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形成的價值指向和積極作用

2024-04-08 12:16楊靜瑤
教書育人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學生意義生命

楊靜瑤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20 世紀40 年代,心理學家Frank 根據自己在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中的親身經歷,基于存在主義哲學思考,首次將生命意義這一概念從哲學領域引入心理學研究范疇。生命意義感是指個體對自身存在的覺知和理解,進而探索和追尋生命的目的和意義,以實現自我生命價值。Steger 認為生命意義包含兩個維度,分別是意義體驗(thepresenceofmeaning)和意義尋求(thesearchformeaning)。意義體驗指個體感知自身的存在,并理解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意義尋求個體是努力尋找生活目的和意義的過程和動機。Frank 研究表明,約有20%的神經癥患者,主要原因源于其生活缺乏意義?,F實生活中真正能夠立足世界的并不單純是我們的頭腦,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道、佛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且中國哲學探討的最終命題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因而生命意義感和生命情感對個人人生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如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部分年輕人沒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充分的滋養和熏陶,而更注重“頭腦”的發展,卻往往忽略了心的安頓,缺乏充分的生命意義感感悟和生命情感體驗,出現“空心病”、生活無聊、焦慮、生命意義缺失等心理問題,尤其是中學生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而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滋養中學生的生命情感和靈魂,還可以幫助他們安頓“心”,同時也可以提升其文化自信,因而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形成中的價值指向

“民族之摶成,國家之創建,胥皆‘文化’演進中之一階程也。故民族與國家者,皆人類文化之產物也”。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以“仁”安頓情感;道家以“無”啟迪智慧;佛家以“空”滌蕩心靈。錢穆先生在比較中西史學后說,“中國人的史學成績,在世界各民族中最為杰出,無與倫比。再沒有別一個國家民族在史學方面能超過了中國”,中國傳統文化著作悠久深厚。

(一)中國傳統文化給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形成提供心靈精神滋養

人與動物間最明顯的區別在于,人會有生命價值感和生命意義感的感知和追求,而如果缺失了這一追求,人容易陷入無聊與空虛,進而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而生命的意義來自價值感和自我覺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自然天道,主張順應天道自然,認為人的生命源自天地,強調“天人合一”。孟子曰:“人有仁義禮智四端,故不同于禽獸?!睆娬{了人本身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生命價值感與意義的最高層次追求體現在對“真善美”的追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袊浀湮幕瘜φ嫔泼赖淖非?,不僅可以提高個體文化自信,更對提升生命價值感與意義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為中國人提供了生命意義的源泉和精神家園。

儒釋道思想以生命情感為根基的。生命情感的歸宿,就是人的心靈。西方哲學到了馬克思和海德格爾,才回到了生命情感這條路上。中西方文化終于有了合流的可能性。中國人強調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地人,都是以生命情感為基礎的。孟子最先發現了生命情感,也就是“心之四端”,經過唐朝吸收了禪宗思想以后,到了王陽明心學,徹底完成了心靈與情感融合的中國哲學。而佛教思想講的“菩薩”或“菩薩道”,也是以情感為基礎、為核心的,行菩薩道,就是走生命情感之路。宋明新儒學,其中的代表王陽明心學則強調把人的生命情感作為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人不是歷史的閱讀者,而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通過自己的感性活動,情感體驗,創造了文化、文明,也就是人類的命運。我們的生命情感,也就是我們的心靈,其實是中國文化塑造出來的,離開了文化,生命情感就會變得衰弱。文化、生命、情感其實是一回事,我們在時間中展開了自己的文化生命情感,就變成了歷史。沒有人類,沒有具體的現實的個人,就沒有歷史,沒有文化了?!兑捉洝焚S卦的象傳說明了這一點“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寮液偷兰叶贾鲝堩槕斓?,天人合一。道家強調天,儒家強調人。儒家主張“無所為而為”。即不把正在做的事情作為另一個事情的手段,因為它本應當做,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和目標,不是通往另一個目標的手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佛家主張做事就是消業,不求結果和目的。無心而為,做事認真做,但不執著于結果,“除心不除事”。而中國哲學最根本的命題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第一步是出世,即把自己從現實生活中超脫出來。莊子主張“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而逐無涯,殆已?!奔慈丝梢宰非笾R,但要認識自己的渺小。佛教主張以對虛無的領會活在當下,中國出世路即哲學。而年輕一代學生沒有在中國哲學走過出世的路,遺忘了心,只知道頭腦的事,因而出現了生命意義缺失,因而產生無聊、“空心病”等現象。孟子主張人心感通。仁讓我們連到一起。比如小孩了掉到井里本能悲痛惻隱。不只是人,草木蟲魚皆如此。中國人給出道德的宇宙,人心感通萬物?!疤斓刂蟮略簧?,整個宇宙趨向生命?,F在社會文明遺忘了心,即心之亡失。心即理,良知是天理昭明靈訣處,故良知即天理,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比f事萬物的真理我們本身具備,不要到心外去求。又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币陨系闹袊鴤鹘y文化經典,是中國歷史留給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中國人對其生命意義提供了豐富的心靈滋養,更是其精神歸宿。

(二)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學生形成生命意義感提供思辨引導

研究表明,提高生命意義感的來源包括自我價值感的提升、人際關系的和諧、家庭成員的親密信任等因素,而與之相關的心理治療薩提亞模式團體干預就是旨在有效提升個體的自我價值感、自尊水平、人際關系等,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所以,提升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探討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提升的有效途徑,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內化并引導中學生內心體驗、覺知、頓悟、思辨,進而積極追尋生命的意義。

有關薩提亞正念療法,最初起源于中國禪宗。中國兩漢到唐朝的佛學中國化產生禪宗,佛學的心學“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學佛為了擺脫生死之苦?!皯獰o所住而生其心?!薄胺鸱ㄔ谑篱g,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奔磾[脫眾相對你的迷惑,常觀金體即本身,煩惱即菩提,煩惱和智慧來自同一個根源即心。煩惱證明了無限心,沒有此心,盡無煩惱。宋明儒學把禪宗吸收進來,產生新儒學,即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目標是共同的。陽明心學主張“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薄靶耐鉄o物”。即生命意義感的體驗與感受應從個體內心求,而不是心外求?;菽軐耆史◣煛昂纹渥孕员咀郧鍍?,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即心即佛。陸象山又說“宇宙即是本心,本心即是宇宙”。禪宗教我們去掉人我別。不能輕視別人?;菽堋耙娦允枪?,平等是德”。宋明哲學是第二個高峰,第一個是先秦百家爭鳴?!洞髮W》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薄爸泻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毙膶W是實踐。良知是生命意義的根本。因而陽明心學教我們,尋求生命意義就要立功、立德、立言。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學生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具有積極作用。方東美以生命哲學為源,提出“六境”說,即物質境界、生命境界、心靈境界、藝術境界、道德境界和宗教境界。其中,處于藝術境界的人被稱之為“藝術的人”或“符號人”?,F實生活中,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等,他們以藝術的眼光將平凡普通的世界和人類情感無法表達的東西,凝結成“符號”,建構成高層次的藝術世界。與此同時,“藝術的人”也同時擁有崇高的道德,進而進入道德境界,即“真善美”的境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引導并滋養著我們,對人生意義進行參悟和思辨。

二、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現狀

當今社會正處于經濟和物質迅猛發展時期,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追求變得功利化,以至于自我價值感和生命意義感缺失。

Steger 等人的研究表明,生命意義也具有文化差異性,即東西方文化差異,尤其是個人主義文化與集體主義文化,其各自生命意義層次和水平不同。例如處于集體主義文化下的個體,具有自我概念淡薄,更強調社會交往關系中的和諧,關注他人和集體的利益,相對來說,生命意義水平較低。生命意義包含對生命意義體驗缺失和生命意義追尋缺失兩個方面,一方面,生命體驗的缺失是指個體對生命存在目標和生存動機的認知和理解的缺失;另一方面,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指個體對自身局限的超越,強調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體現在精神意志、理想信念、責任意識等層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凝聚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對于自然、天地、“天人合一”“道”的生命自覺和生命情感,同時也滋養著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營造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家園。這種生命自覺,構建了中國悠久的精神歷史,也足以說明,在當今世界物化、生命意義缺失的世界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足以證明中國是一個有能力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的民族。

(一)中學生生命意義體驗缺失

全球化和現代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工具理性思維為人類建構了高效華麗的外在物質世界,與此同時,與之相匹配的內在于人的價值觀念系統卻未能及時匹配。傳統價值系統漸漸崩塌,人性自身的生命意義和生命情感漸漸缺失,將自身逐漸局限于物化的“洞穴”之中。功利主義驅使下,人成為效益的附庸,造成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只能通過實際效益才得以達成。當代互聯網發達的社會環境中,信息爆炸、“信息繭房”等各種多元思維存在和影響下,導致人們不知道什么事情是確定的,“快餐時代”,各種追求“效益”,這種工具理性思維導致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存在和追求無暇顧及。此外,高度聚焦自我現象也導致生命意義的缺失。錢理群教授說:當今社會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反映出現代人高度聚焦自我的社會現象。功利主義驅使下,個體只關注自己目標和效益,導致與他人和社會的連接逐漸脫軌,從而造成個體生命意義感缺失。另外,生命意義教育的缺失也導致生命意義的缺失。RonMiller 認為,教育要教人感悟生命意義的存在追尋其過程,經歷有意義的生活和生命體驗,從而提高個體幸福感,否則,人們則會感到無聊、空虛。而由于國內外的文化差異,對生命意義的感知和追尋也會有所不同,我國對于生命意義的來源研究表明,人的生命意義來源主要來自:社會關注、自我成長、關系和諧、生活享受、身心健康。

(二)中學生生命意義追尋缺失

生命意義追尋缺失在中學生身上表現為意志力、理想信念、責任擔當等方面的脆弱和缺失。當今處于教育數字化轉型新時期,隨著核心素養,全面教育的推行,基礎教育改革逐漸完善。例如中學階段,有學校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專門提供了豐富且有意義的生命體驗,如研學或者勞動等,但過程中不少中學生在遇到挫折困難時表現出輕易放棄、抱怨退縮的態度,這種態度直接影響其在學校學習過程中的應對態度和方法,間接會影響到其人生態度。另外,在當今大眾泛娛樂化時代,短視頻成為熱銷產品,人們身處浮躁社會氛圍中,逐漸缺乏耐心,體現在中學生身上,則導致其除了學習之外,無暇思考人生理想和信念,陷入追尋多巴胺的短暫愉悅,不斷循環,甚至人們的交往出現嚴重的信仰危機。年輕人,尤其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自我同一性和多種角色沖突的中學階段,學生受網絡多元復雜文化的影響,導致其對崇高理想信念的敬畏感消失,同時對努力奮斗的成就感不屑一顧,對社會推崇的榜樣行為漠然視之,追隨網絡流行時尚卻不問三觀。中學生深受網絡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執著于追尋“自由”,將道德責任輕易判定為“PUA”,或者道德綁架,認為承擔責任需以犧牲個人自由為代價,在注重個性的當代社會,認為樹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是一種自我保護,這正是中學生意義感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理論。第一,意志力脆弱是因中學生不能夠真正理解苦難的意義,更未能感同身受。他認為,人們承受焦慮、挫折、苦難生活本身存在的一部分,苦難意義可以幫助人們在經歷之后依然正視自我,并設法戰勝苦難,從而得到自我蛻變和成長。有集中營生活經歷過的他,深刻體會并堅信人的內心力量使他們超越現狀和超越自我,個人命運取決于他自身的精神態度。另外,個體缺乏理想信念感,則是中學生對自身生命意義和目標未能深入思考和理解。最后,中學生責任擔當缺失,則是由于他們對自由的曲解導致的。弗蘭克爾認為人的責任擔當與個人自由共存,責任需為自由提供邊界約束。自由可以激發中學生超越自我,特別是針對著在現實背景下意識到的某種可能性,或者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意識到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能夠做什么。

研究發現,生命意義感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呈現正相關。Frankl(1962)認為人類追求生命意義是其生存本能,且它驅使人們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同時,人們在追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中,經歷了人生不同境遇和探索,不斷自我提升和發展,豐盈自我生命情感,豐富自我閱歷,進而獲得感知自身幸福感的能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積極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孔子重視“仁”,強調人的道德素養,這正是當代教育提倡德育優先,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儒家主張培養君子之風,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例如,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器”??鬃釉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闭f明人生需立志,并說明人生每個階段的目標和狀態,明確生命意義感的過程。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強調人的教育應以德為主,德才兼備。他從人本身的心性養成角度,提出動心忍性、反求諸己的自我探求,深造自得,通過自身修養心性來追尋生命意義感。中國傳統經典引導人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追求,于現代化進程中追求效益的時代,這些思想無疑是教育體系中的“壓艙石”,也是中學生心靈滋養和豐盈的源泉和歸宿,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即“至善”。

(二)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

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反躬自省,啟示中學生學會自我覺察,自我反思,修心,時常自我內省,端正自己,而不是責怪外界外物,去心外求。遇到問題及時反求諸己,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就事論事,更要客觀正確地悅納自我,進而完善自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享受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禪宗六祖慧能強調“悟”,他指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奔慈酥挥型ㄟ^自身頓悟,從心內求,才可以理解并與煩惱和解并存,去除不必要的妄念,不住相,“不器”。禪宗講的頓悟,是指人們剎那的覺悟、覺知、覺醒,是一種非理性的直覺,是心靈的生命情感,無關頭腦的邏輯思維,是心驀然體會到“原來如此”的奇妙境遇,身心愉悅,喜不自勝,這種積極的心理情緒其實質是心理學上的認知改變。它可以讓人避免個體因認知偏差而造成的情緒、態度錯誤導致行為不當,積極心理學正念療法也是借鑒禪宗的思想,幫助人們理解生命的意義并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六祖的頓悟思想引導人們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生命本身,在心靈困惑之時,為其提供心靈歸宿和生命源泉,嘗試用積極的態度和思維去看待所面臨的各種境遇。

莊子重視個體人格的完善,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熱愛自然、崇尚自由,認為人們應該為生活做減法,減少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引導中學生用積極豁達的心態去看待生活,待人接物,尤其是客觀理性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莊子一生都在追求自由逍遙的精神世界,避免被外界虛無的物質和一時的利益所束縛。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事事追求效率和結果的社會環境下,于教育這件需要耐心和時間灌溉的土壤間,學生成才是終極目標,頭腦、邏輯、理性地發展固然重要,然而生命意義和生命情感也是這片土壤開出生命之花的營養和源泉,先成人再成才,才是正確步驟,否則便容易在教育過程中出現青少年心理健康隱患,而莊子的心理哲學恰恰幫助中學生減輕心理上的焦慮與空虛,讓心安定,為其提供精神家園,從而達到有效的心理調節。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獲得幸福,只要主動轉變自身態度和思維角度看問題即可。積極樂觀的人善于用樂觀的思維和態度看待問題,并善于從困難中追尋其積極意義,進而積極解決問題,促成個人成長和發展。此外,禪宗六祖惠能,也倡導“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的生活和生命覺察,積極樂觀地悅納自我,面對生活。

(三)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幫助中學生自我調節情緒

當前現階段的中學生,受新興多元復雜社會文化和網絡平臺短視頻的影響,一切要求效率和結果,忽視耐心靜待花開的過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需要延時滿足的過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一切事情馬上出效果,造成教育成人過程中一些揠苗助長的不當現象,尤其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諸多中學生心理問題,例如,焦慮、抑郁、空虛等現象,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缺失。尤其是青春期身體快速發育時期,身體的快速成熟與不匹配的思想,心靈的不成熟,導致中學生一方面自以為是成年人了,不需要大人約束,另一方面經濟不獨立,也不具備獨當一面的社會生活能力,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常常易焦躁沖動,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能及時客觀理性地調整心理失衡的狀態。中國禪宗講求戒定慧,即“道德行為、專注和凈化內心的洞察力”。道德行為指正確看待和正視當下的煩惱,而專注和凈化內心的洞察力是指修定和修慧,可解決潛在的或者未來的煩惱。西方心理學提出的正念療法,就借鑒了禪宗入出息念、無常觀等方法,調整心理和情緒。入出息念的方法,類似打坐,冥想,即把心安放在鼻孔下方、上嘴唇上方一帶,人中附近的方法,自己觀察自己,觀察呼吸的出入,這樣可以使心念很快平息下來。中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情緒激動不穩定的時候,可以在平時空閑的時候,用這個方法觀察自己的呼吸,安放自己焦躁的心,不僅可以調節情緒,也可以用積極的心態和思維去面對一整天的學習生活。此外,這種方法還可以幫助中學生自我覺察,警惕不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而是隨著呼吸變得平靜,心定之后,就會去除煩惱的情緒。

(四)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形成中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中學階段,學生有繁忙的學習生活,還有人際交往能力、社會生存能力、勞動等鍛煉,因而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多元且實用的。尤其是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關鍵時期,人際交往的煩惱是心理學上認為最重要的問題來源之一。阿德勒認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痹谥袊鴤鹘y文化思維中,學習不僅要術業有專攻,更要“游于藝”,與當代中學生的學習特性不謀而合?!墩撜Z》:“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易經》:“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中庸”,“異同共存”“以和為貴”“以直報怨”,助長和諧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自古以來中國都主張和平共處,和諧共存?!昂汀笔侨穗H關系和諧的核心,“仁”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助力,“道”是人際關系交往中的法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課堂中,尤其是青春期學生人際交往方面,以傳統文化精髓滋養和諧的人際關系自然發展,同時化解人際關系沖突帶來的煩惱和傷害。

(五)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于個人意志和責任感培養方面,如同天道一樣存在于各種典籍中,通過文化滲透和滋養出的世世代代中國人,對于責任二字有著天生的擔當情懷?!洞髮W》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吨芤住で浴分姓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載《橫渠語錄》中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著名的東林書院標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自強不息,憂國憂民,砥礪德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家國天下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以史學為載體,代代相傳,為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建立和追尋提供了深遠豐厚的精神底蘊和生命情感支撐。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學素養,對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應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作用,有關生命意義的良方不應從心外去求,而應該向心內求。因而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感知和追尋應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得天獨厚的精髓沃土中,以中國傳統文化進入課堂和校園文化建設,以提高中學生文化自信和滋養其生命情感,最終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文化自信的時代新人。

猜你喜歡
中學生意義生命
一件有意義的事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詩里有你
我與《中學生》的初相遇
我來“曬曬”《中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