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服式的右衽與尊左問題

2023-08-11 23:52賈洪波
文物春秋 2023年3期

賈洪波

【關鍵詞】先秦服式;右衽;左衽;尊左

【摘要】先秦中原華夏族服式,上衣以右衽為常制,是尊左觀念的反映。右衽是外衣常制,于內衣則似無定式,即左衽、右衽及對襟等均可。而周邊所謂“蠻夷”族服式,實際可能存在左衽、右衽、對襟等多種情形,中原華夏族是以異于自身外衣“右衽”常制的“左衽”作為蠻夷服式的代表而稱之。

文獻記載,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及華夏族各諸侯國的服飾皆以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為主要特征,四周蠻夷之地則為“披發左衽”。本文要討論的是,中原華夏族服式的“右衽”,體現的實是“尊左”觀念;實際生活中,中原華夏服式以“右衽”為外衣常制正式,而于內衣可能并沒有要求,即內衣可右衽,亦可左衽或對襟等;周邊蠻夷之服式,可能存在著左衽、右衽及對襟等多種形式,只是中原華夏族以異于自身禮服正式“右衽”的“左衽”作為蠻夷服式的代表而已。

一、關于中國古代的左右尊卑觀念

關于中國古代在方位上的尊左、尊右問題,文獻記載中存在不同說法,后世學者觀點也頗有爭議,或主左尊右卑說,或主右尊左卑說,也有調和說左右尊卑觀念并非絕對和一成不變,隨不同的禮儀場合、不同的時間地域而有不同的變化,有時尚左,有時尚右,似無一定之規[2—6]。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不過,說方位尊卑觀念最初源于人體與自然環境的位置關系的確定,應是大致不錯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尊右卑和上尊下卑一樣,應該是正宗和主流。以天、地所代表的上尊下卑自不必說,那么左右尊卑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從字源上看,左、右本指人的左手、右手,引申為方位上的左邊與右邊。無論是主張何種觀點的學者,都有認為左右尊卑觀念是來源于右手的天生方便得力的,如“由于左手不方便做事,右手方便做事,自然左手虛靜,右手役使。因而左手主和平順事,右手主殺伐兇事……如此,‘左尊右卑則名從言順”[2],“尊右產生在先,依據是右手方便有力”[4,6]。筆者曾就此請教過一些醫學工作者(當然人數有限,不敢說代表醫學界普遍的觀點),得到的答復是,右手的方便得力是否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并無充足的生理醫學上的根據。右手方便得力究竟是天生的本能,還是經長期的使用傳統進化而成的習慣能力,實在也是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有些糾纏不清。體育運動中的左手將并不少,以左手執筷進食者也不罕見。樂器演奏都要講究左右手的配合,左、右手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弦樂器,無論是彈撥的還是按拉弦的,能說是飛動的左手不如右手更需要靈活嗎?像提琴、二胡之類,無一不是左手按弦、右手拉弓,言其左手指的靈動程度需要超過右手拉弓的性能需要并不過分。以書法而論,施以右手執筆寫字實與字母及字序的右行有關(中國古代雖然是下行字序,但筆劃是右行的),即便這樣,西方字母文字國家以左手寫字的人似乎也并不少見。當然左手寫字者在中國極罕見,因為這樣做的兒童很快會被大人糾正過來,不過也仍有極個別左手寫字特例的存在。其實,不論右手是天生方便,還是后天的鍛煉得力,筆者想說的是,與其關聯的并非右尊左卑,而是左尊右卑。

左尊右卑方位觀的形成,當與地球自轉造成的天體運行方向有關。在地球上的人們看來,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特別是肉眼所見最大的也是對人的生存生活有著最重要影響的天體——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帶來白晝和黑夜的變化,所以東方即代表新生、上升、發展,西方代表著死亡、下降、衰落。生活在北半球的中國人確定居住生活方位時很自然地以面南向陽為正向(人類很早就開始選擇這種居處方位,如在學會營建房屋之前,選擇天然洞穴時要盡可能選擇背風向陽的洞口朝向),左東右西,自然也就形成了天道尚左、地道尚右、左尊右卑的觀念①。及至社會分工、階級產生,在不事勞動的貴族眼里,勞動者為卑賤之民,勞作之事為卑賤之事,勞心之事為尊、為貴,附會到人體上,凡勞動操作之事便多以右手行之,左手就應該“養尊處優”?!抖Y記·曲禮下》:“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鄭注:“重慎也。尚左手,尊左也”,孔疏:“尚,上也。謂執持君器及幣玉……則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左尊,故云尚左手”。左尊與右便是互相關聯的,久之成習慣自然之事,右手也就漸有了本能的靈活性。中國人左撇子似乎不如西洋人多,乃是中國人很早就以筷進食(商代晚期即出土有象牙箸)之故,筷子掌握、操持起來較之刀叉更具有難度,需要極強的靈活性,故付之以右手,而多數情況下刀叉是左右開弓同時操作,其左右之分其實并不重要。

二、先秦服式右衽是尊左觀念的反映

眾所周知,先秦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式是右衽,代表著文明進步;而周邊蠻夷的服式是左衽,代表野蠻落后。古文《尚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薄墩撜Z·憲問》記孔子贊揚管仲幫助齊桓公攘除夷狄對于華夏文明免遭夷狄破壞的重大功績之語“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邢昺疏:“夷狄之人披發左衽”??鬃拥囊馑际?,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今天就如夷狄一樣披發左衽了。

三星堆遺址一號坑出土一件小型青銅跪坐人像(圖二,1),上身穿右衽交領長袖短衣,下身著犢鼻褲。從人物形象來看,小型跪坐人像的地位低于大型立人像,大約處于社會下層,發掘報告則推測其可能是“?!钡男蜗?。商周時代中原以外的區域青銅文化往往在青銅兵器、工具及裝飾品等方面表現出強烈的地方文化特色,而在青銅禮器方面則表現出受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乃至常有當地文化青銅器與中原式青銅禮器同坑共穴埋葬的現象,三星堆遺址器物坑即是如此,多被認為是周邊文化的上層貴族接受中原禮制的反映。如果說古蜀國的服式以左衽為常制,那么其社會下層的右衽服式就只能是受中原的影響,但是以大型銅立人所代表的統治階層或高級貴族理當受中原禮制文化影響更大,外衣禮服卻仍保持左衽,似難以說通,只能勉強解釋為上層貴族在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同時還要保持某些土著傳統(按:此大型銅立人像的單袖外衣,筆者亦以為可能是受到上文所言中原禮制行禮時的“袒”亦即“左袒”的影響)。二號坑還出土有3件小型青銅跪坐人像(圖二,2),均身著V形領對襟長衣。所以,實際的可能是,古蜀地區三星堆文化的人們存在左衽、右衽以及對襟等多種服式,而并無特定常式①。放之四夷之地,也許皆然,只是中原華夏族以異于自己常制右衽的左衽作為蠻夷的代表服式而已,唯材料有限,這種認識尚難遽斷,有待更多考古材料的檢驗。清人劉寶楠在注《論語·憲問》孔子論管仲功績的那段話時說:“中夏禮服皆右衽……戎狄無禮服,亦無深衣,止隨俗所好服之,而多是左衽,故夫子舉為言也”[16],他認為戎狄服式是“隨俗所好”,“多”而非“皆”是左衽,孔子只是舉典型代表而言之。錢玄《三禮名物通釋》也說:“常服均右衽,死者之服用左衽,外族亦有左衽者”[11]19,他用了“亦有”一詞,似可表明他認為外族服式并非普遍作左衽,至少不是“皆作”。

而所謂中原右衽,也應只是外衣常制,而于內衣則可左衽以及對襟(直領)。宋鎮豪先生的《夏商社會生活史》一書中依據所見商代玉、石、銅、陶人像歸納了商代服飾的10種形態,認為于領衽形式有交領右衽、直領對襟、圓領無襟、高后領敞襟等,其中圓領無襟者可能為罪隸所服袍式或套頭衣之類,其余交領右衽之外大多都可判定為貴族內衣或燕居休閑之衣[17]。先秦文獻所言“裎”,即是一種對襟單衣,屬于內衣。裘衣也是對襟式①。而貼身之褻衣更可能多是對襟式。

先秦時楚國歷來以蠻夷自居,但戰國時楚國已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較深,故所見人像等考古資料反映的服飾多是右衽。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說“被發左衽,乃戎狄之俗,楚雖南夷,未有此制”[16],蓋近于事實,而所謂“楚人上左”乃指楚人軍隊而言(左即左軍)。1982年發掘的湖北江陵馬山戰國中晚期一號楚墓出土了迄今保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先秦墓葬死者的衣衾包裹,為我們研究先秦服式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18]。墓中出土各類衣服20件,計綿袍8件、單衣3件、夾衣1件、單裙2件、綿袴1件、鞋3雙、帽1頂,還有1件“秋衣”(置于一小“竹笥”中,外系竹簽牌自名“秋衣”②,是生者為死者助喪所贈的日常便服一類)。除此“秋衣”為對襟外,其余所有的衣袍展開后均為交領右衽,無紐,上衣與下裳聯為一體。上衣下裳連為一體,與死者可能為女性的情況一致③。

馬山一號墓墓主身著2件袍、1件夾衣、1件裙,內穿1條綿袴,衣服雖然均為右衽形式,但疊放方式卻頗可考究。最外套一件綿袍,原為右衽作法,穿著時把里襟(小襟)壓在外襟(大襟)之上,成為“左衽”形式;其內為綿袍、夾衣各一件①,均無紐,右衽。那么,死者生時穿在外套里面的衣服究竟是本作右衽還是原作左衽而死后反作右衽呢?雖然相關禮書文獻中沒有對這種情況的說明,以下述包裹尸體的衣服情況推測,我們以為當以后者為是,即本作左衽而死后反右。

馬山一號墓用于包裹尸體的衣衾多達13層:最外4層是3層衾和一層為保持平整而鋪墊的小方塊絲綿(第3層),最里面的第13層由一件錦巾和一件單裙合成,自第5層至第12層為5件綿袍和3件單衣,從第6層以內一正(衣領與頭向一致)一倒(衣領與腳向一致)間隔包疊(表一)。死者穿裹以及尸身之上疊放的衣衾共有19層,研究者謂大體符合禮書記載的“小斂十九稱”之數[19]。所有衣服皆右衽作法,但如從包疊的形式來看,凡正置者皆“左衽”(右襟壓左襟),倒置者皆“右衽”(左襟壓右襟)。

《儀禮·士喪禮》:“商祝布絞衾、散衣、祭服。祭服不倒?!薄抖Y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编嵶⒅^“散衣有倒”,倒即衣領倒置與腳向一致??资柚^:“祭服,謂死者所得用祭服以上者。小斂十九稱,不悉著之,但用裹尸,要取其方,而衣有倒領在足間者。唯祭服尊,雖散不著,而領不倒在足也?!奔婪?,為外著之禮服;散服,按字面理解和孔疏的意思,是指不穿于死者身上的散裹的衣服。祭服亦有散放者,如據《士喪禮》散衣與祭服并舉,則散衣多應屬內衣一類(貼身內衣又謂之“明衣”),當然也可作為日常起居之便衣。馬山一號墓棺中出土衣物情況與禮書記述大體相符。死者所穿,外衣為左衽,內衣皆右衽;而包裹之衣正置者為左衽,倒置者亦皆右衽。據禮書似可以認為,凡正置左衽者均為祭服,倒置右衽者均為散服。死者生時外衣右衽,死后反左;那么,死者的右衽內衣,很可能是生前左衽而死后反右的,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梢詾榇俗糇C的是馬山一號墓中出土的4件彩繪著衣女木俑,其高矮、大小、體態、容貌、服飾等基本相同,上衣用朱紅色鳳鳥紋繡絹做成,右衽,內衣領用墨繪出,顯示為左衽[19]②(圖三)。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先秦中原華夏族的服式禮俗,以外衣右衽為常制正式,而對內衣其實不作要求,可右衽亦可左衽,如為穿著整體勻稱實際可能多為左衽。而在所謂周邊“蠻夷”,則可能左、右衽乃至其他外衣領衽形式并存,并無定式,左衽或可能相對多見,更主要的是對中原華夏族來說顯得比較特別,故華夏即以之為其標識。由于衣服的保存不易,相關考古資料實在有限,上述認識很大程度上是結合文獻記載所做的推測,自然還有待日后更多考古資料的檢驗。

————————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第2版.北京:中華書局,1990:270.

[2]黃發忠.尊左與尊右的源流[J].文史知識,1985(6).

[3]姚國旺.春秋戰國時期官制尊左尊右考辨[J].文史知識,1988(2).

[4]常林炎.尊右、尊左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5).

[5]張靄堂.談尊左、尊右的產生先后及其內涵差異[J].文史知識,1992(4).

[6]楊琳.左右尊卑文化現象的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1996,12(夏之卷).

[7]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M]//宋鎮豪,段志洪.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11.

[8]朱楨.讀《甲骨文所見商代的服飾》:與杜勇先生商榷[J].中原文物,1993(3).

[9]杜勇.甲骨文所見商代的服飾[J].中原文物,1990(3).

[10]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

[11]錢玄.三禮名物通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12]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627.

[13]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漢市文化局、文管所.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掘簡報[J].文物,1989(5).

[1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5]朱彥民.殷墟玉石人俑與三星堆青銅人像服飾的比較研究[J].四川文物,2004(1).

[16]劉寶楠.論語正義[M].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579.

[17]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376—385,圖47—50.

[18]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9]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J].文物,1982(10).

〔責任編輯:成彩虹〕

————————

①雖然陰陽五行學說產生較晚,但人類對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神靈的崇拜與祭祀早在原始宗教萬物有靈觀念產生時就有了,以敬天之祭(以拜日為代表)為最早、最重也是毋庸置疑的。至于生活在南半球的土著人原初是怎樣的一種尊卑方位觀,由于知識所限,筆者尚不敢遽斷。不過生物環境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南半球并不適合生命居住,這個問題超出了筆者的學識認知范圍,茲不討論。

②《左傳·昭公十一年》:“衣有襘,帶有結。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杜注:“襘,領會”?!墩f文·衣部》段注:“《玉藻》《曲禮》《深衣》皆謂交領曰袷,襘即袷,會、合同義。且叔向‘視不過結襘之中即《曲禮》視天子‘上不于袷,下不于帶?!?p>

————————

①2021年以來,三星堆遺址又有六個祭祀坑被發現、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由于發掘及資料整理工作尚未結束,公布資料有限,本文暫不作討論。不過,僅就目前刊布的資料來看,新出六坑遺物文化內涵與之前的一號坑和二號坑大同小異。

————————

①《詩·鄭風·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朱熹《詩集傳》:“三英,裘飾,未詳其制”。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謂:“英,纓也。古人的皮襖是對襟,中間兩邊各縫上三條絲繩,穿時結上,等于現在的紐扣,有一邊的三條絲繩有穗,結后則垂下,即此處的三英。粲,鮮明也?!保ǜ吆啵骸对娊浗褡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4頁)。

②按“秋”字原篆從“纟”旁,今字所無,本文代以“秋”字。

③據發掘報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附錄二《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人骨的人類學研究》結論,死者為女性,年齡40~45歲,體質特征與東亞蒙古人種的華北類型較相似,與青銅時代的華北古居民可能有較密切的關系(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

①發掘報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的說法前后不盡一致:第98頁“關于葬式有衣衾包裹”的討論中說是3件袍,第17頁對隨葬品的記述及第20頁出土衣物登記表中則記為2件袍和1件夾衣(N19、N22、N23)。

②按:發掘報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與簡報《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的描述不盡一致,其描述為:“面和頸部繪肉紅色,用紅黑二色繪交領右衽。身著單衣,無領,無袖,披于肩上?!保ǖ?0頁)經仔細比對,筆者以為當以簡報所述為是,報告所附此木俑的彩版和圖版照片誤呈180度水平翻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