活動能力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第二,堅守領域界線,模塊化課程實施受模塊手冊框定。為了應對智能制造的遠景目標,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注重以項目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且此類課程占比極大。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學校會結合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情況,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權威人士對教材進行充分論證,使學生既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在開發團隊的支持下,模塊化課程表現出三大優勢:一是項目導向明確。模塊具有很強的主題獨立性,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快速、有效地掌握專業內的知識與技能。二是有豐富的選擇面。模塊化課程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如亞琛應用技術大學的相關專業擁有6個不同方向,每個方向都設置了若干門可供學生深度學習的專業課程。三是具備課程保障措施。模塊化課程均基于一定標準設計,每個專業都設置了相應的課程模塊手冊,其中會列出課程名稱、開設學期、學習領域、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考試形式等各種要求,向師生展現課程基本結構,以此保障課程實施的良性運作。

第三,堅守實踐底線,實踐性教學環環緊扣、體系完善。應用技術大學將實踐性教學融入專業建設中,向學生提供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教育,體現出“理論+科研+實踐”的教學風格。實踐性教育體系覆蓋學生入學前實習、實踐學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撰寫等流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為例,學生在入學前必須完成16周的入學前實習任務,這是學生感知專業的一次重要機會;實踐學期則是教學的關鍵環節,要求學生須在企業完成至少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習,其中包括專業實習和實踐問題討論會兩個環節;學生需要在實習期間撰寫實習報告,部分學生還會在實習期間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此外,實踐性教學還注重引進高新技術作為教學元素,以提升師生技術技能創新服務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主動將高新技術引入課堂,提高學生所學知識的范圍、深度與技能水平。

第四,堅守質量紅線,嚴格控制實施過程且標準透明。無論是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保障,還是組織協同環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建設過程都嚴格按照要求進行且建設標準公開透明。應用技術大學嚴格執行歐洲高校普遍認可的專業認證標準,如德國高校專業認證與質量保障中心標準(AQAS)、標準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協定(HRK)、歐洲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標準與框架(ESG)以及歐洲高等教育質量協會協定(ENQA)等。專業認證標準為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建設提供了明確的專業設置方向、師資隊伍要求、課程目標、實施方案、制度保障等。這種堅守質量紅線的做法,使學校專業建設的質量標準與歐盟要求步調同頻,學校的育人質量也得到了切實保障。

(二)針對我國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啟示

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對服務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透視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經驗,為探索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提供了改革思路。

第一,堅守職業性,優化專業設置與招生制度。職業本科教育應將職業屬性落地生根,這不僅體現在專業定位上,更應落實在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凸顯職業本科教育的本質屬性。同時,我國要加快“職教高考”制度建設,以中職畢業生為主要生源,扭轉當前普高畢業生為主要學生群體的現狀。在招考制度實施過程中,應邀請行業、企業等組織參與考試安排、評價、錄取工作,從源頭上保障職業屬性不動搖。

第二,堅守應用性,建構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職業本科學校要打破傳統學科化的課程設置理念,基于職業或崗位實踐要求,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這要求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部門深入企業一線,提煉與總結一線崗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科學制定專業目標,緊密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開設課程,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并構建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我國可通過借鑒德國入學前實習、實踐學期、專業實習等環節,增加學生對于綜合化崗位實踐的“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第三,堅守實踐性,重構教學組織結構。當前我國職業本科學校的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現象,職業本科教育“三教”改革迫在眉睫。實踐中,我國職業本科學校要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確保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體系。深入而言,實踐性教學不僅要關注工作現場與學習環境的融合,更要促進職業知識與教學內容的融匯。借鑒德國教學實踐經驗,加強學生在實踐學期、畢業論文撰寫、答辯等項目上對解決實踐問題的考察,以此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第四,堅守“雙師”性,整合師資隊伍。高質量師資隊伍是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關鍵。職業本科學校的專業課教師應既懂教育教學理論,又懂專業技術實踐,具備強大的“雙師”素養,但目前我國職教師資的主要來源為普通高校,“雙師”性體現不足。為此,職業本科學校應為企業技術人員提供相應培訓,使其具備必要的教學能力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水平。在招聘環節上,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企業技術技能人才轉換為職教教師的認證流程,堅持從企業中招聘優質的職教師資,打開校企之間的“旋轉門”。針對已招聘教師,學校要定期將教學實踐作為培訓核心,根據學科與專業的分類,探索不同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律,從“教壇新秀”到“匠師專家”劃分不同培訓模塊,促使不同教師能全面系統地增強自身教育教學素養與專業技術能力。

第五,堅守保障性,形成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建設制度。職業本科學校的專業建設要體現出“企校共建”理念,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綜合素質。在培養制度方面,要結合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力量,制訂具體的專業實踐指導方案,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參與學生入學、課堂學習、實習實訓、畢業論文撰寫、答辯等環節。在辦學治理制度方面,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治理手段,如建立數字化治校制度、多元主體參與制度、制度公開與結果反饋制度等,提升學校的辦學治理效能。而在經費保障方面,職業本科學校要注重引入多途徑的經費籌措機制,不僅要注重產學研結合、多元化專業建設的經費來源,而且要注重提升專業內部的技術技能轉化率,以創新驅動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五、結語

我國正處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轉型時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向職業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我國正構筑以牽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職業本科教育專業結構,并著力建設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職業學校與專業,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本科教育專業迫在眉睫。為提升職業本科教育的專業認同度,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并結合我國辦學實踐對專業建設進行改造升級。德國在制定專業建設目標、開發模塊化課程、優化設置實踐性教學以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面都形成了典型經驗。我國可以嘗試通過優化專業設置與招生制度、建構基于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重構實踐性教學組織結構、整合學校師資隊伍資源、形成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建設制度等內容,穩步推進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建設。

[注釋]

①姜鋒.應用技術大學:德國工程師搖籃[N].中國教育報,2014-05-07(2).

②匡瑛,李琪.此本科非彼本科:職業本科本質論及其發展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3):50.

③徐涵.德國應用科學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兼論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21(8):100.

④錢英紅.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建設的特點及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58.

[參考文獻]

[1]陳杰菁.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培養模式的研究及啟示[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3(9):60-63.

[2]胡娟.理性與自主:歷史視野下的德國大學治理現代化[J].教育研究,2021,42(3):90-102.

[3]姜大源.德國職業教育思想溯源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6):5-16.

[4]梁克東.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探索、發展瓶頸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1(9):98-102.

[5]孟慶國,曹曄.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趨勢:發展應用技術大學[N].中國教育報,2014-01-07(5).

[6]母華敏,李欣旖,閆志利,等.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建設50年:歷程、經驗及啟示[J].職教通訊,2017(1):49-54.

[7]牛金成.試析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以機械工程本科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195-200.

[8]任平.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課程設置的特征——以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20(4):97-104.

[9]俞可.在夾縫中演繹的德國高校治理[J].復旦教育論壇,2013(5):14-20.

[10]張興會,張宇.我國應用技術大學高質量發展的德國經驗借鑒與路徑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43-48.

[11]BIMBAURM R.The end of shared governance:looking ahead orlooking back matter[J].New direcrion for the higlier education,2004(8):21-23.

[12]BMBF.Drei Viertel der Hochschüler studieren gerne[DB/OL].(2014-10-28)[2022-10-16].https://www.bmbf.de/bmbf/shareddocs/pressemitteilungen/de/drei-viertel-der-hochschueler-studieren-gerne.html#searchFacets.

[13]Hochschule Niederrhei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Maschinenbau——Konstruktion und Entwicklung[EB/OL].(2021-08-11)[2022-10-17].https://www.hs-niederrhein.de/maschinenbau-verfahrenstechnik/infoseiten/vollzeit-bachelor-maschinenbau/.

猜你喜歡
專業建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高職院校新開設無人機專業的探討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