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鼎畬族地區生態茶園的景觀規劃設計路徑

2024-03-29 22:30盧思宇藍文鑫
福建茶葉 2024年2期
關鍵詞:福鼎畬族茶園

盧思宇,韓 恬,藍文鑫

(浙江農林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福鼎,作為中國白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以及中華茶文化之鄉,擁有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和豐富的茶葉資源,其茶文化底蘊深刻。與此同時,茶在福鼎畬族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連接人與自然、溝通人際關系的媒介。在畬族的衣食住行中,茶文化以獨特的方式深刻地融入各個層面。因此,在福鼎茶園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提取畬族傳統紋樣中的文化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環境設計中,以確保茶園呈現出古色古香、歷史韻味的特性。這樣的設計不僅突顯了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茶園景觀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文化氛圍。

1 福鼎畬族與生態景觀設計的概述

1.1 福鼎畬族歷史源流

明清兩期,畬族民眾水陸并進,自南往北遷徙閩浙沿海。處于閩浙邊界、東南沿海的福鼎,成為畬族遷居地之一。他們篳路藍縷、攻堅克難、不忘初心、九轉功成,完成了艱苦英勇的跋涉路程?!陡6Ξ屪逯尽份d,畬族從廣東潮州鳳凰山而來進入福建,然后一路繼續往浙南方向遷徙。[1]唐末,畬族一支先祖在水上助閩王攻下福州,以勤王戰功卓著而受嘉賞。部分后裔從水路登連江、羅源棲居下來,完成了從廣東入福建的遷移。至明初,時局發生了變化,一支畬族民眾又從連江、羅源一帶走水路,挺進閩東、浙南。有部分人往內地走,也有一部分人往沿海線走,其有一部分畬族從平陽回遷福鼎。概而言之,落居福鼎的畬族沿海遷徙路徑大體是:廣東——福建——福寧——福鼎,吻合志載“福鼎多山、港灣、島嶼遍布沿海。福鼎畬族多散居于境內沿海、高丘和山區一帶”。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畬族雷肇松一家從羅源進發遷入白琳,是開辟入鼎最早的一支遷徙。永樂二年(1404年),鐘舍子由建寧右衛遷入店下西岐屯種,李萬十三郞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霞浦遷入白巖。之后的嘉靖、隆慶、萬歷、崇禎各個時期,都有畬族民眾即從羅源、福安、平陽遷入,匯集福鼎沿海定居生活。畬族在明初期就往沿海而來,明朝國家初定,連年征戰,需要休養生息。兵力裁員,官兵充實到地方屯種,以發展農業經濟。而福鼎沿海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可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資資源。畬族第二次遷徙沿海是在清前中期。那時沿海民眾被遷入內地,史稱“遷界”。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禁解除,清政府廢遷界,復將居民遷回沿海。據清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載:“將沿海應給民耕種田地,即與耕種,令其復業?!睔v史機遇使畬族民眾就此從山區走向沿海?!翱登⑹馈币彩钱屪暹w入福鼎的高峰期,從康熙七年(1668年)始,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有二十多支畬族又遷入白琳、前岐、店下、桐山的沿海地帶,福鼎人口逐漸綢密起來。[2]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福鼎畬族人口約一萬二千戶,四萬九千人,分布在沿海各區,并形成聚落,奠定了境內畬族分布的基本格局。清末主要畬族聚落有浮柳、麻坑底、車頭山、才堡、梧埕、后樟、華陽、王家洋、焦宕。畬族耕山牧海,在五六百年時間里,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也烙上了沿海生活的習俗印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3]

1.2 畬族生態茶園景觀設計

畬族茶園景觀設計的關鍵焦點應當著眼于深度融合畬族茶文化氛圍,通過有機結合傳統文化元素,以提升茶園的吸引力和文化內涵。這一設計理念不僅體現了現代茶園設計的潮流趨勢,更是在傳承和提升茶文化價值方面的重要實踐。在茶園建筑和茶文化設施的設計中,將畬族傳統文化元素巧妙運用,實現了茶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形成一種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這不僅僅使游客能夠享受到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同時也為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參觀茶園的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滿足物質需求,更能夠得到對畬族茶文化的雙重滿足,從而實現茶葉生產可持續發展及畬族文化的活態傳承。

2 福鼎畬族生態茶園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平衡考慮不足

生態茶園的規劃與設計應重視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包括對植被選擇、水資源利用和采用可持續農業實踐等方面的考慮。未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景觀設計可能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我國現有茶園大多處于分散小規模種植狀態,茶樹品種參差不齊,且呈現分散式種植格局。許多茶園已進入老齡化狀態,土壤質量年年下降,對植被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效應。此外,許多畬族茶園位于山坡或高山地區,大多采用梯田模式,但在規劃中未充分考慮合理的水資源管理。例如,存在過度灌溉、水源污染或排水不暢等問題,可能導致水資源浪費和生態系統破壞。因此,在生態茶園的規劃中,必須加強對水資源管理的關注,以確保合理的水利利用,防止不當的灌溉行為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2.2 畬族文脈缺失

在生態茶園景觀規劃中,部分茶園在景觀設計方面未充分弘揚本地傳統風情,導致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浪費,并破壞了地域文化景觀的整體和諧。例如,缺乏畬族建筑和符號:規劃設計中忽略了畬族傳統建筑和符號,導致茶園缺乏畬族文化的獨特性。文化體驗單一:只強調自然生態,而忽視了畬族文化的多樣性,使得游客體驗缺乏深度。缺少互動性和參與感:規劃設計過于靜態,缺乏與游客互動和參與的元素。缺乏傳統文化表演:沒有規劃畬族傳統歌舞表演,使得茶園失去了展示畬族藝術的機會。因此,景觀設計應當尊重傳統、延續歷史、繼承文化,并在創新發展中保持平衡,從本質和精神上延續這種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延續和文脈相傳。

2.3 基礎設施老舊

由于畬族歷史遷徙原因,畬族茶園通常位于高山和丘陵地帶,對于生態茶園模式的生境斑塊、生態植物配置、以及病蟲草害的綠色防控、科學施肥技術以預防土壤酸化等方面,需要進一步進行集成和優化。[4]除了存在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之外,道路交通網絡主要滿足人行需求,未能提供車輛通行功能。此外,其他旅游觀光相關的配套設施,如餐飲、住宿、休閑體驗等基礎設施存在不足,亟需進行完善。[5]

綜上所述,評估景觀規劃設計時必須全面考慮各項問題,確保設計充分滿足多方面的可持續性和綜合性需求,包括生態、文化和社會層面,實現多成分、多層次、多功能、結構穩定、系統平衡的茶園。畬族生態茶園景觀的構建以茶樹為核心,將畬族文化巧妙融入生態茶園規劃設計中,旨在創造一個具有獨特文化氛圍、生態友好和社會可持續性的茶園。

3 生態性畬族茶園景觀規劃設計的路徑

3.1 生態提質增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態茶園的提質增效亦需從根本出發。土壤作為茶樹健康生長的基礎,其培育與合理施肥對茶葉品質至關重要。通過科學適宜的生態種植技術維護茶園土壤的健康,有助于提升春茶品質并增效。

3.1.1 保障茶園的生物多樣性,保留山頂植被、山腰完整生態圈、山腳帶狀流水,均有助于茶園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在生態茶園中引入大豆、油菜等綠肥和綠色栽培的創新模式,通過富集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使茶樹蘊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借助已有的生態茶園基礎,采用因地制宜的生態調控、農藝改良、物理防控等組合技術,有序有效地提升了生態茶園建設水平。[7]

3.1.2 為滿足茶園用水需求,考慮了生態茶園病蟲害的特點。通過在蓄水池、沉沙池內引入凈化水質的生物,吸引或釋放茶園病蟲害天敵,配置水動力系統等措施,建立了閉環動態水利系統,從而減少了病蟲害的數量及遷移擴散速度。同時,合理保護和保留了茶園原有的水系、林木和地表植被。在生態茶園植物配置方面,選擇考慮與茶園的共生關系、病蟲害管理、環境價值、管理成本等因素,形成了多樣化、多變化的葉色和植物種類,為茶園創造了豐富的景觀。

3.1.3 通過多作物間作、棲息地和緩沖帶的設置,以及種植蜜源植物來吸引或保護茶園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生物,實現了蟲害的生物防治。借助趨避誘集型植物如艾草、迷迭香等,吸引了益蟲、驅趕了害蟲。生態茶園的建設不僅考慮了茶樹的生物學特性,也符合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自然法則。因此,生態茶園的提質增效不僅解決了茶葉生產對化學依賴的問題,更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根本性提升。

3.2 融入畬韻特色

結合各片區特色,豐富產業結構,建設以茶產業為主導、多產業共同發展的多功能茶園體驗區,帶動當地茶產業發展的同時,提升景區形象力和綜合競爭力。茶園建設以觀光體驗茶園為核心,重點打造休閑娛樂、茶文化體驗等,將茶葉工藝、生態與旅游結合起來,打造一個集生產、體驗、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的茶產業園區,以茶園核心區的畬韻發展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收入,增強企業與農戶的合作,豐富景區的看點,提升景區的整體形象。

3.2.1 通過畬族茶園節目表演的形式,在給予游客感官上愉悅的同時,傳播畬茶文化。打破呆板、單一的觀賞形式,營造集娛樂和文化科普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寶地。茶不僅是華夏民族傳統飲食,更是文化藝術,茶道文化展示的形式推廣茶文化、茶藝術、茶傳統。使游客在觀茶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學茶”的樂趣,了解福鼎畬茶。以茶藝表演,品茶歇息的形式推廣茶文化,銷售茶產品。使游客在觀茶的同時也能夠體會茶的味道,從而了解福鼎畬茶。一盞茶,一縷香,推開窗聞茶香、觀福鼎山,體驗晨昏與季節的變幻而發生無窮的奇妙美景。心在茶香里安靜,在靜謐中沉思,回歸本真的自我。茶制作過程包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以福鼎畬茶制茶工藝展示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制茶文化的魅力。以茶田滑道的方式將畬茶田進行串聯,并在每一個茶田設置停息點,可品茶,可觀茶。通過動態的娛樂方式,讓游客在滿園茶色間穿行,體會急速穿越的快感,感受自然。

3.2.2 建設以“畬”韻的茶舍,以不一樣的賞景方式,通過視距、視角形成窗洞景,儼然天然圖畫;使游客在別樣的空間中體會別樣的“框”與別樣的“景”,領略自然風采。驛站建筑以生態環保為主題,與周圍環境相結合,打造普通而又別致的新民間院落。為游人提供食、住之便,感受禪意式的儒雅生活。在品茶、賞茶的同時提供產品推廣與消費。以規整茶田與自然生長的茶樹相結合,以開花樹木作為背景點綴。營造一個整潔而又不失自然,統一而又豐富的觀茶、觀山,生態寧靜的旅游勝地。

3.2.3 保留現場階梯式耕地,將現場坡度較大區域進行整治填挖形成階梯式臺地,用于種植茶葉,形成獨特的茶葉梯田景觀。保留現場部分滿足茶葉種植坡度地形,平整地面,種植茶葉。保留現場耕地旁部分造型美觀,密度適佳的原生石林,并進行開挖,將石頭裸露,結合周圍茶田種植,形成獨特的“石林茶語”奇景。

打造生態茶園文旅項目時需著重兩個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視茶文化,將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系統化聯動,將“茶文化”和“畬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畬茶文化旅游區的核心靈魂。其次,需要實現差異化的品質旅游,利用科技要素豐富旅游體驗。通過茶文化旅游綜合體的建設,以福鼎畬族畬歌、畬舞、三月三的鄉間民俗為龍頭,串聯和完善周邊旅游資源點,形成綜合的吃、住、行、游、購、娛環境。這種綜合發展不僅能帶動農戶創業增收,也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崗位,全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在福鼎的自然生態基礎上,塑造全國性的茶文化主題旅游目的地。

3.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道路交通是連接農村茶園與外界的紐帶,為茶園產品的銷售、外部資金的引入奠定了基礎。正如鄉村格言所云:“要想富,先修路?!边@句格言表達了在缺乏良好基礎設施的條件下,農村發展將受到限制的核心理念。在茶園生態升級改造的基礎上,對茶園周邊道路網絡和與外界高速公路路網的建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3.1 對于茶園道路建設,用水泥硬化茶園主干道、支步道,達到晴雨暢通的標準,配套建設排蓄水系統。具體措施如下,路網規劃:進行細致的路網規劃,確保道路能夠覆蓋茶園內的主要區域,連接各個茶園片區??紤]到地形、茶園分布和水源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道路布局。道路寬度和鋪設材料:根據茶園內不同地段的需要,確定道路的寬度。對于主干道和重要通道,可以選擇更寬的路面。選擇適當的鋪設材料,如石頭、碎石、水泥等,以確保道路的耐久性和穩定性。防滑設計:在選擇鋪設材料時,考慮到茶園可能遇到的天氣條件,采用防滑設計,以防止在雨季或潮濕條件下道路變得滑溜,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路標和標示:在道路上設置清晰的路標和標示,以指引茶園工作人員和訪客。這對于提高效率和減少迷路的可能性非常重要。

3.3.2 因地制宜構建茶園蓄、排、灌系統。具體措施如下,水源調查:在茶園建設前,進行詳細的水源調查,了解水源的穩定性和水質情況。選擇可靠、穩定的水源,確保灌溉水源的充足性。排水系統:設計和建設有效的排水系統,以防茶園內積水,特別是在降雨較多的季節。良好的排水系統有助于保持道路的質量和穩定性。水庫和蓄水池建設:根據水源調查的結果,在茶園內適當的位置建設水庫或蓄水池,以儲備灌溉水源。水庫可以在雨季蓄水,在旱季進行合理的灌溉,確保茶樹生長所需的水分。灌溉系統設計:采用科學合理的灌溉系統,可以根據茶園地勢和植被分布設計滴灌、噴灌或渠道灌溉系統。確保灌溉水均勻、高效地輸送到茶樹根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排水系統建設:針對茶園地勢,設計排水系統,防止水澇和積水??梢圆捎门潘疁?、排水管等設施,確保雨水或灌溉水迅速排出茶園,防止水分滯留導致土壤板結或病蟲害滋生。水質處理:如果水源的水質不佳,需要考慮水質處理設施,如過濾器、沉淀池等,確保灌溉水質符合茶樹的生長需求,減少對茶樹的不良影響。智能灌溉技術:結合現代科技,引入智能灌溉技術,通過傳感器監測土壤濕度、氣象條件等因素,實現精準、節水的灌溉,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節水措施:在灌溉系統中加入節水措施,如定期檢查和修復漏水點,調整灌溉量和頻率,避免浪費水資源。設施保護:對于灌溉系統的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防止因設施損壞導致的水源浪費或灌溉效果不佳。

4 結語

福鼎畬族生態茶園作為新興經營模式和社會綠色發展策略,其規劃設計需在生產、服務和自然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綜合思考。深入挖掘當地文脈和歷史脈絡,保護福鼎畬族村落精神,保存建筑風貌,規劃專屬于民俗活動的場所融入整體設計,以確保生態茶園的可持續發展與當地文化傳統的有機結合?;诳茖W的規劃和設計理念,構建一個生態、現代、可持續的生態茶園,為當地地區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猜你喜歡
福鼎畬族茶園
唱支山歌給黨聽——記畬族三月三節
茶園飄香
茶園之晨
福鼎茗洋村:紅是我們的底色
畬族三月三
湄潭茶園
畬族民歌
茶園觀色
永順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順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