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生立場 突出問題導向

2024-04-04 14:04施擁軍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生立場問題導向道德與法治

施擁軍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圍繞“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這個專題內容,教師應基于學生立場,緊扣學生生活,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教學活動。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問題導向的發展性、情境性、實踐性和反思性,引導學生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最終達成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生立場;問題導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6-0022-03

細細研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我們不難發現,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教學,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尤其強調在真實生活情境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一理念,筆者結合“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這一內容的教學,談談教師如何基于學生立場,突出問題導向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回歸學生生活,突出問題導向的發展性

“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是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第6課《探訪古代文明》中的第二個話題。本課時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國和世界重要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領悟不同文明的價值和交融,樹立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意識。然而,對文化遺產的內涵,六年級的學生很難準確理解和深刻領悟。對此,筆者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說一說,走進文化遺產”的教學活動中,突出問題導向的發展性,以此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師:(很神秘)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件寶貝,想不想看一看?

生:(特別期待)想!

師:(一一展示剪紙、書法和算盤)能說出這幾件寶貝的名字嗎?

生1:(很失望)這不就是剪紙嗎?哪里是什么寶貝呀!

生2:對??!我們班有許多同學學書法,這也太普通了!

生3:(很不屑)用算盤來計算,太過時了!

師:可別小瞧它們!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響當當的身份,你們知道嗎?

生4:(疑惑不解的同時又肅然起敬)是“文化遺產”嗎?

師:準確地說,它們都是“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板貼課題)。對此,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5:這些在我們看來普普通通的東西,怎么就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呢?

生6:我們國家還有哪些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呢?

……

師:帶著這些問題,接下來咱們一起走進世界級的中國文化遺產,去探訪引以為傲的中國古代文明。

在“說一說,走進文化遺產”的發展性教學活動中,筆者考慮到“文化遺產”這個學科概念抽象難懂,如果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學生不僅不易接受與理解,還難以產生求知欲。為了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找到與之同頻共振的契合點,教學的落腳點應緊緊圍繞學生耳熟能詳的、司空見慣的、所謂的“普通”物件來展開。在學生的情感反復被調動之下,課堂在回歸生活的真實問題——這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竟然還有一個“共同的、響當當的身份” 中展開。如此一來,突出問題導向的發展性的教學活動,不僅增強了課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解決“文化遺產是什么”的問題上,教師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原則,不可生硬地將概念灌輸給學生。只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在真實的情感體驗和探究式學習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初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所說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p>

二、源于學生生活,突出問題導向的情境性

在“說一說,走進文化遺產”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依托真實的生活經驗,利用身邊熟知的素材,對學理性強的內容進行啟發式教育,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接下來,在走進“聞名世界的中國文化遺產”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基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借助“猜一猜,探訪殷墟文字”教學活動,突出問題導向的情境性,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師:接下來,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兩張刻有甲骨文的獸骨圖片,以小組為單位組成一個小小考古隊,選擇一兩個甲骨文,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說一說怎么猜到的。

師:能學以致用,真了不起!現在我來考考大家。如果把1號獸骨中的“田”和2號獸骨中的“馬”或“車”換一換,可以嗎?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應該不可以。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知道了每一片獸骨都用甲骨文記錄了當時發生的事情。

生4:是的,結合獸骨中其他的甲骨文,我猜1號獸骨可能記錄了農事;2號獸骨可能記錄了戰爭?,F在看來,我們的老祖宗太厲害了!

師:可不是嗎!三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不僅發明了甲骨文,還用它來記錄當時的生活。這不僅僅將中華文明史大大提前了,還是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為此,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在“猜一猜,探訪殷墟文字”的情境式教學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立足現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在以小組為單位組成的“考古隊”這個特定的情境中,以“小小考古學家”的身份,對殷墟里的重大發現——獸骨上的甲骨文,進行探訪并揭秘。如果說在“猜一猜,探訪殷墟文字”的環節中,“小小考古學家”們充分利用了語文學科積累的知識來進行探秘的話,那么在“換一換”的環節中,“如果把1號獸骨中的‘田和2號獸骨中的‘馬或‘車換一換,可以嗎?”這個問題就極具情境性導向。學生不僅要借助認知經驗,還要充分挖掘兩塊獸骨這一特定物件中蘊含的其他信息,來綜合判斷它們可能記錄的內容。

在解決“甲骨文記錄了什么”的問題上,教師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原則,不僅要弄明白甲骨文是什么這一知識性問題,更要挖掘它背后所反映的歷史的、文化的巨大價值?!安乱徊?,探訪殷墟文字”這一實踐活動的探秘過程,體現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要“在什么樣情境下,運用什么樣的知識,來完成什么樣的任務”。正如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設置議題,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

三、用于學生生活,突出問題導向的實踐性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倡將主題教育蘊藏于特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情感和能力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接下來引導學生探索金字塔為代表的其他古代文明成就時,借助“做一做,揭開金字塔奧秘”的教學活動,突出問題導向的實踐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師:課前,針對金字塔的不解之謎,大家做了一番調查?,F在,從中選擇一個你最想知道的問題,咱們來交流一下。

生1:金字塔墓室中的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為什么千年不腐?

生2:古埃及人是如何把這些巨石一層一層地堆砌起來的?

師:我發現許多同學很關心這個問題——這么大的巨石是如何堆砌上去的?(課件出示)為了解開這個謎,咱們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滾筒、杠桿和坡道等),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生3:(活動失敗的一組)雖然我們這組沒能將巨石運上去,但這反而讓我們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生4:(活動成功的一組)我們從五年級語文《金字塔》這課中獲得了靈感,雖然這些工具簡單,但是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不簡單。你們看!我們用木棍既可以做輪子,又可以當杠桿。古埃及人民肯定也想到了這點。

生5:沒錯!學習了五年級科學《撬重物的竅門》這課后,我們利用杠桿原理在生活中做過一些省力的事:用鐵鍬挖土、用開瓶器開啤酒瓶……我想古埃及人也會利用這個原理把巨石運上去。

師:可不是嘛!古埃及人不僅僅在物理學領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們在建筑學、數學和醫學等領域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ㄕn件出示古埃及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在“做一做,揭開金字塔奧秘”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中,筆者基于課前的調查,立足于學生普遍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這么大的巨石是如何堆砌上去的?”,運用有限的道具,組織學生開展了充滿挑戰性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v觀這個探究性活動,它不但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百科知識,還要突出問題導向的實踐過程。這樣,在動腦思考、用心合作和動手實踐的共同作用下,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解決“巨石是如何堆砌上去的”的問題中,教師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沒有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層面,而是充分利用跨學科學習的策略,整合課程內部及課程之間的資源,打通學科知識和學生生活的壁壘,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達成深度學習。正如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的要求:“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p>

四、高于學生生活,突出問題導向的反思性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結合學生生活,還要高于學生生活?;谶@樣的認識,在“不同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借鑒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借助“比一比,不同文明相交融”的教學活動,突出問題導向的反思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師:世界文化遺產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些不同文明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瞧,“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就是出自《漢穆拉比法典》。(課件出示《漢穆拉比法典》第196條內容“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讓學生自讀并領會這一法律條文)

師:(出示課件)再來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79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北纫槐冗@兩部法典的這兩處法律條文,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這兩處法律條文都是從“人身傷害”方面來講的。

生2:我覺得《漢穆拉比法典》很殘酷,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更具人性化。

生3:我認為《漢穆拉比法典》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來制訂的,現在看來有很多不足,但在當時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能與時俱進、更為完善,是因為在繼承與發展了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制訂的。

……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古今中外不同文明之間是互相學習與借鑒的。在對待這些不同文明時,我們得用辯證的、聯系的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在“比一比,不同文明相交融”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借助成語“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引出《漢穆拉比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離學生生活較遠,且高于學生生活認知的法律條文,試圖通過比一比的方式,讓學生圍繞“同樣是人身傷害的法律條文,在處理規定上為什么迥然不同?”的問題來展開交流,突出問題導向的反思性。在深入反思中,學生領悟到這種差別的背后,既有時代的制約,又有文明的發展。

在解決“相同法律條文為什么有不同規定”的問題中,教師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原則,在樹立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來審視問題、反思問題,并進行綜合判斷,最終獲得對待問題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正如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指出:“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用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讓道德與法治課成為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p>

綜上所述,在“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立場,緊扣學生生活,圍繞“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這個專題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突出問題導向的發展性、情境性、實踐性和反思性,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明的代表性成果及其意義,有助于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最終達成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猜你喜歡
學生立場問題導向道德與法治
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增長點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研究
克拉瑪依區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研究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幾點反思
十八大以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理念、思路與路徑
大學英語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實施研究
小學班主任工作三要素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以“學生立場”為基點構建課堂新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