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共融·共創: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
——以《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為例

2024-01-18 09:18張蘭花楊朝英
福建商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共情金融市場編碼

張蘭花,楊朝英,嚴 謹

(1.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清,350300;2.福建農林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3.福建商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350012)

一、引言

我國正在實施教育強國戰略,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高等教育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與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做出重要論述。2016 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為落實該指示精神,教育部協同中共中央組織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 號)[2],隨后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3],全方位部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然而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應用,在拔高高校教育的資本邏輯、技術邏輯與專業邏輯的同時,也造成教育政治邏輯與功能的弱化甚至消解,滋生了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去政治化的思維與思想[4]。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成為高等學校關注的焦點與理論研究的熱點。

當前國內關于“課程思政”主題的文獻不少,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基于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對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展開研究。董必榮[5]認為課程思政不僅是高等教育價值觀的理性回歸,也是大學本質職能與教師天職的回歸,要綜合教育目標、內容供給、課堂范疇、教育主體、育人方式與實施環境全方位打造課程思政;王學儉和石巖[6]認為要秉持協同育人的理念與創新思維,采用顯隱結合的立體多元方式打造課程思政;林流動等[7-9]認為要協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把握理念協同、教師協同、教材協同與教法協同,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從備課、講課、考核以及課外活動四個維度實施課程思政。第二,基于課程思政實施主體的視角展開研究,總體上可以分為學校與學科專業的中觀主體與具體課程的微觀主體兩類。劉鶴等[10]認為學校應從頂層設計層面挖掘課程思政資源,獲取教師廣泛認同,創新現代技術;張晨鐘和劉文秀[11]從學科專業層面出發,認為要完善課程思政的制度空間,堅持生產實踐導向和構建高校專業類課程思政共同體策略;何玉梅[12]認為統籌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應強化全員廣泛參與,倡導講授、對話、交往與服務“四位一體”的模式;劉文超和李輝[13]提出打造立體化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搭建課程思政資源平臺,推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完善課程思政評價考核體系。

綜上,關于課程思政實施模式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個人經驗總結,對其科學性論證稍顯薄弱;少數研究關注到“講好中國故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問題[14],但尚未形成較成熟的“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的理論模型。此外,周秋華和陶小模[15]在課程思政研究中采用扎根理論,但只是依據對教師的訪談資料展開分析,缺乏對學生視角的考量。本研究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視角,以《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為例,研究“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的模式,為提高中國故事在課程思政中的信服力、感染力與號召力,提升課程思政品質提供理論指引。

二、“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提升學生金融素養的需要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是金融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從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對金融市場與金融機制問題展開講解,讓學生充分掌握該課程的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中國故事為《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提供了優秀素材,并且故事育人效果也得到理論界充分肯定[16-19]。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0]。將中國故事融入課程中,向學生展現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新戰略和新舉措,講述真實、立體、全面的金融故事,形成 “聽故事—被故事中的人或事感動—認同故事中的人或事 —認同故事蘊含的價值觀”的邏輯鏈條[21],加深學生對我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理解與認同,提高其分析與解決金融相關問題的能力,提升其金融素養。

(二)增進金融自信的必然選擇

中國故事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金融智慧,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奮斗精神與信念追求,是課程思政中堅定文化自信的寶貴素材。通過在《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領會我國的金融文明,進而幫助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金融責任感和使命感,做金融文化與思想的踐行者,這與課程思政的目標完全契合。因此,以“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三)建設金融強國的現實考量

國家長治久安最大的威脅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失守。長期以來,《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等經濟類課程都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受西方思想的指引,學生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 “他塑”而非 “自塑”,在價值認同上存在強烈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傾向,這與我國豐富的金融實踐以及快速提升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在《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認識到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自覺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增強底氣、鼓起士氣,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盵22]320因此,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切入點,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把握話語主動,推進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回應西方霸權話語體系,是順應現代化金融強國建設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國金融軟實力與影響力的現實選擇。

三、扎根理論的實施與結果

扎根理論適合多主體、復雜流程和系統模型的定性問題研究?!爸v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涉及到教師與學生雙重主體,且缺乏成熟理論基礎,適合采用扎根理論展開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習近平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論述為理論基礎,使用扎根理論按照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個步驟展開質性分析,并采用理論飽和度檢驗以保證研究效度。

(一)數據來源

課程思政涉及到教師與學生雙方。教師對課程特點及其思政的目標、內容與方法等有獨到的經驗與見解;學生作為課程思政的接受主體,對課程思政有特定的訴求。因此,基于師生雙重視角,采用深度訪談法獲取研究資料。首先,由五名教師組成教師團隊,對訪談內容進行充分討論,形成訪談提綱初稿。接著,采用訪談提綱初稿對金融類專業8 位學生進行初步訪談。然后,依據初步訪談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團隊進一步討論提綱初稿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形成訪談提綱終稿。最后,為了較全面考察學生對該課程思政的看法,選擇金融類專業95 位學生開展深度訪談,將訪談對象分為修讀過該課程的畢業生、修讀過該課程的在校生與正在修讀該課程的在校生三組。在訪談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訪談內容,教師作為訪談實施者對課程思政等概念進行適當解釋。

(二)開放式編碼

本研究在互不影響的情況下分別對三組訪談對象的原始訪談資料展開兩次獨立編碼。首先,把訪談資料輸入Nvivo12?0 軟件,將其提煉形成原始例句。接著,將原始例句歸納抽象成初始概念。最后,將兩次編碼進行一一對照,找出兩次獨立編碼中相同和不同的編碼內容,采納相同編碼內容;參考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對比不同的編碼,剔除出現頻率少于兩次且無法范疇化的概念,最后得到23 個初始概念(見表1)。

(三)主軸編碼

利用Nvivo12?0 軟件中的“樹狀節點”功能對23 個初始概念進行連續比較與歸納,形成8 個主范疇(見表1)。

(四)選擇性編碼

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本研究在一個更高的抽象水平上展開選擇性編碼,梳理主范疇間的相互聯系,確定3 個核心范疇(見表1)。

四、模型構建

依據扎根理論分析得到的核心范疇、主范疇,形成“共情·共融·共創”為脈絡的“講好中國故事”引領《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思政理論模型(見圖1)。該模型解決了講什么樣的中國故事、由誰來講與如何講等關鍵問題。其中,“共情”解決了講述目標的問題,即聚焦愛國情懷、金融情懷與金融價值觀;“共融”解決了如何選擇中國好故事的問題,把講政治與講金融相融合;“共創”解決了由誰講與怎么講的問題,涉及到講述主體、講述理念與講述方法等多元創新協同,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信服力、感染力、號召力和傳播力。

五、“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的理論模型解讀與實施策略

(一)共情目標引領“講好中國故事”

美國共情力專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將“共情”解釋為理解他人的能力。將“共情”運用到“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中,即要使學生感受中國力量,領略中國智慧,實現思想政治的共情。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鑄愛國情懷,深化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幫助其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懷;二是育金融情懷,增強學生的金融專業自豪感,增強學生學金融、愛金融的信念、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三是塑社會主義金融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金融文化自信。

(二)共融原則甄選中國好故事

緊扣共情目標,依據講政治與講金融元素有機融合的標準,深度剖析《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各章節的知識點,圍繞中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發展成就、法律法規、經驗與教訓等方面甄選中國好故事(見表2)。重點把握兩大原則:一是講政治,依據“講政治,把握正確導向”[22]26原則,選擇具備鮮明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色彩的中國故事,幫助學生堅定政治自信、永葆政治信仰,指導學生在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堅持黨性原則、站穩政治立場;二是講金融,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金融問題,選擇“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23]的有關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24]的故事,引領學生養成豐富的金融素養。

表2 甄選中國好故事示例Tab.2 Selected examples of good Chinese stories

(三)共創實施“講好中國故事”

1?講述主體創新

打造具備智慧創新教學思維、扎實金融素質和良好信息科學素養的數智化教學團隊,重點強化兩方面工作以提升教師“講述”的主體力量。一是構建智能環境,完善智能教育基礎設施,強化對教師團隊的AI技能培養,如建設遠程教室與沉浸式教室等創新教研空間;二是打造校企合作的智慧培訓模式,如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形成產學研協同教學能力提升模式。

2?講述理念創新

依據“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22]3原則,在《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思政中講好中國故事。一是聚焦新熱點、難點與重點,著力提升故事內涵。設計金融理論前沿、數據解讀、案例分析與聚焦熱點等模塊,追蹤金融市場與金融構建熱點問題,生動呈現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的新戰略和新舉措。二是以學生為中心,實施趣味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思促能,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設置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延伸閱讀與回應主題作業等自主學習環節,引導學生思考《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中所蘊含的中國思想、中國方式與中國力量。

3?講述方法創新

充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精神[22]31。具體到《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中,依托數字化技術,創新智慧教學模式,采用數說中國故事、創新智慧互動教學與強化數字賦能場景教學等方式,增強課程思政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具體講述方法的內涵解讀與實施策略見表3。

表3 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Tab.3 Methods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s well

六、結語

“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是提升學生金融素養、增進金融自信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現實考量?;趲熒p重視角構建的理論模型揭示,“講好中國故事”引領課程思政要以共情目標為引領,依據共融原則甄選中國好故事,并通過共創方式實施。該模型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二十大精神落地提供了具體思路,為經濟金融類課程思政提供了理論指引。但其實際效用需要進一步檢驗,此外還需強化“訴求分析—模型構建—效用驗證—反饋”的模型優化研究。

猜你喜歡
共情金融市場編碼
金融市場:寒意蔓延【精讀】
假如金融市場崩潰,會發生什么? 精讀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編碼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配準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全元詩》未編碼疑難字考辨十五則
子帶編碼在圖像壓縮編碼中的應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