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雙重邏輯及價值選擇

2024-03-02 16:16趙志純陳昌
教育與職業(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

趙志純 陳昌

[摘要]職業教育的雙重邏輯是指職業教育以“內轉”和“外推”兼存為發展邏輯,兩者是職業教育的“一體兩面”,但又存在不同的路徑取向。其中,職業教育“內轉”的一面注重人的生命價值,強調教育性,發展人的潛能,實現“育人”;“外推”的一面注重發揮職業教育的技術理性,強調社會價值,凸顯社會屬性,以實現“服務”。當前職業教育的雙重發展邏輯發生異化,使職業教育難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對此,應當根據我國社會發展需要,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雙重邏輯,以實現職業教育“內轉”取向與“外推”取向的高質量結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內轉;外推

[作者簡介]趙志純(1981- ),男,甘肅蘭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陳昌(1999-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江西? 南昌? 330022)

一、引言

“內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經典思想?!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保ā蹲髠鳌は骞哪辍罚皟仁ァ奔础傲⒌隆?,重在個體提升,實現個人的自立、自明、自成,也即完善個人人格;“外王”即“立功”,重修己而向外,以實現對他人、社會、國家的價值,也即人的社會理想的實現。簡言之,“內圣”回答的是“人之是什么”,在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外王”回答的是“人之有什么、能夠實現什么”,在于實現人的外在價值?!皟仁ァ迸c“外王”的價值追求不同,導致達成此道的修養方式也不同。前者注重“內轉”,即“反求諸己”,要求君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必須不斷反求諸己,以實現“成人”,也就是實現人自身的完善、圓融發展。后者凸顯“外推”,即“推己及人”,要求君子從內在本質處著眼,由“修身”外推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皟绒D”和“外推”都以人為起點,通過人來實現儒家的“內圣外王”這一雙重邏輯,既注重個體的生命價值,又不忘社會的發展,體現了儒家的雙重關懷。就“內轉”和“外推”的衍生意義而言,教育以人為中心,向內的一方面以“育人”為最終目的,強調個人全面發展;向外的一面以“服務”為導向,強調滿足社會需求,兩者均通過“人”這一中心來發揮作用。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也不例外。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職業教育承擔重要使命。當前對職業教育的理解雖然概念清晰、邏輯明確、內涵豐富,但在實踐操作中常被錯置、窄化、異化。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有三個方面需要進一步明確。第一,在職業教育育人旨歸上要“內轉”,將職業教育作為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力,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做到“人盡其才”。第二,在職業教育價值追求上要“外推”,將職業教育作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驅動潛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重要功用。第三,在職業教育價值選擇上要融貫,“內轉”和“外推”是一個在邏輯上螺旋上升、內涵上相互補充、價值上相互促進的過程,對二者不應做功利化效用上的取舍,而應從本質著眼,明晰“內轉”和“外推”的一貫性,將兩者的結合作為推動現代化和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在這一自洽的過程中,“內轉”和“外推”形成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的基本范式,構成了職業教育的雙重邏輯。只有對兩者進行細致區分、深入分析并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職業教育的價值才能在實踐中真正得以實現。

二、職業教育的雙重邏輯及其異化

職業教育的雙重邏輯,一方面是指向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內轉”,另一方面是指向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外推”。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因此,職業教育既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育人成才的一種教育類型。堅守育人源點、回歸教育本真、推動社會發展,正是職業教育的現實價值及理論意義所在。

(一)雙重邏輯之解構

職業教育的“內轉”是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與其他教育類型取向無異、路向相同、目標一致,最終目的都是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一直存有偏見,認為職業學校是不能進入普通高中就讀或高考落榜的學生及其家長迫不得已的選擇。這種觀念無疑沒有正確、全面地理解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內涵。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從智能的本質出發,認為人內在蘊含9種[1]獨立且不同類型的智能,智能的類型隨著對人的研究而不斷擴充。智能的多元化意味著學生潛能發展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如果對學生的不同潛能予以挖掘并開展針對性的培養、訓練,學生可以實現自身潛能的高水平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指向人的發展的教育活動,其核心價值在于發掘人的多方面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個體的長處,最終將個體培育成才,這無疑豐富了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內涵。

職業教育“內轉”的教育哲學意涵在于“發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內涵是指在人的一般發展基礎上注重挖掘潛能優勢,善于發現木桶中的長板并不斷拔高長板,以實現人的優勢發展并體現個性特色。職業教育“內轉”的一面實質上符合學生的生長需要。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每一個學生的天賦潛能各不相同,“內轉”恰恰符合了不同學生在需求、興趣、天賦、潛能等方面的差異化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的價值旨歸[2]。職業教育“內轉”的一面無疑與這一人文關懷取向相一致,最終回歸到人本身。同時,對職業教育“內轉”的強調實際上也是對職業教育所具有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的再一次澄明與肯定。此外,職業教育“內轉”所具有的促進和挖掘人的不同智能和潛能的功能,正是促成這一社會到來的有效驅動力。因此,“內轉”不僅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范式,也是職業教育重要價值的具象化表現。

職業教育的“外推”是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密切,既受制于社會發展,又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主要表現為: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例如,職業教育作為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對于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匹配度不高的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職業教育“外推”路向的價值還表現為促進經濟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在經濟現代化上,職業教育在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人的現代化上,職業教育在培育新型人才、健全培養體系、打造人才高地等方面也承擔重要使命。職業教育對這兩方面現代化的促進,無疑有助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實現。

職業教育“外推”的教育哲學指導思想在于“教育總是社會的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3]。教育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在探討教育時,我們總是無法將教育隔離于社會之外而單獨談論,社會性是教育本質屬性的集中表現之一。同樣,要想全面透徹地理解、分析、探討職業教育,其社會性的一面總是無法繞開且不可回避的。職業教育所具有的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使命,如果不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就難以真正實現。不管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救亡圖存”運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跨越以及正在全面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一直鮮明。因此,職業教育的“外推”取向在于使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得以發揮,使職業教育在參與社會發展的互融互通中不斷擴充其內涵,從而在新時代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更好地承擔其歷史使命。

(二)雙重邏輯之異化

作為一種價值實踐,職業教育總是被賦予人類的價值期待[4]。在現代化經濟建設的浪潮中,對職業教育經濟價值的注重無可厚非,但如果將職業教育完全等同于一種經濟投資活動而忽視其內在價值,則是職業教育育人本色的缺位。職業教育如果只注重單一的功利化經濟導向,而忽視“人”的主體性本位,則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內在的經濟價值,甚至還可能淪為經濟的附庸,而失去其相對獨立的地位。在技術理性與技術價值不斷博弈且技術理性逐漸占據上風的情況下,不管是“內轉”取向,還是“外推”路徑,職業教育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被異化,集中表現為職業教育雙重邏輯的異化,雙重邏輯的內在價值也在異化過程中被逐漸遮蔽和侵占。

職業教育“內轉”取向的異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觀念的異化,二是人才培養實踐的異化。就前者而言,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實用技能、培養低層次的技術工人等傳統觀念仍然普遍存在于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思維中。近年來,盡管在國家層面不斷推進職業本科建設,致力于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但多數學生和家長仍然將選擇職業學校作為無奈之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也突出學生的就業導向,將學生的培養與企業的用工需要直接掛鉤,由對“人”的培養轉向對“員工”的培養。這雖然在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過于強調技術的教育模式能否真正達到教育應有的育人效果,仍有待商榷。技術性的教育模式就其教育的一面而言,無疑沒有滿足個體的個性化教育需要[5],也沒有堅守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這種偏重功利性、技術性的育人導向,實質上是對職業教育育人本質的疏離和異化。

職業教育“外推”取向的異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過于偏重職業教育的經濟價值,二是在偏重經濟價值的過程中未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真正的價值。職業教育以服務職業需求為目的,包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6]。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是職業教育內在價值外化的集中表現之一,但并非完全、唯一的表現,且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通常是自然產生的結果。但在現實中,職業教育的成效往往與其經濟價值相關,這不僅無益于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也從根本上限制了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方面的功能,同時也是對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錯置。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時代,傳統職業教育如不順時而動、應勢而為,將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則無法有效、持續地推動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職業教育“外推”取向的異化,本質上是對職業教育社會屬性一面的曲解,忽視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所應具有的發展規律、發展路向和發展模式。

三、職業教育雙重邏輯內在關系的澄明

“內轉”與“外推”是職業教育的“一體兩面”,分別指向不同的價值追求,彼此相對獨立。這種相對獨立的特質在為明晰兩者區別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彼此間的融通轉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正是在兩者的邏輯相接中,職業教育的價值才得以有效地彰顯和澄明。

(一)“內轉”和“外推”是兩種具有不同指向的教育價值選擇

“內轉”和“外推”是兩種價值選擇不同的職業教育取向。前者注重人的生命價值,強調職業教育的教育性,培養人的主體特性,發展人的潛能,實現“育人”;后者注重技術理性,強調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凸顯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關注于外在的發展任務,實現“服務”。

第一,兩者的邏輯原點不同?!皟绒D”在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由“工”向“才”的轉變,將維持人生存的技能訓練升華為提高人獲取幸福生活的本領?!巴馔啤痹谟诔浞滞诰蚵殬I教育的經濟價值,將職業教育直接與產業發展對接,在培養目標上直指“器物之學”。從能力和工具本位出發,將人對象化,強調職業技能的外在意義,把滿足人的生存、服務社會需求作為其行動的邏輯起點。

第二,兩者的政策取向不同。職業教育“內轉”的政策取向關注職業教育的人本價值,注重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使教育惠及各類人群,具有鮮明的人文關照特征。它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質是否得到全面提升,從效率與公平兼顧的政策制定原則入手,將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外推”的政策取向關注職業教育的服務價值,將職業教育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凸顯機械化技術驅動的特征。它更多考慮職業教育“外推”的效率,將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作為政策制定的主導原則。

第三,雙方的作用機制不同?!皟绒D”的作用機制在于關注個體的興趣、需求、內在驅動力及未來生涯發展的需要,指向人的終身發展,讓個體在職業教育場域實現人生價值,最終滿足自身全面發展的追求?!巴馔啤钡淖饔脵C制在于關注社會的發展需要,如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國際化競爭需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經濟變革等。這一過程是通過職業教育承擔發展任務來實現的。

第四,兩者的邏輯結果有別?!皟绒D”的邏輯結果是實現人的生成性、創造性發展,將人的優勢特長充分發揮出來。人文主義價值觀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宗旨,棄絕喪失人性的社會做法[8],這一觀點指明了教育的人道主義取向。因此,職業教育“內轉”的邏輯結果將會滿足人的本性需要和主體性要求?!巴馔啤钡倪壿嫿Y果在于實現對社會發展的促進和個人就業方面的滿足,即全面體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內轉”和“外推”在邏輯原點、政策取向、作用機制和邏輯結果上有著鮮明的界限,兩者的具體目標指向不同。我們既不能跳出實際問題及現實情境而對兩者進行總體比較,也不能簡單地做出價值判斷。明晰兩者的內涵,不是說兩者可以在現實中單獨發揮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視另一方面的價值,而是在對兩者的內涵有了一個正確認知之后,可以有效突破兩者之間界限模糊的困境,為兩者之間更好的融通提供正確導向。

(二)“內轉”與“外推”是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價值指向

整體而言,“內轉”和“外推”的內在價值聯系主要表現為“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方面?!皻v時性”體現的是兩者在運作邏輯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順序,具體表現為“內轉”較“外推”先行,并為“外推”的順利進展奠定良好的、高素質的“人”的基礎。21世紀的現代化社會呼喚的是具有專家思維和復雜交流能力的現代化職業人才,傳統的職業觀念已不再適應當下的發展進程,也不能有效、敏銳地回應各職業領域、各行業由全球經濟生產力迅速發展而引發的新訴求。職業教育“內轉”的先行可以為回應這些訴求提供良好的人才資源。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社會的向前發展最終依靠的是人。因此,職業教育“外推”取向要想發揮應有的價值,必須依賴“內轉”的順暢實施,“人”這一關鍵因素也正是職業教育“外推”取向對國家、社會產生作用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外推”的作用和效果如何,也是對“內轉”效果的反映。同樣,借助“外推”作用于“事”和“物”上的結果,也能為證實職業教育“內轉”的具體成效提供堅實的證據支撐。更為重要的是,“外推”所起到的功效也是對職業教育育人屬性的彰顯。因此,職業教育“內轉”和“外推”在歷時性上的聯系主要揭示了職業教育雙重邏輯在時間上的內在聯系?!肮矔r性”體現的是兩者之間的關聯,更多的是對兩者在縱向時間邏輯聯系上的橫向空間共在的共時補充?!皻v時性”的先后次序是就其相對意義而言的,并非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前后相繼。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明確的育人旨歸,又有鮮明的就業導向。將就業和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與育人和育才相結合,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鮮明特色和應然定位。職業教育“內轉”和“外推”取向在共時性上的聯系,既是這一特色的應有之義,又為這一特色持續、良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橋梁和紐帶。

雖然從歷時性上說,“內轉”先于“外推”,即在時間維度上,“育人”作用的發揮較社會價值的實現要先一步,但這并不意味著在育人的同時,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作用可以被完全忽視。事實上,職業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革新、勞動力市場用人需求的變化,都要求職業教育在育人初始就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如果“內轉”與“外推”完全分離,各自朝向不同的邏輯取向自行發展,最終就會導致兩者異化?!巴馔啤币氚l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根基。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職業教育不能很好地體現人的社會性一面,那么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就共時性而言,“內轉”和“外推”實際上存在須臾不可分的空間共在關系?!兑庖姟分赋鲆獌灮殬I教育供給結構,就是兩者在共時性上密切相連的體現。

四、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的價值選擇

“內轉”和“外推”在歷時性和共時性方面的內在聯系,使得兩者在新時代相互結合成為可能。但仍需強調的是,這兩種不同的教育邏輯并非機械地結合,而是以動態的方式結合,呈現出一種靈活、應變的態勢。唯有如此,職業教育才能既發揮應有的育人、“成人”功效,又能從社會本質屬性和技術性出發,發揮其促進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這兩種邏輯取向應當有機結合起來。

(一)正確認識“內轉”和“外推”相結合的時代必然性

“內轉”和“外推”相結合的時代必然性,體現在職業教育與時俱進的發展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中國快速、高質量向前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它不僅指社會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更指人的現代化[8]。中國式現代化以堅定的人民立場為基點,高度重視人民在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在這一過程的主動性,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人的發展既受制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又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職業教育的雙重邏輯,契合了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發展潮流中,在新時代未來發展的廣闊視域下,職業教育“內轉”和“外推”的內涵更加豐富、定位更加清晰、目標更加高遠。具體表現在: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視域下,在職業教育“內轉”的育人維度上,培育過程以其目標和程度的高低可分為三個進階,分別為培養“職業之人”“事業之人”和“志業之人”。培養“職業之人”是職業教育育人的初級階段,此階段主要集中在對“技”的訓練和提升上。此階段的人既為物所束縛,又為人所束縛,自身發展需要的價值滿足程度不高,最終造就的是滿足生存需要的 “職業之人”。培養“事業之人”較第一個階段更進一步,此階段對人的培育處于由“技”入“道”的過渡階段,弱化了個體對外在的物和人的依賴聯系。在此前職業訓練的基礎上,個體開始有了初步的情感和意義關涉。工具性價值雖然依舊存在,但通過職業教育展現自我價值的屬性也開始日益凸顯,個體的內在發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離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仍有距離。如此單線性發展下去,最終免不了個人對象化的命運。培養“志業之人”是最高階段,也是職業教育育人的最終旨歸。在志業階段,職業教育的育人導向由“技”入“道”,對人的培育完全出于人的主體性需要,超越了“職業之人”和“事業之人”對人或物的依附,而踏上對現實的超越之路,走向最終的育人理想之境。在這一階段,人的發展需要得到完全滿足,個體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人生意義等現實性主體意義層面的追求也通過職業教育得以最終實現。

“外推”與“內轉”育人的三階段相對應,也分為三個進階,分別為:一是“為己”,二是“為人”(狹義上的社會、國家),三是“為全人類”。在“為己”階段,主要通過對人的職業技能訓練,獲得一技之長,以滿足個體的生存需要。職業教育在這一層次水平上的價值直指人的生存屬性,價值范圍集中在以滿足個體作為人的存在的基本需要之上,這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在價值上最狹義的表現。在“為人”階段,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表現是突破個體生存需要的最低層次,體現更加豐富的外在服務價值。這一階段使人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人的價值實現也提升到新的高度,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也更具有外在價值,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有經濟價值?!盀槿祟悺彪A段既與志業之人的培育階段相對應,又體現出職業教育的時代契合性。就前者而言,志業階段的人具有極高的理想、信念,并不僅滿足于自身的全面發展,也關涉他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出極強的“共同體”意識。就后者而言,職業教育貼合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路徑。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發展特色,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獨具特色的現代化發展路徑,體現了一種全人類的終極價值關懷。這也正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之所在,同時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高度吻合。

因此,職業教育“內轉”和“外推”相結合是新時代必然的價值選擇,也是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職業教育向高質量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能夠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基礎性和戰略性的人才支撐。因此,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在進行價值選擇時,理應將“內轉”路向和“外推”取向予以緊密結合,促使職業教育的內在價值得以全面、充分地發揮。

(二)“內轉”和“外推”相結合的行動方略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堅持“內轉”和“外推”相結合的策略,在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同時,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促使職業教育向現代化發展目標邁進。

第一,樹立科學的職業教育育人觀、成才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視域下,職業教育應當重新審思以往的育人觀,并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征程,提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科學的育人觀和成才觀。傳統的職業教育育人和評價的依據及立足點主要基于技術、經濟導向的育人及評價方式。這種育人及評價取向一經形成,便易于形成定勢,難以及時、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可能在初期對經濟產生一定的促進效益,但是如果長期下去,就容易導致技能短缺和技能失配[9]。要想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育人成效,提高職業教育對外在需求的滿足程度,必須轉變以往的育人觀。2020年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要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這就從國家的戰略需求層面要求職業教育轉變以往的育人觀,樹立科學的育人、成才觀。職業教育要明晰自身的育人底色,將技能的訓練置于個體的意義層面,把培養學生成為“志業之人”作為職業教育最終的育人、成才導向,從精神上最終鑄就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教育不僅要注重育人,更要指向成才。由“人”向“才”的轉變,不僅是職業教育育人層次的提升,更體現了職業教育向科學的育人觀、成才觀的轉向。

第二,加快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內在要求。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確立了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類型教育戰略定位[10]。黨和國家這一決定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考量,使得職業教育對自身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從過去的外延式發展向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11]。這一路向的轉變要求職業教育從兩個方面發生變化:一是在“內轉”邏輯上,職業教育要以提升學生的內在素質和實現學生的潛能發展為目標,以學生能力的躍升為導向,實現育人、成才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二是在“外推”邏輯上,職業教育要以新時代的時代特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現實境況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需求為依據,不斷動態調整自身在教學模式、課程開設、專業設置、評價體系等方面不合時宜的內容,以滿足需求。加快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既是順勢而為,也是職業教育雙重邏輯的價值得以全面體現的內生式發展要求。

第三,重塑職業教育邁向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以往將職業作為職業教育邏輯起點的認識,已不能有效適應未來充滿變化的復雜社會。因此,職業教育想要在未來社會更好地發揮作用,亟須重塑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目標。這種重塑集中表現在普及化、優質化和終身化三個維度。就普及化而言,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要突破以往僅在職業教育內部體系發揮作用的行動路向,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讓職業教育不僅成為一種全民都需要的教育類型,還要在全民教育發展中發揮普遍作用。就優質化而言,職業教育要突破以往僅僅擁有一技之長的生存思維,培育高素質的人才。就終身化而言,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轉變發展理念,在培養個體技能從而使個體獲得持續發展的同時,也使得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時間得以持續延長。職業教育邁向現代化目標過程中的三重提升,要求職業教育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緊密地將其雙重發展邏輯結合起來。

總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職業教育展現了新作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現了我國職業教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堅守本土特色、回應時代所需、扎根中國土壤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對“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這一議題專門進行探討,一方面,對于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特色化、內涵式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另一方面,對于實現教育強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白新杰.多元智能理論視域下高職院校學困生轉化策略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2):105-110.

[2]萬美容.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文取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2(1):11-19.

[3]扈中平,姜盛祥.“錢學森之問”是錢學森的心中之問嗎——對教育與社會基本關系的重申[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1-7.

[4]朱德全,熊晴.技術之器與技術之道:職業教育的價值邏輯[J].教育研究,2020,41(12):98-110.

[5]祁占勇,王佳昕,安瑩瑩.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邏輯與未來走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1):104-111+164.

[6]孫善學.從職業出發的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22):45-47.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30.

[8]譚杰.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青年在場[J].中國青年研究,2023(1):35-43.

[9]李政.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理論循證、時代內涵和實踐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2):133-143.

[10]秦祖澤,黃俊偉,吳敏,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價值向度與推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21-26.

[11]鐘貞山,趙曉芳.面向2035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邏輯起點與內涵實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0):19-26.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