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以弘揚傳統美德為目的的小學英語戲劇教學
——以Sima Guang Shatters the Vat的教學為例

2024-04-07 13:12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能達校區
新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傳統美德美德弘揚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能達校區 許 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英語對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如何在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中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并引導他們學會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基于小學生愛玩愛演的年齡特點,選取戲劇表演為主要教學形式,探索以弘揚傳統美德為目的的小學英語戲劇教學。本文以Sima Guang Shatters the Vat 一課為例探討如何通過戲劇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樹立文化自信,以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為己任,讓中華傳統美德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一、課前預學

1.選定劇本,挖掘美德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選擇蘊含傳統美德的英文劇本有兩種方式。教師可圍繞“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中華傳統美德遴選相關英語教學材料,如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人物典故、名人傳記、愛國故事、風俗習慣等。對于學生來說,語言材料的內容不能太難于理解,也不能太過簡單。所選擇的英語劇本只有基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語言水平,教學才能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化發揮其潛能。教師任教的五年級學生在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已經學習過《司馬光砸缸》這篇中文課文,這將大大降低學生對于英文劇本語言理解的難度。雖然英文劇本的語言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于學生對故事內容十分熟悉,教師仍然選擇了Sima Guang Shatters the Vat 這篇劇本。如果在搜尋劇本時,找不到合適劇本,也可以將已有語言材料改編為劇本,或者將已有劇本修改臺詞以適應學情。

2.確定目標,研讀美德

確定好文本后,在開展教學設計之前,首先要確定好教學目標?;凇耙院霌P傳統美德為目的的小學英語戲劇教學實踐”的研究主題,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圍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緊扣文本內容及相關傳統美德,凸顯育人價值。借助聽、讀、討論、表演等方式,使學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助力語言理解及表達,鍛煉語言能力。在對文本的逐漸深入中,帶領學生從細節中了解、對比、分析、推斷、評價,從而深度感知劇本中的人物性格與形象,促進思維品質的培養。鼓勵學生揣摩人物的語調、語氣、動作、表情,生動演繹人物,還原場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了解人物的性格及傳統美德。在對故事的理解以及司馬光優秀品德的鑒賞中,逐步形成自身的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態度和行為選擇,培養相關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養。在學習理解劇本的過程中,指導學生了解戲劇場景的變換,關注人物語言背后的思想感情,戲劇表演的站位、動作、神情、語氣等。幫助學生掌握“理解、分析、表演劇本,體悟、內化、弘揚傳統美德”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同時跟蹤評價,發現語言或表演問題,從而及時改進動作、表情、語調等細節。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修改自己的語言與表演問題?”以及“要如何修改自己的語言與表演問題?”,促進學生主動分析文本內容,加深對人物品格、形象的了解。以下為本課具體教學目標:

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1)通過聽、讀、討論、表演等多種形式了解劇本內涵,整體感知短劇情境;

(2)基于對劇本的理解,借助語調、語氣、動作、表情、臺詞歸納并演繹人物性格及美德;

(3)知曉戲劇表演的關鍵要素,在短劇排練中有意識關注;

(4)通過自評和互評,幫助學生發現表演中的問題從而改進。

二、課中研學

1.體驗熱身,喚起經驗

在正式進入戲劇教學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熱身。戲劇課堂與傳統英語課堂導入環節的不同之處在于:戲劇課堂的導入環節一定要調動學生的情感,放松肢體,引導學生敢于展現自己,從而為表演做好情緒及肢體動作的準備。在體驗教學法中,戲劇工作首要是為了喚起學員的經歷和感情,從而幫助他們變得更加開放、更具創意。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司馬光與同伴在花園中捉迷藏。因此在導入部分,教師采用體驗教學法,選擇歌曲Hide and Seek為熱身曲目,并編排了捉迷藏的相應動作。學生在唱跳過程中,再次體驗捉迷藏的趣味無窮,喚起相關經驗。如下:

T:Do you like playing hide-and-seek?

Ss:Yes,it’s fun.

T:Who do you play with?

Ss:I play hide-and-seek with my friends.

T:That sounds great.The children in the story like playing hide-and-seek too.(帶領學生進入戲劇文本。)

學生在唱跳與交流中深度體驗與感知故事情境,為走近人物,了解人物美德做好鋪墊。

2.精讀演繹,走近人物

只有走近文本,貼近人物才能深刻感知人物品格與美德。劇本共分為三個場景,在熱身部分后,教師帶領學生精讀場景一與場景二的劇本內容。教師根據不同場景安排“Listen and find”“Read and discuss”“Listen and read in roles”“Read and play in roles”“Act and discuss”等若干語言活動。精心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剖析理解文本內容,在腦海中逐步構建人物形象。

在“Listen and find”環節,通過聆聽場景一的人物對話與背景聲,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快樂嬉戲的情緒,獲取故事的人物、地點信息,鼓勵學生總結歸納人物活動,并在黑板上板書: play hide-andseek。學生在感知情境的過程中,激活已有生活經驗,初步了解人物活動及故事情節。

在“Read and discuss ”環節,學生在對場景二劇本內容學習理解的過程中,小組思考并討論問題:Where does the boy hide? How does he get there?總結歸納人物活動hide on the rockery,由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以時間線為主軸,逐漸建構清晰的人物活動脈絡。逐步剖析故事細節,知曉小男孩是如何爬到假山上的。

在“Listen and read in roles”環節,了解完故事信息后,學生嘗試聽讀場景臺詞內容。區別于傳統的朗讀教學,教師鼓勵學生在朗讀時加入動作、表情的演繹,這樣更能夠代入人物角色,了解人物品格。如在談論到假山時,眼神觀望假山(道具)。教師注重對朗讀技巧的指導。在場景一中,教師帶領學生討論:Which word can we stress?在對重讀單詞的討論中,學生逐步意識到人物情緒與朗讀重音的關聯,習得朗讀技巧。在學生朗讀表演時,同學或老師根據朗讀表演情況,適時跟蹤評價。在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傾聽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朗讀過程中學生表情、動作、語氣、重讀等方面的指導,教師皆通過蘇格拉底“產婆式”的追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的方式教學。

在“Read and play in roles”環節,教師嘗試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教授并操練部分動詞生詞,如hide,seek,cover,step 等,學生十分感興趣,積極性非常高。學生通過表演理解生詞詞義,并加深記憶。學生還在朗讀和表演的過程中不斷分析文本細節,如:通過對語言內容的理解以及現場氛圍的感知,推測司馬光在數數字時聲音是大還是???“Hurry up!”這句話是快速說還是慢速說?Friend 2 在說“Look, there is a big water vat under the rockery!”時眼睛會望向哪里?這些細節分析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時又是在指導表演。在多元化的語言活動中,隨著師生不斷地交流與演繹,學生腦海中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加清晰。

在“Act and discuss”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合作排練完成不同場景的表演任務,鍛煉學生合作與探究的學習能力,在表演及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以及對人物的認識。教師在學生表演前具體指導學習策略,給出戲劇表演的四條建議:

(1)Face to audiences.

(2)Imagine you are what you play.

(3)With actions.

(4)Know your positions.

在小組表演結束后,鼓勵學生自評、互評,同時教師參與評價。評價標準依據教師給出的戲劇表演策略,也歡迎學生添加他們的評價標準,如:臺詞是否流利?語音是否標準?人物情緒是否飽滿?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成為活動參與者、評價標準的設計者、小組探究的合作者,自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自己的語音、表演,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節及人物個性特點。教師在活動全過程中及時針對學生的表現提供反饋與幫助,并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切實將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學-評”一體化要求落到實處。

3.品味細節,領悟美德

在場景一與場景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初步了解故事情境、脈絡以及人物個性。場景三是故事的高潮,教師陪伴學生對不同人物的行為理解、分析、比較、評價,逐步發現并體悟司馬光小小年紀便與眾不同的智慧、勇敢、沉著與堅韌。新課標要求學科教學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做好學科德育。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傳統的德育模式以教師總結歸納為主。教師根據課堂學習的主題,挖掘德育的內容,并將相關諺語、名言警句或者生活道理告知給學生。這樣的德育方式是標簽化的、淺表化的,學生無法真正領悟道理,無法真正被美德的魅力震撼并心生向往,很少能真正將習得的美德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學科德育不能以被動接受的形式進行,不能將德育與教學主體內容剝離開來,要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內容的同時,在思維的碰撞、情感的體驗中自然而然地習得人物的美德。學習本課,教師通過以下三個環節,引領學生品味細節、領悟美德。

(1)對比遇事反應,凸顯“沉著”之美。學生借助以下問題:Who saves him? What does the other boy do?Does Sima Guang cry?對比分析司馬光與另一個小朋友遇事后不同的反應。發現同伴跌入水缸后,另一個小朋友嚎啕大哭,開始推卸責任,十分慌亂。而司馬光沒有哭泣,他立即詢問男孩是如何跌落的,了解情況后思考對策,并號召所有同伴一起嘗試用力把水缸推倒。在對比中,學生感受到司馬光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的品質。

(2)機智思考應變,彰顯“智勇”之美。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es Sima Guang do first? What does Sima Guang do then?司馬光發現大家推不動水缸后,馬上選擇用石頭砸水缸,學生從這樣的應變中可以看出他的機智與果敢。

(3)永不言棄,展現“堅韌”之美。在場景三中,司馬光遇到了許多心靈考驗:同伴跌進水缸,水缸推不倒,同伴哭泣慌亂,沒有成年人在場……他有很多個放棄的理由。教師提問:Does Sima Guang give up?學生發現即使在這么多的困難面前,他從沒有想過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并向困難發出挑戰。

三、課后拓學

1.戲劇表演,弘揚美德

對故事內容、人物美德、表演技巧深度學習與體悟后,學生分小組排練并表演。教師與同伴全程跟蹤評價,改進表演。由于故事人物與學生年齡相仿,學生對于故事內容以及人物的行為能夠共情。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深度走入故事情境,體會人物美德,并通過自身的表演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2.情境浸潤,歸納美德

學生對于美德的學習與弘揚與故事的情境是無法分割的。除通過思考分析、精彩表演來學習與弘揚人物美德外,教師還十分注重用板書營造情境感,使得學生全方位地浸潤在故事情境中。課前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繪畫了司馬光砸缸的場景圖。課堂板書分為人物活動與人物美德,以學生的總結、歸納為主,大部分由學生上黑板板書。學生在板書的過程中體會總結,主動思考。

綜上所述,在以弘揚傳統美德為目的的小學英語戲劇課堂中,學生通過情境體驗,表演感知,深度思考,體悟品格,弘揚美德等方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可以發揮戲劇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的優勢,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表演的年齡特點。整堂課中,學生完全沉浸在整體情境中,在表演中體會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學生在理解與運用中學習語言知識,在分析與思考中體會傳統美德,在表演與創造中弘揚傳統美德。

猜你喜歡
傳統美德美德弘揚
身邊的傳統美德
弘揚愛國精神
誠實是美德
憑借傳統技法傳承傳統美德——評李保均的長篇小說《花農》
她是自立自強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用中華傳統美德涵養黨的道德建設
助人為樂是美德
《弟子規》與傳統美德研究中心簡介
弘揚雷鋒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