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融合視閾下“二十四節氣”新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2023-07-30 20:05徐瑛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五育融合校本課程

徐瑛

【摘 要】五育融合視閾下“二十四節氣”新美育校本課程基于美育新訴求、學校辦學特色的一貫追求、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策,根據學段特點分設低年級“二十四節氣”閱讀課程、中高年級“二十四節氣”項目式學習課程和節氣獎勵性課程。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多媒介宣傳,保障節氣校本課程的高效實施,為每一個學生尋找五育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培育識、寫、育、美合一的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學生。

【關鍵詞】五育融合 新美育 二十四節氣 校本課程

常熟市世茂實驗小學以美育為切入點,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五育”的相互融通、相互滲透、相互滋養,推進“五育”融合并進,落實“以美樹德、以美增智、以美健體、以美崇勞”的全面育人目標,創設充滿活力、學科融合、開放高效的學校新美育課程。本文以“二十四節氣”課程的開發為例,具體闡述五育融合視閾下新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一、課程提出:讓課程育人

(一)基于時代對美育新的訴求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毙聲r代對美育有了新的訴求,學校思考通往“全面育人”的最佳路徑,開發出五育融合的“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以節氣為美育的切入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等各環節,帶領學生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夯實學生文化底蘊,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基于學校辦學特色的一貫追求

世茂實驗小學藝術教育辦學特色品牌的成功打造、工作坊課程的有效實踐、融美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使全校師生充分領悟到藝術之美、課程之美,感受到藝術啟智、藝術育人的魅力。五育融合視閾下“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的提出,既是前期教學研究的有序拓展,又回應了學校辦學特色的一貫追求。

(三)基于全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國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積淀,是歷經千年的文化經典。二十四節氣內容豐富,綜合了天文學、氣象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富有生機的文化寶藏?!岸墓潥狻毙1菊n程的開發,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培育識、寫、育、美合一的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學生。

二、課程內容:讓意義建構

(一)低年級“二十四節氣”閱讀課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節、氣候、物候的規律和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實生活經驗。這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基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符合其年齡特征的學習內容。學校以語文為出發點,深挖節氣文化的語文要素,找到與之契合的學習點,再聯結科學、美術、勞動等學科,進行融會貫通,由此自主研發了校本教材《二十四節氣》。此課程集人文性、實踐性、地域性為一體,讓學生親近母語,浸潤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素養。

校本教材以節氣為劃分點,分設24課。每課分為三個部分,“走進節氣” “詩話節氣” “我與節氣”。(見表1)

1.走進節氣

這個板塊主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節氣知識,包括太陽高度變化、氣溫變化、季節轉變、農作物成熟與收成情況。比如“走進節氣”板塊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讓學生記錄某個節氣中三天的天氣、溫度變化。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學生要在刻度表上標好溫度,并且要學會看溫度計。這一系列的學習,有數學刻度表的內容,也涉及氣象觀測的科學知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深刻了解了節氣的內涵。

2.詩話節氣

(1)誦古詩

每個節氣都流傳著不少具有節氣特色的古詩,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肚迕鳌分?,蒙蒙細雨,絲絲憂傷;《山居夏日》中,滿架薔薇,芬芳撲鼻;《詠梅》中,蠟梅傲放,凌寒獨立。用藝術的方式,帶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在不同時節帶給人們的欣喜與寧靜。

(2)知農諺

農諺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語言簡單流暢,內容豐富,還包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每一節氣,教師教學一條有價值的農諺,選取其中兩個生字進行教學,將識字、寫字的內容融為一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豐富了語言積累,感受到語言的韻律美,更能體會到前人無窮的智慧,增強文化自信。

3.我與節氣

“我與節氣”板塊,教師讓學生通過欣賞、品嘗、體驗這三個環節,在生活實踐中真切地感受節氣文化與自然的變化。

(1)欣賞四時美景

二十四節氣里,鳥獸的遷徙蟄藏、草木的榮華凋零、雨露霜雪的四時變化都得以反映。因此,學校利用“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讓學生回歸自然,看花開花落,聽蟲嘶鳥鳴,得到真實的生命體驗與審美熏陶。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大自然的美,提升了欣賞美的能力,也培養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增強了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體驗勞動生活

節氣課程給學生提供了勞動創造的機會。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比如,在清明節氣,開展“種瓜點豆”的農事活動,讓學生嘗試在家播種。到了立夏時節,學生所種的瓜已經爬藤,需要給農作物除草、施肥。在這一系列的農事體驗活動中,學生享受到了耕種的樂趣,培養了良好的勞動品質,也體會到優秀的中華農耕文化。

最后,根據每個節氣的活動安排,設計“我的觀察日記”“我的美食體驗”“我的勞動體驗”等語文實踐活動。

(二)中高年級“二十四節氣”項目式學習課程

項目式學習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和學生圍繞一個項目,互教互學,通過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教學和學習方法?;诘湍昙墝W生對節氣知識的了解,學校在中高年級開設項目式學習課程,以富有美育價值的節氣文化為內容,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對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評價進行整體設計、組織和實施,形成了五育融合的項目化學習課程。

從每個季節中挑選有代表性的四個節氣:春——清明,夏——立夏,秋——秋分,冬——冬至,圍繞節氣中產生的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項目,再分解成多個子任務,把子任務涉及的知識點、技能操作分設到各個學科,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展示的方式因項目活動的內容而異,由組織者和組員共同討論決定?!傲⑾墓潥狻表椖渴綄W習“蛋有N種可能嗎”的課程大綱見表2。

(三)全校節氣獎勵性課程

獎勵性課程是選取節氣相關的有價值的手工勞動、農事體驗為課程內容,作為對學生踐行一些先進行為或取得一定成果的鼓勵。學生通過制作美食、研學訪問、攝影、繪畫等一系列活動,豐富了生活體驗,提高了審美情趣,有效培養了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一、二年級的課程內容主要是手工制作,例如立春做春卷、清明做青團等活動;三、四年級的課程主要是農事體驗活動,例如清明種瓜點豆、秋分忙收稻;五、六年級的課程主要是研學活動,例如參觀氣象站、天文館等。

三、課程實踐:讓美創生

(一)課程養育

低年級“二十四節氣”閱讀課程,以年為周期來開展。利用每兩周一次的語文閱讀課,保證了節氣課程的完整性、順序性。每兩周開展1個課時的教學,課后開展節氣相關實踐活動,得于課堂,用于課外。中高年級一學期開設兩次節氣項目式學習,兩周時間內,完成“確定概念—項目實踐—成果展示—設計評價”的完整過程。

無論是哪個類型的節氣課程,都融通了語文、美術、勞動、科學等多個學科。以語文主干,打破學科邊界,運用并整合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途徑。

(二)環境熏陶

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不僅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劑作用,而且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長遠的意義。把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校園,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性和暗示性。在校園內部選取長廊或展板,進行節氣文化知識的宣傳以及節氣活動的展示。教室中,開辟節氣文化角,一周一期,一期一題,種植、飼養、體驗、展覽等活動交叉進行,節氣文化已無聲地浸潤在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中。

(三)多媒介宣傳

傳統文化的教育環境相對封閉,與外界溝通較少,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開放包容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新媒體、網絡在線教育等網絡文化平臺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為節氣文化教育發展帶來了更多生機。校園電視臺為節氣文化的宣傳搭建了堅實的平臺,兩周一次的全校性節氣文化宣傳與學習,促使學生課后自主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充分利用學校公眾號和網站,進行節氣文化的輸出,可以吸引更多的家庭參與節氣活動,提高他們對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度,打造多方位傳統文化教育生態圈。

“二十四節氣”課程,融合學科內容,讓學生與自然緊密相連,喚醒學生血液中代代相傳的文化印記,讓學生回歸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農耕時代,帶領學生走向中華文明柔軟、溫和的深處,學習如何對待生命、對待自然。

【參考文獻】

田昕.致力于跨學科的課后服務新樣態——以北京地域節令文化課程開發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2(26).

猜你喜歡
二十四節氣五育融合校本課程
“五育融合”與中國基礎教育生態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體育在中學的新發展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
打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多元通道①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