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人、土家族白虎圖騰文化與中華文化認同

2023-12-30 00:47向柏松
關鍵詞:巴人白虎神獸

向柏松

(武漢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81)

“圖騰”(totem)為印第安語,最早見于1791年在倫敦出版的英國人類學家龍格所著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其后得到廣泛傳播。1903年,嚴復翻譯《社會通詮》時,將“totem”音譯為“圖騰”,首先將圖騰觀念引入中國。我們可以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對圖騰的含義作出一個一般性的解釋:圖騰是氏族視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的某種自然物,包括動物、植物或非生物,其中動物居多。在中國,源于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圖騰也往往為其進入文明時代的后裔族群所繼承,成為族群標志性的文化現象。實際上,圖騰是一種被人格化的與始祖緊密聯系的崇拜對象,能夠發揮凝聚族群成員的作用。用這樣的圖騰觀念來解釋中國圖騰文化現象,解釋巴人、土家族的白虎圖騰文化現象,應該是比較契合的。在先秦時代,廩君巴人以白虎為圖騰,其后形成的土家族繼承了廩君巴人的白虎圖騰,并將其發展成為白虎圖騰文化。追根溯源,巴人、土家族的白虎圖騰,源自于先秦時代華夏族五方神獸崇拜中的西方神獸白虎崇拜。這說明,巴人、土家族的根性文化蘊含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研究巴人、土家族白虎圖騰文化與華夏族西方神獸白虎崇拜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深入發掘土家族白虎圖騰在持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方面的功能,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廩君巴人白虎圖騰

巴人是商周至兩漢時期西南地區的一個龐雜的族群,有多個支系,廩君巴人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商周時期,廩君巴人起于清江流域,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建立夷城。與此同時,廩君巴人以白虎為圖騰,有相關神話傳說為證。

《世本》《后漢書》《太平御覽》《水經注》和《晉書》等典籍均記載了廩君神話。其中,《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睆[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1](P2840)

該神話敘述了廩君巴人為五姓君長并君乎夷城的經歷,最后敘述廩君死亡情節,“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這段神話情節反映了巴人白虎圖騰崇拜的觀念。

按圖騰崇拜觀念,圖騰崇拜的對象——動物或植物等,與氏族成員有著血緣關系,氏族成員與圖騰是渾然一體的,可以互相轉換,氏族成員死亡則意味著其返回圖騰。誠如法國學者倍松《圖騰主義》一書所說:“野蠻民族相信人從圖騰而出, 死后則復還于圖騰, 宗教中輪回化身的觀念, 或亦從此種圖騰信仰所變成?!盵2](P6)“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即廩君死后,靈魂返回白虎圖騰。 我國古代,人死化為圖騰的案例在典籍中還有不少記載。如顓頊死而化為魚?!渡胶=洝ご蠡奈鹘洝?“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盵3](P336)又如鯀死后化為玄魚?!妒斑z記》:“鯀自沉于羽淵,化為玄魚,時揚須振麟,橫修波上,見者謂之‘河精’?!盵4](P61)再如后稷死后化為魚?!痘茨献印さ匦斡枴?“后稷壟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半魚?!盵5](P257)正是出于人死化為圖騰的觀念,廩君的死并不被視為真正的死亡,而是被認為其魂魄化為了白虎。這說明廩君巴人相信白虎是他們靈魂的寄寓之所,其死后即化為白虎。廩君后裔繼承了白虎圖騰觀念。應劭《風俗演義》(佚文)卷一說,“呼虎為李耳——俗說,虎本南郡中廬李氏公所化為?!蹦峡樵蛧诘?其國雖滅,崇虎之俗卻流傳了下來。另又有江漢、江陵之域化虎傳說。干寶《搜神記》卷十二說:“江漢之域,有豸區人,其先廩君之苗裔也,能化為虎?!盵6](P348)張華《博物志》卷二說:“江陵有豸區人,能化為虎。俗又曰虎化為人,好著紫葛衣,足無踵?!盵7](P51)江陵、江漢的豸區人之所以能夠化虎,是因為他們是廩君后裔,以白虎為圖騰。據史書記載,巴國滅亡后,確實有一部分巴人遷徙到了江漢之域?!锻ǖ洹份d:“至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南郡奏潳山蠻雷遷等始反叛(潳音屠)。武威將軍劉尚討破之,徙其種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其后沔中蠻是也。漢之江夏郡,今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蘄春郡地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蠻許圣等(漢之巫縣,今云安郡巫山縣也)以郡收稅不均反叛。發荊州諸郡兵(今江陵、夷陵、澧陽、武陵、長沙、衡陽等郡地也)討破之。復悉徙置江夏?!盵8](P5035)江陵、漢江等巴人后裔遷徙地都有化虎傳說,說明正是廩君巴人的后裔繼承了白虎圖騰,也說明廩君巴人白虎圖騰觀念流傳久遠,影響甚廣。

圖騰觀念離不開圖騰儀式。愛彌兒·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指出了圖騰觀念與儀式的關系:“既然每一種宗教都是由智知概念和儀式實踐所組成的,那么對于構成圖騰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來說,我們也必須依次加以論述。但是宗教生活的這兩個要素又息息相關,以至于無法作出徹底的區分。從原則上講,膜拜既發源于信仰,又反作用于信仰;儀式往往須通過以之為原型的神話得到說明,尤其是在儀式的意義已經不再清楚的時候。另一方面,信仰也只有通過表達它的儀式,才能夠清楚地表露出來?!盵9](P137)同樣,廩君化虎神話傳說不僅僅是圖騰觀念的產物,它必然與相關的圖騰儀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特定的白虎崇拜儀式的表現。筆者認為,這種儀式的具體做法就是讓廩君的身體進入虎體,誠如典籍所云,“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以人祠虎儀式的存在,可以從兩方面得到證實。

其一,古代文物的佐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有一種食人卣。李學勤先生描述說:“卣通體作虎形,踞坐以后足及尾支撐,前爪抱持一人,張口啖食人首。人體與虎相對,手拊虎肩,腳踏虎后爪上,轉面向左側視?!薄捌涿嫔?指人的面)表情均為肅穆,并沒有恐懼或欣喜的狀貌?!盵10]虎食人卣作為一種宗教儀式上使用的祭器,表現的正是以人祠虎的儀式場面?;⑹橙素諞]有證據表明是巴人的遺物,但它一定出自崇虎民族,它所反映的圖騰習俗,也應該是在同樣崇虎的巴人那里存在過的。

其二,殺人祠虎儀式的記憶。殺人祠虎儀式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有典籍與田野調查資料為證。無論人們怎樣狂熱地崇拜白虎,怎樣虔誠地相信魂歸圖騰的觀念,卻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恐懼。因此,部族頭領或統治者便不得不殺人祠虎。最初應是殺掉本族的人祠虎,以表現部族與圖騰祖先靈魂的交流與貫通。后來逐漸發展到殺死外族人祠虎,魂歸圖騰的目的就演化成祭祀、取悅圖騰了。陳繼儒《虎薈》卷五說:“房陵間有白虎神,好飲人血,每歲其民殺人祭之?!盵11](P65)殺人祠虎的風習直到晚近仍有傳承。據說,土家族大姓之一的田姓,在堂屋中設有白虎神座。早期是殺人祭祀。事先買一個小乞丐,在還愿時殺之以祭白虎。為了使這個乞丐具有本族人的身份,祭祀頭一天便讓小乞丐與頭人的兒子睡一張床,以此來獲得本族人的身份。這里使用的是一種接觸巫術,即通過接觸某物,獲得某物的特質。接觸過頭人兒子的小乞丐,用來舉行祠虎儀式,就意味著本族的人魂歸圖騰。這種殺人祭虎儀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最初祠虎的意義,但作為一種訛變的形式,其深藏的根系仍可追溯到廩君化虎的傳說。

巴人以人祠虎的禮儀,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早已廢除,但其遺風卻傳承下來,并在土家族中形成了一些象征性的祠虎儀式。最顯著的例子是土家族還相公愿時的殲頭儀式。掌壇師用殺豬刀在自己頭上砍出血來,滴在長串紙錢上,將其當眾懸掛,然后燒掉。還這種愿要“見紅”才能“落愿”?!耙娂t”正是殺人的象征,掌壇師頭上的鮮血代替了被殺之人。顯然,殲頭儀式是殺人祠虎的一種演變形式。

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古代社會》說:“在鄂吉布瓦方言中,有‘圖騰’一詞,實際上經常讀作‘多丹’,意思是指一個氏族的標志或圖徽?!盵12](P151)法國人類學家愛彌兒·涂爾干也說:“然而圖騰并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還是一種標記,一種名副其實的紋章?!盵9](P148)圖騰是一個氏族區別于其他氏族的標志,能起到凝聚氏族及其后裔的作用。肇始于廩君的白虎圖騰還在巴人的青銅器上留下了鮮明的標識。從商周到秦漢,巴人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也制造了自己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往往飾之以虎的圖形,表現了一個以白虎為圖騰的族群的特殊風貌。在巴人活動區域湘西,曾先后出土一些青銅器,有劍、戈、斧、钅享于、鐘、鐸、冼、壺等,分別屬于兵器、樂器和生活用具。其中,钅享于最引人注目。钅享于是一種青銅樂器,演奏時與鼓相配?!吨芏Y·地官》說:“以金钅享和鼓?!编嵭?“钅享,钅享于也。圓如錐頭,上大下小,樂作鳴之,與鼓相和?!鳖南碛谠从谥性?傳到巴人地域后,巴人根據本民族的信仰,在钅享于上加上了虎形紐。這種虎紐钅享于是祭祖、祭白虎時所用的樂器,所以上面鑄有圖騰祖先白虎的形象。巴人用虎紐钅享于祭祖時,也是與鼓相配?!缎U書》載:“巴人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在鄂西、川東南一帶也發現不少虎紐钅享于,應該也是巴人的遺物,因為這一帶都屬古代巴人活動的范圍。在湘西出土的兵器中,有很多是以虎紋做裝飾的。其中有一種虎斑紋劍,劍身較長,劍葉上布滿虎斑形的紋飾,劍莖鑄有虎紋。銅戈是一種既可以鉤,又可以啄的兵器,其后部有浮雕式的虎紋,虎頭怒目圓睜,猙獰可怖,勇猛非凡。那些刻鑄在青銅器上的多姿多彩的虎形圖紋,成為巴人白虎崇拜的永久性的記載。

廩君巴人的白虎圖騰不僅在以虎紐钅享于為代表的青銅器物上留下了印記,而且還通過祭祀儀式得以傳承,在傳承過程中其原始野蠻的成分不斷被摒棄。

二、廩君巴人白虎圖騰源于華夏族五方神獸——西方神獸崇拜

巴人支系繁多,不同支系有不同的圖騰,各支系的圖騰都與巴人的稱呼“巴”有關,“巴”有不同的解釋,如巴蛇、草、水、魚等,這些實際上是不同支系的圖騰。巴人不同支系圖騰的形成與具體的地理環境、文化交流、時代風氣等有著密切聯系。眾多支系中,廩君巴人以白虎為圖騰,這與當時華夏族五方神獸信仰體系的影響有關。周至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影響日劇,巴人頻繁參與華夏族的軍事活動?!度A陽國志·巴志》中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薄蹲髠鳌の墓辍?“楚人、秦人、巴人滅庸?!痹谂c華夏族的頻繁交往中,巴人接受了華夏族五方神獸的觀念,并按照自己所處的西方方位,奉五方神獸之西方神獸白虎為圖騰。

五方神獸的觀念來源于五行學說。五行是古人關于世界萬物基本構成的猜想:萬物由五種基本事物——水、火、木、金、土構成,合稱五行。其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盵13](P235)由五行來解釋天下,就得出天下是由五方構成的觀念,五方即東、西、南、北、中。五方又配以五色、五季:東方青色,為春季;西方白色,為秋季;南方赤色,為夏季;北方黑色,為冬季;中央黃色,為季夏。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五方神獸的觀念,即五方分別由五種神獸所掌管: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中央黃龍。嗣后,五方神獸向人神方向演化,又出現了五方之帝:東方之帝太昊,也即伏羲;西方之帝白帝;南方之帝炎帝;北方之帝顓頊;中央之帝黃帝。

出自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方神獸,與五方、五色、五季、五帝、五神等相對應,形成一個五方神體系。

五方之一的西方,在五行中屬金,所以為白色,其保護神獸即為白虎。白虎作為西方神獸,最早見于《山海經·西次四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鄙裨捴杏址Q白虎為白虎星,說其與星宿有關,在二十八星宿之中,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的合稱,是西方天神的代表。廩君巴人所處之地,相對中原而言,為西方,所以在接受華夏族五方神獸信仰體系時,選擇了西方神獸白虎為崇拜對象。廩君巴人的選擇,實際上是將自身列入了五方系統之中,視己為華夏五方天下的組成部分,表現了對以華夏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的認同。

三、土家族對廩君巴人白虎圖騰的賡續轉換

自唐宋至明清,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廩君巴人后裔與其他族群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土家族。土家族繼承了廩君巴人的白虎圖騰,并進行了創造性的轉換,逐漸淡化了其原始宗教的色彩,增添了世俗生活的內容,白虎圖騰逐漸成為土家族人民生活中吉祥的象征,并由此發展成為新形態的中華文化認同。

作為廩君巴人氏族保護神的白虎已經泛化為整個土家族或整個地域的保護神、吉祥物。在土家族地區,逢年過節都要祭祀白虎,以祈求保護。白虎又有過堂與坐堂之分。土家人只祭祀坐堂白虎,不祭穿堂白虎,有所謂“白虎穿堂過,無災便有禍”的說法。為了求得白虎神對兒童的保護,當地兒童多穿繡有虎紋的虎頭鞋,戴虎頭帽。以虎的形態裝扮兒童,正是圖騰崇拜的余續。將兒童裝扮成圖騰的形象,是要便于圖騰辨識,以為其是同類,從而有效地保護兒童。不過,在土家族,白虎已成為一種吉祥圖案,在兒童的裝扮上留下虎的形象,更趨向于追求虎虎生風、喜慶吉祥的效果。當然,白虎神潛在的保護意義確實依然存在。小兒戴的虎頭帽要在12歲時才能夠摘除,這其中即有保護小兒健康成長的意義,不過已不為人們嚴格遵守了。熱鬧、喜慶、審美已成為當今人們的主要追求。潛在的保護兒童的意義和富有時代氣息的審美意義相結合,使古老的白虎圖騰煥發了新的生機。

廩君巴人的白虎圖騰對土家族的喪舞撒葉兒嗬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撒葉兒嗬是喪葬活動祭祀亡靈的儀式舞。在土家族地區,老人去世,要由鄉鄰為之跳撒葉兒嗬。跳喪是由白虎圖騰舞、巴渝舞演化而來的,典籍記載較早且時有溯源。最早記載土家族跳喪習俗的是《隋書·地理志》:“南郡、夷陵……清江諸郡多雜蠻左”,“其左人則又不同,無哀服,不復魄。始死,置尸激清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尸而歌,以扣弓箭為節,其歌詞說平生之樂事,以至終卒,大抵亦猶今之挽歌也”。所指蠻左即是土家族的前身,可見隋代土家族地區已有跳喪的習俗。唐樊綽《蠻書》則說明了跳喪與廩君巴人白虎圖騰的關系:“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后也?!盵17](P50)又引《夔府圖經》曰:“初喪,鼙鼓以為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盵17](P51)宋代《溪蠻叢笑》載:“習俗死亡,群聚歌舞,輒聯手踏地為節?!じ??!盵18](P20~21)清嘉慶《巴東縣志》載:“又邑中舊俗,歿之夕,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呼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謂之‘暖喪’?!盵19](P428)清同治五年刻本《長陽縣志》載,安葬亡者前夜,“諸客來觀者群擠喪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眾和,或問答古今,皆稗官演義語,謂之‘打喪鼓,唱喪歌’”[19](P425)。至今,長陽、巴東、五峰、建始等土家族地區仍傳承跳喪習俗,所謂“聽到喪鼓響,腳板就發癢”。鄉鄰聽到打喪鼓,就都趕來參加跳喪。舉行跳喪的堂屋里,置放裝有死者的棺材,棺前供有五谷雜糧,插上萬年青枝,并點上一盞長明燈,左邊置一牛皮大鼓。喪鼓開始的信號是“嗵、嗵、嗵”三眼銃槍聲。隨后,人群一批一批涌進堂屋開始跳喪。一輪跳喪一般有三個人參加。一人站在棺材左側擊鼓領唱,兩人在棺前和著鼓點,邊歌邊舞。舞蹈動作主要有繞背穿行、相對擊掌、扭肩擦背、嘴觸地銜物、下蹲踮腳打旋、相互嬉戲。這些動作被稱為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牛蹭癢、狗吃屎、燕兒銜泥、幺姑子姐篩籮、猛虎下山等。歌詞的主要內容有歌頌先民斬草為業、開疆辟土,歌頌農桑漁獵生產勞動和生活瑣事,贊美圖騰祖先白虎,歌唱愛情故事,唱啞謎,猜謎等。綜上可見,跳喪整體上充滿了熱烈歡快的情緒,完全沖淡了亡者家屬的悲哀,因為它是由尚武勁勇的白虎舞、巴渝舞發展而來。跳喪開場歌曰:“三夢白虎當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即體現了跳喪祭祀祖先神的潛存主旨。跳喪的舞蹈動作也表現了白虎崇拜的內涵。跳喪的二人保持彎腰、弓背、曲腿姿勢,腳為八字形,雙手在胸左右搖晃,動作矯健明快,明顯是模仿老虎的動作,特別是跳喪中還有專門表現猛虎下山等動作的舞蹈,這些都說明跳喪繼承了遠古巴人的白虎圖騰文化,始終保持了對華夏族五方神系統的認同。

土家族有對巴人白虎圖騰的繼承以及對中華文化認同傳統的賡續,也有創造性的轉換。起先,人將自己當作自然的一部分,隨著人類戰勝自然的力量日益強大,人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主宰地位。白虎作為自然神,長期被視為圖騰始祖,在人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的時代,必然發生轉化,即轉化為人神。華夏族西方獸神為白虎,西方之帝為白帝,正好相對應。土家族利用這種材料,將白虎適時改換成白帝。因此,在土家族聚居區,又產生了白帝崇拜或白帝天王崇拜,一時間廟宇遍布。轉換后的白帝崇拜,上升到華夏五方神系統的人神層面,從而發展了土家族先祖廩君巴人對華夏文化的認同。

圖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源頭,土家族及其先民的白虎圖騰源于華夏族的五方神獸之西方白虎崇拜,說明土家族源頭文化來源于華夏族,土家族賡續白虎圖騰,就是賡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和魂。

猜你喜歡
巴人白虎神獸
話說“神獸”不簡單
如果《山海經》里的神獸被喚醒了?
英勇善戰的巴人
為何說西瓜是『天然白虎湯』
Cлово месяца
野保糗事之守護『神獸』
英勇善戰的巴人
巴人:一個不能忘卻的文化戰士
白虎
唐白虎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