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唐縣東都亭、李家莊發現魏晉北朝墓葬

2023-08-11 23:52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春秋 2023年3期

【關鍵詞】河北唐縣;東都亭村;李家莊村;魏晉北朝墓葬

【摘要】2006年7—12月,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施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唐縣東都亭村、李家莊等村附近開展了考古工作,搶救性清理了大量各時期古墓葬,其中包括4座魏晉北朝時期墓葬。這4座墓葬較好地展現了魏晉北朝時期河北地區的喪葬文化面貌,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墓葬形制、喪葬習俗等相關考古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2006年7—12月,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北保定市唐縣東都亭和李家莊等村附近開展了考古工作,搶救性清理了大量古墓葬,其中魏晉北朝時期的有4座,都亭墓地和李家莊墓地各2座,均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內,分別編號為TDTⅠM6、M7和LXⅢM14、M17(圖一)。

4座墓葬均位于太行山東麓北段的洪積平原地帶。其中TDTⅠM6、M7位于東都亭村東150米處,遺址地層可分為5層,墓葬均開口于第②層下,相鄰分布,無疊壓打破關系。LXⅢM14、M17位于李家莊村西北,地層可分為6層,M17開口于第④層下,M14因施工破壞,開口層位不明?,F將這4座墓葬的清理結果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可分為磚室墓和豎穴土洞墓兩種。

(一)攢尖頂磚室墓共2座。

1.TDTⅠM6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土壙長7.2米,寬2.6米,墓向190°(圖二)。

墓道為長方形斜坡式,開口距地表1.75米。長3.8米,寬0.9~1.3米,深2.5米。

甬道位于墓室南側偏東。拱形券頂,面寬0.9米,進深1米,高1.28米。兩壁用一層側立磚、二層平磚間隔壘砌,約從1.2米高處開始起券。封門用磚平砌而成,厚0.32米。

墓室圓形攢尖頂,高2.16米,距地表1.2米。墓壁用二平一丁磚間隔壘砌3組,其上用27×14×6厘米、33×15.5×8厘米等多種規格的磚錯縫平砌,逐層內收。底呈圓角方形,南北長2.4米,東西寬2.2米,無棺床。東西并排擺放2具木棺,其內各葬一人,均為仰身直肢,頭向南,面向東。東側木棺僅存灰痕,長1.8米,寬0.4米,其內人骨為男性,保存較差,年齡為35~45歲;西側木棺保存較好,平面呈梯形,長1.8米,寬0.38~0.6米,南寬北窄,殘高0.64米,其內人骨為女性,晚于東側人骨下葬,保存良好,年齡為55~65歲(圖三)。除在西棺東北部出土1件陶罐外,其余遺物均出自填土中,有陶碗、銅刷柄、鐵棺釘、刻字磚、買地券等。

2.LXⅢM14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組成。土壙南北長8米,東西寬2.8米,墓向176°(圖四、五)。墓磚均為29.4×15.3×7.5厘米的灰磚。

墓道平面呈斜長方形。開口距地表1.53米,長2.8米,寬約1米。底長2.7米,寬與口同,深4米。東壁北端靠近封門處有一壁龕,略近半圓形,直壁,平底。龕口寬約1米,龕內寬1.6米,進深1米,高約1米,其內填土為較硬的花土。

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面寬1.1米,進深0.8~0.84米,外高1.27米,內高約1.15米。兩壁由二層磚一順一丁錯縫平砌和一層側立丁磚為一組,自下而上砌3組后開始起券,券由丁磚立砌成弧形。封門底部一層用9塊整磚南北向平砌而成,其上9層用11~12塊整磚斜立砌成“人”字形,其上再砌12塊整磚,使頂部成弧形。高1.24米,寬1.1米,厚0.3米。

墓室由前室、過道和后室組成。

前室為磚室。墓頂被破壞,為四角攢尖頂,殘存部分距地表1.2米,殘高2.8米。墓室東西壁中間向外弧,砌法與甬道壁相同,約從1.2米處開始向上逐層內收。墓底用磚無規律鋪砌,東西長2米,南北寬2.58米。葬2具人骨,保存較差,均為男性,頭向南。東側人骨不見上肢和頭骨,西側人骨僅余右腿骨。人骨下清理出木棺朽爛的痕跡,尺寸不明,但應僅為一棺。人骨東西兩側分別隨葬1件紅陶碗和1件紅陶單鋬罐。

后室為掏洞而成,由一段長0.6米、寬1.24米的過道與前室相連。墓壁、墓底無砌磚。洞室面寬1.24米,進深1.2米,高1.2米。填土為疏松的花土。后室至過道發現人骨1具,仰身直肢,年齡在25~35歲。骨骼殘碎,頭骨被移至北部小腿骨右側。未見葬具,人骨中部東側發現一鐵匕。其余遺物均出自填土中,有陶罐、陶碗各1件。

(二)豎穴土洞墓共2座,均由墓道、墓室、墓門組成。

1.TDTⅠM7方向190°。

墓道平面呈長方形,開口長3米,寬1.9米;底長2.7米,寬0.8~1.08米,北寬南窄;深2.27米。填土為生土顆粒與黃沙土混合而成的花土,土質較硬,內含紅燒土塊、木炭、碎磚塊,出土有筒瓦、板瓦、陶片等。

墓門高1.1米,寬1.1米。封門用約0.09米厚的順磚壘砌而成,多為不規整的殘磚,殘存5層,共20塊,高0.4米。

墓室平面呈梯形,長1.99米,寬0.8~ 1.11米,高0.7~1米,南部較寬,底較高,北部較窄,底較低。墓頂坍塌,填土為黃褐色土,與第④層地層土相近,包含木炭、燒土等。不見葬具與人骨。西北部出土陶罐2個,其上蓋有陶片,罐內填褐色土。其中一個罐內發現椎骨,骨骼較小,應為未成年人骨骼,推測該陶罐為甕棺。在填土中發現刻字磚1件。

2.LXⅢM17墓向182°(圖六)。

墓道長方形豎井式,平面略呈梯形。開口長2.3米,寬1.1~1.4米;底微斜,長1.91米,寬1.1~1.4米;深1.8~2米。填土上部為黃綿沙土(即④層),下部為五花土,土質較軟。

墓門用單磚錯縫壘成封門,殘高1.04米,寬1.1米。

墓室平面略呈梯形,南寬北窄,長2.3米,寬0.8~1.1米,高0.7~1.1米。出土木棺1具,長1.82米,寬0.39~0.53米,殘高0.16~0.3米,棺板厚0.05米。棺內葬有1具女性人骨,仰身直肢,年齡在45歲以上。墓室西南角出土紅陶復口罐1件,罐上扣紅陶碗1件。

二、出土遺物

出土隨葬品16件(組),包括陶器、金屬器、刻字磚、買地券等,現分述如下。

1.陶器共9件。

陶罐共5件。均為上腹鼓,下腹斜直內收,平底略凹,最大徑位于上腹部。TDTⅠM6∶2,泥質紅陶,胎體厚重??诓繗?,豐肩,肩及上腹部刻劃三周波浪紋飾帶,為上下三道弦紋間填四組波浪紋。殘高16.2厘米,底徑8.4厘米,最大腹徑19.2厘米(圖七,1;圖八,1)。TDTⅠM7∶1,泥質灰陶??诓繗?,豐肩,器表可見明顯的輪修痕跡。殘高11.8厘米,底徑6.2厘米,最大腹徑15.2厘米(圖七,2;圖八,2)。TDTⅠM7∶2,泥質灰陶??诓繗?,豐肩。器表可見明顯的輪修痕跡,上腹部飾兩周凹弦紋。殘高15.4厘米,底徑9厘米,最大腹徑20厘米(圖七,3)。LXⅢM14∶1,夾砂紅陶。侈口,窄平沿,尖圓唇,束頸,溜肩??诓克朴行×?,對稱一側肩上有一橋形單鋬與口相接。器表可見明顯的輪修痕跡,口沿下方貼塑一周波浪狀花邊,肩部飾有兩周短櫛齒紋飾帶。通高18.8厘米,口徑12.8厘米,底徑8厘米,最大腹徑18.4厘米(圖七,4;圖八,3)。LXⅢM17∶2,夾砂紅陶。復口,圓唇,沿向內凹,溜肩,上腹部貼塑一周繩紋,肩部刻一“巳”字印記。通高16.4厘米,口徑12.9厘米,底徑9.2厘米,最大腹徑21.2厘米(圖七,5;圖八,4)。

陶碗共4件。TDTⅠM6∶5與M6∶6均為夾砂灰陶,燒結變形嚴重,形制基本相同。微斂口,圓唇。圓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向內收,平底,實圈足較矮。TDTⅠM6∶5,口徑10厘米,高3.5厘米,底徑3.6厘米(圖七,6)。TDTⅠM6∶6,通體素面,器表可見明顯的輪修痕跡,外底有密集的圓弧狀線割痕跡??趶?.6厘米,底徑3.7厘米,通高4.1厘米(圖七,7)。LXⅢM14∶2,泥質紅陶。直口微侈,尖圓唇,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假圈足,足底內凹。器表磨光,可見輪修痕跡,腹足分界明顯。通體素面,分布有小塊黑斑,或為黑彩。通高7.1厘米,口徑14.4厘米,底徑5.6厘米(圖七,8;圖八,5)。LXⅢM17∶1,泥質紅陶。直口微侈,尖圓唇,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假圈足外撇,足底內凹。器表磨光,可見輪修痕跡,腹足分界明顯。通體素面,足底有明顯輪修痕跡,正中有一線形刻劃記號。通高7.2厘米,口徑12.9厘米,底徑5.1厘米(圖七,9;圖八,6)。

2.金屬器共3件(組)。

銅器僅1件,為銅刷柄。TDTⅠM6∶7,柄體為圓柱形,中部斷裂,柄首為扁條彎折成形,前窄后寬,相較于柄體更輕薄。殘長6.2厘米,殘寬0.6厘米。

鐵器共2件(組)。

TDTⅠM6∶4,鐵棺釘,1組 12枚。形制相同,均銹蝕殘損嚴重。長條四棱錐狀,釘首較寬,接有傘狀釘帽,至尖端漸細,釘尖較銳。部分釘身彎曲呈曲尺狀。殘高8.6厘米。

LXⅢM14∶3,鐵匕,整體銹蝕嚴重。直柄,窄長條狀,柄首已殘。匕身呈片狀,與柄相接處較寬,至尖端漸細。背厚刃薄,刃前端弧收成尖,尖端殘。通長14.2厘米,刃長11.1厘米,柄長3.1厘米(圖七,10)。

三、結語

此次發掘清理的4座墓葬,雖然隨葬器物較少,但墓葬形制結構特征鮮明。其中TDTⅠM6、LXⅢM14為磚室墓,均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組成,墓頂呈四角攢尖式,符合北朝磚室墓的一般特征[1]。TDTⅠM6為攢尖頂單磚室墓,根據出土的買地券可知其年代為北魏太和十五年(491)。LXⅢM14為攢尖頂雙室墓,前室東西兩壁外弧呈鼓形,南北壁各有門,其前室平面形狀與河北贊皇縣北魏李仲胤夫婦墓[2]相同,墓室頂部結構和弧形壁與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墓[3]相同。另從出土遺物看,LXⅢM14出土的紅陶碗(LXⅢM14∶2)與河北贊皇北魏李仲胤夫婦墓出土紅陶碗(M52∶14)的大小、形制極為類似,出土的紅陶單鋬罐(LXⅢM14∶1)與河北平山北齊崔昂墓[4]出土的罐形制較為類似,均為斂口、侈唇、鼓腹、平底,一側有橋形單耳。

TDTⅠM7和LXⅢM17為豎穴土洞墓。其中TDTⅠM7出土有刻字磚,根據其上銘文可知墓葬年代為北魏太和二十年(496)。LXⅢM17出土的紅陶碗(LXⅢM17∶1)與河北贊皇北魏李仲胤夫婦墓青瓷碗(M52∶21)形制、大小較為類似,均為直口微侈,尖圓唇,曲腹,底部中心略內凹。LXⅢM17與LXⅢM14雖無明確紀年,根據其形制和隨葬器物特征,初步推測其年代均為北朝時期。

這4座魏晉北朝墓葬為我們展現了北朝時期河北中部地區的喪葬文化面貌,為研究該區域墓葬形制、喪葬習俗、建筑結構等相關考古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尤其兩座紀年墓葬的發現,對建立該地區考古學年代標尺具有重要意義。

領隊:孟繁峰

參與發掘:黃信、賀忠、胡秋明、張健康、徐團輝、霍建平、姚明、王國賢

繪圖:劉偉

攝影:孟繁峰、馬小飛

執筆:程金輝、馬小飛

————————

[1]謝寶富.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61—6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隊.河北贊皇縣北魏李仲胤夫婦墓發掘簡報[J].考古,2015(8):75—88.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鄴城考古工作隊.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墓[J].考古,1990(7):601—607,678—679.

[4]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山北齊崔昂墓調查報告[J].文物,1973(11):27—38,85.

〔責任編輯:遲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