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文化課程的思政教育探究

2023-07-17 23:31何李新
文教資料 2023年6期
關鍵詞:價值引領通識教育課程思政

何李新

摘 要: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深化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指明了新的方向。以“文化育人”為宗旨的高校文化課程,必然承載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皻W美文化概論”課程應該旗幟鮮明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始終,在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同時,喚醒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探索;借用中西文化比較的策略,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樹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準確把握通識教育的育人核心,突出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關鍵詞:文化課程 通識教育 課程思政 價值引領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大學生群體不斷壯大。新時代青年學子在求學過程中,除追求知識、真理,也面臨著當今社會多元價值的困擾。高校學生的思想問題因此成為教育界近年來關注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青年學生成長發展中的重要性,并要求其他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隨后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上海教育界率先展開試點探索,進一步引發了全國各大高校和眾多學者的熱烈響應。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深化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這一背景下,以“文化育人”為宗旨的高校文化課程,必然承載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特別是以歐美文化為主要授課內容的“歐美文化概論”課程,應該旗幟鮮明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始終。

一、歷史意識與本土視野

“通識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已經成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共識,如何鞏固和強化通識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內容?!保?]各大高校為此紛紛開設了一系列文化課程,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些頗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除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經典課程,出于對文化的寬泛理解,陸續衍生出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體育文化、建筑文化、汽車文化等新型文化課程。但種種繁榮景象并不能掩蓋文化課程在高校教育實踐中的尷尬地位。

一方面,許多文化課程僅僅是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嫁接,內容很容易流于膚淺、空疏;另一方面,文化課程在學科整體布局中往往受到專業課程的擠壓,淪為后者的補充或點綴。各類文化課程通常被定性為公共課、選修課,進而引發學生普遍輕視的心理。更為關鍵的是,高校的文化課程與社會現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面對市場與就業的壓力,學生更愿意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相關技術、技能的提升,以尋求日后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

以上種種現狀不應該成為文化教育者自怨自艾的借口。我們需要不斷探索,重鑄文化課程的理論品格與現實效力。

以“歐美文化概論”為例,其課程內容主要囊括自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到近現代西方文化的發展歷程與輝煌成就。豐富多彩的古希臘神話、高聳莊嚴的哥特式教堂、風起云涌的文藝復興運動等體現了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航?;顒?、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等彰顯出人類銳意進取的實踐精神。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將書本知識與視頻資料相結合,力求生動立體地展示歐美文化的整體概貌,同時圍繞重要歷史節點與現象,設置課堂專題研討并安排相應的課后閱讀輔導,逐步引導學生把握歐美文化的發展脈搏,深入理解、探究歐美文明變亂興衰的規律,最終幫助學生樹立開放的歷史意識與深沉的人文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以史為鑒、察往知來”,并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當代社會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族群矛盾、國際沖突等問題,都需要我們站在人類整體歷史的高度去反思、探索解決之道。

文化課程在避免自身寬泛、粗疏傾向的同時,尋求將學生從專業學習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重心放在與現實的碰撞與對話上。從根本上來講,學生的人生追求與價值實現都是在當下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展開的。帶有強烈工具理性色彩的專業知識并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持久的發展動力和對現實的人文關懷。而“歐美文化概論”課程的現實意義,最終在于喚醒學生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探索。

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方面的諸多成就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晚清開明人士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毅然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制度,開啟了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序章。無數革命先烈師法俄國十月革命與馬列主義思想,篳路藍縷創建了新中國。面對當代風云激蕩的國際格局,我們在加強與世界聯系與交流的同時,更需要堅決秉持民族化的本土視野。換言之,通過辨析歐美文化發展的經驗得失而反躬自問,最終求解的乃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皻W美文化概論”課程正是致力于激發學生基于本土立場的問題意識和家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強調歷史意識并不意味著對西方俯首帖耳,本土視野更不能簡單等同于偏狹的民族主義與排外心理。歷史意識與本土視野的相輔相成,將會使學生更加明確肩上的時代重擔,將個人追求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積極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二、中西比較與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的共融為個體身份建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其中涉及傳統、家庭、性別、習俗、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使身份認同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復雜。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已呈欣欣向榮之勢,出現了國學熱、國潮熱、漢服熱等流行現象,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主流文化的身份詢喚逐漸被消費文化的商品邏輯所侵蝕。中國大學生在服飾穿著、飲食愛好、購物選擇、娛樂活動等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文化的深度與邊界,沉湎于對大眾文化產品的消費狂歡中。消費成為一種個體言說、表達的典型方式。他們熱切地在嘻哈音樂、好萊塢電影、網絡游戲、網絡社交等青年亞文化中釋放自我的欲望,確認彼此的身份?!扒嗄陙單幕x予了青年開放、共享、自由、互動的文化圈,建構起了超越現實的符合自我認同的線上身份,‘我及‘我的愛好成為青年亞文化實踐的強大內生命力?!保?]更為嚴峻的是,在一系列看似自由、個性的文化消費行為背后,隱藏的是日趨智能化的算法機制。發達的網絡媒介借此捕獲個體的欲望,使其越來越沉溺于信息“繭房”中,喪失更大的公共視野,進而淪為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

“歐美文化概論”課程的優勢在于對歐美文化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深度解讀,更涉及深層次的文化識別與身份認同問題。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該課程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對異域文化的獵奇心理,但其內容不可避免地與學生日常偏好的青年亞文化產生隔閡。過于久遠的史實與略顯艱澀的思想很快就消磨了學生為數不多的學習耐性。因此“歐美文化概論”需要將悠久的歷史與鮮活的當下有機勾連起來。以古希臘神話的講解為例,勝利女神尼刻正是美國著名體育品牌耐克(NIKE)名字的由來,轟動一時的沉船“泰坦尼克”(Titanic)號恰是得名于提坦諸神??梢哉f,歐美傳統文化的因子已然浸透于當代流行文化的血液中。教師通過這類鉤沉稽古,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增強其課程學習的參與感。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進一步采取中西文化比較的策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追根溯源,深入思考不同文化的差異與交融?!熬哂兄袊幕杂X的通識教育并不排斥對西方經典之研讀,對西方文明之了解,對現代人文知識之把握?!保?]中西文化的比較包括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相互傳播、影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比等眾多主題。例如在介紹荷馬史詩時,教師可以引用朱光潛先生關于中西詩歌差異的觀點:“西方詩同時向史詩的、戲劇的和抒情的三方面發展,而中國詩則偏向抒情的一方面發展?!保?]這類跨文化的比較可以由點及面,使學生在不同文化的對照、識別中養成一種批判性思維?!斑@種思維并不僅僅表現為一種認知能力,更多體現為一種批判意向與思考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源于不同文明與觀念、多重視角、各種方法和知識屬性之間的差異乃至沖突?!保?]學生在質疑、辨析中產生清醒的文化自覺與價值認同,從而更加真切地體認到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正是這種自成一格的中國文化才鑄就了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悠久傳統和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的血脈身份。盡管現代中國的崛起源自對西方文明沖擊的應激性反應,但這并不能磨滅中華文化在沉淀與蛻變中的不朽成就。當代中國社會中交融并存的儒家文化傳統、革命文化傳統和改革開放文化傳統,皆是青年大學生傳承、弘揚的對象。

“21世紀最大的問題是要重新去認識中國,而且要在比較當中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我們中國?!保?]打著愛國旗號的尊己卑人與崇洋媚外的文化自卑,都是短視、無知的體現?!皻W美文化概論”課程引導學生客觀正視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最終是為了采他山之石以攻玉,幫助學生反思、體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與魅力,以期樹立深厚的文化自信。

三、通識教育與價值引領

隨著文化素質教育探索的不斷推進,通識教育作為一個并不新鮮的名詞,越來越深入人心。許多知名高校率先開展了試點招生、書院制、本科生導師制等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但有的高校依然面臨著通識教育實施的重重困境。通識教育強調教育內容的綜合性和知識領域的廣闊性,借此塑造學生完滿的人格與和諧的心靈。就此而言,一系列文化課程正是通識教育的最佳載體。但受限于自身教育資源的瓶頸,再加上優秀教師的匱乏,許多華而不實的課程設置并沒有達到通識教育應有的效果。更致命的是,通識教育“知識授受”的實踐邏輯也受到新媒體環境的沖擊與挑戰。當代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人們能夠隨時隨地輕松便捷地獲取各類知識、信息。發達的網絡搜索引擎、不斷進化的人工智能程序以及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促發了人類教育與學習模式的深刻變革,間接壓縮了傳統大學教育的施展空間。教師的知識權威正在被消解,學習者則變成了一個享受教育產品服務的消費者。其知識接受方式呈現出信息化、碎片化、娛樂化的典型特征?!岸鄻踊闹R碎片加重了個體之間的隔閡,阻礙了基本共識的形成”[7],在這一社會環境下,學生很難形成共同的智識與知識基礎,更遑論達到價值上的有效共識。

基于種種實踐困境,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通識教育的理念,并尋找新的出發點??疾鞖v史可以發現,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概念是西方的“舶來品”。進一步來說,當代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受到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的深刻影響。通識教育在中國語境中的全面展開,勢必涉及中國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知識探尋歷來就與價值導向、人的培育息息相關。教育觀的演進、變化往往與具體的價值訴求密不可分,并伴隨著對人的不同理解。

古希臘時期的自由教育觀堅持理性價值,致力于培養治理城邦的知識精英。19世紀中葉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觀則突出工具價值,培養適應工業社會需要的實用性人才。20世紀中期的折中主義教育觀是對前兩者的綜合,高舉多元價值,培育均衡發展的完整的人。因此,當下中國通識教育乃至教育本身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

課程思政既是通識教育中國化的探索,也是對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張揚,指明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它“是我國高等教育構建知識傳授和價值養成相統一、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統一、知識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統一的現代課程設想,也是我國立足本土教育實踐進行通識教育改革的中國視野與中國話語”[8]。正是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文化課程的教學尤為需要準確把握知識與價值的辯證關系。如果說顯性教育重在廣博知識的傳授,那么隱性教育則強調在理性沉思之后的價值引領?!抖Y記·中庸》早已主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梢哉f,學生的“明辨”“篤行”恰恰需要在教育者的價值引領下進行。

具體到“歐美文化概論”,應立足于課程知識的內在邏輯,挖掘其中的思政基因,進而有機融入相關的思政元素,最后做到聚沙成塔,直指人心。例如在講解羅馬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羅馬人追求法治的動機,辨析人治與法治的優劣,進而明了法律、法治精神。在涉及啟蒙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啟蒙在當下的重要意義,同時反思理性主義的諸多問題。經由春風化雨般的教導,學生才能逐步將外在的文化知識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求索,完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切身體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在言傳身教中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共情與共鳴。如此,課程思政所強調的“立德樹人”方能真正取得長久的實效。

四、結語

從文化素質教育到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育,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調整重心,呈現出一種持續深化的趨勢。在這些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校文化課程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中之重,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力推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但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一份理性與務實的審慎態度。教育實踐中層出不窮的困難與不足,時刻提醒我們,教育改革始終處于“正在進行時”的狀態。就此而言,以“歐美文化概論”為代表的高校文化課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劉強.中國高校通識教育價值理念與實踐邏輯的有效建構[J].當代教育論壇, 2020(1):105-113.

[2] 方黎.“課程思政”為什么受青年學生喜愛——基于青年文化選擇的學理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 2019(4):179-183.

[3] 姚中秋,閆恒.現代中國通識教育經典文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10.

[4]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52.

[5] 閻光才.關于本科通識教育的林林總總[J].中國高教研究, 2021(12):12-17,56.

[6] 甘陽.通三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46.

[7] 聶保平.通識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與現實使命[J].南京社會科學, 2020(11):141-147.

[8] 聶迎娉,傅安洲.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 2018(5):38-43.

基金項目:綿陽師范學院質量工程項目“歐美文化概論” (Mnu-JY18137),綿陽師范學院科研啟動項目“齊澤克與媒介文化研究” (QD2021B01) 。

猜你喜歡
價值引領通識教育課程思政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淺談思想政治課中負面案例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