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后記

2024-01-25 10:55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欄目媒介內涵

郭思恒的《從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現代化道路及其理念發展》是今年“新時代新視野”欄目“面向世界的上海城市精神”專題的最后一篇。這個專題的前面五篇文章分別結合各個具體領域的上海實踐,呈現上海城市精神的各個側面,而這篇文章梳理了上海從近現代以來,一直發展到成為“人民城市”的現代化道路,以及相關理念、形象、符號指涉的變遷,對上海城市精神的發展歷程做了一個宏觀的總結。對于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認識、闡釋和探索是本刊近幾年來、也將在今后長期關注的重點,貫穿在各個欄目之中。

理論欄目的兩篇文章在“第二個結合”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引下,重新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新文學”的關聯,探索重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格局與文學批評的主體性,以及對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形象表達的路徑與方法。這些都是新時代的文學理論話語建設的重大任務。

王南溟老師從2018年以來致力于“藝術進社區”課題,推動藝術社區理論與實踐。在訪談中,他回顧了從“藝術進社區”發展到“藝術社區”,也就是“讓社區成為作品”的過程。藝術社區打破了美術館的空間區隔,讓藝術融合于社區日常生活,促使藝術公共教育和普及工作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這件有意義的工作值得更多的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術工作者來投入熱情、發揮才能。

隨著AI時代的到來,同時也是在某些國際問題大氣候背景之下,中國網絡科幻文學近年來頗為引人矚目。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以中國本土化的末日敘事展開后人類困境下的中國思考,何霜紫的評論聚焦于科技方法、現實倫理和經驗敘事三個層面,探析了這部小說在理清中國邏輯、塑造中國審美和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的價值。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上海人”的身份內涵是一個動態歷史過程,而大眾媒介的書寫在其中發揮著定型作用。陸新蕾、郁升認為,早期媒介對“上海人”的身份建構是在文化層面再生產了基于階層和籍貫的等級認知。文章最后拋出一個“彩蛋”:真正實現了“上海人”內涵的媒介再生產,或許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變革。

姜岑、郭會坡辨析了《論語》中的“游于藝”這一重要命題的思想內涵,揭示其中所包含的超越時代的藝術規律和準則,它們對于當代藝術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指導意義。這篇文章不僅具體呈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提供了把“第二個結合”的理論運用于文藝思想研究的一個生動案例。

猜你喜歡
欄目媒介內涵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關于欄目的要求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挖掘習題的內涵
書,最優雅的媒介
欄目主持人語
“大師問答Ask the Guru!”欄目問答精選(二)
欄目制,為什么這樣紅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