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2024-04-09 09:16冀林林崔芳陳玲王婕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基礎教育個性化互聯網

冀林林 崔芳 陳玲 王婕

【摘 要】“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項目契合《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精神,構建了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教育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有助于促進基礎教育規?;c個性化、公平與質量等教育難點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育公共服務;個性化;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2、03-048-03

建設教育強國,重點在基礎教育。2023年11月,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擴優提質行動》)發布,為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美好愿望,提出了八大行動,以切實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以下簡稱“在線開放輔導”),作為北京市學校教育公共服務的補充供給,自2016年11月開始至今已實施7年,從開始的面向北京市遠郊區學生,到現在拓展為面向全市34萬余名初中生,以“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F在在線開放輔導平臺(圖1)匯聚1.49萬余名全市優秀中學教師,并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開展輔導答疑,提供語文、數學、英語等九個學科的在線輔導服務,輔導時間遵從“雙減”要求,在校歷規定周一到周五的18:00—21:00(原則上不含節假日和寒暑假)之間,為初中學生提供了精準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在線教育服務,這是落實《擴優提質行動》的生動實踐,也為各地開展《擴優提質行動》提供了一個樣本范例。本文以在線開放輔導平臺運行情況為例,分析其落實《擴優提質行動》的幾點實踐思考。

優質資源共享,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貫穿《擴優提質行動》中的指導思想,這也正是在線開放輔導項目實施的宗旨和初衷所在。

在線開放輔導以教師資源在線流轉方式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學生平等提供優秀教師資源,促進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該項目通過互聯網搭建智能教育公共服務系統,“萃取”教師的教學特長,以智能技術調配資源流轉,讓遠郊區學生通過在線開放輔導平臺,擁有平等接觸市區教學名師的機會,獲取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增強了獲得感。

來自房山區石窩中學的孫煒麗同學便是其中享受在線開放輔導教育均衡政策的代表。因其父母養蜂工作的需要,孫煒麗的家安在了山上,方圓幾千米內只有她們一家住在這里。上初中以來,功課日漸繁重,她從2019年開始通過在線開放輔導平臺尋求線上老師的幫助,“自己不會的問題,或者某個知識點沒有學好,都可以通過在線輔導答疑平臺連線來自各區的優秀老師,平臺上的老師特別耐心地給你講解”?!盎ヂ摼W+”賦能的在線開放輔導平臺,搭起了邊遠地區學生和優質教育資源之間的橋梁,提供了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全新解決方案。這就是在線開放輔導的價值所在,它解決了眾多“孫煒麗”類似的學習難題,打破時空界限,使那些在遠郊區的學生依然均等享受優質教育服務。

該平臺上的數百萬次的輔導數據證明,在線開放輔導平臺在“健全優質教育均衡推進機制”“探索在市(地)域內更大范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路徑,有效縮小縣區間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差距”等方面發揮了有效作用。

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成為學校公共教育服務的有效補充

傳統班級集體教學形態更偏重對學生共性、一般性需求的滿足,對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缺乏持續有效的支持,特別是“雙減”后如何進行供給創新,滿足學生對個性化輔導的需求等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稊U優提質行動》指出,“拓展應用功能,加大在智慧課堂、雙師課堂、智慧作業、線上答疑、網絡教研、個性化學習和過程性評價等方面融合應用”。在線開放輔導作為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拓展了“雙師課堂、線上答疑、個性化學習和過程性評價”等應用功能,尤其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注重解決學生個性化學習問題,突破了傳統課堂集體教學面向共性需求的群體供給形態。其面向學生課外個體需求提供基于網絡的多種形態的供給服務,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自由選擇合適的師資資源,有效彌補了班級授課制中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和支持不足的問題。

來自海淀實驗中學的朱紫萱同學便是個性化學習的典型代表。朱紫萱表示,“線上老師在作文方面給予我很大的幫助,逐字逐句幫助我修改作文,讓我的寫作思路打開了?!敝熳陷娴募议L也說,“對于在線開放輔導平臺非常感謝,尤其是中考后期,平臺上的老師幫助孩子取得了三年來最好的成績?!边€有平谷區第四中學的徐燃同學對現代詩歌很感興趣,通過開放輔導與線上老師分享交流自己的原創詩,提升了自己現代詩歌的寫作能力。

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是在線開放輔導項目的顯著特征,也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在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化戰略行動下的發展趨勢。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滿足,讓政府主導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全面,更有質量,讓每個孩子各得其所地發展,從而實現真正的優質均衡發展。

豐富教育資源供給,助力學生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培養

《擴優提質行動》指出,“加強科學與文化素質培養”。在線開放輔導平臺積極進行了素質教育的探索,為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保駕護航。有眾多有教學優勢特長的教師通過開放輔導互動課堂模塊開展探究實踐活動,不斷開發精品課程,豐富學生課外學習資源。

例如,以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化學教師韓建豐為代表的骨干教師多次在平臺上開設了科技文化普及類的互動課堂。他開設的“天宮探秘”,對我國空間站內的科技知識進行科普,引領同學們感受祖國科技發展魅力,切實感悟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再如,石景山區高井中學歷史學科骨干教師吳悅開設了“古城滄桑話北京”專題課程,帶領同學們尋北京歷史文脈、北京非遺傳統,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方式讓學生從不同方面認識北京歷史文化的豐富和多元、北京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面對科技與文化氛圍濃厚的素質教育智慧課堂,學生的喜歡之情也躍然紙上。來自于大興區垡上中學八年級學生高梓翔是在線開放輔導的資深用戶。探索奇妙的地理現象是他的小愛好,所以他經常參與地理學科的互動課堂。他表示,“在開放輔導的地理科普課程中,老師經常會帶領我們一起探究一些神奇的地理現象,比如軍事、航天、建筑方面的地理奇觀與特殊應用,整個學習過程自主性強,老師帶領著一步步思考,攻克‘疑難問題,成就感強,課堂內,不光可以和老師互動,我也可以與其他同學互相交流觀點,討論問題,十分有趣?!?/p>

通過創建與學校線下課堂互補的線上課堂,在線開放輔導創設的互動課堂,立足新課標,通過大任務來承載大觀念,以主題、活動、項目等,直面現實中真實事件的探究,跳出簡單的知識、技能習得,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拓展學生的視野、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助力學生素質與創新能力提升。

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為區校教研活動賦能

《擴優提質行動》指出,“拓展應用功能,加大網絡教研等方面融合應用?!睂τ诰W絡教研與師生信息素養,乃至全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在開放輔導平臺所構建的教育服務生態已試行多年。

在線開放輔導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反哺教師的線下課堂,助力教師專業成長。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豐臺學校的數學骨干教師周小麗從2021年12月開始持續參與線上輔導答疑。截至目前,周小麗已經在平臺累計輔導了400多名學生,累計在線時長100多個小時。這些輔導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參與輔導不但不會影響線下教學的質量,反而起到了與線下教學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作用?!巴ㄟ^在線輔導答疑,一方面我會更直接感受到學生思維障礙點,幫助學生分析錯因和給出針對性學習建議,讓學生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我能看到不同區校學生提問的一些典型問題,我會收集下來反饋到班級中,了解自己班里的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促使我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這對我的線下課堂教學也會更有益?!?/p>

在線開放輔導生成的寶貴數據,反哺區校教研走向精準、走向智慧,構建線上線下教育新生態。線上學生求助、答疑的輔導數據本質上是刻畫學生線下集體學習存在的困惑和問題。在線開放輔導平臺采集和匯聚學生全學習過程數據,從學業水平基礎、知識、能力到學科素養等維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診斷、分析和建模,這些數據信息實時開放共享、反哺給各區域、學校的線下課堂教師,幫助各地各校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共贏的教育新生態。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立足學生在開放輔導平臺的實際學習問題,開展了“基于開放輔導平臺大數據分析的精準教學研究”“精準教研案例研究”等多項課例研究。研修員洪麗表示,“目前有11所學校、38位學科組長帶領學科教師加入課題研究,有效推動了區域教研工作?!?/p>

在線開放輔導直面學生真實問題,促進教師進行基于問題驅動的優質微課等教育資源的研發、開放與共享,從而為區校教研賦能。延慶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在線開放輔導項目負責人田淑華組織本區英語、數學學科教研員基于本區學生在在線開放輔導平臺上的高頻學習知識點和問題,開展了高頻知識點微課資源制作活動,這些微課資源有效應用于線下課堂。延慶區英語教研員閆志香表示,“平臺通過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高頻學習知識點對于我們區域教研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透過這些高頻知識點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教研中的關鍵問題?!?/p>

面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及學生和家長的新期待,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導下,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在線開放輔導項目將不斷完善自我、有為善為,對人工智能測評和診斷技術進一步優化,逐步實現在學生接受輔導后布置個性化練習、給出診斷、推薦資源;探索前沿AI大模型,進一步提升輔導智能化水平,減輕教師輔導負擔,不斷關注“差異性”,提升“針對性”,做到“超量供給、智慧選用”。為建立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美好愿望積極助力。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

編? ?輯:馮安華

猜你喜歡
基礎教育個性化互聯網
堅持個性化的寫作
新聞的個性化寫作
上汽大通:C2B個性化定制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