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表現性評價探究*

2024-04-08 12:16胡英青
教書育人 2024年1期
關鍵詞:表現性創作情境

胡英青

(江蘇省連云市徐山中心小學)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等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想了解學生的過程表現、學業成就,就必須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是藝術學科評價的重要方法。它注重觀察、記錄學生藝術學習、實踐、創作等活動中的典型行為和態度特征,運用作品展示、技藝展演等形式,對學生藝術學習情況進行質性分析。表現性評價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欣賞、表現和創意實踐等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行為表現、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師可以根據達成情況調整后續教學策略,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他們的核心素養。

一、基于審美感知,挖掘表現性評價的元素

(一)表演能力,流露思想情感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審美感知是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義與作用的發現、感受、認識和反應能力?!彼撬囆g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教學評價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在表現性評價中,教師要基于審美感知素養,挖掘表演能力、創作能力、理解能力等評價元素,并圍繞它們展開評價,借此了解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表演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學生是否能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并通過表情、聲音、動作等呈現出來。

表演能力元素主要涉及表情、聲音和動作這三個方面?!氨砬椤钡脑u價重點在于觀察學生在表演時流露出怎樣的面部表情,能否結合旋律、歌詞的變化調整面部表情,呈現出細膩的情感變化?!奥曇簟钡脑u價重點在于觀察學生的音調、節奏是否準確,能否通過聲音表達情感基調?!皠幼鳌钡脑u價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結合歌詞內容做出對應的動作,能否借助動作表達思想情感,能否結合節奏快慢調整動作幅度。如在演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時,教師的評價要放在情感的變化性上。不管是表情、聲音還是動作,學生都要呈現出從悠閑到激憤的變化。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具體表演,可以評價他們是否真正體會了音樂作品中蘊藏的思想情感,能否通過表演將其呈現出來。如果發現學生的表現力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感受,深挖作品的思想情感。

(二)創作能力,凸顯風格意蘊

創作能力也是重要的評價元素之一。教師要觀察學生能否結合創作主題,確定作品的風格基調,能否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還要觀察學生能否將自己的審美感悟轉化成音符表現出來。

在評價創作能力時,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互動討論,看看他們對主題的分析是否具有深刻性。然后觀察評價他們的創作過程,看看學生在設定節奏、調整旋律和編寫歌詞等方面是否有獨到之處。例如在學習《鳥兒多美麗》后,教師組織學生創編簡單的樂句,展現小鳥飛翔、捉蟲、筑巢等不同的生活狀態。在評價中,要了解學生對創作主題的理解是否深刻,讓他們明白不僅要展現小鳥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體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教師還要評價學生在旋律的選擇方面是否能體現出小鳥的生活狀態。如果學生的創作效果不好,教師可以讓他們先模擬做出小鳥的動作,并伴隨律動哼唱,這樣有助于他們調整創作風格,編創出符合自然意蘊的作品。

審美感知能力包括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蘊藏的美,并用藝術語言、藝術形象展現出“美”,進而提升審美情趣。

(三)理解能力,領悟文化內涵

理解能力指的是透過曲調、歌詞理解其中蘊藏的深刻內涵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并傾聽他們的表述,借此機會評價他們的理解能力,并調整教學策略。

理解能力由淺到深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是表層理解,包括整體體驗旋律的基調,理解歌詞的字面意思等。教師可以著重評價學生的理解是否準確,并提問引導他們進入下一層次的審美感知。第二層是深層理解,要求學生透過詞曲表面意思,深入理解作者想表達什么主題思想。如果在評價中發現學生的理解不深刻,教師可以通過推送背景信息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第三層是整合領悟,要求學生整合同類型的作品,分析此類作品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如在賞析《歡樂歌》《姑蘇風光》時,要評價學生能否體會歡樂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之情,理解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文化特征。

在審美感知中,學生不僅要體會詞曲之美,更要深挖下去,理解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教師要圍繞這方面展開評價,讓學生的理解更深刻。

二、指向藝術表現,秉持表現性評價的原則

(一)多元性,發展藝術美感

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因此,教師要指向藝術表現,確立表現性評價的原則。表現性評價要注意體現出多元性、相容性、真實性的原則,這樣才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多元性指的是評價的形式要多元化,要引導學生運用各種音樂技能,全方面展現自己對藝術美的理解和感悟。

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加歌舞表演、樂器演奏,通過他們的表現狀態評價他們的藝術表現能力。也可以安排他們參加編曲、作詞、創編舞蹈等活動,考察他們的作品創作水平。還可以組織他們參加藝術評論、辯論類活動,考察他們的審美表述水平。以上方法都體現了過程性評價的多元性。例如在學習《吉祥三寶》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歌舞表演的情況,重點評價他們能否體現出蒙古族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可以組織學生編創舞蹈,看看他們能否通過動作體現出《吉祥三寶》中父親、母親、孩子這幾個不同的形象。還可以讓他們說說《吉祥三寶》和其他蒙古族歌謠的異同點。

學生通過技藝表演、作品展示、審美表述等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全面展現自己對美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酌情調整教學策略,幫助他們發展藝術美感。

(二)相容性,塑造藝術形象

相容性原則指的是在音樂課程的評價中,教師不要僅僅關注學生音樂水平是否提升,還要將美術、舞蹈等其他藝術的元素融入其中,構筑具有融合性的課堂。這樣的評價能看到學生是否可以將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整合在一起,能否塑造出更豐滿的藝術形象。

在學生參加音樂表演時,教師要觀察他們能否運用語文知識,解析人物形象,解讀藝術作品。教師還要觀察他們能否運用舞蹈技巧,展現人物動作,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還要觀察學生能否運用美術技巧,優化服裝設計和舞臺背景,借此襯托人物形象。例如在評價歌舞劇《小白菜》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體現出相容性,考查學生是否深刻剖析了“小白菜”的形象,并認識到怎樣的社會造成了這樣的悲??;還要考察他們在舞蹈合計上能否體現出主人公悲苦無依的特點;在舞臺設計上能否襯托呈現主人公內心的凄涼之情。

通過教學評價,教師能看到學生對不同藝術形式的理解程度。教師要引導他們將不同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提升塑造藝術形象的能力。

(三)真實性,涵養藝術態度

真實性原則指的是表現性評價要創設一個真實或者擬真的情境。情境越是真實,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真實表現,所得到的結論自然也更加真實。教師可以在評價中看到學生對藝術的真實態度是什么,并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引導。

教師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創設真實的情境,以便展開表現性評價。方法一: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他們沉浸在特定情境中。方法二: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回憶曾經的真實體驗,并繪聲繪色地表述給同伴聽,將同伴也引入到情境中。方法三:安排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借此讓他們獲得真實體驗。例如在組織學生參加《豐收歌》編創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田間地頭,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農業勞動中,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然后引導他們參與編創。在評價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創造要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真實的勞動中獲得體驗,這才是良好的創作態度。

如果教師能秉持上面的評價原則,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各種藝術語言,提升藝術表現方面的核心素養。

三、聚焦創意實踐,拓展表現性評價的形式

(一)情景模擬,融入生活體驗

《標準》認為要“重視表現性評價。圍繞學生藝術學習實踐性、體驗性、創造性等特點,注重觀察、記錄學生藝術學習、實踐、創作等活動中的典型行為和態度特征?!庇纱丝梢?,教師要聚焦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拓展表現性評價的形式。用“情境模擬”體現出“體驗性”特點;用“辯論演講”體現出“實踐性”特點;用“作品展示”體現出“創造性”特點。運用“情境模擬”形式,教師要創設真實或擬真的生活情境,喚醒學生的真實體驗,讓他們完成音樂賞析、創造等活動。教師則根據學生的體驗情況進行評價,并調整教學策略。

在“情境模擬”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音樂會聽眾、歌手、演奏者、新聞記者、音樂評論員等不同的角色,在他們欣賞音樂后提出問題,引導他們互動討論。教師則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判斷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是否深刻,并做出相應指導。如在音樂劇展演《烏鴉與狐貍》中,教師讓學生回憶生活體驗,想一下是否有欣賞音樂劇或觀看音樂類綜藝的經驗。學生要回憶看過的幕后花絮,了解歌手、演奏者在準備表演的時候會如何調整情緒、控制發音、強化配合,并模仿演繹。他們還要回憶記者會采訪什么,評論員會如何點評,并參與活動。教師則要關注他們的表現,評價他們的生活體驗是否真切,能否完整還原表演過程。

在情景模擬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可以展現出他們真實的音樂水平。教師要設計合理的情境,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考驗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二)辯論演講,展示個性靈感

辯論演講也是拓展表現性評價的形式之一。教師要組織學生圍繞有爭議的問題展開辯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個性化看法。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辯論過程,重點評價學生是否能闡述個性靈感,能否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個主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然后觀察他們的表現,看看有哪些同學的發言與眾不同,讓人眼前一亮。如果有這樣的發言,則要鼓勵其他同學加入其中探討。如果缺乏此類發言,教師則可以拋磚引玉,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個性靈感。這樣能在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創造能力。如在《敲起我的小木鼓》創編設計中,有學生提出可以在敲擊打擊樂的時候加入說唱,但是也有的學生認為應該按照原詞曲來表演,不要畫蛇添足。教師在觀察到他們的分歧后,可以順勢引導他們辯論演講,從節奏性、表現力、創造性等角度詳細說說是否可以加入說唱。教師則可以評價他們的辯論過程,看看他們是否能將不同的音樂形式融合起來,展現出新意。

在表現性評價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辯論演講中是否有獨到的觀點,并用問題引導其他學生關注這些個性化發言,進而讓其他的同學也生成獨特的想法。

(三)作品展示,呈現審美觀念

為了拓展表現性評價的形式,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作品展示”。教師可以組織線上或線下的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用歌舞表演、樂器演奏、創意改編等形式展現自己的創作思路,呈現自己的審美觀念。

在學生開始設計前,教師要引導他們互動討論,說說創作理念是什么,并借此機會進行評價。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他們的創作過程,看看他們能否將審美創造的思路貫徹運用到其中。在完成創作后,教師鼓勵學生展示作品,并交流討論各自的審美觀念,借此機會評價他們的審美觀念是否有所提升。例如在集體舞《七色光之歌》的作品展示中,教師讓學生說說創作理念,要讓他們認識到不僅要展現藝術美,更要展現作品的思想性,歌頌美好的生活。在學生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他們的表現,看看他們能否自覺加入舞蹈,團隊配合能力是否好,能否合理運用道具。如果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則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提醒他們注意。在展示階段,可以讓學生對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看看在美的展現形式上自己有什么不足,借鑒他人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作品。

通過評價,教師可以看到學生能否將自己的審美觀念轉化成藝術成果;在評價中,教師能看到學生是否提升了創意實踐素養。

利用表現性評價,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讓學生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分析他們的學習情況,判斷他們還有哪些沒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調整教學策略。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深入研究表現性評價的元素、原則、形式,則能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猜你喜歡
表現性創作情境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淺談音樂課堂中的表現性教學提升策略
中國當代表現性水墨人物畫的特色與發展
淺談中國畫的表現性
《一墻之隔》創作談
表現性任務設計的3個關鍵點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創作隨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