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師教育學科建設

2023-04-19 10:00萑,裴淼,劉
當代教師教育 2023年4期
關鍵詞:學科教育教師

宋 萑,裴 淼,劉 麗 莎

(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互聯網信息空間作為第三空間,其內核就是不斷創造新的連接,在網絡聯通學習、超越時空限制、學習大數據積累等方面有巨大優勢。作為一種思維及技術,“互聯網+”將一整套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于經濟、社會、教育等各個領域,成為各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另一方面,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是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加大對師范院校支持力度”,“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特別提出開展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行動,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設置“教師教育學”二級學科,加強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及人才培養能力。因此,教師教育學科要服務國家教師隊伍建設重大戰略需要,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是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建設的基礎。

“互聯網+”國家發展戰略將賦能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推動教師教育學科轉型升級。教師教育是以教育學學科和專業為核心,融合多學科發展構成的綜合學科,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神經學等諸多學科交叉融合?!盎ヂ摼W+”將有效加強學科聯通,衍生出新的學科增長點,促進學科內涵發展。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正面臨“互聯網”信息科學前沿思維和技術的重大機遇與挑戰,在科學研究、學科隊伍、基地建設方面都面臨著革新。

一、互聯網+教師教育學科研究革新

學科建設的核心支撐是科學研究,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育學科中科學研究發展面臨四項革新。第一,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更加豐富。就應用場景而言,互聯網既有虛擬場景(如線上虛擬學習空間、在線學習平臺),又有現實場景(如智慧課堂、智慧教室、創客空間),不同的場景可以靈活運用到不同教師教育研究領域,包括教師教育學及其原理、教師教育史、比較教師教育、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教師教育研究方法、學科教師教育學、小學教師教育學和中學教師教育學等。從教師教育學科建設內容層面來看,互聯網則可以運用于教學研究、教師學習與發展研究、教師教育者學習和發展研究等教師教育理論研究??傊?“互聯網+教師教育”將全面重構教師教育各要素,觸發教學模式、評價、治理的全方面創新與變革。

第二,教師教育研究數據更加多元?;ヂ摼W技術可支持開展多模態的教師教育數據采集,如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攝像頭、傳感器等技術手段,可幫助采集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的身體狀態、行為表現、環境信息等多種數據指標;能實現海量數據的存取,包括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具有多元化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能夠進行學習分析、自適應學習、分類/聚類算法等分析;能夠開展多種途徑的(預測、定制、干預等)實踐運用,這些技術優勢為教師教育學科的研究注入巨大能量。以開展虛擬現實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研究為例,研究可結合多種技術設備和功能,如遠程網絡直播功能,多媒體傳送與交換,高清攝像頭、呼吸心跳檢測儀、拾音器等硬件,表情、肢體、語音識別軟件,基于VR技術的實踐教學系統等。一系列技術設備、軟件系統功能將提供全新的研究視角、方法,增強師范生實踐的效果。

第三,教師教育研究范式深化發展。早期教育、教師教育領域主要基于思辨研究范式開展研究,隨后實證研究范式興起。實證研究基于觀察、實驗和調查,對收集的數據或信息進行分析和解釋,以事實為證據來探討事物的本質屬性或發展規律[1]。近年來,計算機科學對教育研究范式產生巨大沖擊,以個體數據為主的實證研究逐步向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以海量關系數據挖掘的計算教育學研究范式推進。目前計算教育學領域的主要關注點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賦能教育實踐。與教師教育領域結合可以開展兩大類研究:仿真模擬和數據密集型研究。其中仿真模擬實驗,可以開展對教師認知和學習過程的模擬;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可實施對在線學習行為數據的挖掘。這種教育大數據范式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建模、解讀和預測的研究流程,能更有效揭示系統內在機制與運行規律,并有助于精準建構教師教育理論知識體系。

第四,教師教育學科理論成果持續創新。教師教育學科的理論成果,是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須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教師教育學科應基于教師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現象和問題,構建一套專門的、系統的“教師教育學”學科知識與理論體系,并將其用于指導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2]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育學科的理論發展,是通過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教師教育理論研究,建立“互聯網+”的教師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教師教育學科面對的對象是國家教師教育事業,教師教育必須回應國家的戰略需求和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直面教師教育領域的突出問題,提出相對應的理論[2]。而在學術領域,教師教育學科應對教師教育領域的重點、難點、熱點和前沿問題開展學術研究,形成學科知識體系,以服務于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3]當前,要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教師教育知識體系、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教師教育模式理論、教師學習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師發展階段理論、教師教育培訓理論、教師教育管理理論、教師教育評價理論等關鍵理論為主體的教師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從而促進教師教育研究向學科縱深處發展。

二、互聯網+教師教育學科人才培養革新

互聯網+環境為教師教育學科人才培養的開辟了全新路徑,從而服務于目前蓬勃發展的在線教師培養、在線教師培訓、在線教師學習的實踐和研究工作,這其中涉及兩類人才培養。

一是基于互聯網的教師教育新型實踐者培養。隨著我國在線教育技術和平臺的成熟發展,教師教育同步進入在線時代。在線教師培養平臺與課程持續開發、豐富,在線教師培訓項目與學習資源的涌現和廣泛覆蓋,都催生著新型的教師教育實踐者。首先是在線教師教育課程研發者,教師教育在線化需要課程慕課化、模塊化,其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選擇編排、課程實施方式選用、課程評價手段設計都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這類研發者一方面需要掌握教師教育的課程論與教學法,要從教師教育作為“二階實踐”的屬性出發,理解教“教”中的基本規律與課程研發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深度把握在線課程與教學所涉及的技術、方法,從內容的分解與序列化,到不同呈現形式的適用范圍與個性化處理,都需要研發者有機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其次是在線教師教育學習設計者,在線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學習者為中心,要為學習者營造泛在學習空間。在線教師教育的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學習社群等一系列要素設計都需要設計者從師范生、教師的學習規律出發,精準把握其學習需求,更要基于成人學習理論和在線學習諸多模型來進行科學設計。再次是在線教師教育項目運營者,在線教師教育項目需要從項目推廣、項目管理、質量監控、改進迭代上進行專業設計與運營,運營者必須掌握專業的運營理論、運營策略,并具備相關軟硬件操作能力、綜合運營能力,同時還必須對教師教育培養取向、質量內涵、課程邏輯、實施策略、評價管理等有深入理解,并將其轉化到在線項目運營實踐之中。

二是基于互聯網的教師教育跨界研究者培養?;ヂ摼W+為教師教育學科提供新的研究對象、豐富的研究數據、全新的研究方式,這必然對研究者這一主體提出全新要求。而且要逐步建設互聯網+教師教育學科,必然要持續供給基于互聯網的教師教育跨界研究者。教師教育跨界研究者從理論儲備上,需要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的理論有深入的了解,同時還需要對教師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原理有系統的把握;從研究能力上,既要掌握思辨研究、傳統實證研究的方法技術,更要熟練運用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計算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從跨界素養上,跨界研究者需要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多元審視的意識、批判反思的能力,尤其需要跨界問題挖掘能力。因為跨界研究本身就意味著單一學科領域無法解決復雜問題,需要在不同學科理論、知識、話語的翻譯、轉化之中來厘清問題,進而用多元研究范式進行深入考察,從而形成全新的理論解釋與解決方案。

三、互聯網+教師教育學科基地建設革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進、精良的儀器設備,充足的空間、良好的實驗室環境是取得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證?;ヂ摼W背景下的教師教育學科發展更是離不開相應的基地與實驗室建設。

(一)教師教育實驗室建設

教師教育實驗室建設首先要從跨學科協同入手,整合行為科學、心理科學、神經科學和信息科學建設跨學科的教師教育實驗室。實驗室需配備最先進的、可穿戴的生理指標檢測設備、腦電設備、近紅外腦成像設備,開發人工智能智慧教學系統、在線自適應評估系統,采用多模態分析技術,全面開展教師教育基礎理論、實踐應用以及決策治理研究。同時教師教育實驗室建設要回應教師教育實踐多元改革需求。例如在線教育實驗室可推動教師學習課程數字化,發展在線教育,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虛擬現實(VR)實驗室可創建具有真實感的學習情景,模擬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多維度、直觀呈現知識內容,有益于學習學科知識(如地理、物理、生物等),從而達到體驗式教學效果;智慧課堂實驗室支持智慧教學、常態錄播、互動錄播、直播點播、訓課評課等功能,可打破傳統的單向教學,實現師生雙向互動;語言實驗室可承擔基礎口語、教育性語言訓練、課程語、書面語的訓練,基于人工智能(AI)聽說智能識別學生發音,并與原文進行對比,對于師范生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與流暢度進行針對性指導,交互式電子白板與平板電腦也可對于學生板書進行人工智能識別,提出指導建議。

遠程協作的網絡社群是教師教育實驗室建設需重點關注的特色功能,既可使師范生通過多地資源同步技術實時遠程觀摩真實的課堂教學,也可為一線教師與高校教師教育者之間的名師工作坊課程和研究能力提升課程等提供遠程協同平臺,實現一位教師同時從其所在的校內微觀學科專業共同體--教研組、學校中觀學科/跨學科專業共同體以及與高校和其他網絡社群的宏觀專業共同體的相互觀摩、對話溝通中不斷學習和發展。另外,有組織、有設計、結構化、數據化和可視化的各項學習活動的開展,可促進每個層面的專業共同體成長為學習型組織,從而形成安全、信任、關懷、開放、有挑戰、有支持、有創新的組織文化。

屆時,學校和教育機構將不再是封閉的社會單元,而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輔助教師智能教學、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立體化綜合教學場。由此可見,教師教育實驗室的建設有助于推動一流教師教育學科建設,促進教師專業身份的重建與發展,對我國教育教學的深度變革和教師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將為現代化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科學指導。

(二)教師教育智能系統建設

設備資源配置對基地建設的質量起著根本性和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教育者需學會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教師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師教育智能系統。首先,遠程協作的網絡社群業務功能系統設計主要由教學語言文字轉換系統、板書截取修正系統、多通道播放控制系統、沉浸式遠真視頻會議交互系統組成。例如,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和互動課桌等互動技術手段和技術可實現個人學習和小組內交流溝通的思維可視化;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及其配套資源開發,可讓學習者體驗教師工作現場或加載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困境的虛擬現場,使其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主動建構”,成長為全專業屬性的專業人員??偟膩碚f,我們需要建設的是一間基于提升遠程協作效果的沉浸式遠真視頻會議系統的“云教室”。

其次,在“云教室”的基礎上,教師教育者需定期建設、同步更新平臺資源。資源是需要被不斷擴充和更新的,只有提供足夠豐富的、優質的、與時俱進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輔助,教師才能真正從中獲益。此外,資源系統還應強化其在動態資源聚合、智能過濾、自動分類、語義檢索等方面的功能,加強資源的整合,保證平臺應用的可持續性,從而以更加智能化、精準化的方式為廣大師生服務。

再次,在基地建設時需注重教師個人網絡的建立。教師個人網絡是一個個性化的虛擬平臺,該學習空間以教師個體為中心,連接網絡中的各種工具、數字化資源以及個性化服務,為教師彼此之間的知識共享與創生提供了良好的在線環境[4]。個人網絡的建立可幫助教師進行自主管理,為教師搭建有效的社會互動平臺,創建知識創生的有效路徑,并跨越時空限制,為教師提供工具沉浸型學習支持系統。

最后,在搭建個人網絡后,需要通過個人網絡逐步建立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學習共同體作為教師學習的有機情境,對于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全面發展和學校效能改進具有積極的影響。每個教師獨立的個人網絡學習空間都是群體知識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教師在空間中不斷地建立知識的連接,能夠有效促進知識系統網絡的構建與連通,促進知識的流動循環,促發個體及群體的知識創生與共享[5]。而當眾多個人網絡空間作為節點實現外部連接時,一個動態的網絡學習共同體便由此產生了。

四、互聯網+教師教育學科發展的反思審視

(一)大數據的利與弊:堅守育人使命

“互聯網+教師教育”是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新趨勢[6],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教師教育的變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ヂ摼W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教師培養延續教育時空,有助于改善我國教師教育效率低下的問題,在有限時間內一次性覆蓋大規模教師的培養培訓,使教師教育過程和效果實現效益最大化,促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7]在此背景下,教師教育者也需更加嚴謹地進行信息化教師教育課程資源的設計,加快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把握當下機遇,以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但不可否認,大數據為教師教育發展也帶來了挑戰。教育包含“教”和“育”兩個層面,對于大數據時代的教師教育來說,新技術的運用推動了“教”層面的變革,但如何運用大數據加強對教師群體“育”層面的探索是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課題。[8]在教師教育實踐中,教的是方法與能力,育的是素養與信念。人本取向的教師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能力的提升。[9]因此,并非加入技術就可以幫助教師教育實現“育”的飛躍,這就要求教師教育者堅守教育之道,回歸教師教育學科本質,將關注點放在教師本身,彰顯教師自身作為“人”的專業意義和生命價值,重點思考在教育變革的大浪潮中如何幫助教師進行角色重塑和專業成長。

(二)網絡聯結的雙刃劍:消解技術完控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戰。很多教師對技術工具始終抱有排斥心理,認為技術的應用會顛覆傳統教育并取代教師的地位。教師教育者若想幫助教師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下的教育變革,首先應轉變教師對大數據的態度,引導教師對大數據做出更為積極的定位,幫助教師接受技術、擁抱技術并借助技術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10]

但同時,技術的發展也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教學的開展需以技術為中心”的錯覺,很多教師在教育行為上都存在著極大的技術依賴,對技術的機械式追求和盲目崇拜使其誤入技術主義與唯技術論的陷阱,將教育目的與教育手段本末倒置。[11]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技術只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借以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輔助手段。作為教師教育者,需要幫助教師認清教育與技術的內在關聯,消解技術完控,避免絕對的技術至上,結合教師教育的相關培訓重點引導教師學會正確地、恰當地利用技術工具為教育增值,從而真正地實現教育活動與技術手段的深度融合。

(三)網絡世界的美與丑:防范倫理風險

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環境更加復雜,教師教育不僅需要關注教師教學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同時也要兼顧教師數據倫理與隱私保護意識培養。大數據為學習和教育的變革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和優質化的助推力,但也會帶來潛在的倫理威脅和負面效應,如隱私泄露對教師尊嚴的侵害、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污染等。教師也可能因個體的倫理認識缺失或不足導致專業倫理失范,如教師能否保護學生相關數據和隱私、在下載使用網絡教學資源時,是否會在課件、科研成果中注明出處等。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匆忙追求技術應用帶來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往往容易忽略其中的教育倫理問題。

信息化教育很多時候代表了一種協同行為,形成的是一種集體道德責任,在此背景下需要產出新的教師倫理規范[12],對此教師教育責無旁貸。因此,教師教育者需要認識到新技術的復雜性以及技術推廣普及可能引發的潛在倫理危險,并在大數據的教育應用過程中推動新的倫理原則的建立和健全,將其加入教師培訓培養方案和體系中,以此提高教師個體的倫理風險意識,實現大數據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推動教育倫理與技術發展的和諧共進。[13]

猜你喜歡
學科教育教師
國外教育奇趣
【學科新書導覽】
題解教育『三問』
最美教師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