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實踐與發展策略研究

2024-04-09 11:37李曉晗
河北科技圖苑 2024年1期

摘要:公益文化講座被視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升公共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文章分析了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闡述了天津圖書館“海津講壇”的各項實踐舉措,針對不足提出了優化建議,以期鞏固講座成果,促進講座不斷發展。

關鍵詞:天津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海津講壇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4.0010

2018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免費向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服務?!保?]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文化服務機構,不僅是獲取書籍和信息的場所,更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傳承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在公益文化普及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益文化講座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思想交流、教育拓展的有效方式,將知識傳播的范圍擴展至多領域,釋放知識多元化的魅力,不僅豐富了公眾的文化生活,也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化、均等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現已成為公共圖書館重點工作之一。

1 我國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的實踐及意義

1.1 公益文化講座的學術根基

公益文化講座的理論依據涉及了社會學、傳播學、教育學等多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公益講座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平臺,更是一種社會實踐,有力地促進了不同群體間的交流,進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公益文化講座作為一個有效的信息傳播載體,能夠迅速、廣泛地傳播知識,確保其及時性與覆蓋面。從教育學方面解讀,公益文化講座補充并拓展了傳統的教育途徑,為公眾提供了更為靈活和多樣的學習機會。

1.2 公益文化講座的實踐經驗回顧

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多種模式,各具特色并服務于不同的受眾群體。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講座,自2011年創辦以來,每年都與上海書展主場活動同步開展,為讀者提供約二十場講座。2023年,邀請了近40位海內外著名作家、藝術家,吸引近5 000位讀者到現場聆聽,線上觀看量近45萬人次。該模式給與了文學愛好者和青年學生一個深度互動平臺,也為全國公益文化講座的持續創新樹立了標桿。

廣州圖書館“羊城學堂”采用了多元化的傳播途徑,除了現場講座,還結合了圖書、微信公眾號、網絡音頻和線上點播等渠道,并與展覽、沙龍活動深度融合,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服務體系。以2023年3月講座為例,“羊城學堂”依托于本館的“沙碩遺珍——沙特阿拉伯文化”展覽,精心策劃了《我所知道的阿拉伯世界——從阿拉伯女作家說起》。此種模式為讀者提供了知識與視覺的綜合體驗,深化了對文化主題的理解與鑒賞,深受青少年讀者歡迎。陜西省圖書館舉辦“陜圖存真”——《石刻藝術與傳拓技術》互動講座,近百名讀者參與并動手體驗傳拓過程,沉浸式感受中國傳統技藝的精湛。該講座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為各年齡段讀者提供與非遺文化零距離接觸的機會。這種體驗性的互動方式為圖書館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途徑,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文化保存與傳承中的功能與作用。

1.3 開展公益文化講座的積極意義

公益文化講座已經成為促進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對于整個社會的文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首先,公益文化講座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平等、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有效地彌補了傳統閱讀的局限性,使得不同年齡層、各種文化背景的公眾都能夠受益;其次,講座內容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既促進了專業知識的普及,又鼓勵了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公益文化講座對社會價值觀的正向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助力社會文化的正向發展,倡導知識共享與文化互鑒的風尚。

2 天津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海津講壇”的實踐舉措

自2002年3月24日起,天津圖書館以紀念“天津建衛600周年”為契機,策劃并實施了“雙休日走進圖書館”系列文化講座。2006年升級為“天津歷史文化行”系列講座,2010年正式更名為“海津講壇”,形成了“天津記憶”“戲曲曲藝”“攝影天地”“國學經典”等多個主題系列,舉辦頻率由最初的每月兩場逐步增加至每月四場,最終實現周周有講座,贏得讀者廣泛贊譽。截至2023年9月,已成功舉辦522期講座,受益讀者高達20余萬人次。

二十一年的不懈努力,“海津講壇”積跬步至千里,在持續的積累和創新中,逐漸成為全國知名講座品牌。我國著名專家、學者、藝術家,如李博祥、劉心武、肖復興、徐嘉瑩、王佩元等都曾登上“海津講壇”的講臺,以理性而精湛的闡述解析,獨特而深入的見解感悟,兼顧知識性、指導性和趣味性,讓廣大市民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領略和感受文化精髓?,F將“海津講壇”的實踐舉措及成就特色總結如下:

2.1 與時俱進,獨具匠心

天津圖書館通過講座形式為廣大民眾傳播優秀文化、傳遞文明精神、傳承道德理念。在此過程中,為了保持其信息的時效性和前沿性,突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精選緊貼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的講座主題,例如,選取當前科技進步、政策導向、地域發展規劃等熱門話題,內容兼具前瞻性和實用性,既滿足時代要求又回應公眾期望。

此類講座主題不僅廣泛涵蓋黨建專題系列,如“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仰望不朽的精神豐碑”,同時還包括了聚焦時事熱點,解讀政情民意的講座,如“中國政府信息公開的新進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世界經驗與中國的探索”“讀書是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習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之全民閱讀”“當前國際形勢與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此外,講座也深入探討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相關問題,如“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雄安新區國家戰略”“京津冀城市群歷史文化漫談”“津冀的文化同源與共生——以廊坊得勝口馬氏家族的文學活動為例”“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題目。這些講座內容深度貼合了當前政治走向和社會發展趨勢,具有鮮明的專業性、針對性和指導性,體現出獨特的學術價值和顯著的社會價值。這使得“海津講壇”在新時代的進程中嶄露頭角,成為了一個傳遞黨的聲音的重要平臺。

2.2 運用多種形式,重注互動交流

為了突破傳統講座模式并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海津講壇”定期開展讀者滿意度調研,以調研結果作為依據,對講座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持續優化和更新。這一過程以吸納讀者反饋為導向,竭力提供符合聽眾關注點與興趣點的講座內容與形式。例如,“戲曲曲藝”“攝影天地”“醫學科普”等系列講座,其主題的選取均源于讀者基于個人興趣與需求的自主性選擇,從而確保講座內容與聽眾期望值高度契合。這種以受眾為主導的模式,強調了受眾在信息交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有力地提升了講座的吸引力和信息傳遞效果的優化,確保了講座的實踐性和感染力。其中,“戲曲曲藝”講座系列接納度頗高,且為民眾帶來了顯著的學習收益。它由藝術家風采、戲曲理論知識、戲曲流派三個部分組成,通過邀請戲曲愛好者與名家共同演繹,講座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播平臺擴展為情感、夢想與經驗的交流的舞臺。其中精彩選題包括“梨園老生帶您走進京劇表演中的三大特點”“尚派的風格流派和傳承發展”“紀念新鳳霞,用戲曲音樂跨界唱法傳承評劇新派藝術”“京劇的初期形成與梨園軼事”“梅派的男旦藝術”“我與鮮派的不解情緣”等。攝影類講座以圖像為主導語言,實現理論探討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采用互動性強的“你問我答”模式,引導聽眾深入理解攝影藝術的內涵與技巧,從而提升聽眾的藝術審美和實踐能力,主要題目包括“紀實攝影與畫意攝影”“街頭抓拍的形式美”“旅行攝影的秘籍”“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數碼相機的合理選擇”“攝影后期漫談”等。醫學科普類講座則以科學性、實用性和互動性為主導,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和插圖,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信息,從而提升了讀者的健康意識和保健技能,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果,備受廣大老年讀者的歡迎。主要題目有“首位指導天津人飲食科學的名中醫陸觀豹”“為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天津中醫藥文化”“話說臨門朱水”“脊椎健康從習慣開始”等。

2.3 借力社會資源,豐富陣地講座內涵

公益文化講座覆蓋眾多學科領域,充分挖掘和整合社會資源,靈活運用多元化的資源組織和服務模式,有助于公共圖書館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公益文化講座。

在“海津講壇”的實施過程中,天津圖書館充分發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核心作用,擔任起社會各界聯絡與協調的重要角色,積極構建與社會各界的合作網絡,著力實現服務資源的多樣性,不斷優化服務內容。通過深入而廣泛的社會合作,天津圖書館成功將“海津講壇”講座的內容、形式、宣傳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全面拓展和豐富,為公眾打造了一個深度學習、互動交流的開放平臺,有力推動了公共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和提升。2010—2023年“海津講壇”社會合作舉辦講座場次統計如表1所示。

2.4 服務延展,推動講座下基層

公共圖書館之間通過建立資源共享聯盟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合理配置的優勢,使得各區域讀者同享優質講座資源,更為基層公共圖書館全面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提供了支持。

自2015年起,天津圖書館聯合本市各區圖書館開展“海津講壇”下基層活動,截至2022年,該活動已成功舉辦135場下基層講座,現場受益近2萬人次。具體信息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發現“海津講壇”下基層的多元化在地理覆蓋、講座嘉賓選擇和主題設定等方面得以體現。首先,就服務范圍而言,講座涵蓋了天津市多個區級圖書館以及特定的公共機構,例如“海津講壇”走進天津監獄和天津市公安局,顯示了其廣泛的地域覆蓋性和服務滲透力,使得公眾在空間上可以更便利地參與講座活動;其次,主講嘉賓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專業性和權威性等要素,師資均為大學教授、社會科學研究員、著名表演藝術家以及醫學專家等。這些嘉賓的資歷和聲望為保證講座內容的質量以及提高公眾對講座的信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此外,講座主題設定的廣泛性且多樣性,覆蓋了從地域文化、表演藝術、政治教育、健康養生到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主題設計不僅滿足了不同公眾的愛好和需求,而且進一步提升了“海津講壇”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2015—2022年“海津講壇”下基層活動舉例如表2所示。

2.5 墨香留痕,出版《海津講壇薈萃》

為了留存及展示“海津講壇”多年來積累的寶貴文化財富,天津圖書館對“海津講壇”的優秀講座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和編目。從2015年到202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成功出版《海津講壇薈萃》共四輯,這是一套經過主題性分類的文獻資源,以圖書的形式展現出豐富而深入的知識結構和獨特的文化視角。該書共涵蓋了12個主題系列和76個篇章,內容深邃細膩,領域涵蓋廣泛,主要涉及城市變遷、鄉土人情、文化名人、戲曲曲藝等多個領域,旨在深度挖掘、整合和傳播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于文化本身來說可謂是在講座中記錄,在記錄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揚。

《海津講壇薈萃》的出版及其后續的版本迭代,是天津圖書館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度參與和主動貢獻,它體現了天津圖書館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堅定決心和專業承諾。這不僅將天津的豐富文化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和傳承,而且也為全國其他公共圖書館提供了參考,有助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與優質發展,提升公益文化講座品質?!逗=蛑v壇薈萃》(第一輯——第四輯)主要內容見表3。

多年來,天津圖書館“海津講壇”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顯著增強了公眾的文化素養和學術認知。同時,該講座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總結了一些值得推廣的經驗:一是注重溝通、精準服務。天津圖書館始終與公眾保持緊密溝通,了解其關心的焦點和需求,確保講座主題既有學術價值,又能夠真正服務于公眾。例如,在2021年春節期間,很多讀者來電建議錄制與春節相關的講座主題。天津圖書館第一時間聯系民俗專家,推出5場關于春節的習俗、飲食、詩詞等方面的講座,及時滿足公眾的求知愿望;二是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昂=蛑v壇”下基層為保證講座內容與各合作單位需求相匹配,定期與區級圖書館及其他合作機構召開座談會,廣泛征集意見和優化講座的想法,對陳舊的題目或內容進行重塑,確保每場講座都能達到預期效果;三是資料歸檔,長久珍藏。為確保知識的連續性與完整性,講座實時攝錄,并經由專業人員進行后期制作,最終上報國家圖書館存檔,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且系統的知識信息。

3 公共圖書館開展公益文化講座的發展策略

天津圖書館“海津講壇”在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知識和文化服務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雖然“海津講壇”在講座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但內容的選擇與形式的運用上還有較大局限;第二,沒有建立一套系統的講座規范制度,容易在實施環節出現偏差;第三,沒有建立講座評估機制,缺少對講座質量的及時評價。此外,盡管有大量的講座資源,但分布不均衡,沒有深挖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谝陨喜蛔?,筆者提出以下發展策略,以期為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的發展提供參考。

3.1 強化創新理念,構建多元化講座模式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國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立新功?!保?]在當今社會精神文明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面臨著不斷創新的迫切需求。作為講座的策劃者和執行者,應勇于打破傳統格局,引領團隊開展創新探索,以滿足社會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以“海津講壇”為例,在攝影系列講座的策劃與實施中,運用展教結合的方式,通過動態和靜態、立體和平面的雙重展示,創造出互補效應,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文化功能,從而加強講座的體驗感和參與度;紅色專題是與天津圖書館經典誦讀志愿服務團隊協同合作,通過聲音的力量和情感的傳遞,更生動、更直觀地展現祖國的日新月異,激發參與者對紅色歷史和時代變遷的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鳴,以構建共讀、共享、共贏的講座模式。

在探索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的創新與多元化發展過程中,既要看到講座模式的自我演變和其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力,也需注重公共圖書館在履行社會使命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創新理念是推動講座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則是講座在持續優化和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未來更要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使公益文化講座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展現出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進一步滿足公眾對知識探索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3.2 建立專業團隊,完善工作機制

隨著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講座工作的快速發展,構建一支高學歷、素質佳、效率高的專業團隊對于確保講座工作的有序運行和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借鑒上海市閔行區圖書館的經驗,一是建立人才保障機制,對人才的培養和挖掘予以足夠重視,定期開展內部培訓,通過專業教育培訓、參觀學習、崗位交流等途徑,加強講座團隊的專業知識儲備與工作思維拓展,并將新思想和時代元素融入到講座中;二是完善工作機制,確保公益講座的組織和實施過程達到規范高效。負責講座的部門或專設崗位應編制本崗規范制度,內容涵蓋嘉賓聯系、主題策劃、內容審查、意識形態審核、海報印刷、票務發放、現場布局、現場錄制、后期制作、讀者調研等細則,并在長期的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持續修訂和完善崗位工作規范,為講座工作的持續開展提供強大的動力保障。

3.3 以文化扶貧為依托,均衡講座資源

公共圖書館具有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作用。同時,公共圖書館屬于文化服務部門,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要對貧困地區人民實施相應的“文化扶貧”,以保障其對圖書館相應的使用權,進一步縮小弱勢群體文化信息以及城鄉信息獲取之間的差距[3]。

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的品牌和數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導向、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公益文化講座在城市區域的聚集現象突出,鄉村地區則相對匱乏。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與文化扶貧對口單位深度合作,優化講座資源配置,確保更多的人能夠受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圖書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圖書館、豐寧滿族自治縣圖書館、承德縣圖書館、圍場縣圖書館是天津圖書館文化扶貧單位,講座資源嚴重不足,需要其他公共圖書館的支持。建議天津圖書館“海津講壇”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根據當地歷史、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以及群眾需求靈活安排講座內容,使講座的教育價值惠及當地群眾,努力實現文化資源的均衡配置。

3.4 構建評估體系,確保講座效果

為了確保公益文化講座的可持續性和深遠影響力,建構一套科學、系統的評估體系至關重要。該體系需全面考察講座的策劃、實施與反饋等各環節,以提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評價依據。在策劃階段,主題的創意性和應用性,講師的專業素養和表達技巧,構成了評估講座質量的基礎性指標。在實施階段,筆者建議特別關注講座的覆蓋范圍和受眾群體的廣泛性以及如何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這些均是衡量講座實效的關鍵指標。在反饋環節,需及時收集并深度解析聽眾的反饋,包括對講座內容、講師表現、活動形式等各方面的滿意度,同時挖掘聽眾對未來講座的需求與期待,為講座的持續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這種評估體系不僅有助于公益文化講座逐步優化和完善,而且對評估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后,可以進一步構建公益文化講座知識庫,作為日后講座策劃的數據支持和重要參考。這樣的評估系統將有力地推動講座質量的持續提升,從而實現其長期穩定與健康發展。

4 結語

近年來,社會對公益文化講座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需要公共圖書館公益文化講座不斷創新形式、突出特色,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均衡講座資源,構建評估體系,逐步建成有利于傳播優秀閱讀文化、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全民閱讀講臺,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涵養地方文化、集結閱讀推廣力量、服務多元化閱讀需求的文化功能。

參考文獻

[1] 解愛林.高效運作公益講座,打造城市文化高地——以“墨跡古城大講堂”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43(3):130—132.

[2] 央廣網. 習近平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EB/OL].[2023-05-20].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

0909/t20190909_524769995.shtml.

[3] 王丹.公共圖書館助力文化扶貧的思考——以天津圖書館為例[J].河北科技圖苑,2021,34(1):3-6,18.

[4] 尹潤豐.公共圖書館公開課直播活動探索——以天津圖書館(天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S1):74—77.

作者簡介:李曉晗,女,天津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30928 責任編輯:孫 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