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的互見
——評盧鑫婕詩歌的藝術特色 評論

2024-03-18 20:42
廣西文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重新學習史跡皮卡車

盧 輝

“這里的每一粒沙/都是從菩薩的眼里滾下來……在莊嚴而盛大的佛光中/她和沙子一起閃爍金光”,這些詩句出自一位90后詩人盧鑫婕的詩品《敦煌》,說真的,讀過不少《敦煌》的詩,而盧鑫婕將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互見的寫作方式,著實讓我眼前一亮??v觀盧鑫婕的這組詩歌,不管是“可以在高處”的《春天的西山公墓》,還是“始終圍繞著我們”的《桂花》;不管是“輕盈”的《西來寺的飛鳥》,還是“重新學習悲憫與遼闊”的《雪山·星星》;不管是“驟雨初歇”《訪靈福寺不遇》,還是《在老君山》的“思緒和白云茫?!?;不管是“赤腳站在”《鱷魚山觀日出》,還是“那是一本旅行日記的注腳”——《綠皮卡車的春天》以及“深邃而遼闊”的《午夜飛行》,詩人盧鑫婕為我們展開的何曾不是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的互見。

那么,什么是文化語境?文化語境最早被提出是在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關于“語境”概念的解釋中。其中,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也可以區分成語言性語境和社會性語境。特別是語境里的語言的文化背景、情緒景象、心理景深、時空環境等的介入,使語言符號節外生枝,增生出語境意義。那么,盧鑫婕這組詩歌的“文化”,既有她心目中的敦煌、西來寺、靈福寺與綠皮卡車,又有人間的共情物,如桂花、雪山、星星與日出。這樣的文化組合,加之詩人個體經驗的滲透,形成了物的部分、心物結合的部分與心的部分,使人的思想、感情、經驗與史跡、風物、時代融為一體又相互映襯,形成了盧鑫婕所把持的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的互見,她的《敦煌》就是最典型的一首。在這首詩中,當“這里的每一粒沙/都是從菩薩的眼里滾下來”的時候,置身于文化語境與審美語境的盧鑫婕仿佛得到金燦燦沙礫的洗禮,而不是侵蝕。由于個體經驗對神圣之物的承攬,類似于洗心革面的“她”“在莊嚴而盛大的佛光中/她和沙子一起閃爍金光”,真正實現了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的美妙互見。

不難看出,盧鑫婕這組詩歌堅守的是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的互見,這就使得她在每一首短詩中,既不沉溺于史跡,又不高蹈于經驗。在盧鑫婕看來,她要的就是像《西來寺的飛鳥》所描述的那樣:一方面,“他想像鳥兒的羽毛般輕盈/江水滾滾,而來的除了時間/還有滿身塵?!?;另一方面,“落在大殿屋檐的除了/沉積的落葉和因果/還有這些白色的鳥兒/停停,便會展開翅膀飛走”。由此可見,盧鑫婕所堅守的文化語境與個體經驗的互見,就是將自己并不完全成形的靈魂寄寓在史跡與風物之中。在這個“寄寓”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只有兩三個模糊的觀念,以及一些零散的短語。然而,這并不影響她從文化語境中提取自己的形象,并憑借個人經驗將其投入文化客體——“化身星辰回到諸神之殿/重新學習悲憫與遼闊”。的確,盧鑫婕的這組詩歌,不但充分地展示了屬于她自己的理想文化,而且借示了人人共享的事物。說到底,她不僅挽留了極易褪色的文化品相,而且還將人類的共情物重新歸還給泱泱世界。

猜你喜歡
重新學習史跡皮卡車
從陳璘史跡看其功績與影響
胡耀邦干部隊伍建設思想探析
戰國中山“圖存”與“爭雄”之史跡考述
杭高臺籍校友名人史跡考——林木順與李蒼降
基于模型的電動皮卡車控制系統開發
上海市測繪院編制的《上??箲鹗粉E導覽圖》正式推出
淺談高校重新學習制度的推行及思考
——以福建中醫藥大學為例
從“喵星人”到“汪星人”的轉型實踐
——ZAKER總編輯葉偉民專訪
淺談現階段學分制下高校學生重修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基于電子科技大學重修現狀調查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