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景宗和法治療胸痹芻議*

2024-04-09 17:57焦華琛
中國中醫急癥 2024年2期
關鍵詞:張仲景營衛中焦

王 蕊 焦華琛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3;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關鍵字】 胸痹 張仲景 和法 《傷寒論》

和法的理論來自《黃帝內經》[1],于《傷寒論》中正式形成,是八法中唯一的復合治法,將其他七法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治法相兼使用,以治療表里、上下、寒熱、虛實、升降、潤燥等有相對病勢或相反病性的復雜病癥,使機體恢復陰平陽秘。張仲景在《傷寒論》胸痹證治中采用和法,從營衛、氣血、陰陽等多維度入手,立法組方,多層次、多角度采用和法,效如桴鼓,是和法的生動實踐。

1 和法的內涵

和法不同于其他7 法的專主扶正或專主驅邪,而是針對不同的病位、病性、病勢,其內涵可解釋為和解、和中、調和3個方面。

1.1 和解

“和其外,解其內”。和解包括和解表里、和解營衛兩個維度,使相對病位互通,使邪有出路,氣血相和[2]。歷代醫家大多認為可用于表證或半表半里之證。

1.1.1 和解表里 多數疾病均有由表及里,由輕到重的過程。對于已有向里趨勢的疾病及時采用和法,使在里之邪由表散實屬上策。然表與里相對而立,通路不暢,病邪難以向外,采用和解之法,使里邪出表,使機體達到平和的狀態,正所謂“不和則為病,治病以求和”“內外調和,邪不能害”?!昂徒獗砝铩本褪沁\用和法或驅邪、或扶正、或同時扶正祛邪使表里和合。張曉雷[3]認為“和解表里”不同于“表里雙解”,“表里雙解”只是使機體處于“平衡”,可以二者均強均弱,而不是和的狀態,“和解”是一種治法,又是一種治則。

《傷寒論》中對大青龍湯的應用正是對和解表里的生動詮釋。大青龍湯為麻黃湯加入生姜、大棗和生石膏而成,加重了麻黃用量,配伍生石膏清里熱又可透表,二者配伍散收并用、升降相宜、和解表里。同時方后注曰“一服汗者,停后服”。正是仲景所謂“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更是“和”法的深刻體現。

1.1.2 和解營衛 營和衛的關系屬一陰一陽,“陰在內、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營衛的對立體現在作用上:衛氣溫煦,“衛外而為固”;營氣涼潤,“藏精而起亟”,故衛偏盛則熱,營偏盛則寒[4]。營衛的統一性體現在其化源相同,《靈樞經·營衛生會》言“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汪機的“營衛一氣說”,提出“補陽者,補營之陽,補陰者,補營之陰”[5]。

和解營衛是針對營衛正常生理被打破,使營衛協調的治法。張立平[2]將營衛失和分為衛強營弱、衛弱營強兩種,認為二者雖有外感與內傷之別,但病機均為“營衛不和”,其治療以桂枝湯為代表方劑,又有桂枝湯的化裁或與他方的合用;石維娟[4]將營衛和諧概括為營衛運行正常、營衛力量均衡、營衛功能正常三個要素;將營衛失和分為營衛不足、營衛不和、營衛不暢三類,三類有時相互夾雜。她認為調和營衛與八法的均相關,其中與汗法、補法、消法、和法、清法、溫法關系密切,調和營衛作為一種治療目的,使營衛復歸平衡協調,屬于“和”法?!端貑枴け哉撈费浴安【萌肷?,營衛之行澀,經絡失疏,故不通”。營衛不調,影響臟腑功能的正常發揮。張仲景調和營衛的治法,應用于多種不同的臟腑病癥。最為經典的方子為桂枝湯類方?!耙詷s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以桂枝湯為底方加減的方劑和解營衛治法均融入其中。徐彬言“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高度概括了桂枝湯和解營衛的功效?!鹅`樞經·營衛生會》云“人受氣于谷……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衛生于水谷精微,遂方劑中張仲景生姜、大棗、甘草等對于脾胃的顧護也處處可見。張仲景和解營衛既從源頭調補營衛,又平衡營衛強弱關系。

1.2 和中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決定著其重要的地位。五臟中脾胃與肝關系最為密切,遂將和中分為和解中焦、和中理氣兩個方面。

1.2.1 調和中焦 《黃帝內經》[6]中對三焦有兩個方面的解釋。一是看作一個整體的器官,是水液運行的通道,遂其病理狀態與停、滯等有關;二是指一個部位,上中下焦出自不同的部位,有著不同的特性,“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亦并胃口……乃化而為血”,與氣、血的生化密切相關?!峨y經》指出三焦具體位置,“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中焦包括脾胃,關系到氣血,水液的運化出入。李東垣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論》)。無論是外邪直中,還是飲食內傷,脾胃功能失常,影響全身氣血。和解中焦,尤其應重視調理脾胃,恢復中焦運化水濕,輸布氣血的功能。葉天士于《溫熱論》提出“分消走泄”論治濕熱彌漫三焦,中焦健運則全身氣機暢達。吳鞠通創立“三焦辨證”,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肖森茂[7]將吳鞠通中焦治法概括為清氣不寒滯兼補胃氣、攻下邪熱以保胃氣兩大方面??傮w而言吳氏對于和解中焦的治則顧護胃氣是根本?,F代吳裂教授提倡以三焦分治為核心治療黃斑水腫,“治中焦用補土克水之法”以五苓散為主方,健脾則水濕除。鄺衛紅教授[8]創新性提出了和中焦脾胃的和包括了和調五臟、調和氣血、辛開苦降等治法,臨床治療脾胃病頗有成效。

張仲景對于中焦脾胃的重視,在《傷寒論》眾多條文中均有體現?!吧訇柌豢砂l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第265 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第71條“陽明病,脈遲……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同時眾多方后注提及啜熱粥養胃。養胃保胃和胃是“和”法的具體體現[9]。

1.2.2 和中理氣 從部位三焦而言,三焦功能為通行諸氣,肝脾胃任何一個所引起或合而為病均可引起中焦氣滯,主要病機都是氣機郁滯,治當理氣為先。就解剖而言,肝應屬于中焦。肝喜條達,暢通全身氣機津液,舒暢情志,肝氣郁結,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出現脅肋部脹滿疼痛,肝氣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中焦氣機阻滯而成痞滿,此即“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10];“氣有余便是火”,肝郁過久則化熱,傷及胃陰。脾胃虛弱,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中焦氣機壅滯,也會影響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進而又可橫逆傷脾胃[11]。疏肝和胃,行氣除滿,使“土得木而達”,是主要“和”法。甘愛萍教授[11]治療反流性胃炎,以補益脾胃為本,臨床多用茯苓、白術補脾胃之氣,合砂仁健運脾胃,用枳殼、枳實、瓜蔞等降胃氣;以疏肝為要,用香櫞、佛手、合歡花、玫瑰花等疏肝理氣,輕香不燥,氣行則血行。袁肇凱教授[12]以四逆散和四君子湯化裁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其中應用頻繁的理氣藥包括柴胡、烏藥等,又運用砂仁、厚樸化濕和中,黨參、白芍補虛。沈舒文教授[13]認為胃痛以“通補”為宜,臨床總結出溫胃行氣、消導行滯、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苦辛通泄、甘溫補中、滋陰潤降胃痛七法,和中理氣正確認識了肝脾五行的關系,是“和”法的成功實踐。

《傷寒論》318 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土郁木賊,氣機不暢,上干于肺則咳,凌于心則悸動不安,柴胡、枳實相伍,肝胃并調,升降互用,暢達氣機;柴胡、白芍相配,散斂互用,柔肝體和肝用,氣血同調;白芍與炙甘草相伍,制肝和脾,益陰緩急。另有338 條烏梅丸既治蛔厥,又治厥陰上熱下寒之久利、243 條吳茱萸湯治療胃陽不足,濁陰上逆,辨屬陽明寒嘔,肝胃不和證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深入剖析了肝郁致胃脘不和,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和中理氣是其辨證論治總則[14]。

1.3 調和

調和是指使對立雙方和諧,針對病勢、病性的治法。

1.3.1 和緩病勢 和緩病勢是針對不同病情的總治法。病勢兇猛的急危重癥,和緩病勢的具體治法應是根據邪氣的部位或者性質,直折其勢,直達病所,最快祛除邪氣,以免加重病情,減少正氣的損傷。病情和緩之后,緩緩圖之,以獲得長遠療效;病情緩和、病逝遷延難愈的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和緩病勢的治法應為抓住疾病本質,“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自《黃帝內經》起就已表達出對疾病傳變規律的認知,例如《素問·玉機真臟論》中言“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素問·至真要大論》“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渡褶r本草經·序錄》中更明確提出“病勢已過,病將難全”,抓住疾病病勢的時機,防止疾病傳變,纏綿難愈[15]。清代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指出“急治者,不可須臾緩也。乃外感喘脹,氣不能息之類。如直中陰寒,手足厥冷,小腹冷痛,而欲死者是也。如心中卒痛,手不可按,氣悶欲死者是也;緩治者,不可急而姑且緩也。如人病……或因久虛之人氣息奄奄,不能飲食者是”。和解病勢就是根據疾病的演變規律,抓住主要病機,對疾病進行分期論治。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和解病勢的關鍵在于順應機體本身正常的生理,祛邪扶正,“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當病勢與生理相反,張仲景常逆而治之,直折其勢。肺失肅降上逆為咳、喘,張仲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水逐飲,下氣平喘;用越婢加半夏湯宣肺清熱、降逆平喘。然此法并不是適用所有病證。胸中有寒成痞,氣上沖咽喉,病勢趨上,張仲景反而用瓜蒂散催吐,反而是順其勢[16],除此針對上下的病勢,針對寒凝靜脈、瘀血阻滯,仲景則宣通、活血,使停滯之勢,動而除之。例如麻黃細辛附子湯中細辛入少陰,引寒外出;桃仁承氣湯逐瘀瀉熱?!疤搫t補之,實則瀉之”“補其不足,損其有余”均為針對其病勢的治法。綜上和解病勢,不是拘泥于一法,根據病情,多法合用才是正確治法。

1.3.2 調和寒熱 自《黃帝內經》以陰陽為綱,論述寒熱當分屬于陰陽,《素問·熱論篇》述“熱為有余,寒為不足”?!鹅`樞經·論疾診尺》中又言“陰主寒,陽主熱”[17]。寒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病邪的寒熱之性,與自身體質的相互作用,決定“證”的性質。然而疾病往往并不是單純的或寒或熱,輕重程度也有所不同。調和寒熱最基本的治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然而臨床又應靈活變通,分清寒熱的輕重緩急,調整寒熱藥物的種類與數量,隨癥遣方用藥[18]。王晞星教授[19]獨創以“和”法辨治腫瘤疾病,臨床運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療效卓著。他認為半夏瀉心湯并非單純寒熱藥物調和病癥,而是黃芩黃連調心肺,半夏干姜調脾胃腎,根于陰陽調和寒熱。袁紅霞教授以調和寒熱,攻補兼施為主治療脾胃病,收效良多。常運用半夏瀉心湯,有升有降,調寒熱夾雜;黃連湯,清上溫下,補虛瀉實;薏苡附子敗醬散合生姜瀉心湯加減,寒熱并用,氣血同調;烏梅丸,有散有收,標本兼顧,各方雖各有側重,但均以調和寒熱立法[20]。姜良鐸教授[21]臨床重視辨別寒熱真假,重視舌診對病患體質寒熱的提示作用,處方靈活,針對寒熱多少,調整藥量。但對于上熱下寒、內熱外涼證他認為病機不在于寒熱,而在于“不通”,“通則不病,病則不通”,從通入手,以求其平,以調和寒熱為主。

張仲景調和寒熱的治法通過簡單的方子即可顯現?!秱摗返?9條,“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梔子厚樸湯僅有三味藥,梔子、厚樸、枳實,藥專力宏,清熱除煩、寬中消滿,其中梔子苦寒,瀉火除煩,厚樸苦溫,行氣除滿,枳實苦寒,破氣消積?!秱畞硖K集》對此方的分析為“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于胃。梔子以治煩,枳、樸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此方和解寒熱,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2 張仲景和法在胸痹治療中的體現

2.1 營衛不和,當和之

仲景認為胸痹的重要病機之一為“營衛不和”,衛強營弱。衛主氣,營主血,衛屬陽而營屬陰。營衛為氣血之用,氣血為營衛之體,亦即氣血沿脈絡運行周身而發揮營衛的作用,氣血調暢則臟腑安和。若營衛失調,衛氣虛弱則腠理空虛,不能固外,致寒邪內侵,痹遏胸陽,從而出現胸痹心痛。營氣不足則血亦虧,營血虧虛則脈絡失于充盈,血行滯澀,心失榮養。心陽痹阻氣機則胸痹疼痛。正如喻嘉言所云“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陽氣不用、陰氣上逆之候也”[22]。

宗以上病機,提出了用和法治療營衛不和之胸痹。營衛不和則調和營衛,減衛分之剽悍,復營分之羸弱。營氣濡養心陰、脈絡;衛氣溫煦心陽,防護外邪侵及經脈而為心臟等臟腑之藩籬;營衛合為宗氣而助心行血,與心所主之脈絡相互維系。調和營衛,以期恢復其正常生理功能。

《傷寒論》第64 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的心陽虛證?!豆沤襁x注》言“桂枝復甘草是辛從甘化,為陽中有因,故治胸中陽氣欲失”;第118 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心陽虛病重,伴煩躁,可加用龍骨、牡蠣鎮靜安神;第112 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伴痰飲阻中可以加用蜀漆祛痰;伴水飲攻沖,可以加用茯苓、葶藶子健脾利水;第117 條“燒針令其汗,針虛被寒,核起而赤者……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生化乏源,配伍生姜、大棗補中。另有今日常用配伍心氣不足加黨參、黃芪;血虛頭暈加當歸、龍眼肉;心悸怔忡加遠志、酸棗仁[23];劉志明教授[27]認為腎元匱乏是冠心病的病因,遂加用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

2.2 氣血不和,當和之

《金匱要略》曰“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胸痹主要病機為胸中陽氣不足,陰寒內盛而致。陽氣不足,氣血則虛。瘀血是因寒、因虛、因氣滯、痰阻等引起,雖仲景并未記載胸痹有瘀血病機,卻寓活血之法于溫陽通脈、豁痰寬胸之中[24]。唐容川對胸痹與氣血的關系云“其實非天病人也,乃人身氣血先有偏盛,故感天氣之偏盛而病遂作焉”。

宗氣虛血瘀病機,提出運用“和”法調和氣血治療胸痹?!堆C論·吐血》曰“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血為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氣結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魄則血走”。調和氣血,調暢氣機,恢復血液正常運行,改善機體癥狀。

《傷寒論》第77 條“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梔子瀉熱涼血除煩,香豆豉宣散邪氣,二者相配伍升降相宜,氣血并調。第107 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此法為小柴胡湯變方,在小柴胡湯和解表里的基礎上,加用龍骨牡蠣可補血生津,本方通利三焦、鎮靜安神。第165 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大柴胡湯解熱散結、推陳出新,可以理解為小柴胡湯、四逆湯、小承氣湯合方加減,臨床應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靈活運用。第161 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旋覆花、代赭石均為理氣之藥,《景岳全書》又有“人參之能補陰”的記載,以人參益氣養陰調補脾胃[25]。

2.3 陰陽不和,當和之

仲景繼承《黃帝內經》陰陽思想,用陰陽解釋外感與內傷疾病。將胸痹病機高度概括為“陽微陰弦”,陰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相互轉化,心陽閉阻,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調和陰陽,恢復陰陽正常協調與平衡,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言“陰陽均平,以充其形”,《道德經》亦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本于陽微陰弦病機,運用和法調和陰陽?!痘茨献印镎撚枴吩啤疤斓刂畾?,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陰陽相接,乃能成和”。陰陽協調即為和?!秱摗返?96 條“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理中丸可理解為甘草干姜湯加人參、白術,祛除胸中有寒,其中干姜為君可溫中驅寒,扶陽抑陰,人參為臣藥可益氣又可補陰,白術可燥濕健脾,加以甘草調和補脾胃,振奮陽氣,驅除寒邪。運用和法調和胃氣使“陰陽自和”正是仲景所推崇的。于《金匱要略》中也論述了人參湯(即理中湯)治療“心中痞”。第147 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表證誤治之后,邪入少陽,以和解散寒,生津斂陰。此方為小柴胡湯加減,因無“嘔”去除半夏、生姜。指導現代臨床,隨癥加減,心煩可加酸棗仁養心安神,黃連、黃芩清熱;偏于氣滯可加橘皮、枳實理氣[26];氣虛加黨參、黃芪。陰寒較重可加附子、生姜溫腎;寒凝重癥可用,烏頭、蜀椒、干姜溫陽驅寒[27];脾胃不和可加用石斛、黃精、玄參、砂仁等[28],“亢則害,承乃制”,“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3 討 論

《醫學心悟》有云“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胸痹,由于心氣血陰陽虧損伴或不伴有肝、脾、腎功能失調所致痰濁、瘀血、氣滯、寒凝雜合為病,雖總屬本虛標實,但由于病機復雜,涉及各臟,盛衰不同,或先實后虛,或先虛后實,臨床證候表現多虛實夾雜[29]。營衛失調,衛外不固,邪氣內侵,閉阻胸陽,張仲景運用“和”法調和營衛治療胸痹;氣血失和,胸中陽氣不足,脈中血行不暢,張仲景通過運用“和”法溫陽通脈,調和氣血治療胸痹;陽微陰弦,胸陽閉阻,陰邪上乘,張仲景運用“和”法調和陰陽治療胸痹。張仲景同病異治,抓住胸痹的主要病機,運用“和”法從營衛、氣血、陰陽多方面入手,使機體陰陽平和。

張仲景對胸痹論治的總結,可以看出胸痹的治療不能只是著眼于少陰一經或單獨一臟,要通過“司內揣外”思想,聯系其他臟腑或經絡,從不同的切入點論治,把握病機,調護整體,異病同治,“和”即是主要治法,又是基本大法,更是最終成效。

猜你喜歡
張仲景營衛中焦
基于“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探析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的辨治
以“營衛氣化”病機觀論治皮膚病
從“營衛傾移”角度探討痹證的中醫理論機制
懸壺濟世的張仲景
暢通中焦選對藥
李生財論治濕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經驗
“怪病不治治中焦”腎陰虧虛也會誘發喉痹、失眠
張仲景:經方善用姜
運用吳鞠通寒濕理論治療中焦寒濕證療效觀察
張仲景脾胃理論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