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去與歸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瓷

2023-08-11 14:06王文欣
文物春秋 2023年3期
關鍵詞:清代藏品

【關鍵詞】外銷瓷;清代;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品

【摘要】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現有400多件(套)瓷器類藏品,其中包括多件清代外銷瓷。這些外銷瓷涵蓋了清代外銷瓷的幾類主要器型和紋飾,對外銷瓷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它們不僅體現了一時的政治潮流、文化風尚、民間風俗,也見證了17—19世紀中外經濟、貿易和民間的頻繁往來,更是“中國制造”在瓷器領域適應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一個縮影。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中僑博”)是全國首家全面展示中國海外移民歷史和現狀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2014年開館以來,大力開展了文物征集工作,海外華僑華人、歸僑僑眷及文物收藏者踴躍捐贈,現已有藏品3萬余件(套),包括瓷器類藏品400余件(套)。這些瓷器類藏品有一部分為華僑華人在海外謀生、起居所用[1],另有部分為清代和民國時期外銷他國的瓷器,對于外銷瓷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下面對該館所藏有代表性的清代外銷瓷作介紹和分析。

1.清康熙青花開光花卉紋盤

敞口,板沿,平底,矮圈足??趶?5厘米,底徑14.2厘米,高3厘米。釉面光滑瑩潤。全器花紋典雅,疏密有致,富于變化。盤心繪假山花卉圖案,邊沿有六個扇形開光,開光之間以雙線描邊分隔。開光內飾錦地,分別繪菊、梅、荷、蘭等花卉,花卉的植株較小,與盤心圖案相互襯托,又不至喧賓奪主,規避了克拉克瓷常見的“密不透風”的裝飾效果(圖一)。

“克拉克(kraak)”一詞源自葡萄牙語caraack或carraca,即“大舶”的意思。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截獲一艘滿載中國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將這些瓷器運回阿姆斯特丹拍賣后,獲得巨額利潤,一時間這種青花瓷名聲大噪,當時歐洲人不清楚它們的產地,就把它們稱為“克拉克瓷”??死舜傻牡湫吞卣魇且灾行募y飾為主、向外作放射狀格狀開光的青花紋樣,開光有花瓣形、扇形、橢圓形或圓形等,開光內繪山水、人物、花卉、花鳥、果實等圖案[2,3]。其生產自明代中晚期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時期,器型以盤、碗為多。此盤的裝飾風格較之明代晚期的克拉克瓷盤顯得更游刃有余,應主要用于室內陳設。

2.清康熙青花礬紅描金花卉紋調料瓶

為調料瓶組合,由兩只小瓶和一個瓶托組成,供西餐桌上盛放橄欖油和醋等調料。瓶和瓶托平面皆呈六角形。瓶長8.8厘米,寬5.3厘米,高10.2厘米;托長15.3厘米,寬11.5厘米,高3.7厘米。每只瓶各有一個彎耳柄,原本有蓋,已失。瓶托可承接流出的液體,保持餐桌清潔,底托有一定高度,可避免瓶子傾倒、液體灑出,亦有一手柄,可一次性拿取整組調料瓶。器身以釉下青花搭配釉上礬紅彩并加描金裝飾,繪菊花蜀葵花草紋,并以青花釉料勾勒瓶身及托架的棱線,為典型的“中國伊萬里(Chinese Imari)”瓷(圖二)。

中國伊萬里瓷的燒制有具體的時代背景。一方面,從供應端來看,明清易代導致中國社會動蕩,極大地影響到瓷器外銷。1644年后,滿族入主中原,景德鎮歷經戰亂,窯業衰退。為了牽制鄭成功等人在東南沿海的勢力,清廷又實施海禁。種種原因導致中國的瓷器出口貿易遇到極大困難,當時主要的歐洲貿易商把目光轉向日本,1650年起,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轉而銷售日本九州有田燒的瓷器制品,以補中國外銷瓷的缺口。日本這種外銷的有田燒瓷器在純白地上加青花、礬紅和描金裝飾,燦爛多彩的風格在歐洲各國廣受歡迎,風靡一時,因其多從日本九州的伊萬里港口裝船出海,故被稱為“伊萬里瓷器(Imari porcelains)”或“伊萬里燒”。清康熙、雍正直至乾隆早期,中國景德鎮瓷器生產恢復,也開始模仿生產伊萬里風格瓷器,與日本爭奪外銷市場。這些中國伊萬里瓷的紋飾題材包括花鳥、人物等,以釉下青花結合釉上礬紅并加描金裝飾,至乾隆中期后這類紋飾才逐步消失。在中國伊萬里瓷燒制時代,定制類瓷器需要在景德鎮生產,再運至廣州出口,過程較長,因此定制的中國伊萬里瓷較為少見[4],但此類調料瓶多有存世。另一方面,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從世界各地廣泛進口胡椒、桂皮、肉豆蔻、丁香等香料佐餐,香料品種和數量的增加,使歐洲市場對瓷質調料瓶的訂單需求增加。用餐時,調料瓶放置于餐桌上供用餐者隨手取用,也為用餐增加了趣味。1751年的一份東印度公司的瓷器訂單中就開列了15個三種不同尺寸的上菜盤,8個圓形和2個八角形沙拉盤,24個兩種不同尺寸的碟子,100個西餐大盤,4個燭臺,4個鹽瓶,2個牛油碟和2個調料瓶[5]。

或許正是歐洲市場的大量需求,令這樣帶托架的油醋瓶組合引發了歐洲本土陶器制造者的仿制風潮。如18世紀初荷蘭代爾夫特著名陶廠The Greek A Factory燒制的仿伊萬里錫釉軟陶調料瓶[6],托架和瓶身為圓形,表面同樣施藍、紅釉并描金,與伊萬里瓷非常相似,顯示出一時之風尚(圖三)。

3.清礬紅描金石榴紋盤

敞口,寬折沿,淺弧腹,平底,矮圈足??趶?3厘米,底徑12厘米,高2.7厘米。盤心繪折枝石榴紋,果實飽滿,刻畫精細。內邊一周飾“琴棋書畫”博古花卉紋,外邊繪四組花果紋,呈“十”字形構圖。裝飾圖案礬紅描金,在石榴果實上大面積平涂金色,視覺效果上鮮亮艷麗、燦若明霞,又有適度留白,不失含蓄典雅(圖四)。

石榴果常被人們視為多子的祥瑞之果,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其在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多呈現外皮剝開、籽實露出的自然狀態,所謂“榴開百子紋”[7]。石榴也是歐洲常見的裝飾紋樣,多見于紡織品,通過幾何圖形的綿延、變形構成復雜的圖案[8]。這件外銷瓷盤上呈現自然形態的石榴紋,對其受眾而言即熟悉又陌生,雖然其在中國文化里的吉祥寓意能否為異域文化所接受是未知數,但其醒目的裝飾效果則毋庸置疑。

4.清乾隆礬紅描金骨灰甕紋盤

折沿,弧腹,平底,圈足??趶?5厘米,底徑15厘米,高2.6厘米。盤心以細膩筆觸描繪兩側有花草裝飾垂下的甕狀物。盤口沿描金,內側以礬紅描金繪綬帶狀幾何連續邊飾,整體風格較為簡潔、明快(圖五)。

此盤盤心所繪甕狀物當為西方的骨灰甕,屬外銷瓷專門的裝飾紋樣“神秘的骨灰甕(LURNE MYSTéRIEUSE)”。該紋樣以骨灰甕為裝飾圖樣,多見于盤形器皿。這類紋樣的出現,與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有直接關系。1793年,大革命將國王路易十六及其妻子送上斷頭臺,一部分貴族和民眾為表示對國王一家的哀悼與同情,設計出“哭泣的柳樹”裝飾紋(圖六,1)。這一紋樣中心為骨灰甕,上有柳枝蔭拂,象征路易十六的死亡;甕身與底座相連接部分的輪廓制造出兩張人臉側面剪影的視幻覺效果,分別代表國王和王后。18世紀末19世紀初,“哭泣的柳樹”圖樣漸漸圖式化,并遷移至中國外銷瓷裝飾領域(圖六,2)[9],因其裝飾風格高度“歐化”,甚至很難分辨這些瓷器原本來自中國。此外,歐洲發展出瓷器燒制技術后,也繼續燒制類似圖案的瓷器。相較而言,中僑博的這件骨灰甕紋盤已更加圖式化——柳樹和人臉幻象已消失不見,骨灰甕成為純粹的裝飾紋樣,推測或燒制于乾隆朝晚期或更晚。

此外,此盤整體簡潔明快的裝飾風格也深受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影響。在這一新風尚下,繁縟的洛可可風格逐漸過時,古希臘、羅馬風格的線條性裝飾開始流行。1789年,美國費城的本杰民·富勒在訂單中要求不要有“舊的風格”類的瓷器,指的就是18世紀中期的洛可可式風格[10]。

5.清粉彩花卉紋流花口船形容器

流花口,淺圈足,呈船形。長20厘米,寬13.5厘米,高6.2厘米(圖七)。這類容器也叫“醬汁斗(sauce boat)”,在西餐里用于盛放搭配肉、魚等主菜的佐餐醬汁,側面有一手柄,方便拿放和傾倒醬汁。多與托碟配套使用,以承接口沿滴下的醬汁。這類外銷瓷器型與調料瓶、胡椒罐、黃油碟等都是基于18世紀歐洲用餐習慣變化而被生產出來的,顯示出中國瓷器制造業巨大的適應性。與此同時,它們帶有顯著異域色彩的質地和紋樣,也帶給歐洲用餐者全新的飲食體驗,并逐步融入歐洲人的日常生活。

6.清粉彩描金紋章杯

直筒形,彎耳形柄,平底。通長14.5厘米,口徑10厘米,底9.9厘米,高12厘米。正面與杯柄相對位置繪以花體字母纏繞形成的紋章。字母描金,分別為“P.C.”“Q.C.”,應系姓名首字母,四周以花卉裝飾。杯身兩側對稱點綴兩組折枝花卉,口沿繪描金卷草紋一周。整體風格疏朗明快,又不乏細膩柔美(圖八)。

此器型為馬克杯,從英文mug音譯而來,一般用于飲用啤酒等飲料,杯體以圓柱體為主。早期的馬克杯體量較大,造型笨重,制作也較粗糙。隨著使用需求的增加及定制要求的變化,馬克杯的造型也向精細、靈巧、美觀方向轉變[11],后期出現撇口造型,器底也變得多樣。這類以姓名首字母構成紋樣來模仿紋章的做法,多見于18世紀末外銷美國的瓷器,通常是用金彩等彩料書寫姓和名的第一個大寫字母。

7.清青花菲茨休紋盤

敞口,折沿,淺弧腹,淺平底。胎質細膩,釉面光潤??趶?4.2厘米,底徑14.2,高2.7厘米。盤心飾“Fitzhugh(菲茨休)”紋,中間為圓形團花,外圍繪一周四組由花卉、人物等組成的裝飾圖案,口沿一周以深青花料在淺青花底色上繪菱形錦地紋(圖九)。

菲茨休紋又稱“八寶花紋”,得名于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管理官員托馬斯·菲茨休(Thomas Fitzhugh),通常認為他曾設計了一種特別紋樣的青花瓷器,即后世被命名為“菲茨休風格”瓷器的雛形。該風格瓷器早期釉色多為青花,后期出現釉上的礬紅、綠、褐、深紫、黃黑及兩色結合的釉色,中間的圓形團花后期發展出鷹、花押字母或紋章的變體(圖一〇)[12]。

菲茨休紋瓷器的生產從乾隆朝中晚期開始,到道光朝結束,共持續了約六七十年。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是銷往美國市場最早的瓷器花式品種之一,現存海外公共收藏也以美國博物館為多。中僑博所藏的這件瓷盤裝飾圖案為較典型的菲茨休紋,其制作時間較早,約為乾隆朝中晚期至嘉慶初期。

8.清青花山水樓閣紋八角長盤

盤呈八角形,折沿,平底。長44.5厘米,寬37.5厘米。盤心繪山水樓閣圖,整體構圖較單薄僵硬,圖案化傾向明顯(圖一一)。

這類以山水、樓閣、柳樹、寶塔等傳統中國風景元素為中心紋樣的外銷青花瓷,是外銷瓷“中國風”的代表之一,有相當長的生產歷史。產品最初供應歐洲市場,后亦銷往美國,屬批量化生產的日用青花瓷器,至晚期品質逐步下滑。其紋樣可細分為南京樣式、柳樹樣式、廣東樣式等,都是以山水、城墻、樓閣等圖案構成中心花紋,再搭配單色或花卉紋條狀邊飾。南京樣式(Nanking Patter)出現最早,多以“之”字形水流分割畫面,兩岸有山水、寶塔、樓閣等,近景、遠景區分清晰,至后期逐漸精細化、繁復化,并出現柳樹、小橋等視覺元素。而柳樹元素又演化為以柳樹為中心的柳樹樣式,據現有研究,這一樣式為英國模仿南京樣式而來,又出現在中國外銷瓷器上,存在時間較短暫[13]。

此盤為廣東樣式(Canton Pattern)。這種樣式緊隨柳樹樣式出現,是柳樹樣式的簡化版本,其精細程度更遜于南京樣式[13,14]。其主要特征是左邊的景物占較大比重,右邊有亭臺樓閣和柳樹,同時有小橋從左邊伸向右方。廣東式樣產品價格較為低廉,道光時期已經在出口青花瓷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一直到清末仍在生產。

以上所選介的外銷瓷體現了瓷器消費者所在地區一時的政治潮流、文化風尚、民間風俗,也融入了生產者的創造與才智。它們見證了17—19世紀中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和民間交流的頻繁,更是“中國制造”在瓷器領域具有高度的適應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縮影。這些外銷瓷在歷史上一度遠去,又隨著有志于博物館事業人士的收藏和捐贈而“歸來”,在它們身上也反映著人與物隨時代而進行的流動。

————————

[1]王文欣.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瓷初探[J].文物天地,2022(8):40—47.

[2]李曉.淺析克拉克瓷紋飾:與晚明內銷青花瓷比較[J].榮寶齋,2010(5):194—203.

[3]熊寰.克拉克瓷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3).

[4]趙謙.商業與藝術的合力:“中國伊萬里”瓷裝飾探究[J].裝飾,2021(5):30.

[5]甘雪莉.中國外銷瓷[M].張關林,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124—125.

[6]施曄.荷蘭代爾夫特藍陶的中國淵源研究[J].文藝研究,2018(1):139.

[7]紀煒.榴開百子寓吉祥:陶瓷器中的石榴紋[J].紫禁城,2005(4).

[8]石榴.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紡織品中的“石榴圖案”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8.

[9]Lurne mystérieuse[EB/OL].(2017-03-23)[2022-08 -22]. http://www. pop. culture. gouv. fr / notice / joconde / 10700018962.

[10]劉淼,胡舒暢.沉船、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72—273.

[11]何立敏.15—19世紀歐洲外銷瓷使用功能探析[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3:38.

[12]吳平貞.淺談外銷瓷中的“費茨休”(Fitzhugh)裝飾圖案:從館藏的兩件瓷器說起[G]//浙江省博物館.東方博物:第六十九輯.北京:中國書店,2018:55—67.

[13]施茜.成為“南京樣式”:16至19世紀中國外銷瓷的符號化[J].民族藝術,2017(6).

[14]許哲,路昊.試析清代外銷瓷中的“南京樣式”:以青島市博物館藏品為例[J].收藏家,2022(6).

〔責任編輯:成彩虹〕

猜你喜歡
清代藏品
抱樸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國藏品
譚禮藏品
聶延林藏品
羅妍妍藏品欣賞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永遠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