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青瓷蓮花尊研究

2023-08-11 23:52胡朝輝
文物春秋 2023年3期

胡朝輝

【關鍵詞】青瓷蓮花尊;中國國家博物館;湘陰窯;南北朝

【摘要】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3件南北朝墓葬出土的青瓷蓮花尊,其中兩件分別出土于湖北武昌劉覬墓和河北景縣封氏墓,另一件傳為河南上蔡出土。通過與南北方青瓷窯址產品造型、胎釉特征和裝飾技法的對比分析,可判斷這3件青瓷蓮花尊應均為湘陰窯產品,年代為南北朝中期至晚期,即5世紀中晚期到6世紀初中期。同時,根據近年來韓國新出資料推測,青瓷蓮花尊除了作為達官顯貴的隨葬品外,還可能是佛前供奉之物。

青瓷蓮花尊體型碩大、裝飾華麗,是南北朝時期瓷器的巔峰之作。據統計,國內南北朝墓葬共出土14件青瓷蓮花尊,另有4件流散品[1]。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其中的3件,分別是湖北武昌劉覬墓、河北景縣封氏墓各出土一件,另一件傳為河南上蔡出土。這3件蓮花尊形制規整,施釉均勻,裝飾技法成熟,是研究南北朝時期青瓷窯口的重要資料。本文擬對這3件青瓷蓮花尊的產地、年代、用途等問題進行探討,以求教于學界同行。

一、青瓷蓮花尊概況

1.湖北武昌劉覬墓出土青瓷蓮花尊(下文簡稱“劉覬墓蓮花尊”)

該尊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昌東北郊何家大塆南朝齊永明三年劉覬墓[2]。器形完整,帶蓋(圖一,1)。蓋面刻一周覆蓮紋,蓮瓣尖端微微翹起。蓋頂部堆塑正方形鈕。蓋底子口,胎體堅硬致密,呈灰色,有棕眼和裂痕(圖一,2)。尊身敞口,長頸,圓肩,橢圓形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谶呌袃蓚€倒置橫耳。頸部以兩道凸弦紋間隔為上下兩部分,上部飾10瓣仰蓮紋,下部飾一周忍冬花紋。頸、肩部以兩道凸弦紋間隔。肩部飾四組復式雙系,沿雙系下端飾兩道弦紋。腹部飾仰覆蓮紋,上部覆蓮蓮瓣間飾有小蓮瓣,下部刻劃仰蓮紋。仰覆蓮紋間以一周忍冬花紋和兩道弦紋間隔。圈足刻蓮瓣紋,與器腹部的覆蓮紋相似。通體施青黃色釉,呈玻璃質感,有開片。施釉不均,下腹部釉層較薄但流釉較重,在足部形成珠狀積釉,積釉晶瑩剔透,呈青綠色和深青綠色。頸部弦紋凹陷處、蓮瓣尖也有積釉。修足細致(圖一,3)。通高32.8厘米,口徑12.2厘米,足徑11.8厘米。

2.傳為河南上蔡出土青瓷蓮花尊(下文簡稱“上蔡蓮花尊”)

該尊為征集品,傳為河南上蔡出土。器形完整,帶蓋(圖二)。蓋面刻一周覆蓮紋,蓮瓣尖端翹起。蓋頂部堆塑正方形鈕,造型與劉覬墓蓮花尊蓋鈕相同。蓋底子口,胎體堅硬致密,呈灰色,有棕眼和裂痕。尊敞口,長頸,圓肩,橢圓形腹,平底,高圈足微外撇。頸部以三道弦紋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等距離貼塑兩飛仙,其余空白處飾蓮花紋和云紋;下部飾兩對交腳并坐的帶背光佛像,空白處飾蓮房和蓮花紋。肩部有六個復式雙系。腹部貼塑四層蓮花紋,上三層為覆蓮紋,下承一層仰蓮紋。覆蓮每層15瓣,第二層蓮瓣間飾垂掛的菩提葉紋,第三層蓮瓣尖端翹起,瓣間另飾有小蓮瓣。仰蓮為13瓣。足部飾兩層蓮瓣紋。通體施青綠色釉,施釉均勻,個別地方青中泛黃,釉面呈玻璃質感,有開片。胎釉結合緊密,沒有脫釉現象。蓮瓣尖有積釉。修足細致。通高49.5厘米,口徑16.6厘米,足徑16.3厘米。

3.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青瓷蓮花尊(下文簡稱“封氏墓蓮花尊”)

該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縣封氏墓群。1948年土地改革時,當地村民掘開了該墓群,從未塌陷的墓室中將大部隨葬品取出,后景縣人民政府收集并保存了270多件出土文物。1955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派員赴景縣調查封氏墓群文物出土情況,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該墓群共出土4件青瓷蓮花尊,其中封子繪墓出土2件,祖氏墓出土2件[3],目前1件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2件收藏于故宮博物院,1件收藏于河北博物院,但具體出土墓葬不清楚。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蓮花尊器形完整,帶蓋(圖三)。蓋的造型與前述二尊相似:蓋上同樣刻一周覆蓮紋,蓮瓣尖端上翹,但更具立體感。蓋頂部堆塑正方形鈕。尊身敞口,長頸,圓肩,橢圓形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谘叵乱来斡袃傻?、一道、三道凸弦紋,將頸部劃分為四部分,第三、四部分分別貼塑寶相花和團龍紋??谘叵掠幸粚ΨQ的橋形耳。肩部附六個復式雙系。上腹貼塑三層覆蓮紋,下腹部飾兩層仰蓮紋。圈足裝飾蓮瓣紋?;疑?。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呈玻璃質感,有開片。下腹部施釉不均,有的地方施釉較薄但有流釉,在足部蓮瓣和瓣尖形成珠狀積釉,積釉晶瑩剔透。頸部弦紋凹陷處、蓮瓣尖也有積釉,積釉處呈青綠色和深青綠色。修足細致。與前述兩件青瓷蓮花尊相比,此尊器形更高大,裝飾技法也更為成熟。通高63.6厘米,口徑19.4厘米,足徑20.3厘米。

二、年代與產地

3件青瓷蓮花尊中,劉覬墓和封氏墓年代較為明確。根據劉覬墓同出陶質買地券所記內容,可知墓主劉覬葬于南朝齊永明三年(485)[2],由此推測該蓮花尊的年代應不晚于此年,約為南北朝(420—589)中期。如前文所述,封氏墓群所出的4件青瓷蓮花尊中2件出自封子繪墓,2件出自祖氏墓。祖氏墓無明確紀年信息,但據考證,祖氏可能為封子繪之子封隆之之妻,其與封子繪墓年代相差不遠,故學界一般依據封子繪墓志中的信息判定這4件青瓷蓮花尊的年代,認為其大約在北齊河清四年(565)左右,屬于南北朝晚期。上蔡蓮花尊無論造型、胎質、釉色還是裝飾技法等都與劉覬墓所出相似或相同(詳見下文),其年代亦應屬南北朝中期。因此,這3件青瓷蓮花尊的年代應為南北朝中期至晚期,即5世紀中晚期到6世紀初中期。

關于青瓷蓮花尊的產地問題,學界爭論較多。馮先銘先生認為,無論南方地區還是北方地區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都同屬于早期北方青瓷一個系統的作品[4]。劉毅先生則認為封氏墓蓮花尊屬于北方青瓷系統,胎、釉中的氧化鋁含量均遠遠高于南方青瓷,但它們釉中的氧化鐵含量卻明顯低于南方青瓷,產地應在冀南豫北一帶,其窯址或許尚未發現,武昌地區出土的蓮花尊則與南朝岳州窯產品相類,或為湘陰窯產品[5]。相關考古發掘的逐步深入,為探討青瓷蓮花尊的窯口等問題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料。以下筆者將結合相關資料,對器物形制、胎釉特征和裝飾技法進行對比分析,試對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3件青瓷蓮花尊的產地進行探討。

1.劉覬墓蓮花尊產地

筆者認同劉毅先生將武昌地區出土蓮花尊的產地推測為湘陰窯的觀點。六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窯口有越窯、岳州窯(湘陰窯)和洪州窯。其中越窯是青瓷的發源地,但其在經歷東漢晚期的創始階段、東吳時期的發展階段、西晉時期的繁榮階段和東晉時期的停滯階段后,在南朝轉入低落期。這從考古實物資料上也可得到證實:各地出土的5~6世紀越窯青瓷的品種、數量最少且質量驟然下降,胎釉結合不好,直到隋代尚未恢復[6]。顯然,劉覬墓蓮花尊并不符合這一時期越窯產品的特點,并非越窯產品。

岳州窯是湖南湘陰至長沙湘江沿岸的一個大型民間窯場,經歷了前期(湘陰窯)和后期(長沙窯)兩個階段:前期(東漢—唐初)該窯以生產青瓷器皿和喪葬類瓷俑為主,窯場主要在今岳陽市湘陰境內,按習慣稱作湘陰窯;后期(中晚唐至五代)吸收了北方唐三彩工藝走向創新發展,以生產高溫釉上彩青瓷為主,產品主要為日用飲食器皿,窯場在今長沙市望城區石渚湖一帶[7]。自南朝開始,湘陰窯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燒瓷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1975年和1997年的兩次發掘,使我們對南朝至隋代湘陰窯的產品特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這一時期的湘陰窯青瓷為灰色或灰白色胎,青釉往往呈玻璃質感,多開片,垂釉如淚,頸部多刻劃凸弦紋、蓮瓣紋、卷草紋,壓印草葉紋[8]。

洪州窯分布在今江西省豐城市一帶,因唐代屬洪州,故稱洪州窯。洪州窯創燒于漢末三國時期,南朝開始進入盛燒期。這一時期洪州窯青瓷胎質細膩堅致,呈淺灰、灰白或灰色。釉色多呈米黃色,青釉色調大多較淡,微微泛白灰色。釉層較厚,玻璃質感強,釉面開片,但胎釉結合較差,釉層較易剝落,這一現象為洪州窯青瓷所特有,也是鑒別洪州窯青瓷的標尺之一。部分極精細的器物外壁刻劃具有淺浮雕效果的蓮瓣紋[9]。

劉覬墓蓮花尊為灰色胎,胎質堅致,胎釉結合好,釉色青中略帶黃綠,釉面呈玻璃開片狀,積釉處顏色尤其青翠,作淚珠狀流痕(圖四,1)。這些胎釉特征明顯有別于洪州窯產品,而與湘陰窯產品(圖四,2)相類。其頸部的凸弦紋(圖四,3)、下腹部的蓮瓣紋(圖四,5)等裝飾也與湘陰窯裝飾技法(圖四,4、6)相吻合。因此筆者推測劉覬墓蓮花尊當為湘陰窯產品。

2.上蔡蓮花尊產地

對比來看,上蔡蓮花尊在造型、胎釉和裝飾技法等方面都與劉覬墓蓮花尊十分相似。

造型方面,兩者同為敞口、束頸,橢圓形腹,喇叭形圈足。蓋的造型也相同,蓋面刻一周覆蓮紋,蓮瓣尖端上翹,頂部在圓形底座上堆塑正方形鈕。兩者同為灰色胎,胎質堅致,胎釉結合好,釉色青綠,釉面呈玻璃開片狀,頸部弦紋凹陷處、蓮瓣尖和足部都有深青綠色積釉,足部積釉呈淚珠狀流痕。此外,今收藏于岳州窯博物館的湘陰窯刻蓮瓣紋燭臺座殘件,其每朵蓮瓣上刻劃兩個橢圓形花瓣,瓣尖翹起(圖五,2),這種裝飾技法與上蔡蓮花尊的蓮瓣紋頗為一致(圖五,1)。故筆者推測上蔡蓮花尊也應為湘陰窯產品。

3.封氏墓蓮花尊產地

關于封氏墓蓮花尊的產地,不少學者認為其產自北方,屬于早期北方青瓷[4,5]。但從目前所知的關于北方瓷窯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這一觀點仍有可商榷之處。迄今發現的北方早期青瓷窯址有山東淄博寨里窯窯址[10]和河南安陽相州窯窯址[11]。寨里窯窯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寨里鎮,燒造年代為北齊至唐代。雖然在窯址發現了蓮花尊腹部殘片,但寨里窯的青瓷制作技術還不夠成熟,釉面厚薄不均,還原氣氛控制較差,釉色青黃不一,胎釉結合不緊密,常發生剝落現象[12]163,與封氏墓蓮花尊有巨大差距。因此可以確定封氏墓蓮花尊并非寨里窯產品。

另外,在寨里窯遺址曾發現一些素燒殘品,發掘者認為中國古代青瓷一般都是一次高溫燒成,只有鉛釉陶和一部分瓷器上的彩繪使用二次燒成法,寨里窯出土的素燒殘品可能就是施釉以前素燒階段的殘品,屬于鉛釉陶,而非青瓷[10]。由此進一步證實寨里窯燒造青瓷的技術還未成熟。

安陽相州窯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北郊洹河安陽橋南岸,源于北朝,興盛于隋,衰落于唐。相州窯窯址雖經過多次發掘,但資料尚未公開,目前還不能確定其在北齊時期是否生產青瓷[13]。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相州窯窯址出土的2件隋代青瓷殘片看,該窯產品釉色青綠或青黃,皆裝飾弦紋,呈玻璃質感,透明見胎,釉面起泡,流釉現象不明顯(圖六)。而封氏墓蓮花尊的釉面雖然也為玻璃質感,但并非透明見胎,且下腹和足部流釉現象明顯。相州窯窯址出土標本中還有不少半成品,有的只燒了胎未施釉,有的胎體已經燒過,也已施釉,但還未最終燒制[14],說明相州窯青瓷可能也使用二次燒成法,正處于從釉陶到低溫釉瓷的過渡期,因此封氏墓蓮花尊為相州窯產品的可能性比較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