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學術傳播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跨學科教育模式創新

2024-04-02 09:52王卓韓冰
山東外語教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學科

王卓 韓冰

[摘要]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科技進步,中國學術的海外傳播已日漸成為海內外高度關注的話題。如何增強學生的跨學科學術英語能力,講好中國的“學術”故事,是新時代中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本文結合山東師范大學“跨學科、融學術”大學英語教育模式改革,從英語跨學科知識體系養成、跨學科教學組織模式創新、跨學科項目化深度學習教學方法創新、跨學科英語思辨能力培養等層面,思考大學英語跨學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創新路徑,為大學英語教學更好地服務中國學術傳播提供一個可借鑒的范式。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學科;融學術;學術傳播

[中圖分類號] H319[文獻標識碼] A[文獻編號]1002-2643(2024)01-0065-10

Inno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ModelOriented to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WANG Zhuo HAN Bing

Abstract: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strength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ics overseas communi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topic of high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English ability and tell Chinas “academic” stories well is a huge challenge faced b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 “interdisciplinary and academic integrated”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 the inno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based in-dept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innovative approach of college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model reform, and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o better serv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integrate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1.引言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科技進步,中國學術的海外傳播日漸成為海內外高度關注的話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2021)。培養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和國家外語能力的“新外語”建設要求,既要注重國家形象和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能力,也要關注學生對所在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思想和科研的傳播能力(蔡基剛,2022:5),而在“四新”建設背景下,增強學生的學科學術英語能力和跨學科學術英語能力,講好中國的“學術”故事,是新時代中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結合山東師范大學的大學英語“跨學科、融學術”創新改革,本文從英語跨學科知識體系養成、跨學科教學組織模式創新、跨學科項目化深度學習教學方法創新等層面,思考大學英語跨學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創新路徑,為大學英語教學更好地服務中國學術國際傳播提供一個可借鑒的范式。

2.“跨學科、融學術”大學英語教育創新模式的必要性

講好中國故事,從國家戰略層面而言,包括中國文化故事、政治故事、經濟故事,也包括中國學術故事和中國科技故事等。而從學術傳播視野來看,講好中國故事則是一個講好學科故事、跨學科和跨文化故事的學術旅程。

2.1 “跨學科、融學術”大學英語教育創新是講好中國“學術”故事的要求

“只把外語學好不等于有很強的傳播能力和話語能力”(蔡基剛,2022:5)。國際傳播能力不僅包括英語語言能力,更包括以專業知識、專門用途語言、特定學科或領域的話語方式、特定學科的思維模式來進行學術寫作、交流、發表、討論、辯論等學術行為。而目前開設的大學通用英語主要以文化交際為主要教學目標,很難滿足高層次國際學術傳播的要求。同時,在學科交叉融合意義日益凸顯、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還需要面對從學科英語教育到跨學科英語教育的巨大挑戰。在“四新”建設背景下,大學生英語學術傳播能力培養至少應包括三個維度,即英語語言能力培養、英語學科知識體系養成和英語跨學科知識體系培養。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是表達、傳播的基礎。然而,對于承擔著培養大學生英語國際傳播能力的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僅僅關注語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講好中國的“學術”故事,大學生還應該具有英語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以及基于知識體系的跨學科思辨能力(孫有中,2011;2019)。在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思辨能力均是學術素養和能力培養的基礎。

有學者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化和綜合化,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全球的互聯性和系統性更加突出,知識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張德祿、吳連春,2021:45)。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突飛猛進的新時代,復雜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整合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皩W科移植、學科滲透、學科融合、學科聯結已成為當代科學的主導思想方法”(徐炎章,2006:1-2),因此,跨學科教育是知識范疇不斷拓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尤其如此。知識范疇的不斷拓展使得高等教育的學科從“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知識生產從“學科中心”走向“問題導向”,人才培養從“專業教育”邁向“跨學科教育”(劉海濤,2018:6)??梢哉f,跨學科教育是“四新教育”的核心要求,而跨學科學術英語教育則是助力我國當下“四新”建設、推動交叉學科發展、助力科技創新“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路徑。

2.2 “跨學科、融學術”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國大學生學術英語能力提升的需求

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中國學者,包括大學生,在講好“學術”故事層面依舊存在不足。我國學者的英文專著、論文寫作能力、出版機構的翻譯能力等仍有很大欠缺(張慶園,2019)。很多大學畢業生依舊無法適應國家國際化戰略需求,在企業國際化戰略、學術國際化戰略等方面均存在短板(蔡基剛,2015)。而這也是2020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國家戰略高度,定位大學外語教學任務、使命和意義的原因所在?!吨改稀贰扒把浴泵鞔_指出:“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和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科技、人文等領域進行交流的最主要媒介,是中國持續深化對外開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語言資源?!保ā吨改稀?,2020:1)

對于中國大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和學術英語需求,筆者團隊曾針對所在學校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做過問卷調研。在參與問卷的579位同學中,文科學生為295人,占50.95%,理工科學生為284人,占49.05%。問卷中涉及學術英語能力問題7題,涉及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問題13題。問卷數據顯示,79.27%的學生表示在聽外國專家用英語做的一般學術講座時有困難;82.21%的學生表示在閱讀英語原版專業教材和專業文獻時速度慢,不能快速檢索所需要的信息;88.43%學生表示用英語做學術論文口頭陳述和參加學術討論有困難;85.32%學生表示用英語寫文獻綜述、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等有困難;76.86%學生表示在英語學術寫作中不知道如何規避學術剽竊;73.92%學生表示不知道如何運用恰當的語體進行學術寫作;85.32%學生表示不了解所學專業的國際期刊論文的研究范式、寫作規范和發表要求。從以上調研能夠看出,學生一方面對自己的學術英語能力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渴望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英語水平。而在學科高度交叉、科技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學生只有同時具備了學科英語能力和跨學科英語能力才能表達、解決和傳播日益復雜、交叉的學術問題。在“四新”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使命就是解決好語言和學科融合(Widdowson,1983)、語言和學術思維融通、學科和跨學科匯通等方面的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說,跨學科學術英語教育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學術英語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3.“跨學科、融學術”的大學英語教育創新模式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討論,筆者認為,從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育的角度看,外語教育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內在跨學科性”和“外在跨學科性”(王卓,2018;2019)。外語教育的內在知識體系是以語言、文學、文化等交融交叉建構起來的,其本身就具有學科交叉性。外語教育的外在知識體系架構在歷史、哲學、心理、教育、音樂、美術、舞蹈等人文學科和生物、化學、計算機、數學、生命科學等自然科學之上。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不僅是外語教育的學習內容,也為其提供了方法論(王卓,2018:66)??梢?,外語教育實際上都是在多種不同學科的交叉進行中實現的。外語教育的“內在跨學科性”和“外在跨學科性”意味著,在內容上圍繞社會發展、人類生存等重大問題來組織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依據進行的知識型教學,形成超越學科界限的教學內容是完全可行的(徐嵐等,2018:64)。

基于外語教育的“內在”和“外在”跨學科性理念,筆者所在學院圍繞這一理念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和大學外語教學改革中,分別進行了有效實踐,形成了清晰的外語教育跨學科改革脈絡(王卓,2021)。2018年,學院提出“學科專業一體化”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強化學科和專業融通,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大類招生模式和學科專業平臺課教育模式相結合,以解決外語類專業學科屬性不明確,專業定位模糊的問題,為探索新時代培養符合國家對外戰略需求的外語人才提供學理性、策略性、實踐性指導。具體實施包括學科專業一體化招生模式改革、培養模式改革、學科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和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等環節。這一改革模式的學理基礎就是外語教育的“內在跨學科”屬性。這一改革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外語”人才培養特色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在“學科專業一體化”的外語“內在跨學科”改革之后,學院著手開展雙語雙科卓越師范生書院制改革,而這一改革強化的就是外語學科的“外在跨學科”屬性。這一改革模式是以現代書院制為培養載體和機制,探索雙語(英漢)雙科(英語師范專業復合×師范專業)、本碩一體、高質量師范人才培養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以培養我國高質量基礎教育發展所需的行業發展領軍人才。

學院不但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全面融入跨學科理念,而且在課程中也不斷融入跨學科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學院的在線共享課《綜合英語》教學改革中,從教材編寫到課堂教學全面實現了跨學科知識的融通。團隊參編的《人文綜合英語》教材是根據12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架構并按照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編排的,包括歷史、藝術、教育、科技等不同語篇,帶有鮮明的綜合性、融通性和跨學科性。再比如學院建設的國家級一流課程、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美國文學》,重構了美國文學的知識體系,將文學和歷史、文學和科學、文學和藝術、文學和政治、文學和教育進行主題融合,構建了五大跨學科教學板塊,在文學教學中全面融入跨學科思維和范式(王卓,2023)。

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全面貫徹跨學科理念的同時,我院的大學外語教學改革也不斷融入跨學科思維。而“跨學科、融學術”的大學英語教育創新模式就是這一改革的全面體現。

4.跨學科、融學術的教學內容改革:大學綜合英語中學術英語的有效融入

近幾年,由于課時的限制,大學外語教學一直考慮如何在大學綜合英語層面有效融入學術英語,而前期的問卷調研充分表明,學生高度認可學術英語有效融入的模式:79.96%學生認為通用學術英語對從事本專業研究非常重要;82.04%學生認為在講授大學綜合英語課程中應融入通用學術英語知識。圍繞大學生英語學術傳播能力的三個維度,即英語語言能力培養、英語學科知識體系養成和英語跨學科知識體系培養,筆者團隊做了三個層面的教學創新改革:一是基于“跨學科、融學術”的教學內容整合;二是基于“分級混科”的教學組織融合;三是基于“跨學科項目化深度學習”的教學方法創新(見圖1)。

4.1 教學內容整合:英語學科知識體系和跨學科知識體系的養成

當大學英語教學從語言走向學科層面之后,整體教學設計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盡管筆者團隊在傳統意義上將學術英語融入大學綜合英語課程的嘗試已開展多年,但該嘗試從本質上說依舊是以語言教學為中心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團隊將大學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文本中體現的部分學術英語語言技巧、語篇范式進行了初級的拓展,如借助文本中體現的語篇構建模式,拓展常見學術英語寫作范式的基本技巧和常見英語表達;借助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討論活動,拓展補充學術語篇中駁斥他人觀點的路徑和英文表達等學術語言;借助語篇中對部分圖表的表述,拓展學術語篇中柱狀圖、線形圖和餅狀圖所呈現的數據特征及表達方式等等。

不能說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英語融入沒有效果,但強化的僅僅是學術英語的語言層面,依舊存在語言和內容、語言和學科割裂的情況。而大學生們來自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專業,“他們學外語、用外語就必須具體到所在學科、專業的思想理論”(蔡基剛,2022:5)。當團隊開始嘗試把“跨學科、融學術”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后,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根據“跨學科、融學術”理念、課程特征及學生的實際需求,本課程重新定位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見表1):

例如,團隊在講授《新未來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關于網絡暴力的文章時,基于跨學科、融學術理念,制定了如下課程目標,其中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分別與語言、學科、跨學科對標:

知識目標:記憶問題—解決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通用語篇英語表達及語篇范式;理解并記憶本學科problem-solution pattern語篇范式及表達;了解其他學科此主題的學術規范表達;

能力目標:應用問題—解決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語篇范式,結合本學科專業知識,分析、闡述網絡欺凌現象;與其他學科就此主題進行討論,探討融合不同學科的解決方法;

素養目標:提升思維的邏輯性,重組學科專業知識,實現跨學科思辨,增強職業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中特別提到,結合本學科專業知識分析闡釋城市網絡欺凌現象;素養目標專門提出提升思維的邏輯性,重組學科專業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團隊專門設計了真實的主題任務,即依托校園欺凌研究中心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要求學生針對這次會議,根據語篇范式,完成一次從本學科角度探討該主題的學術報告。在課前、課中、課后的任務當中,均有鮮明的跨學科特點(見圖2)。本輪分班是信工、心理、教育、法學四個學科的學生混合分班,在課前的任務布置當中能夠看出,針對不同的學科,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不同的(見圖2)。例如,對信工專業學生,任務是分析在網絡欺凌現象中網絡的作用和影響;對心理學專業學生,是剖析網絡欺凌發生的心理因素;對教育學專業的學生,是分析學校在應對網絡欺凌中的作用;對法學專業的學生,則是闡釋國內外相關立法情況。最終,學生們合力完成自己學科和網絡欺凌相關知識的一種闡釋,最后的任務也和各自的學科相關,并且通過學科交叉共同完成以現實為基礎的主題任務。具體如下:

這一課程設計不僅鍛煉了學生們在真實的學術場景中的社會語言能力和學術語用能力,也對學習者的學科知識體系、跨學科知識體系、認識能力等綜合素養進行了有效拓展,實現了學術語言與學術素養的融合(龔嶸,2015),而且在此基礎之上,強化并實現了學術語言與學科素養和跨學科素養的培育。

4.2 教學組織融合:分級混科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內容整合和跨學科思辨能力的培養,團隊在教學組織上采用了“分級混科”的模式。這一模式符合教育部日前下發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中提到的“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研究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文科教育組織模式”的要求(《指南》,2021:3)。筆者所在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自2016年9月起,就采用分級教學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獨立學院的界限,根據學院特色和學生情況采用混合編班,全校17個學院/部(音樂、體育、美術學院單獨編班),按照以下六個模塊進行了“分級混科”編班:

“混科”既遵循相近學科原則,體現融合性;也鼓勵反差學科原則,體現互補性、差異性(王卓,2022:68)。融合性是兩個學科深度交叉融通的基礎,而差異性是兩個學科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的動力,從而實現學科之間“動態融合過程”(李艷、朱佳斌,2020:28)。對于跨學科外語教學而言,“混科”具有重要意義。其一,“混科”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基本的課堂組織架構,確保了跨學科教學組織實施;其二,“混科”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跨學科教學素材,為教學內容創新提供了基本元素;其三,“混科”為項目式教學提供了跨學科項目支撐;其四,“混科”為以成果為導向的合作學習提供了研究路徑和方法。

4.3 跨學科課堂教學設計:大學英語“跨學科項目化”深度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跨學科、融學術”教學改革,團隊創新了大學英語“跨學科項目化”深度學習模式?!吧疃葘W習”是筆者所在學院從2018年以來倡導的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模式,已全面融入專業教學和大學外語教學。在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學中,綜合英語教學團隊創新了“混合式深度學習圈”教學模式(王卓, 2021:180);在《美國文學》教學中,采用的是“跨學科深度學習圈”模式(王卓, 2021:127);而大學英語則采用了“跨學科項目化深度學習”模式?!吧疃葘W習”有助于學習者提升對核心學術內容的理解,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強化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并掌握一種學術思維方式?!吧疃葘W習”是指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新知識,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使眾多思想相互關聯,并能把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并解決問題(何玲、 黎加厚,2005)??梢?,“深度學習”本身即具有跨學科性。Mehta & Fine(2019:12)曾指出:“我們的深度學習觀建立在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和不同傳統的先例。我們認為,更多地跨越這些領域的對話和融通是有益的,因為當大量關聯性元素匯聚在一起時,深度學習常常就發生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認為三種類型的融通—認知和情感、短期和長期、個人和社會——是思考如何創造更深入學習經歷的重要基礎?!?/p>

基于“深度學習”的整體性(王薔等, 2021)、跨學科性、跨文化性、思辨性、問題導向性等特點,團隊在《新未來大學英語》教學中,將真實的學術任務項目化,依托“分級混科”的教學組織形式,在以下四個層面實施跨學科深度教學:(1)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確定單元教學目標。通過對各單元主題的深度挖掘探索,將多樣化的信息進行綜合性的有效整合;(2) 確立跨文化體驗, 重構認知體系。在跨文化情景的體驗中批判性地學習思考新思想和各種社會事實,不斷建構新的認知體系;(3)語言教學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將語言課堂所學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在知識的遷移中實現多學科思想的聯系和融合;(4) 基于OBE理念, 建立跨學科學習任務,鼓勵跨學科合作學習以及設計并完成任務。

5.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說,“跨學科、融學術”的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是一次外語教育的自我賦能,以期更好地服務國家對外學術交流和學術傳播。這一創新模式得到國內大學英語教育領域的高度認同。2023年5月,筆者團隊以這一教育理念為引領,成立了“跨學科、融學術”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虛擬教研室,全國數十所高校加入該虛擬教研室,共同探討這一創新理念和實踐,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從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至今的160多年里,中國外語教育一直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在不同歷史時期為我國對外開放、經濟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做出重要貢獻(文秋芳、 常小玲,2021)。新時代給外語人提供了更大的發揮聰明才智的空間,外語人應在講好校本故事的基礎上,講好中國學術故事,豐富中國故事的內容,向世界展示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自信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Widdowson, H. 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Mehta,J. & S. Fine. In Search of Deeper Learning: The Quest to Remake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M].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9.

[3]Wikipedia. Deeper Learning Competencies[EB/OL]. 2018. http://www.hewlett.org/up-loads/documents/Deeper_Learning_Defined_April_2013.pdf.[2023-10-16]

[4]蔡基剛.英語能力明顯弱于他國 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N].光明日報,2015-2-3(14).

[5]蔡基剛. 通用語言還是專門語言:“新外語”建設要融入學科話語[N].光明日報, 2022-3-27(5).

[6]龔嶸.本科生學術英語素養課程的逆向設計[J].山東外語教學,2015,(4): 48-55.

[7]何玲,黎加厚.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29-30.

[8]李艷,朱佳斌.理工科高校如何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交叉研究——基于國內外三所高校的組織模式分析 [J].高等理科教育,2020,(1):28-34.

[9]劉海濤.高等學??鐚W科專業設置: 邏輯、困境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8,(2): 6-11.

[10] 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49-58.

[11]孫有中.思辨英語教學原則[J].外語教育與研究,2019,(6):825-837.

[12]孫有中, J. C. Richards. 新未來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21.

[13]王薔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1):17-25.

[14]王卓.從簡單復合到跨學科外語人才培養——談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山東外語教學,2018,(3):61-69.

[15]王卓.回歸與創新:《國標》視野下高校英語專業外國文學課程體系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19(5):7-12.

[16]王卓.新文科·大外語·新思政:新文科時代學科專業一體化外語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1.

[17]王卓.新文科時代文學與教育學跨學科融通的學科意義、路徑及發展構想[J].山東外語教學,2022,(1):65-76.

[18]王卓.《美國文學2》:基于“雙跨”理念的“思維重構”[N]. 21世紀英語教育報,2023-5-1(A05).

[19]文秋芳,常小玲.中國共產黨百年外語教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2):7-19.

[20]習近平.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6-2(1).

[21]徐嵐,陶濤,周笑南.跨學科研究生核心能力及其培養途徑——基于美國 IGERT 項目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5):61-68.

[22]徐炎章. 中國學術和教育:存在問題與救治之方(五) ——論交叉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5):1-2.

[23]張德祿,吳連春.超學科知識的融合模式及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外語,2021,(1):45-52.

[24]張慶園.加強學術對外傳播 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0-25(4).

(責任編輯:孫炬)

收稿日期: 2023-10-09;修改稿,2023-12-27;本刊修訂,2024-01-15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四新背景下‘跨學科、融學術大學英語教育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2022029)和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面上項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進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創路徑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M202105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卓,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詩歌和詩學,英語國家族裔文學、英語教育。電子郵箱:wangzhuo_69@sina.com。

韓冰,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電子郵箱:amberhanbing@126.com。

引用信息:王卓,韓冰.面向學術傳播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跨學科教育模式創新[J].山東外語教學,2024,(1):65-74.

猜你喜歡
大學英語教學跨學科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我校成功承辦“生命科學與老齡化社會”跨學科論壇
跨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翻轉課堂在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多模態隱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認知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