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大題小做”應該明辨“小題大做”

2024-03-20 14:24張春凱
記者搖籃 2024年1期
關鍵詞:反扒鲇魚民警

龐 芳 張春凱

就新聞主題的表現手法而言,寫小題材的新聞,應寓以大主題;寫大主題的新聞,則要善于尋找小切口。若剝離褒貶之意,“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包括角度和主題的選取等,時常會觸發新聞人的從業自覺和新聞敏感度。在緊張的采寫節奏下,能嫻熟自如地把“小題”放大,需要對新聞有一定的敏銳識別、判斷、駕馭和引領能力。由于新聞特別是社會新聞具有的不可再生性,錯過了可能就永遠失去了,也因此,選取一個新聞事件的角度和切口,就顯得十分必要。而由此呈現出的新聞主題,也會增加鮮度和厚度。

一、一條魚同樣可以鮮一鍋湯

“你確定嗎?”這是前些年央視主持人王小丫在一檔著名綜藝節目里的一句常用語。其實,這同樣適用于記者在面對一個新聞事件落筆前的角度和主題論證。

以一條大魚為例。據報道,沈陽一王姓釣友在距沈陽40 多公里的馬虎山大橋處釣到一條大鲇魚,魚體長1.4 米,重46 公斤。在這篇報道中,第一部分講述了釣魚、中魚、遛魚以及將魚分塊分送親友的經過。第二部分很詳細地復述了這條魚成菜后的口感,并在小標題中加以突出:比一般鲇魚肥,魚肉很細膩等。第三部分科普了一些知識,如遼河自古就是大鲇魚的故鄉,遼河里的鲇魚,有2根胡須的、4根胡須的、6根胡須的、8根胡須的。這次王先生釣到的大鲇魚,就是2根胡須的,屬于本土鲇魚,遼寧俗稱“懷子”,并提及這種魚目前幾乎都出自遼河,瀕臨滅絕。文中還詳細記述了這位釣友過往在此釣點的戰績:分別釣到過26斤、39斤、63斤的鲇魚。

此事到此結束,再無下文。

假如這位記者在寫稿前反問一下自己“確定嗎”?這是最優選的角度嗎?也許,最終呈現給讀者的報道會是另外一種模樣。

當時,“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每年春夏禁漁的法律法規也已經全面實施,國內各大水系呼吁制定垂釣法規的聲浪不絕于耳。當這樣一條“魚”擺在新聞人面前時,是看魚是魚、照本宣科地寫一篇報道,還是以此為由頭直指更深遠的主題?這其實不只是關乎魚味的腥與鮮,也表明新聞的導向與價值判斷。

在遼寧的自然水域,兩須鲇魚十分稀少。作為媒體,在失去先期引導放生的時機后,本可以“借題發揮”。以這一事件為例,可以是“見山是山”寫一篇報道了事,也可以“見山不是山”地在客觀報道新聞事件同時配發評論,探討這種為一己私欲禍患生態的行為,倡導文明垂釣,呼吁建立健全垂釣法律法規等。還可以“見山后還有山”地將這一事件以接續報道的形式鋪展開來。以媒體的力量,聯系和整合相關領域,如釣魚期刊及網站、生態及野保部門乃至對地方法規建立有推動力的單位和個人,有組織、有步驟、有指向地將大魚之死引向深入。

因為各種原因,新聞人有意鍛煉和加強“小題大做”的能力,能有效防止“大題小做”的遺憾操作發生。

二、別浮于事件的表象

因為烹飪手法的不同,一條魚可以腥一鍋湯,一條魚也可以“鮮”一鍋湯。這同新聞的采制很像,同一條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不同的記者、不同的新聞部門由于選取的角度不同,其“烹制”出的“菜品”不僅味道上可能不同,在營養價值,即新聞價值上也是不同的。在面對一個新聞事件時,記者應該持有一種冷靜的心態。即便內心熱血沸騰,也要讓自己盡快平復情緒,保持客觀,這會讓高價值的新聞顯現真容。

《本溪日報》周末版的記者有過這樣一次采訪“蛇王”的經歷。當時,兄弟媒體力薦,說有一位養蛇人十分厲害,他養了好多蛇,包括一條通體雪白的靈蛇,特別是他自制的蛇藥堪稱特效,在那時本地尚無蛇毒血清的情況下,為一些蛇傷患者解決了大問題,還對一些貧困患者給予關照。在進行了相當充分的采訪準備后,記者前往“蛇王”的居住地采訪。他家緊鄰一處很著名的旅游景點,依山傍水,窗明幾亮。剛一見面,他就向記者亮出了那條長度近1.5 米的白蛇。那蛇溫順親人,也很習慣在人的手臂上游走。采訪中,幾位見證者,包括“蛇王”救治過的患者和親友,分別講述了親眼看到的“蛇王”的能耐之處。從不同側面讓“蛇王”的形象很快豐滿起來。再加上“蛇王”本人恰到好處的“補白”,讓一個可讀性、樣板性都很強的特種養殖業典型呼之欲出,再輔以白蛇及蛇池中其他蛇蜷曲成團的圖片,一篇報道似乎可以交差了。

真是這樣嗎?記者習慣性地質疑。隨后記者從白蛇的來歷問起,關于其是自家孵化的還是野捕的,是白化還是屬于新品種?“蛇王”的回答有些閃爍其詞。接下來再問蛇池中數以百計的成蛇如何孵化、如何越冬以及繁育場所等一系列問題時,語焉不詳的“蛇王”只對蛇繁育場所給出了正面回答,稱其在幾十公里外的一個山村,并當場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要求。其理由也很有說服力:繁育技術保密及幼蛇防疫等方面的考慮。記者表示理解的同時,進一步詢問其販賣蛇藥和蛇類制品是否有相關證照等?!吧咄酢蹦贸鰩讟幼C件,但并不全面,對拿不出的證照解釋說送檢去了……次日,為考較真偽,記者前往“蛇王”所說的繁育蛇的山村。大半天走訪得到的消息是:本村從來沒人養蛇,倒是每年都有同“蛇王”一個姓的人,經常來這里捕蛇和收蛇。

經匯報領導同意,因“蛇王”有非法捕蛇和非法行醫嫌疑不作報道。而一年后,一位蛇傷患者因服用“蛇王”的解藥后死亡。獲悉這一線索后,這次《本溪日報》周末版進行了整版篇幅的報道。其中有些素材和圖片,還是之前采訪取得的。

如果說烹魚有鮮腥之別,那么同一個新聞事件因為視角和切口不同,其“鮮香度”也是不同的。

《本溪晚報》一位記者曾有過這樣的實戰事例,他接到的任務是采訪報道一次表獎活動:一位警察在追捕嫌疑人時,不幸在一座大型水庫中溺水身亡。聞訊后,居住在事發地附近的一位武姓農家婦女主動趕到事發地,潛入水底將犧牲的警察托出水面。在慰問表獎過程中,記者看到這位只身勇潛水底搜尋溺水者的弱女子,臉上時有悲戚之色。

在表獎活動現場,這位記者試圖詢問一些隱情,但得到的回答都是“沒啥呀”。真的嗎?疑問最終在表獎活動結束后記者在其家中深談時揭開,而幕后的真相遠比記者最初了解到的讓人動容:在聽到遇難警察戰友的呼救聲后,她趕往現場。在一眾村民,包括一些青壯年男性都做看客的時候,這位十來年沒下水游泳過的弱女子,為了救人,僅憑年少時河邊戲水的記憶,毅然潛入水中搜尋溺水者。

那是一座超大峽谷型水庫,恰逢雨季水位暴漲,下水三步后人即沒影,且水底情況異常復雜,這些,常住這里的她當然知道的。她也沒顧得上去想自己在水底若遇兇險,有沒有人援手。盡管丈夫也在岸上,可他卻不識水性。她沒有猶豫,在沒法回避的情況下,當著大家的面脫得只留短褲小衫潛入水底。她睜大眼睛在水底搜尋,可三次潛水都沒能找到溺水者。她很急,早一分鐘將溺水者救上岸,就意味著多一分生的希望。再一次浮出水面,她太累了,向岸上喊:“快來人,幫我一把……”她的本意是有人能帶著浮具下水讓她搭把手,這樣出水換口氣后,可以快速入水節省時間。岸上的人們無動于衷。見情勢危急,不會水的丈夫抱著一個車里胎跳入水中,她搭手在車里胎上稍作喘息,然后又返身潛入水底。經過一番摸索,她發現了溺水的警察,但警察的腿部被水底的藤蔓纏住,她拽不動。眼見警察兇多吉少,她急速浮出水面,見岸上一位婦女的畜力車上有根繩子,征得其同意后,她快速解下再次潛入水底,將繩子一端綁在溺水警察的肩部,她牽著繩子另一端筋疲力盡地游向岸邊……

本是一樁讓人贊頌的義舉,卻不想給她帶來難以擺脫的污言穢語。說她當一群人的面脫衣服是傷風敗俗;說她光著身子下水撈尸會帶來晦氣;就連趕畜力車的婦女也跟她追著要11元的繩子錢……

就是多了一點留意和察言觀色,一個中規中矩的表獎消息的角度,就有了閃展騰挪的空間。當這篇弱女子因救助溺水民警而遭來污言穢語的報道刊發后,《遼沈晚報》《羊城晚報》相繼轉發,一時間,圍繞在她身前身后的各種閑言碎語一掃而光。半個月后記者再見她時,她用明艷的笑容表達了眼下的境況。

采訪中,最有鮮度和厚度的事情很可能是一帶而過或是一閃即逝的,沒有誰會為此“敲黑板”或“劃重點”,能不能識別、有沒有觀念識別存乎一心。

《本溪晚報》記者在采訪一次民居火災現場時,無意間聽到一位家長說,家被大火燒到的老師第二天就去上課了。記者以此為線索,竟然捕捉到一件令人感嘆的事實,十余位家中失火的老師在第二天齊上講臺,誰都沒有扔下學生……這樣的角度,當然比就事說事的火災報道要好得多。

三、沒熟透的事不妨“捂一捂”

善于“小題大做”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一種對新聞事件自我發掘、自我發現、自我論證和自我結晶的過程,面對凌亂的新聞素材,心應該沉下去,眼界應該高起來。要給“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意識以正當的鼓勵。有時為求精品,對有些新聞人物或事件不妨等一等、捂一捂。

《本溪晚報》的記者就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位派出所所長和教導員同時向其推介一位反扒民警,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力薦。這位記者在聽取了這位反扒民警的事跡后,感覺一切都在常態之中,盡管他打處扒手的數字很高,但這些作為一個典型事跡還是缺少說服力和輻射力。記者很清楚,反扒民警的工作一定是在平凡中耀眼,不妨記住他、關注他,給典型成長以時間。

三年后的一天,這位記者在同那個所的領導談起這位反扒民警時,已經不抱推薦想法的所領導無意間說起了這位反扒民警兩件小事,一是把化裝反扒玩得爐火純青。二是針對扒手人贓分離之后定罪難的問題,有針對性地使用密錄設備用于反扒。這兩件事使這位反扒民警的典型人物形象一下子就立起來了。

從這時起,這位記者正式進入采訪,此后,一篇反扒民警的精彩事跡火熱出爐。其影響力和傳播力之大出人意料:先是省級跟蹤報道這位反扒民警的事跡。緊接著,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頻道、綜合頻道、社會與法頻道等三個頻道分別派出采訪團隊,結合各自的側重點,跟蹤采訪了這位反扒民警,相繼播出了他的反扒故事。其中最短的片子時長也高達22分鐘。

一位反扒民警的事跡為何能為中央級、省級和市級媒體所共同關注,這其中有其降解社會沉疴的因素,也有其為疑難性的扒竊犯罪提供解決方案的因素,還有就是具體的工作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尤其是畫面表現力。比如,在央視跟拍過程中,就有現場反扒的橋段。

如果沒有記者耐下心來的“捂一捂”,如果在三年前就將其作為典型推出,那么,這個報道和這個人物,大概率都會半生不熟地隨時光遠去,很難形成焦點效應并形成共振。即便后期跟蹤報道這個人物的新作為、新事跡,但由于采用一種“切香腸”的方式,也讓一個典型人物和突出事跡失去了完整性。另外,站位在自家新聞出精品、論得失的立場看,這種碎片化的人物報道,難以形成較強的公信力,且極有可能為其他媒體提供上佳線索,為他人做嫁衣。

人們現在對“炸點”這一網絡熱詞不陌生。正常來講,一篇新聞有新聞點也就夠了。但在一些報道中,單有新聞點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炸點”。這就像雙響炮。新聞點只是地面上炸響的那一聲,“炸點”是騰起在空中的那一聲炸響。結合到反扒民警的典型報道,記者等待的就是能在更高層面上響亮的事例。這是一種具有共情、代入和輻射作用的情節,也是能夠為一篇新聞“出圈”助力的支點。

與此相映照,另一個事例可以反證“捂一捂”不僅需要一點耐性,有時還需要一些預先的判斷和謀劃。

在本溪的南芬區,就有這樣一個村落,兩個姓氏遵祖訓,近300年不通婚。但這并不影響兩姓間的和諧相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這兩個姓氏的人家除了不通婚之外,一切如常?!侗鞠請蟆分苣┌娴囊晃挥浾咴诓稍L林地保護問題時獲知這一線索,深入當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成了一篇報道并讓此事為人知曉。稍后,這位記者又將此稿稍加修改潤色,轉投《遼沈晚報》的社會新聞大賽并獲獎。當時,作為話題和一次非正規的業務探討,在大家熱議此事時,就有一位資深新聞人表示,如果有一天這兩個姓氏的人家通婚了,在輔以一些回村創業帶動鄉鄰致富贏得愛情,或是科技助農和扶弱助困引發的愛戀,那簡直是太完美了!

這位記者僅僅是少了一點預見,就與一條上好的新聞失之交臂。就在第一篇報道刊發幾年后,兩個家族中的一對青年男女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這一鮮美的新聞“桃子”,為另一位碰巧遇上此事的記者所采寫,在成就了新聞上的一段軼事同時,也給當時的記者留下深深的遺憾。

四、結語

在新聞實踐中,遺憾總是會有的。然而,最容易令人后悔的莫過于因為識別能力和駕馭能力缺失,而把本應“大做”的題“小做”了。緩解的方式就是,記者要注重實戰化訓練,不僅要磨煉敏銳的嗅覺,還要具備一定的鑒別力、判斷力、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因為,一些個體的“合情”放在公眾的尺度下未必合理。在新聞的坐標下,不僅是讓一些細枝末節顯性,還要注重它是否具有特殊的光澤和內涵。另外,作為一種規避“大題小做”的捷徑和方法,健全談稿會和編前會機制也是必要的。

猜你喜歡
反扒鲇魚民警
民警軒哥說案
民警軒哥說案
民警軒哥說案
民警軒哥說案
鲇魚捕老鼠
智多寶智斗鲇魚精
反扒老將戰斗在路上
鲇魚釣老鼠
為什么“改革的鲇魚”不生猛?
“攀鋼杯”團的教育活動好點子征文/從“反扒”突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