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得完整”走向“學得充分”

2024-03-25 04:08柴燕萍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習內容語文教學

柴燕萍

【摘? ?要】當前語文教學普遍追求“教得完整”,教學內容面面俱到,教學安排也十分緊湊。然而,“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具體而言,教師可從“學習內容必須‘精、學習時間必須‘足、學習過程必須‘透”三個維度展開教學,切實推動語文教學從“教得完整”向“學得充分”轉變。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內容;學習時間

當前語文教學普遍追求“教得完整”:從內容上看,小到字詞句段和修辭手法,大到整篇文章的謀篇布局,面面俱到,生怕忽略了某個知識點;從時間上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得十分緊湊,絕不浪費一分一秒。然而,如此教學真的有必要嗎?“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只要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扎扎實實地充分學習,學有所得,教師的教學就有了最大的意義。那么,如何才能“學得充分”?筆者基于薛法根老師的研究,從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過程三個維度,嘗試探索讓學生學得充分的策略。

一、要學得充分,學習內容必須“精”

一篇課文有很多知識點,但不是每一個內容都有必要教。教師教學時,只要根據單元學習目標、教材特點、語文要素等,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的部分足矣。

(一)教學目標的制訂要精準

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落腳點。教師須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和核心素養目標來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民間故事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诖?,教師將《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默讀課文,根據內容有理有據地歸納牛郎、織女、哥嫂、老牛及王母娘娘等角色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以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其余內容則可以忽略不講或一筆帶過。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精確

教學內容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為了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盡可能地精準,那些可有可無的內容可以大膽地舍去。比如,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一課有很多生字、新詞,但為了集中力量精準教學,讓學生學得更充分,教師教學時只安排了“寫、詩、串”三個生字和“禿寶蓋、四點底”兩個新偏旁,且只要求學生會寫“雨”字,讀準兒化音“雨點兒”和虛聲詞“淅瀝瀝、沙啦啦”。如此安排,既能讓學生學得扎實、充分,又不至于遺漏教材要點,一舉兩得。

(三)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巧

閱讀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往往會先預設一些問題。然而,現在很多教師設計的問題多且零散,缺少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中心問題,導致學生學習多是淺嘗輒止,表面上看似很“熱鬧”,實際上學得并不充分,學生的所得也十分有限。

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出精巧的中心問題?一般來說,需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中心問題的覆蓋面要廣,要能覆蓋全文;二是中心問題的答距要長,至少需要用一半的課堂時間來解決;三是中心問題能分解成若干個層次不同、梯度不一的小問題,通過這些小問題的解決,促成中心問題的解決。

如針對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教師設計了“當師衛生部長請求白求恩同志離開小廟時,白求恩該不該離開”這一中心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一些學生認為,白求恩應該離開小廟,因為課文三次寫到小廟周圍情況危急,而且一次比一次危險。而白求恩“已經兩天兩夜沒休息了,眼球上布滿了血絲”,要是再不離開小廟,就會有生命危險。另一些學生認為,白求恩不應該離開小廟,因為課文一開始就說“我軍的傷員陸續從火線上抬下來”,如果不馬上做手術,這些傷員就會有生命危險。在這樣的危急時刻,白求恩怎么能離開小廟呢?再者,白求恩覺得他是一名八路軍戰士,不是請來的客人,手術臺就是他的陣地。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白求恩選擇離開,你覺得他是從誰的角度考慮的?如果他堅守小廟,又是從誰的角度考慮的?”通過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學生最終明白:白求恩最后堅守自己的手術臺,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傷員,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至此,作為一名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舍己救人”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

二、要學得充分,學習時間必須“足”

要想讓學生學得充分,必須為其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進行深度接觸。

(一)朗讀時間要“足”

讀,從性質上看,有上課開始時的初讀,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精讀、研讀、創讀;從形式上看,有集體讀、個別讀、小組讀和分角色讀;從方式上看,有自由讀、齊讀、默讀和朗讀。具體運用哪種,必須結合課文的特點、上課的進程等進行合理選擇。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夜宿山寺》時,教師開展了情境朗讀、體驗朗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短短二十個字就花費了將近半節課的時間,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李白這位唐代浪漫主義詩人的風格與魅力。

(二)思考時間要“足”

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安靜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尤其是一些重難點問題,需要給學生留足時間,讓他們能靜下心來思考,再次回到文本中,與文本開展深度的接觸與對話。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一課時,教師圍繞單元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出示學習任務:“再次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圖片中這只搭船的鳥,說說作者對鳥的哪些部分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睂W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默讀與思考后,一致將目光聚焦到了“彩色”“翠綠”“藍色”“紅色”這一系列描寫顏色的詞語上。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作者又是如何觀察到這些顏色的?”帶領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學生充分思考后,相繼回答:“我發現作者先觀察整體,再觀察部分。文中的‘彩色是小鳥整體的色彩,而‘翠綠‘藍色‘紅色是小鳥不同部位的顏色?!薄拔野l現在觀察小鳥時,先觀察大塊的色彩,再觀察小塊的色彩。羽毛上的翠綠是大塊的,而翅膀上的藍色只占部分,長嘴上的紅色則是最少的?!痹趯W生一次又一次深入地思考后,教師總結:“是的,觀察不僅要關注看了什么,還要注意看的方法和順序?!?/p>

(三)討論時間要“足”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與討論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觀點,在辯論與交流中漸漸消除疑問。教學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王戎的人物特點,教師提問:“王戎為什么知道這個李是苦的呢?”許多學生都覺得:有這么多李,卻沒有人采摘,因而可以推測這個李是苦的。從中可以看出,王戎是個善于思考、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為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別的原因,教師又安排四人小組討論。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提出了新的觀點:“我覺得王戎推斷這個李子是苦的,是因為他發現這棵李樹明明長在道邊卻沒有人采摘。如果李樹不是長在道邊,而是長在偏僻處,就不一定能推斷出李子是苦的,或許別人沒有看到?!庇纱?,教師總結:除了善于思考,王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能細致觀察。

(四)表達時間要“足”

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那些內涵深刻、語文要素多元的課文、段落更是如此。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花鐘》第一自然段時,教師圍繞“這段文字好在哪里”,引導學生充分表達。學生充分閱讀后,從寫作順序、段落結構、語言特點、修辭手法等多個角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用詞特別有意思,雖然都在寫花開,但描寫每種花開的詞語都不一樣?!薄斑@段話有好多句子寫得很形象、生動,用了擬人的手法?!睂W生你一言我一語,把這個段落的特點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要學得充分,學習過程必須“透”

要想讓學生學得充分,還需要使用合適的策略,引領學生抓住關鍵,逐步深入文本。

(一)“透”,意味著學習時要聚焦細節

每篇課文中都有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細節。這些細節對于學生理解文本意義、感悟文本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教學時,只要抓住了這些細節,往往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最讓自己感動的鏡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這句話,好好想一想從母親的這個細節中能體會到什么。學生聯系文本,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從“掏”字上讀懂了母親的錢并不多;從“揉得皺皺”四個字可知這些錢在母親口袋里已經很長時間了,她一直不舍得用;從“龜裂”一詞讀出了母親掙錢不易,工作非常辛苦,以致手指都裂開了?;诖?,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課文中描寫母親工作環境的段落(第七自然段),感受母親掙錢的不易,體會偉大的母愛。

(二)“透”,意味著學習時要品讀細膩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通過學習語言,感受文本的主要意思或人物特點,教師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帶領學生細細品讀課文語句,從而理解其中的內涵。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通過對第三至第六句的學習,充分感悟紅軍不怕困難、勇于犧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學生初步理解“逶迤”和“磅礴”后,教師讓學生在黑板上用簡筆畫來描述這兩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指導他們通過朗讀來體現五嶺的“逶迤”和烏蒙山的“磅礴”。之后的幾個句子也可以采用同樣的辦法進行教學,由此在學生心中樹立紅軍戰士堅強不屈、不怕困難的英雄形象。

(三)“透”,意味著學習時要層層遞進

學習的過程就像爬山,沒法一步登天,而是要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反復品讀課文,層層遞進,最終將課文讀“透”。

例如,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在初讀全文,解決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教師提問:“院墻外的水泥道究竟美在哪兒?”引導學生閱讀第六、第七兩個自然段,通過“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印著落葉圖案”“閃閃發光”“很遠很遠”“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平展”“有些凌亂”等詞句,想象并體會水泥道的美。第二層次,在學生初步理解水泥道的美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拋出問題:“這兩個自然段都在寫水泥道的美,那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再次默讀后回答:“第六自然段是粗略地看,第七自然段是仔細地看?!薄暗诹匀欢问沁h遠地看,第七自然段是走近了看?!薄斑@兩個自然段隨著作者在水泥道上慢慢地走呈現了不同的美?!钡谌龑哟?,教師歸納總結:“從這兩段話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引出“觀察事物要仔細”。第四層次,教師順勢而導:“看到這么美麗的水泥道,你開心嗎?作者開心嗎?”然后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第八自然段,抓住“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等句子,體會作者當時激動、美好、愉快的心情,總結出觀察事物除了要仔細,還需要“用心感受”。

由此,通過層層遞進的反復品讀,學生不僅充分學習了文本,習得了這篇課文的語文要素,還實現了由“閱讀能力”向“寫作方法”的進階。

(四)“透”,意味著學習時要及時反饋

學習過程中,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得更深入、全面,甚至得出更好的答案,對學生開展下一步學習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年級上冊習作《小小“動物園”》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尋找家人與動物的相同點,把家人想象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從而寫出家人有趣幽默的特點。學生初寫片段后,教師有意挑選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即時講評。第一篇習作只是簡單地寫出家人像哪種動物,并沒有具體地描寫家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似點,只能得一顆“星”。第二篇習作不但寫出了家人像什么動物,還寫出了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但缺乏具體有趣的事例作支撐,能得兩顆“星”。第三篇習作寫得最好,不僅寫出了家人像什么動物,還寫出了兩者之間的相似點,更有具體有趣的事例作支撐,且語言風趣幽默,能得三顆“星”,是學生可以學習的范本。由此,學生很快明白如何才能將家人的特點栩栩如生地寫出來。

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到“教是為了不教”,再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無不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教只是一種手段和過程,學才是最終的目標與宗旨。為此,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精”、學習時間必須“足”、學習過程必須“透”,從而真正實現由“教得完整”走向“學得充分”。

參考文獻:

[1]薛法根.“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J].小學語文教學,2016(12):61-62.

[2]趙希斌.正本清源教語文:文本的內容分析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閆學.小學語文文本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賴瑞云.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任伯年小學)

猜你喜歡
學習內容語文教學
運用“小組合作”,打造高效課堂
“微課”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推進小組合作學習,構建和諧快樂課堂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