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理論視域下非遺館建設研究

2024-01-22 06:33徐金龍汪婷婷
關鍵詞:文化

徐金龍 汪婷婷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文化標識,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氣息和多維價值,是可參觀性知識生產。20世紀以來,非遺保護工作不斷深入,也愈發重視展示場景的合理利用,通過多樣的展示方式,拉近非遺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幫助公眾更加全面地了解與感悟非遺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以非遺博物館為代表的非遺展示場所和傳承場域,是非遺系統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丁笆奈濉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提出要完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地方非遺館。非遺館建設成為新時代非遺保護與傳承事業的重要任務。建設什么樣的非遺館,如何將非遺有效呈現,成為當下及未來需要思考和實踐的議題。

場景理論強調實體空間、人、社區、活動以及合法性、真實性、原真性理念的作用,與非遺館空間、人、活動等內生要素相契合。非遺館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場景化產物,探討場景理論在非遺館建設中的應用,能夠為當代非遺館建設提供更為系統、具象的發展思路,對于指導非遺館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場景理論與非遺館發展

(一)場景理論及相關概念

場景理論是新芝加哥學派特里·尼科爾斯·克拉克提出的一種新的城市研究范式。他將城市生活娛樂設施與城市居民生活的聯系與結合視為城市場景,并認為這些不同的組合場景傳遞著文化和價值觀,能夠影響和吸引不同的人群進行文化實踐和消費,從而推動城市的發展[1]。場景包括鄰里、物質結構、多樣性人群、活動、蘊含在前述元素中的符號意義和文化價值、公共性、政治和政策七個關鍵要素[2]。在場景理論視角下,文化與人、地的互動構成的場景,是一種由消費、體驗、符號、價值觀、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組成的文化空間,強調人和空間的存在[3],空間內的所有元素都能夠組合成一種特定的場景作為吸引物,以人為主導的各項活動發揮著展示與被展示的作用。

場景理論與文化遺產展示及空間建構密不可分,為其提供了具象化建設思路。展示是文化遺產利用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在保護的基礎上,多重展示可以讓公眾走近文化遺產,并能借助多樣的展示活動與文化消費來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于文化遺產展示的研究,20世紀就已展開,1999年通過的《巴拉憲章》是這一階段理論層面的重要成果之一?!栋屠瓚椪隆诽岢鑫幕z產展示是能夠揭示遺產地文化意義的一切方式,并進一步闡述了展示的理念與方法。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6屆大會通過了《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對文化遺產展示的定義與原則進行了明確界定[4]。此后,“非遺熱”浪潮推動關于非遺展示的研究不斷發展。傳統的文化遺產展示多是封閉、靜態的觀賞性展示方式,這類方式多適用文化遺址、建筑群等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而非遺作為一種遺產的“遺存”,或供人們回顧歷史的“物證”[5],具有動態性、過程性和參與性,在傳承方式上更具活態化與生活化,無法適用傳統的展示方式。非遺的展示與利用需要更加注重人,關注傳承人與公眾的雙重參與,同時,非遺的展示離不開場景的支持。非遺館作為一種特定的真實場景,不僅能夠為非遺展示提供空間場地,還能夠通過設計不同的活態展示塑造公眾對非遺的印象場景。

(二)非遺博物館化及其現實意義

博物館是參與非遺保護的重要機構,肩負著收藏、保存、展示、研究、傳播非遺的職責。2022年8月,國際博物館協會經過多輪研討,通過了“博物館”新定義,即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與包容性,能夠促進多樣性與可持續性。它們是在遵循道德性、專業性以及社區參與的條件下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與知識共享提供多重體驗。新定義更加強調博物館與非遺保護之間的密切關聯,博物館職能進一步延伸。非遺本質上是人的傳承,同時也需要通過具體的空間來達到展示與傳播的目的,非遺的博物館化在這一目的的驅動下逐漸得到認同和發展,萌生出專門的職能機構——非遺館[6]。2006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正式提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或者展示場所”這一概念。非遺館是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展示的重要手段和空間場所,也是場景理論建構的具體實踐。

非遺館的發展與博物館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導向類同,國內早期的非遺館多為民辦私人場所,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和觀念變革,個人化的非遺傳習空間逐漸轉為大眾化參與的公共機構。作為展示和傳承非遺的重要陣地,非遺館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政策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下,國內非遺館逐漸發展出多種類型的非遺空間生態,如展示地區總體非遺面貌的綜合型非遺館,專門展示某一非遺項目的專題型非遺館,由不同類型非遺館組成的非遺博覽園,以及一些依附于非遺相關機構而存在的展示空間等[7],涌現出一大批建設典型,如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遺館、南京博物院非遺館、湖南雨花非遺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非遺展示館等。非遺館的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處在蓬勃興起的井噴期?!丁笆奈濉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特別強調統籌建設利用好國家非遺館,提出建設20個國家級非遺館的發展目標,鼓勵建設地方非遺館等傳承體驗設施。未來,非遺館不僅要作為地方非遺展示與傳承的重要窗口,還將逐步成為城鄉發展的新地標。

非遺館的建設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利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體現為非遺館的信息保存價值。非遺館保存著非遺的物質性載體,以及圖文、視頻等檔案資料,是開展非遺保護活動重要的資料參考。其次是非遺館的傳播展示價值。作為集中展示非遺的實體平臺,非遺館為公眾近距離直接接觸非遺提供了窗口,使公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非遺的魅力與文化內涵,彰顯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時,非遺館還具有教育與傳承價值。非遺知識傳播以及研學活動的深度體驗,是傳播非遺、增強公眾對非遺認知與傳承發展的關鍵渠道,非遺館為公眾塑造了非遺文化教育的空間。此外,非遺館的產品和服務轉化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將非遺的文化資源優勢更快地轉換為文創產業經濟發展與競爭優勢[8]。

二、非遺館實踐現狀

2011年,中國首座國際非遺博覽園在四川成都建立,掀起了非遺館建設熱潮。此后,各省市圍繞地方非遺文化資源,開設了大量獨具特色的非遺館。截至2022年5月,我國博物館機構備案數量達6183個,非遺館達千余個,非遺館成為公眾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機構。南京博物院非遺館、湖南雨花非遺館等非遺館個案在展陳理念和運營模式方面具有鮮明特點,成為新時代非遺館建設的典型,其建設經驗能夠為國內其他非遺館建設提供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關注的是,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理念影響,各地非遺館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非遺館整體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活態展陳與特色凸顯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與不足。

(一)個性:我國非遺館建設案例及啟示

1.以人為核心的南京博物院非遺館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作為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包括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中國剪紙(南京剪紙)、絨花制作技藝、南京白局等多項非遺。南京博物院整體呈現“一院六館六所”的建設布局,包括歷史館、藝術館、特展館、數字館、民國館、非遺館六個延伸展館,以及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所、陳列藝術研究所、古代藝術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和古代建筑研究所六個博物館科學研究所。南京博物院非遺館于2013年11月6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從創立之初就始終遵循“以人為本、活態保護”的策展理念,在非遺的活態展示方面表現突出,呈現出鮮明特色,為我國非遺館建設提供了借鑒。

首先,在展陳設計上,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堅持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形式。展陳區包括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廳、大師工坊、民俗藝苑、小劇場、老茶館五個區域。其中綜合展廳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通過展廳墻面的圖文講解以及多媒體系統同步展陳的方式,全面呈現江蘇省內的非遺項目概況,并設有十個手工技藝活態展示區和兩個大師工坊,供公眾近距離學習。除了常年邀請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駐館展示外,南京博物院非遺館還會根據季節變化和節慶主題不斷更新和調整展示項目,動態豐富非遺館的展示內容。民俗藝苑會舉辦相關非遺項目的互動體驗活動,例如清明舉辦綠茶主題講座,深秋舉辦紅茶主題講座等。

其次,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建設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以人為核心的傳承教習模式,具體體現為對傳承人的引入和受眾參與兩方面。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展出傳統技藝類項目時,會邀請非遺傳承人及其徒弟長期駐場展演,傳承人現場操作演示該項目的制作步驟,其作品還可以同步售賣。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為傳統技藝類傳承人提供了免費展示作品、技藝及交易的平臺,實行展銷一體化,這一方面鼓舞了傳承人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增加了非遺館的人氣[9]。非遺的受傳者始終是十分關鍵的存在。非遺傳承需要采取多種體驗式活動,使公眾能夠真正參與其中。兒童與青少年非遺觀的形成,更需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實踐中培養。南京博物院非遺館近年來開設了一系列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參與式文化體驗活動,并根據歲時節慶、館藏文物等進行創意策劃。2022年春節期間,在線上線下聯合舉辦“我們的節日——?;⑿麓杭压澐沁z小課堂”主題文化體驗活動,參與者親身體驗面塑、抖空竹等非遺制作過程,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拉近了與非遺、非遺傳承人的距離,同時也補充了學?;A教育之外的內容,增強了動手能力。除此之外,南京博物院非遺館還會定期開展南博研學、非遺講座、非遺暑假班等活動。

此外,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的品牌化探索在國內也是較早開始的代表。品牌化是推動非遺與博物館長續發展的重要方式,意味著高關注和廣傳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宮IP的大熱。對于非遺館而言,能夠支撐品牌化發展的,除了非遺內容本身,還有非遺文化衍生的文創產品。南京博物院非遺館除了通過展銷一體化推廣非遺工藝品,還注重對原創節慶品牌的探索。自2014年起,南京博物院非遺館連續舉辦“梅花戲劇節”,邀請錫劇、越劇等劇種的“梅花獎”得主演出經典劇目,深得觀眾喜愛。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的品牌化探索為我國非遺館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借鑒。

2.娛育一體化的湖南雨花非遺館

湖南雨花非遺館坐落于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于2015年8月由手工匠人郭存勇創立,是社會力量參與非遺館建設的典型案例。湖南雨花非遺館是雨花非遺街區的重要主體建筑,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場館結構共分為兩層,館內分設非遺產品消費區、舞臺演藝區和手作體驗區三大區塊,匯集了安化黑茶、長沙剪紙、江永女書、瀏陽夏布等359個非遺項目和200余位非遺傳承人,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銷基地、長沙市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等。通過社會化策劃與運營,湖南雨花非遺館形成了“非遺+文創”“非遺+科技”“非遺+市場”“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展覽演藝”的娛育一體化建設模式,有效促進了非遺的活態傳承,不斷彰顯“天下非遺聚雨花”的品牌效應。湖南雨花非遺館的娛育一體化建設模式也為我國非遺館建設提供了良好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湖南雨花非遺館建設注重以消費為導向的空間布局與活動設計,凸顯非遺的娛樂體驗功能。其在空間布局上主要采用非遺項目體驗館與展示展銷區結合的形式,設立了尚品軒中華泥書體驗館、寶慶瓷刻傳習所、芒果大叔木工坊、湖湘剪紙傳習所、真馨香堂等20余個非遺項目體驗館,以及瀏陽夏布、琥珀蟲、香云蓋近80個展示展銷區。種類豐富的非遺項目和攤位為活動設計奠定了良好基礎。湖南雨花非遺館推出了香道、扎染、茶藝等非遺潮玩項目和親子綜合實踐項目,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多元的選擇。非遺集群化使得非遺活動體驗與消費緊密結合,消費者參觀、瀏覽非遺產品,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制作活動,并進行文化消費,購買產品,獲得較強的非遺娛樂體驗。同時,這種以消費為導向的設計定位也有助于非遺傳承人的發展。非遺項目體驗館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與公眾互動交流對話的窗口,文化消費給非遺傳承人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湖南雨花非遺館對于非遺傳承人在資金保障、運營扶持等方面的傾斜舉措,吸引了大量非遺傳承人入駐,人才集聚優勢不斷增強。

其次,除了豐富的非遺展陳和技藝體驗活動外,湖南雨花非遺館還十分注重非遺教育,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作為授課導師,面向公眾開設周末公益課堂、中級茶藝師培訓班等非遺課堂、非遺研學項目;同時,湖南雨花非遺館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與長沙市中小學及高校展開協同合作。2022年,湖南雨花非遺館在14所中小學校開設了非遺系統課程,采用“非遺·三點半課堂”“社團與綜合實踐”的形式,有效促進了中國傳統色印染、拼布藝術、中國傳統醫藥等非遺項目的校園傳承,發揮了館校合作的教育優勢。

非遺具有無形性、精神性的特點,其文化內涵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載體而呈現,因此非遺展示應當更加注重非遺載體背后的信息,凸顯非遺本身的價值。非遺館是非遺展示的集結地,以南京博物院非遺館、湖南雨花非遺館為代表的非遺展示實踐對我國非遺館建設有著諸多啟示。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展示與傳播中應始終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原則,突出對人的關注和對非遺特色的彰顯。其次,要借助多樣化的展示手段來提高非遺的可見性與可讀性,增強非遺參與的互動體驗感。最后,還要對非遺消費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因地制宜探索非遺衍生的可能性,促進非遺文化與現代消費的有機融合。

(二)共性:非遺館建設的制約問題

1.活態性呈現薄弱

活態性是非遺存在的重要特性。劉魁立認為,非遺在發展演進過程中,如果能適應社會需求,就會在變化中獲得長久的生命,非遺的活態性就體現在它的傳承過程中。[10]非遺的活態性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人的層面,突出非遺承載技藝、知識的個體性;二是社會層面,著眼于非遺的社會屬性。[11](P39)非遺活態性呈現的關鍵在于人,包括非遺傳承人與共同的文化持有者——社會公眾。因而,非遺活態性呈現是人的參與,是適應社會公眾生活的現代化傳承。非遺館作為非遺博物館化的產物,藏品化的傳統展示理念與非遺活態性呈現存在矛盾,許多非遺館在建設過程中存在過度博物館化的問題,對于非遺的展示呈現僅僅依靠文字和靜態物件,非遺動態的本真狀態缺失。同時,部分非遺館對社會公眾的文化體驗關注不夠,在呈現方式上多以展覽、演出等單向性活動為主,互動體驗式參與較少,非遺傳承人的參與更是少之又少,非遺館整體的活態性呈現較為薄弱。

2.創意性不夠鮮明

在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地區,非遺館的活態展陳相對豐富,常采用動態展示、場景復原、互動體驗等方法[12],在表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創意性。而在資源稟賦不足的地區,受到機制、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制約,地方非遺館建設投入有限,展陳模式簡單粗放,非遺圖文展板介紹與玻璃櫥窗內的物件展示即是全部內容,同質化、模式化問題突出。我國非遺種類豐富,在展陳上應當針對不同的非遺類型采取適宜的方式。對于口頭表演類非遺,要注重對其演藝空間和過程的展示;對于傳統技藝類非遺,要對其技藝完整過程加以微觀、具象化的呈現等。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部分非遺館并未能有效結合非遺資源的特點進行創意性展示,“千館一面”現象嚴重。還有些非遺館在展館定位上存在偏差,過度追求現代化空間設計,缺乏對非遺文化的深度挖掘,地方非遺特色不夠鮮明。同時,部分非遺館在供給服務與文創設計上缺乏創意,連續性、主題性的非遺服務尚不完備,特色項目較為單一,對于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發不夠深入,缺少高創意、高技術、高效益、品牌化的優質產品供給,所謂的文創只是諸如印有非遺圖案的文化衫、手提袋、書簽等[13]。

3.數字化融合滯后

《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文化領域的數字化融合對于文化資源共享與場景重構具有重要作用,也為非遺的展示傳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手段。但目前我國非遺館的數字化展示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一方面,豐富的數字技術在非遺館中的應用還未普及,許多非遺館仍只有電子展板、觸摸屏等基礎數字化設施,像AI、3D打印、全息投影等具有沉浸式效果的技術手段運用程度較低,非遺館整體的數字化融合較為滯后。另一方面,非遺館作為近年來興起、發展的機構組織,其數字化傳播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首先體現為平臺效應滯后。當下非遺館建設更注重線下場館的運營,線上社會化媒體的內容發布與平臺宣傳力度較小。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遺館的抖音運營為例,其粉絲數量尚不達千人,發布的近40條作品內容主題模糊,數字化傳播效果不佳。其次體現為數字產品研發滯后。近年來,“云游敦煌”“云游故宮”等數字產品為公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雖為博物館的云平臺構建提供了有效的借鑒思路,然而目前非遺館數字產品研發仍較為滯后。

三、場景化:非遺館建設新思路

場景具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廣義層面的場景,指與文化有關的具有美感并能給人帶來愉悅的人文和自然景物;二是狹義層面的場景,指存在于一定區域,與文化有關的活動、設施、組織、機構等。[14]非遺館可以算作后者,是一種非遺場景。場景理論認為,生活文化設施的價值和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間環境,與多樣化的文化實踐活動、多種類型人群的互動整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場景,通過場景展示出來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形成吸引力,發揮獨特效用。這一層面的非遺館場景化,應從兩個維度理解。首先是非遺場景化維度,依托非遺館這一具象文化空間,借助非遺傳承人與社會公眾參與的非遺展陳、非遺活動形式,構成具體的非遺場景。其次是再場景化維度,非遺場景具有一定的功能價值,這種功能價值的有效發揮,能夠促進非遺館生態或產業的形成,從而實現非遺保護整體的再場景化,這對于非遺活態傳承與城市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場景理論為當代非遺館建設提供了思路,一是從場景構成的角度來思考非遺館內的非遺展陳、活動、參與主體,二是從場景價值觀塑造的角度來考慮非遺館的功能定位?;趫鼍袄碚撘约扒拔奶接懙膬蓚€非遺館建設經驗,非遺館場景化建設應當從優化非遺展陳場景、塑造非遺消費場景、拓展非遺教育場景三方面著手。

(一)優化非遺展陳場景

非遺館場景化的形成需要從整體性的角度將鄰里、物質結構、多樣性人群、活動、符號意義、文化價值觀等要素囊括在內。整體性的建設理念旨在將非遺館打造成地方性的非遺文化社區,以鄰里為首要要素的場景構成要求非遺館在建設時要植根于社區,在選址上要能接近鄰里,融入周圍人們的生活。非遺是地域文化的標識,非遺館的布局與整體風格的場景設計也應當因地制宜,結合當地非遺特色進行整合性打造。

非遺館的實體展陳和展演通過非遺載體的擺放、展示設計以及主題單元搭建形成不同的場景。展示場景的設計對于優化公眾對非遺館的美感體驗與非遺信息接受十分關鍵?;谖镔|結構、多樣化人群、活動等構成要素,非遺館在優化非遺實體展陳與展演場景時,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展示理念,借鑒動靜結合的展陳與展演方式。首先,在靜態展示設計方面,要能全面、有聯系地“見物”。除了對非遺項目的基本信息做詳細的圖文視頻介紹外,也要通過梳理非遺發展脈絡,對其產生、形成的環境和歷史進行全面展陳,讓公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遺項目的發展演化。其次,非遺的實體展陳要“見人”,不僅要見非遺傳承人本身,還要見到非遺的動態展示。非遺館可以組織、集合當地的非遺傳承人在非遺館中進行現場展示,講解非遺項目的相關知識,講述非遺的發展變化,展現非遺中的“人情味”。此外,非遺館的實體展陳與展演要“見生活”,這是對場景理論中真實性與原真性文化價值要素的呈現。對于部分需要匹配特定環境的非遺,非遺館要打造生活化的特定場景,使其不脫離原真的氛圍,盡可能真實地呈現于公眾面前。

除了注重線下非遺館的展陳優化,非遺館還應關注線上平臺的展陳傳播。借助各類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傳播,充分發揮社會化媒體和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作用。首先,有技術實力的非遺館可以考慮創建綜合性展示平臺,設立非遺資訊、非遺藝術欣賞、非遺傳承人等欄目,便于受眾根據網站欄目提供的信息迅速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其次,建立互動模式,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創建運營賬號,發布優質的展示內容??梢栽谖⒉?、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定期推送非遺館各項與非遺相關的動態活動、訊息,并設置類似問答、話題轉發類的互動環節,加強與用戶的聯結。在內容產出、活動主題設計與互動語言等方面,要適應當下網絡環境,貼近生活。平臺獲得一定的關注,形成一批粉絲社群后,要加強對社群的運營,通過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來吸引社群受眾的持續參與和關注,增強用戶黏性。

(二)塑造非遺消費場景

皮埃爾·布迪厄認為,文化消費是一種社會區分的獨特模式,權利由經濟決定,但卻透過文化來體現,藝術和文化天生就傾向于有意或無意地實現社會差別合法化的社會功能。文化消費是人類享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活動。[15](P9)文化消費視角是場景理論對城市建設理念的重新審視,從消費視角去考慮場景營造也是非遺館建設的重要方面?;谖幕M視角,非遺館場景化需要通過增強非遺項目的體驗性與非遺產品的可獲得性來塑造非遺消費場景。

活動是場景得以維持的重要組成,許多非遺內容體現于程序和過程中,動態性與活態性特征顯著,公眾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深刻感知這項非遺。為了滿足公眾的體驗需求,非遺館要重視對參與體驗式非遺活動的策劃。這種參與體驗式展示能夠拉近公眾同非遺的距離,在體驗消費中悟有所得。借鑒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和湖南雨花非遺館的各種節俗和技藝體驗活動,非遺館可以根據非遺類型,設計針對不同年齡公眾的風格各異的體驗活動與特色文創產品。在這一過程中,非遺傳承人的敘事話語權尤為重要。非遺傳承人在非遺展示中占據首要地位,非遺場景化中傳承人與公眾應是面對面式接觸。非遺傳承人近距離為公眾展示非遺內容,講解非遺知識,發揮其作為非遺專家的重要作用。對于公眾而言,參與體驗就是一種文化消費,公眾的喜好變化對于非遺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同時,科技賦能非遺展示能夠給予公眾沉浸式體驗,加深非遺文化消費。例如,寧波海曙區非遺館通過全息、綠幕摳像、VR等技術豐富了非遺的體驗趣味。該非遺館在“非遺數字長卷”的展示中,使用聲音范圍精準可控的定向音箱音頻系統,使體驗者在欣賞單個項目時聲音互不干擾;在“幻戲空間”展示中,采用全息紗幕、U型幕墻系統以及鏡面組合的大屏設計技術,使觀眾身臨其境享受“裸眼3D”景觀。非遺館要采用多樣化的3D、全息、VR、AR等技術,讓公眾獲得沉浸式體驗。此外,元宇宙概念催生的數字藏品成為非遺數字化的關注熱點,非遺數字產品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非遺館應注重人們對數字文化的體驗消費需求,加大對云游非遺館、非遺云展示、非遺數字產品的開發與創新。

(三)拓展非遺教育場景

文化價值觀的彰顯、表達是場景建構的導向,對于非遺館而言,非遺館場景化的重要目的是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發揮非遺館的非遺教育功能。非遺館場景化要不斷拓展非遺教育場景,加強對非遺人才的培養。

非遺教育場景的塑造可以采用非遺課堂、非遺研學的形式,借助非遺傳承人、非遺研究團隊、周邊高校等資源力量,為社會提供專業化的非遺教育。江西景德鎮的古窯傳承在非遺教育傳承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這得益于專業化的古窯研究團隊的推進以及當地對研學旅游的大力支持,非遺教育與市場有機結合釋放了非遺教育活力。同時,集群式非遺傳承模式在當地聚集了200余位非遺傳承人,為非遺教育傳承活動的開展奠定了扎實基礎。因此,在非遺館建設中,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視。非遺教育場景應逐漸拓展到對非遺傳承人的關注層面,要多措并舉,開展非遺館人才引進與管理工作,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教育。首先,建立非遺館人員管理系統,詳細記錄非遺傳承人的基本情況以及動態變化,通過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經費資助等方式,支持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活動,并持續開展義務履行與培養考核等評估工作。其次,建立非遺館管理人員、策展人員管理機制,培養高水平、專業的運營人才,完善非遺館人才引進計劃,通過資金補助等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此外,非遺館可以與地方高校、企業、社會組織聯合培養非遺人才。

四、結語

非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寶貴資源。未來的城市發展是場景化時代,非遺資源轉化應當適應時代特征,轉變固化的邊緣性闡釋。非遺場景化或許能夠為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場景理論對非遺場景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趫鼍袄碚摰姆沁z館建設,作為非遺場景的實踐呈現,需要堅持整體性,不斷優化非遺展陳場景,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理念。同時,非遺館場景化應當借助多重手段實現非遺體驗與消費的互動共享,關注非遺館的教育職能,完善非遺人才培養體系,更好地發揮非遺館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作用。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