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生態文明意識的滲透

2023-09-01 03:59陸彥祖桂強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生態文明滲透

陸彥祖 桂強

內容摘要: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文言文教學中的生態文明滲透,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為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提供幫助。文言文是文學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往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生態文明教育,充分發揮文言文的優勢,實現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 語文教學 生態文明 滲透

根據生態學的定義,最廣義的生態學不僅包括自然生態,還包括社會和精神生態。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遵循人與自然、社會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系列物質與精神上的成果。根據生態文明的概念界定,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對中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與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文明教育不僅要讓學生關注保護環境,而且要提高學生整體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對整個生態系統發展的興趣。中學文言文教學是十分關鍵的一環,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通常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情感、樹立觀念等都有很大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索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以及在語文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教學中的生態文明滲透:教學現狀

教育教學始終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新的問題被發現了就意味著能幫助我們改善過去做的還不夠的地方,可以更好地完善未來的教學。

1.生態教育滯后,生態意識不足

在我國學校教育系統中,生態文明教育并不發達,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學科定位不準確。國家曾多次提出并出臺了各項政策措施,要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也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提及了各學科要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課程標準對不同的學科應該如何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做出具體的規定。學校也沒有形成一套對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的評價方案,在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時,對其生態文明素養的評估也幾乎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次,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教師和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薄弱。教師的生態文明意識薄弱,對生態文明僅僅停留在保護環境,或者雖有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但仍有諸多不足,加上日常工作和升學的壓力以及經費不足等原因,造成生態文明教育無法展開。另外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也比較薄弱。對于現存的生態問題絲毫不了解,或只是簡單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識的匱乏,知識面的狹窄,都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阻礙。

2.文本解讀單一,教學設計固定

目前大部分一線語文教師由于自身原因或多或少缺乏對生態作品的深入解讀。教師對文本的解釋是十分重要的,文本解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與學生、教材編者和文本之間的一場對話。當然在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強加在學生身上。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開展文言文的教學,讓學生既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又能在更深層的層面上形成生態觀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社會的不斷融合,人與自我的精神追求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擴大語文課程資源,讓文言文重新煥發出新的價值,讓語文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除了文本解讀存在不足之處,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存在不足。例如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大部分教師選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的翻譯,并且能夠全文背誦默寫,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感受到陶淵明對桃花源的向往,同時也要感受到他對現實的不滿??梢?,大多數老師對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上并沒有與其他文言文相區別,也沒有發掘《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更深層的生態因素。教師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思路基本與教參或者與網上的參考一致,缺少了從多角度審視文本的新思考,模板化的現象日益嚴重。比起自己去挖掘,去創造,這種方法無疑是節省時間和精力的,但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也會越來越難聯系到生態文明方面。

3.學習目的功利化,缺乏學習興趣

近幾年學生的學習目的越發功利化,他們學習的動力都是為了最終能考個好成績獲得一個好分數,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現行的應試教育思想依然深入人心。盡管我國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教育狀況依然是一種嚴重的應試教育。盡管目前對于學生的評價不再局限在一個小小的分數,但是,不能否認,分數、成績仍然是衡量和評估學生的一項重要標準。由于學生長期在上述這樣一個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學習的興趣逐漸低落甚至消失殆盡。

二.教學中的生態文明滲透:教學策略

學習與生態文明有關的文言文,是讓學生建立起生態文明意識的一種重要途徑。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對相關知識的研究,并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主題內容和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1.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文本解讀的多樣性

在新的時代作為一名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這一點尤其重要。在如今的生態文明環境下,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先建立起自己的生態意識。要對生態文明、生態文化,還要對生態的文學有充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最后將理解提升到研究提升到理論的層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某些感性的知識層次。雖然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不是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但是如果語文教師有生態文明理念有這樣的一種意識,自然就會在教學中抓取機會,把握機會,指導學生展開與之有關的思考,進而培養學生對生態文明、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發展等的關注。這樣做到了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于某一現象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綜合培養了學生的素養,既是有利于語文學科本身,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語文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就決定了其對文本解讀的不同看法。教師們用自身全新的生態文明視角來審視中學語文教材,這時教師打破常規,創新思想,并持續地發掘出了文本所蘊含的新的時代內涵。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但是這也不是強調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僅僅圍繞以挖掘生態因素為主,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指導學生探索課文文本,從而拓展他們的思維。

2.開展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朗讀與誦讀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有教師指出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包含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而對于文言文教學來說,朗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讓學生去欣賞美景,去感受自然生態美的過程中,老師們可以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配樂朗讀可以更好地營造出一種意境和境界。通過聲音和情感的交融,學生能把語言轉化成自己心中的圖像。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朗讀作出評價和指導,朗讀指導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朗讀中通過語調和語速的變化,不同標點符號表達的感情變化,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張力以及文字所描繪的自然之美。例如《與朱元思書》一文,文章中展現了自富陽至桐廬沿途的景致,作者吳均為我們展現了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之美。然而,富春江的山川和河流的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在朗讀中山川和河流的讀法也應有所差異。第一自然段“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在朗讀這一段的時候,這一段的語速應該比較慢,語調也要比較平穩,讓人聽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味道;到第二自然段開始描繪流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此時語氣加快,表現流水的急;最后一部分寫到山,這里應該語氣洪亮有氣勢,讀出山的挺拔。在這種朗讀的氛圍下,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悟山水的美,被這樣一類文言文山水游記所打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面臨挑戰,同樣大部分學生也對寫作束手無策。在生態文明視角下進行文言文的教學,除了帶領學生欣賞文章中的美景之外,這種欣賞也不應該只停留在課文,教師們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美景來布置寫作任務和寫作活動。從課堂出發,通過寫作的方式來觀察生活,描繪美景,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例如在教學《小石潭記》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任務完成之后,布置“我身邊的美景”的寫作活動。當今社會旅游越來越普遍,大部分學生都有在寒暑假出去游玩的經歷,見識過許多優美的風光,開展寫作活動讓學生記錄下自己見過的記憶較深的山水美景,這一活動可以讓學生去仔細觀察生活并發現許多日常被忽視的平凡之美,培養了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寫作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主動去親近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美并用筆記錄下來,身體力行感受自然之美,從而讓生態文明意識浸潤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體悟可以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適當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這類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適當舉行角色扮演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角色扮演主要指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化身為作者,或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塑造的角色,此外,還可以將一些自然景物、動植物進行擬人化。在角色扮演過程中,要讓學生身臨其境,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從而更好地體會到作品所蘊含的生態文明。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角色扮演有一定難度,主要因為文言文短小精悍,對話也不多,角色扮演的劇本是需要學生基于原文來進行一定創作的,所以角色扮演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桃花源記》的教學中,就可以加入角色扮演這一活動。課文主要講述武陵漁人偶然發現了桃花源,描繪了桃花源內部其樂融融的生活,表達作者追尋的這樣一片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站在生態文明的角度去審視這篇文章,人們為何能享受到這樣的幸福?要使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生態和諧,可以讓學生化身為陶淵明用他的視角來看??梢哉埻瑢W們以陶淵明的身份,再一次走進文章,走進桃花源,談談“桃花源”的感受?!巴恋仄綍?,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樣的自然環境之美學生們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但是這里面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種自然環境之美,我們需要重視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作者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出,桃花源之所以如此美麗,是因為生活在這里的人,都很注重保護自己的環境,不去破壞自己的家園,所以才會有如此美麗的景色,這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不僅有作者,桃花源中還描繪了許多淳樸的人民,“余人各復延之其家”還可以對這些片段展開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給這些角色添磚加瓦,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體會到人們之間的和睦融洽。這種方法能很好地讓學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和諧共處,這是一種生態文明的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辯論活動具有很大的好處,一是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夠從多個方面去辯證地看待問題,還能夠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收集材料的能力;其次,能提高同學們的團體意識,培養同學們的協作精神,增加同學們的友情;最終,也能注意到更多的同學,找到同學們對于各種問題的不同觀點,加深對同學們的了解。根據《三峽》這篇課文我們可以進行一次辯論,通過酈道元筆下的三峽來認識今天的三峽,讓學生了解三峽工程,并對三峽工程的利與弊進行辯論。在這類語文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體會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

對于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不能只停在感性的認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普及一些我國在生態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來增強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理性認識,讓學生意識到破壞生態的嚴重后果,認識到我國為保護生態所作出的努力,從而更好地增加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初中生的角度,離他們日常生活較近的就是近年限塑令的實施,它是現今社會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的重要舉措,限塑令頒布后,許多奶茶店餐飲店就開始使用可降解吸管或者是紙質吸管和部分紙質餐具,在超市購物也能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環保購物袋。另外,還可以通過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做一定的法律宣傳,講到“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時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們聯系到關于隨意砍伐森林樹木的有法律法規規,讓他們明白濫伐、盜伐都是屬于違法行為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授課過程中有關的法律法規都可以作為課堂的擴充材料補充給學生,在學生在欣賞山川景色的同時,了解社會為保護生態做出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意識到破壞生態需要付出的代價。通過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讓他們對生活中的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思考,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參考文獻

[1]潘岳.生態文明知識讀本[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3:6.

[2]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戴秀臻,王文娟.中學語文生態教育功能初探[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08):17.

[4]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優化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編號:HN-JG-2021-0162);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編號:JGZD2104)。

猜你喜歡
初中文言文生態文明滲透
淺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解除束縛,讓文言文“活”出精彩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對初中文言文創新教學的幾點思考
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