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生態與文化遺產協同保護體系構建研究
——以佛山市為例

2024-03-18 09:08陳麗華關志燁
中國園林 2024年1期
關鍵詞:佛山市廊道遺產

馬 源 陳麗華 關志燁

1 背景

自19世紀中葉以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其在某個區域內的分布往往具有一定的集聚性特征。因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由單體保護向區域一體化保護發展,構建連續完整的空間保護格局成為發展趨勢[1]。遺產廊道由美國最早提出,是針對區域性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種戰略性保護方法,指由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集聚串聯而成的線性景觀[2]。美國在遺產廊道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實踐和管理經驗,從時空等多維角度研究遺產廊道的連通性[3],并在歷史文化景觀的連接性研究中納入基礎設施規劃的內容,提高生態和文化價值[4]。遺產廊道通過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的連接,實現對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并同時發揮休閑、教育、審美等功能??鐕绲臍W洲文化遺產廊道可以看成是一個沿路建造的文化旅游產品線路,連接而成歐洲文化旅游網絡[5]??梢?,國外遺產廊道研究趨向多元化,包括旅游開發模式[6]、遺產廊道適宜性評價[4,6]等,在大尺度文化遺產的線性空間保護與開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國從相對粗放的增量發展轉型為高質量的存量發展,亟待調整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路和方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建設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與文化遺產廊道”。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然而,在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卻面臨眾多挑戰,大部分延續著單體化、孤立化的保護模式,較難平衡遺產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許多重要文物所在的自然環境破壞嚴重,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的自然環境消失殆盡,嚴重影響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既有研究在遺產廊道尺度[7]、網絡構建[8]和文化線路特征的研究[9]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生態環境是文化遺產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支撐,因此,系統性構建“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空間保護體系,促進文化遺產與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能夠有效推動城鄉建設與文化傳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質發展。自然資源部、國家文物局于2022年印發《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指導意見》[10],明確將歷史文化遺產空間信息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對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整體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

遺產廊道是綠色廊道和遺產區域化保護相結合的產物[11],文化意義是遺產廊道構建的首要目標,遺產廊道也可成為戰略性的生態基礎設施,通過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遺產廊道體系實現生態與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與發展。本研究從國土空間規劃技術視角出發,以地區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多贏格局的構建?;诰坝^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12],以“生態基底-文化遺產”協同發展為目標,提出由遺產廊道、遺產點、生態基底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遺產廊道保護體系。

2 文化遺產保護地方實踐與保護體系構建——以佛山為例

2.1 生態、文化、經濟三位一體發展

佛山市位于廣東省中部,歷史文化悠久、遺產資源豐富,是廣府文化發源地、興盛地及傳承地之一,也是第三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地處我國珠三角這一改革開放先行地區與重要經濟發展中心區域,快速城鎮化使佛山市零散布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日益嚴峻[13]。2020年,佛山市自然資源局會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和市文廣旅體局組織編制了《佛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征求意見稿),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并打造較成熟的高明區紅色經典文化游徑、禪城區古鎮文化游徑及南海區嶺南風情游徑。佛山將統籌好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平衡好歷史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三者的關系,建設與經濟佛山、生態佛山相匹配的“文化佛山”。通過串點成線擴展單個遺產點自身的文化傳播范圍,以特色顯著的遺產點帶動沿線其他遺產點,達到觸媒作用[14]。

2.2 生態與文化遺產協同保護體系框架構建

文化遺產資源既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剛性管控內容之一[15-16]。歷史文化遺產空間保護體系,在國家層面注重戰略性和指引性;在省級層面強調協調性,注重底線保護;而在市縣級層面則側重實施性,在梳理遺產空間保護體系基礎上,需要重點落實指標、界線、支撐體系等傳導要求[17]。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維系文化遺產的生命延續具有支撐和保障功能。我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對城市遺產體系中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對城市文化的塑造與影響保持著高度重視[18-19]。佛山市的文化遺產是廣東省較為豐富的地方城市之一,但未形成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協同的保護體系。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應梳理生態-文化資源,構建生態-文化協同保護體系框架(圖1)。

圖1 生態-文化協同保護體系框架

3 生態-文化協同的文化遺產安全格局構建

3.1 生態-文化資源分級分類梳理

遵循系統完整保護與傳承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和講好地方故事的要求,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20],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本研究將佛山遺產資源分為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國家、廣東省、佛山市)、中國傳統村落、市域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音樂、舞蹈、戲劇、美術、體育、技藝、民俗、民間文學、醫藥等[21]。自然資源包括河流水系等自然要素和具有自然、文化雙重屬性的自然文化景觀(表1)。

3.2 遺產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空間分異特征

運用GIS空間定位與分析技術將遺產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可視化(圖2),結果顯示遺產空間具有集聚發展趨勢,禪城區中部、南海區南部、西江、東江沿線與三水區東部的遺產點聚集程度較高,形成了5個遺產核。其他遺產點分布相對分散,西江、北江等河流水系沿岸較多,因此,需要運用遺產網絡連續性與整體性的保護理念,通過判別遺產核心點構建遺產廊道。自然資源形成以西樵山、三水區北部、高明區西部、順德區南部為核心的分布特征,因此,可建設自然生態空間網絡,保護佛山市的“山-林-水-塘-城-鄉”歷史景觀風貌特色。

圖2 佛山市生態-文化資源梳理

3.3 生態基底評價

3.3.1 生態敏感性分析

從佛山市土地利用圖、DEM高程圖與水系分布圖可看出,佛山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主要為河谷、沖積平原和零星分布的丘陵,地貌景觀多元,且基塘連片、河網密布、林園田草均有分布;從NDVI植被覆蓋指數圖可看出佛山市森林覆蓋率較高,在高明區NDVI指數為1的值達58.95%,生態基底良好。形成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和鮮明的地域特征,為生態與文化協同保護體系構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依據佛山市生態基底分析和相關研究成果[22-23],運用坡度、高程、水體、NDVI植被覆蓋指數、土地利用數據5個主要生態因子開展生態敏感性評價,得到佛山市生態敏感性分區圖(圖3)。評價結果顯示,佛山市生態敏感性空間呈現圈層式空間特征。生態高敏感區主要分布在三水區北部、高明區西南部,表現為坡度大、地勢高、森林覆蓋率高;生態中敏感區主要為地勢平坦的耕地和基塘;生態低敏感區主要分布在佛山市中部地區及南海區、禪城區、順德區,主要是基礎設施良好的建設用地。生態保護優先是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先行條件,遺產資源利用可能激發旅游活動增加,因此,應盡可能避開易受破壞的高敏感區和中敏感區。佛山市文化遺產廊道的生態高敏感區與中敏感區宜采用生態約束性發展模式。

圖3 佛山市生態敏感性評價圖

3.3.2 生態適宜性評價

結合生態敏感性分析結果開展生態適宜性分析,以確定廊道周邊土地利用的適宜建設強度。根據佛山市的土地利用情況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參考相關研究文獻[24],選取生態敏感性、坡度、土地利用、遺產點視域、水系和道路6項因子進行生態適宜性分析,并運用層次分析法賦予權重。6項因子通過GIS的歐氏距離、重分類、柵格計算器等分析工具,得出佛山市生態適宜性分區圖(圖4)。結果顯示適宜區主要分布在禪城區、南海區南部和順德區,這些地方的生態敏感性也相對較低,可以實施較高強度的開發建設活動;而一般適宜區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水系之間的地區;不適宜區主要分布在高明區的林地、山地和水系區域,該地區具有豐富的天然植被覆蓋和高水平生物多樣性,不宜用作建設用地。佛山市的生態適宜性分析成果,確定了潛在遺產廊道沿路可利用或不適宜的區域,可以為公共服務設施和道路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圖4 佛山市生態適宜性評價分區圖

3.4 阻力面與遺產廊道構建

3.4.1 遺產廊道綜合阻力面構建

潛在遺產廊道構建的關鍵步驟是構建景觀阻力面。綜合上述各項分析,參考相關文獻[25],本研究選擇高程、坡度、土地利用類型、距國道、省道、縣道、鄉道、鐵路距離8個指標構建阻力模型。這些也是對遺產廊道未來的活化利用影響較大的8項因子,疊加分析后構建出遺產廊道綜合阻力面(圖5)。以遺產核為“源”,運用MCR得到遺產廊道適宜性評價結果,并將其劃分為5個層次的適宜性區域(圖5)。

圖5 佛山市遺產廊道綜合阻力圖

3.4.2 遺產廊道體系構建

遺產廊道作為各遺產點的連接通道,是遺產保護和生態規劃結合的紐帶。運用GIS迭代計算366個遺產點到各個遺產點的最短成本路徑,篩選重復線條,共形成66 795條潛在遺產廊道(圖6)??紤]佛山市多元的生態基底、發達的交通干線、縱橫交錯的河道水系,通過拓撲結構分析,選擇和優化阻力較小、適宜性較高的遺產廊道,共識別5條主要遺產廊道與多條次要遺產廊道,形成完整的佛山市遺產廊道網絡。構建的佛山市遺產廊道將大部分遺產資源覆蓋與串聯,最終形成了“三橫三縱”的空間結構(圖7)。

圖6 佛山市文化遺產廊道空間格局

圖7 遺產廊道寬度緩沖區域分析

3.4.3 遺產廊道緩沖區分析

廊道寬度在遺產廊道構建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影響著遺產地保護的完整性。由于遺產廊道涉及要素復雜,目前還沒有關于遺產廊道的合理寬度定論,因此參考相關研究[23,25],將遺產點與廊道的空間關系作為確定遺產廊道寬度范圍的重要依據。

根據佛山市遺產資源分布與廊道連接范圍分析,當廊道寬度在1.5km時,廊道內覆蓋了60.4%的遺產源;當廊道寬度選擇2.5km時,覆蓋了73.2%的遺產源;當設置為3.5km以內時,覆蓋了82.2%的遺產源(表2)。因此,研究分別以1.5、2.5和3.5km為半徑,進行緩沖分區分析(圖7)。根據遺產資源分布特征和廊道的線性結構關系,將遺產廊道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邊緣區。當核心區寬度為0~1.5km,覆蓋了近一半的遺產點;緩沖區寬度設置為1.5~2.5km,包含較多的遺產源;邊緣區寬度為2.5~3.5km,覆蓋外圍極分散的遺產源。因此,本研究提出佛山市遺產廊道適宜寬度為1.5~3.5km,有利于遺產資源覆蓋的完整性。

表2 生態與文化遺產廊道保護模式

3.5 生態-文化遺產協調度評價

良好的生態本底對遺產保護具有支撐作用,對其進行保護與修復提升能夠為散布的各遺產資源提供與自然協調共生的生態環境,特別是部分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遺產點,應明確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管控要求。因此,本文對遺產資源聚集度和生態適宜性進行了協調度評價,并對不同等級的協調度進行了空間可視化分析(圖8)。計算公式如下:

圖8 生態適宜性與文化遺產資源的協調度空間分布與統計圖

T=a×H+b×E

式中,T代表協調度;a=0.5;b=0.5;H代表遺產資源數量;E代表生態適宜性指數。結果顯示,南海區獅山鎮與祖廟街道的生態文化協調度較高,分別為0.745和0.500,屬于良好協調,證明該鄉鎮的生態適宜性良好,文化遺產聚集程度較高。在生態文化極度不協調的鄉鎮中,陳村鎮、張搓街道和云東海街道呈現文化遺產聚集度高而生態適宜性低;南山鎮、大塘鎮、蘆苞鎮、南莊鎮、均安鎮呈現出低文化遺產資源聚集度和較高生態適宜性。生態文化不協調的空間與生態文化較協調的空間可在歷史文化空間保護規劃中分區分類提出保護與提升策略。

4 結論與討論

4.1 依據差異化的生態基底,采取“多元化”保護模式

生態環境是遺產資源得以完美呈現的重要“圖底”,在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尊重自然環境。生態基底不僅是遺產點的自然環境基礎,也是確定遺產廊道的前提,因此要保護好現有的坑塘、農田、果園、水系、林地、草地等各類生態要素(圖9)。遺產廊道應盡量避免橫穿森林湖泊水系以防造成基底斑塊的破碎化;遺產覆蓋區或遺產點鄰近區域應防止過度開發導致廊道完整性的毀壞,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必須實行重點生態維護和修復[26];植被覆蓋是生態基底的重要構成,遺產廊道沿線應選種鄉土植物,并保持廊道內的多樣生境。

圖9 水系、森林、草地、農田和城鎮不同生態基底示意

河流水系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與人們生活的蓬勃發展,是城鎮聚落建設、貿易、生產的發源地。沿著水系建成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園林、古遺址、墓葬、石刻等。該類文化遺產需要注重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的平衡與協調[27]。以森林、草地、水域等生態要素為基底的文化遺產,需要維護生態功能;以基本農田為基底的文化遺產,可通過遺產保護、生態維護、觀景體驗、農耕文化傳承與景觀游憩體驗結合的方式促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4.2 構建生態文化協同保護體系,全域全局進行保護

根據佛山市遺產資源空間分布結果,從遺產整體性保護角度出發,選出遺產資源富集、空間分布集中的區域為遺產重點分布區域,分別為禪城區中心區歷史地段(梁園與南風古灶)、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南海區西樵鎮簡村、三水區舊火車站和小塘黎邊歷史地段,可以將這5個地方列為重點保護區域與遺產核心源,構成遺產廊道的節點骨架。本研究提出遺產廊道對各節點應采取串聯式保護方式,將遺產核心源與周邊用地類型、景觀要素等結合考慮,制定“一源一策”“分區分類”的保護與修復策略及管控方法。

根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對遺產點實施分級管理,對于國家級遺產點實施嚴格保護措施,禁止進行破壞遺產、破壞生態環境等活動;針對省級遺產點,在有效維護的基礎上可適當開展休閑游憩活動;對于市級遺產點進行控制性保護,避免被周邊環境侵蝕與同質化。二十大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28],應全域全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保護整體環境,強化空間關聯,發展地方特色”保護格局。

4.3 落實分區保護空間劃定,促進協同保護體系構建

遺產廊道建設分為遺產廊道核心保護區、遺產廊道建設管控區與遺產廊道邊緣協調區。首先,遺產廊道核心保護區以遺產資源修繕和生態修復為主,其主要構成要素包括歷史地段、河流水系、相鄰的綠色廊道及大量沿線文化遺產點,大部分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于古驛道沿線和河流沿岸。這些區域應以遺產保護和生境修復為主,堅持維護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原始性。禁止破壞遺產建筑、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景觀的建設開發活動,維護和重塑古村落古建筑的風貌特征,保持佛山遺產廊道自然環境與文化景觀的地域特色。其次,遺產廊道建設管控區可進行適當的建設活動和有限的資源開發,該區域沿線分布綠色廊道與較稀疏分布的遺產源。需要增強與核心保護區之間的文化交流,避免出現斷層現象,通過活化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實現遺產的整體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最后,遺產廊道邊緣協調區位于廊道的邊緣區域,包含著極少數遺產源。雖然該區域遺產點較少,但也是生態環境和遺產最易受到蠶食和破壞的地帶,應該注意開發建設中的合理規劃,限制污染環境和破壞歷史文化遺產風貌的開發和建設活動。

5 結語

本文以佛山市為例,利用GIS空間定位與分析技術結合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對生態-文化遺產協同保護體系進行了分析。首先,“由點及網”實現了從遺產點到遺產廊道網絡的保護格局轉變,實現佛山市文化遺產資源整體性保護提升;其次,探討了文化遺產資源與生態適宜性協同發展的關系,構建了生態-文化遺產協同保護體系;最后,補充與深化了線性文化遺產的地域性實踐與探索,能夠為其他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繪制。

猜你喜歡
佛山市廊道遺產
天山廊道與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君蘭中學
遺產怎么分
大美黃河生態廊道
4S2佛山市沾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巨晨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千萬遺產
長城廊道能使陜西旅游更豐富多彩嗎
廣東省第六屆留守少年兒童佛山市福彩夏令營順利開營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