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點亮城市

2024-01-12 09:09李翔寧姚偉偉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博山雙年展城市更新

李翔寧 姚偉偉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調研時強調關于未來在城市建設和城市面貌中更多引入藝術精神。在這一指引之下,當代中國如何在高品質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進程當中,通過空間策展和公共藝術實踐來推進城市高品質提升。

第一個方面,城市競爭力的體現,除了經濟發展水平與就業機會,其所能提供的文化藝術資源也已經成為重要指標。近些年來通過對世界500強企業人士的調研可以看到,城市空間所能提供的文化享受和藝術的熏陶越來越成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子。近些年上海通過“一體兩面”的藝術實踐,將城市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空間品質的載體:上海政府力推“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步行十五分鐘作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界面,提取文化因子,有序漸進更新。這個行動計劃在全上海城市中大力推廣,乃至長三角地區不同等級城市與空間中。

昔日單一的展陳式公共藝術,已經不能適應當下城市居民對于日常藝術生活的需要,在當下的上海,具有更為廣泛參與度的公共藝術與社會文化活動成為城市與居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共識。這也是近些年來我們在上海實踐當中,將當代藝術展覽和公共藝術等大型事件作為城市更新的手段與實踐方式。2013年,我和中國美術學院高士明院長合作“西岸2013:當代藝術與建筑雙年展”,開啟了西岸濱水空間的文化戰略:通過對西岸工業藝術的闡述與表達以及戶外營造呈現了當代中國城市的“進程”。2015年,西岸當代藝術與建筑雙年展升級改版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這個長達三個月的藝術盛會最重要的精神是在上海城市不同區域之間介入與發生,從西岸到浦東的民生碼頭,再到楊浦濱江,也就是在藝術季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論。2023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再此回到徐匯濱江,在中國工業早期代表企業白貓庫房里呈現“共棲”為主題的展覽。

另外我們在其他城市也秉承人民城市理論推廣了公共藝術事件的實踐。在成都結合公園城市規劃,在南京結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都是以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為背景,通過文化藝術事件的打造提升城市空間品質的實踐。

藝術事件作為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的推手在城市空間之中不斷地創造視覺焦點與話題討論。例如上海百禧公園是2021年城市空間藝術季作為重要的城市更新節點完成改造并作為展場。在展覽期間,成為市民享受家門口“詩和遠方”的物理空間。而電子游戲公司也將其數字化處理之后,變成另一維度空間中的藝術場景。這種多維空間的交織、再現與討論激發了城市居民與日??臻g的多維鏈接。另外阿科米星設計的永嘉路口袋廣場,也是通過城市空間藝術季,使得類似日??臻g的品質提升能夠在上海深入到社區里面遍地開花。這些能夠提供豐富日?;顒拥男⌒统鞘锌臻g,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城市藝術設計實踐立足延續城市文脈,結合時代需求,對城市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換與創新性的發展。我們在雄安牽頭的雄安城市風貌研究,邀請全國將近60位藝術家和建筑師一起為雄安城市生態公園出謀劃策,以60座驛站由點及面,穿成雄安項鏈。每一座建筑都是項鏈上動人的珍珠。這也是通過藝術設計來探討公共藝術如何與城市風貌結合并塑造未來的城市精神。

之前,中國城市的公共藝術往往歸納到規資局的風貌處來管理,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中國公共藝術更多的體現是從城市出發、自上而下的角度。而當下,公共藝術涵蓋了從城市空間規劃、城市設計、雕塑,甚至包括城市非常具體的基礎設施、視覺形象、色彩等,這些都成為公共藝術非常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我們在山東博山策劃雙年展也考慮到如何通過發掘當代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的活化利用,為博山城市更新以及城市發展引入更多的文化旅游資源。跟景德鎮一樣,它是北方重要的歷史瓷都,以陶瓷與琉璃的精湛工藝聞名,同時也有很多國家級工業美術大師。五年前我們以博山雙年展為契機,以陶瓷、琉璃輪換雙年展主題進行藝術事件的策劃與發生。結合博山當地的手工藝遺址空間,逐漸向世界展示博山當地的手工藝與傳統文化,在博山的公共空間中展示博山的歷史文脈,走訪當地工藝大師,促發他們與藝術家合力創作;結合公共教育活動,向居民與游客講訴歷史與當下,提升博山的文化影響力。這些持續的活動使得博山雙年展也逐漸成為地方性藝術事件的代表。

近十年,持續的城市策展實踐在時間向度的積累逐漸釋放其賦能城市更新的能量與工具屬性:

“西岸2013:當代藝術與建筑雙年展”,在其開幕之前考察場地的時候,是一片荒草叢生的廢棄之地。如今,西岸作為全球頂尖的藝術標志區,當年的圍墻區域之內的廢棄工業廠房通過這十年的藝術實踐引領的城市更新華麗轉身。

“西岸2013:當代藝術與建筑雙年展”通過改造預均化庫,將其作為容納建筑、聲音、影像在內的當代藝術的展場。牟森老師以徐匯工業生產為內容策劃了“奧德賽”實驗戲劇,將徐匯濱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呈現。許江院長在開幕式上激情洋溢的致辭,他說西岸不僅是上海的西岸,不僅是中國的西岸,它是太平洋的西岸,是全球的西岸。正是這樣的高站位與高立意,指引了大家以文化藝術事件去塑造西岸這樣一個文化地標。

在雙年展這個操作框架之內,把當代藝術、公共藝術和城市的建筑面貌更好結合在一起。在2013年就開啟濱水公共服務空間的建造和使用。垂直玻璃宅是張永和老師設計的,在今年將擴建改造為更為開放的服務空間。這是當時洛杉磯年輕的建筑師馬克·李(Mark Lee)設計的六望亭,現在擔任哈佛大學設計系的系主任。這些戶外建造當時都是以展覽的臨時建筑報建,但是建完之后社會反響非常好。居民的互動使用使得這些建筑都得到了保留,這些小的咖啡吧、餐廳和服務設施為今天西岸的濱水區提供服務和文化的支撐。

2013年深港雙城雙年展,以“城市邊緣”為主題,選的展場地址是在蛇口。蛇口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在這里提出來的。我們以“蛇口再出發”為實踐指引,面對蛇口多年改革開放動力已經被消耗的情況下,探索早年第一批的廢棄廠房如何重新煥發新生。在雙年展邀請包括美國、比利時、西班牙在內的十幾個國家以國家館的形式,來呈現他們的更新方法與實踐,在雙年展的框架下形成國際化的討論與研究。這些內容吸引了包括比利時女王和總理到現場參與。

2015年是第一屆城市空間藝術季,主題為“城市更新”。也是國內最早提出了城市更新對我們今天的意義與緊迫性,呈現了城市更新在各個層面的操作框架。當時住建部部長參觀之后,把展覽上有關城市更新的案例與討論集合成冊提供給部里進行學習并作為資料庫。同時在展覽中,我們也對城市更新有關的材料與作品進行梳理并實景呈現:我們邀請謝英俊等建筑師呈現如何用輕鋼和復合型材料的建構,快速建造居所或者抵抗災害。

2017年,筆者李翔寧擔任韓國釜山國際建筑文化季的藝術總監,通過上海、釜山的城市居住問題的對比與討論,呈現建筑師、藝術家等的實踐思考。釜山市長當時參加開幕式,在筆者給他導覽之后,也對中國的城市發展表現出極大的贊許。

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以“連接”為主題,在浦東東岸改造更新了八萬噸筒倉,這也是當時兩岸貫通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工程。八萬噸的筒倉曾經是亞洲最大的糧倉。在荒廢棄很多年之后,借助城市空間藝術季這個藝術事件,在四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空間更新并順利開展。當時的聯合策展人斯坦法諾·博埃里在離開展兩周的時間去踏勘場地,碰到了滿地積水的情況,時間和空間讓他覺得這個展覽肯定不能順利開幕。但其實這兩周時間,我們通過協調各個層面的工作,以非常高的展覽質量完成了展覽,并在八萬噸筒倉里呈現了包括埃利亞松、黃永砯的國際級藝術作品。通過后續的不斷努力,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濱水的步行段一改斷裂的面貌,成為了連續的開放水岸,為居民提供了舒適的濱水生活空間。這些在濱水空間中雙年展和藝術季的活動,為城市空間的品質提供持續提升的動力。

2018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中國館,筆者李翔寧擔任中國國家館的策展人。主展覽以“自由空間”為主題,如何結合中國的實踐現狀去呼應這個主題呢。筆者以對中國鄉村的觀察與思考作為切入點,希望呈現中國的鄉村來回到我們的文化原點。建筑師、藝術家以及文化共創者都以中國的鄉村實踐為契機。在中國,也有非常多新技術、新策略的應用。所以我們從五個板塊呈現了包括淘寶村等中國的獨特的鄉村面貌等案例。在展場之外,我們借用3D打印的技術,再現了中國普通鄉村村口的公共空間。很多的媒體,包括BBC、《名利場》、《法蘭克福會報》都把中國館評為當時的最佳展館,包括西班牙的國家電臺,都認為中國國家館認真回應了“自由空間”這樣的主題,真正全面地呈現了中國鄉村在世界語境下的一種獨特面貌。

德國雜志也從展覽中了解到快速物流和數字化建造技術下影響下的中國鄉村可能成為歐洲未來發展可以參照的新模式。英國的《衛報》專題評論中國國家館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當代建筑的多樣性與社會責任,它不再是外國建筑師的延續,而是中國建筑師來自中國自己根基文脈想象和回應的一種積極表現。通過這樣的展覽在全球推廣中國的鄉村振興和建筑文化以及當代公共藝術的進展,獲得認可是非常有價值的。

2023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位于白貓廠房。作為生產洗滌劑的廠房,呈現的卻是“共棲”的主題,本身就就具備了一定的話題性。2035上海城市總體規劃里面有三句定位: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所以我們緊扣“生態之城”的理念,在疫情之后對城市環境如何與不同的生物種類共處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話題。云南的大象遷徙讓全球知道,中國善待動物,正在努力地創造全球命運共同體。因此不僅是全人類,甚至是動物、植物、微生物、菌類、苔蘚等各種生物的種類都是我們今天需要關照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以“共棲”為主題。

“共棲”的英文名稱是METro-BIOSIS,是將生物界表達有機“共棲”、物種“共生”關系的Metabiosis進行改寫,表達了這個展覽的研究是立足于都市(Metropolis)的思考,是探討在大都市環境的“共棲”。這個共棲,不僅是人類如何與我們的自然環境共棲,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與不同種類的物種的共棲。

展覽除了主展場以外,在西岸濱江五千米沿岸有十多個裝置和小建筑空間。其中有一個法國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叫《沐浴者》,通過非常具象的日常生活形態,揭示出濱水空間的新型用法。很多市民共鳴于其表達的向往濱水生活的想法,與雕塑打卡成為大家表達自己價值觀的一種方式。

另外在白貓展場的架空層,策展團隊與大自然協會合作,將其布置成向蟲子各種生物開放的半室外的生境花園。各種植物、動物、蟲子和微生物,它們都可以在這里生長,也有一些小的培養皿,讓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都可以參與。這不僅是公共藝術事件,也是對于共棲,對于這種人類命運和生態共同成長的科學理念的科普。

綜上,未來公共藝術不僅僅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雕塑,而是和城市空間和建筑能夠結合的一種綜合形態。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都市圈,城市策展與事件創生為城市更新賦能提供具體的路徑:城市規劃、建筑和藝術的合作共創來推進城市空間的提質、更新與發展。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姚偉偉?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猜你喜歡
博山雙年展城市更新
博山琉璃研究綜述
防止大拆大建!廣州正式發布城市更新5個指引
定調!廣州城市更新由國企主導!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第22屆悉尼雙年展:邊緣
芝加哥建筑雙年展
TOD/城市更新
首屆華光攝影雙年展
原鄉(外二首)
開箱取寶之博山豆腐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