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關聯

2023-12-28 22:29楊虎得薛振東劉彩萍
關鍵詞:中國式民族團結現代化

楊虎得,薛振東, 劉彩萍

1.青海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7;2.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盵1]22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探索過程中走出的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國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現代化新道路。這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既有的現代化道路、現代化模式、現代化樣態[2]。這條現代化新道路是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關于現代化這一命題,學術界已開展廣泛研究。政治學家阿普特認為,每一個國家不管是已經現代化還是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均面臨著現代化結果的審判,并為之感到恐懼[3]。政治學家阿爾蒙德等認為,社會經濟的現代化和政治發展并不是一回事[4]。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進程,它涉及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里的變革[5]。經濟學家羅斯托在《經濟增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中將歐美等西方工業化國家發展歷史劃為“傳統社會階段”“起飛的前提條件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五個階段[6]。庫茲涅茨在《各國經濟的增長》中認為,有用的知識和科學本身的(現代經濟增長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貯存的高增長率是絕對必要的[7]。以上視角具有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認為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就是非西方國家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進而產生資本、技術、文化依附,使發展中國家掉入西方現代化“陷阱”?,F代化從本質上看是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是傳統社會逐漸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巨型社會變遷的過程[8]??偠灾?西方現代化理論忽視了非西方國家特有的國情,簡單地把西方國家現代化的具體道路與模式,作為全人類現代化的唯一道路與模式,把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強加給廣大發展中國家[9]。李路曲、赫婧如對現代化理論的適應性與不適用性進行深入反思,認為理解現代化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現代化理論本身的適用性和不適用性問題,并且要隨著實踐的發展在特定時空范圍內不斷修正和發展現代化理論[10]。姚廈瑗、羅文東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舊工業文明現代化模式的局限,創造了以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協調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11]。趙潛、劉力波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2]。胡國勝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特征、形成及世界意義四個方面,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發展演變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現代化強國目標的歷史軌跡,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層面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道路選擇[1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14],黨的領導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不是“飛來石”,更不是西方化的簡單復制,而是根植于中國“土壤”的經驗總結。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盵15]民族事務治理已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哈正利系統闡述了民族事務治理的特性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原則和構成,認為要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16]37。楊圣敏認為中國的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繼續堅持走中國化道路[17]。馬俊毅認為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呈現出黨政領導下的“復合性”治理路徑[18]。黃貴輝系統闡述了深入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認為新發展階段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遵循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方向,國家治理的導向決定了民族事務治理的方向,決定了特定階段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方式[19]。以上研究為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對進一步探究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關聯具有參考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考量中國的民族結構和民族特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僅要進行制度建構,還包括持續性治理實踐,完成以現代國家建設為核心的國家轉型,實現國家現代化[20],不斷優化治理機制和提升治理效能。多民族國家實現“國家的現代建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民族事務治理亦是一個持久性工程。多民族國家共同體的建設既包括現代國家建構,又包括治理和妥善處理民族問題,妥善處理民族問題涉及民族事務的治理實踐和治理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加強提升民族事務的治理能力。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是相互關聯的。中國在現代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同時,也在不斷探索、建構形成現代國家的框架和制度,實現了現代化國家建設和民族事務治理的有機結合?,F代化國家建構包含著民族與國家兩個維度。從民族維度看,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民族事務治理是一個長期性問題。各民族要為共同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凝心聚力,通過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凝聚“多元一體”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力量之源。從國家維度看,國家作為“民”的“政治屋頂”,對民族事務的治理亦是保障各民族權益的體現。民族事務治理本質上是有關各民族事務的治理,即理順民族關系、化解民族矛盾、協調民族利益,防止民族地區社會成員因心理失衡而產生行為失范。行為上的失范容易引發社會矛盾,不利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偠灾?新時代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21],二者有其必然的內在關聯性。

二、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民族事務是整個社會事務的一部分。民族事務治理,是指為“切實防止出現民族隔閡、民族沖突的現象”[22],需要運用國家力量、市場力量、社會力量等“各種應對和處理民族事務的實踐”[16]37。王希恩認為,在我國,民族事務實際指與各民族事務有關的各項事務[23],是能夠滿足各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公共事務。民族事務是以民族問題形成為前提,多民族國家在實現“國家的現代建構”過程中,除了涉及民族事務的協調和處理過程,還涉及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民族關系和諧等,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問題。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則是指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應對和處理民族事務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運用現代化理念和手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增進共同性為方向,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為目標,促進民族發展的過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整體的現代化,是56個民族共同的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工作的探索和實踐上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推動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解決民族地區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教育、醫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等,并取得顯著性成效。進入新時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持續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制度基礎,將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一)全面鞏固民族團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

“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要勝利的基本保證?!盵24]民族團結是民族事務治理的核心要義。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可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增進民族團結。全面準確理解民族團結的內涵,正確把握民族團結與進步的關系,是維護民族團結的前提。民族團結經歷“革命聯合”“政治平等”“經濟互助”“意識鑄牢”等不同階段話語轉變,內涵不斷豐富,程度更加深刻[25]。民族團結是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的基本綱領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聯合思想的中國實踐[26],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不斷探索和創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生命線”[27]148。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夠產生維護國家統一、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巨大凝聚力。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提出,“引導各族群眾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27]173,“要讓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27]162,在一個大家庭里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在這樣一個命運共同體中不斷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民族團結力量。

民族團結的重心在于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從“生命線”“眼睛”“石榴籽”等民族團結比喻不斷形象化、通俗化,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28],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親如一家的局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56個民族長期奮斗形成的相互親近、相互依存的民族綜合體[29]。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各民族團結一致凝聚共識,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重要基石。民族團結是多民族國家的命脈[30],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抓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多民族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大有利條件。民族工作要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民族團結。第一,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投資和建設力度,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構建互嵌式社區,創建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第二,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和弘揚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和價值,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推動各民族共同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第三,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州、區、縣、鄉),將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通過以上具體舉措,可以有效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進步。民族工作要把中國式現代化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協同推進,不斷增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大團結”“大凝聚”力量。作為多民族國家,只有各個民族之間緊密團結、相互支持,才能實現國家長期穩定和發展。因此,民族團結也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時代命題。新時代民族工作要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民族團結力量。不斷鞏固發展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民族團結奮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具體體現和顯著優勢。

(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基石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其內蘊著中華民族“天下一統”“因俗而治”的傳統治理邏輯,是黨正確處理和解決本國民族問題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31]。制度建設在民族事務治理中起著關鍵作用,不僅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與拓展提供有力保障。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特色的民族事務治理的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創舉。這一制度是根據中國特有國情,為探索解決民族問題的“新方法”而形成的一種治理實踐和創新成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這一制度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多民族國家提供經驗借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成就之一就是不斷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實現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實現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32]。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歷程就是民族事務治理不斷創新和實踐的一個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救國”出發,民族工作由借鑒“蘇聯模式”逐步轉向創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3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民族事務治理之中國特色道路的必然選擇,既能保證實現國家的統一,又能發揮制度的整合功能,將各民族“合”在一起,以最大凝聚力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探索、反復比較,依據國情、順應民意作出的正確抉擇,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34]。制度是治理的依據和準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處理民族事務、解決民族問題的有效保障。新時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載體,也是民族事務治理的制度依據,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于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制度建設貫穿黨的民族事務治理全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度建設已成為國家治理的關鍵主題。多民族國家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協調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有效解決民族問題,離不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堅持和完善。因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是相互關聯的,二者在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合力,實現1+1>2的功效。一方面,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維護國家統一、協調民族關系,實現國家整合功能。另一方面,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嵌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保障各民族權益,鞏固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良性互動,能夠更好地解決民族地區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同時,現代化的治理手段也能夠更好地滿足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需求和期望,提高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只有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各民族權益、加強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保障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制度依據及制度保障,而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民族地區治理的一種具體體現。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必須依靠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體制機制,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依托,最終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時代,面對國內外形勢,必須持續有效地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繼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式現代化總體布局中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供給“中國之制”制度優勢與“中國之治”治理效能。

(三)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23。共同富裕是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題中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奮斗目標。從“兩個共同”到“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理念深化,以及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標接續,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與民族事務治理情境。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首先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是各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存在的關鍵短板和弱項。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還體現在民主法治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治理等諸多領域。從經濟領域看,雖然民族地區實現了從全面脫貧到小康社會,但是部分群體仍然存在返貧的風險。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有效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做到“兩不愁,三保障”,還需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強民族事務治理,如在物質層面繼續加強對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注重民族地區民主法治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實施一系列針對民族地區的扶貧、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政策,推動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保護。實現各民族物質上的富有和精神的富足,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真正將各民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進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35]。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36]。在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中,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從建黨起就肩負著維護國家統一和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責任,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以后,通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舉措,加快各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沿邊開放戰略、“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口支援、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重大舉措,改善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生活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最終為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發展奠定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精準扶貧戰略,通過精準的措施和政策,幫助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建立健全扶貧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強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民族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盵37]3共同富裕是全體十四億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地區的共同富裕就必然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中國式現代化為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提供價值指向

中國式現代化顯著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特點在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理念與之相符。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公平、公正和可持續,這也為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在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黨和政府也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國情和民族特點的現代治理模式,注重兼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與自然等方面的平衡,這與中國式現代化也有相通之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為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指向和實踐經驗。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以論述概念含義、展示特色面相、提出根本遵循、揭示價值含量為思想邏輯,形成完整的理論架構[38]1。該理論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貫穿始終,彰顯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這一理論體系不僅為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也為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提供價值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是56個民族的現代化,是十四億人民整體的現代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是56個民族共同的現代化,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其思想內涵豐富,體系完整,為中國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指向,集中體現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兩個方面。

(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最初是由鄧小平提出,認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39]。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其重要原因是中國人口多、國家大、底子薄,在落后狀態下開始搞建設,很難與西方的現代化相比。我們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由此形成“小康社會”構想,明確中國式現代化與國外現代化的屬性區別[38]2。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有益經驗和成果,將其提高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指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僅要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的繁榮,還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而精神文明則包括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已成為中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考量。中國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除了注重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還注重社會公平、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發展,同時,還需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道德建設、文化傳承和教育發展,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

現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傳統選擇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F代化的標準應該結合本國國情實際,不斷探索實踐進而理論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特征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上的訴求,即追求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豐富且兩者協調發展的目標。這就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物質主義立場及其造成的精神世界虛無的狀況,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文明”能夠抵御西方文化的滲透和侵蝕,增強歷史主動和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能夠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不斷繼承、發展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形成中華文明的寶貴精神,引領社會思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努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增強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向前推進。

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求我們把握好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也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新時代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作出的科學判斷。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是哲學問題,二者相互影響。在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過程中,解決好人的生存問題才是第一位的。生存又需要發展,發展依靠物質力量解決。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當人的生理需求實現以后,就會出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即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40],這些需求的解決又必須通過精神力量得以解決。在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二者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進入新時代,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把握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講,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在民族事務治理過程中,加快民族地區科教文衛事業發展,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努力促進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將人的全面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對現代化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在生態文明領域的高度自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指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與自然之間實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發展。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旨在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包括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因此,需要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烏爾希貝克認為,“在發達的現代性中,財富的社會化與風險的社會化生產系統相伴”[41]。如財富源泉日益增多帶來的“有害副作用”的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23。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民族地區發展,是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一個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安全已納入總體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內在要求。

民族地區處于中國生態資源要素的源頭區域,具有地理位置特殊、生態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脆弱等特征。廣大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是中國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條件。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同資源緊張之間的矛盾,引入了持續發展維度。江澤民進一步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進入21世紀,胡錦濤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37]169?!吧鷳B環境是關系到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42]。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包括推廣清潔能源、控制污染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措施。如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中探索特許經營等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項目,當地牧民走“生態路”,吃“生態飯”,從生態項目中獲取“紅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需要與當地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等廣泛開展合作,可以通過講座、課程培訓、研討會等形式宣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所在。與此同時,還需政府加大環境監管力度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二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推行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理念,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緊密相關的理念和目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綠色消費。鼓勵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減少對環境的損害。在民族地區,可以通過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和宣傳,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鼓勵綠色消費,引導人們形成健康、環保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此外,還可以鼓勵本地區的企業和生產者采用環保技術和生產方式,生產環保產品,提供環保服務,促進當地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四是加強科技創新。發展綠色技術和清潔技術,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崛起。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鼓勵和支持民族地區的農民、牧民等傳統生產者采用環保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五是加強環境教育。在民族地區加強環境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民族地區往往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特殊的環境問題。針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展特定的環境教育課程,如水資源保護、草原生態保護等。利用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開展環保主題的文化活動或民俗節慶,提高公眾對環保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借助當地的社區組織或民間組織,開展志愿者環?;顒?如垃圾清理、植樹造林等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和社會共識。加強環境教育有利于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

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更高階段的最新體現。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民族問題與民族事務治理,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無論是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還是民族事務治理的核心要求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是推進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邏輯,也是構筑“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和內容。民族團結是民族事務治理的核心要義,民族事務治理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內涵要求,各民族共同富裕是民族事務治理的價值追求。民族事務治理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一部分,在民族事務治理過程中,應把握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協調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當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根本政治保證。

猜你喜歡
中國式民族團結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民族團結之歌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創民族團結和諧之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