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非遺里的中國》看非遺保護傳承的歷史與現狀

2024-04-10 07:16劉申申
劇影月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名錄普查民俗

劉申申

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精彩呈現了眾多非遺的傳承傳播與流變發展過程,電視機前的觀眾通過欣賞充滿非遺元素的秀演和沉浸體驗等方式了解非遺,對非遺保護傳承中的創新成果、蘊含的文化底蘊、彰顯的哲學智慧、洋溢的藝術之美有了真切感知。筆者賞析《非遺里的中國》的同時,追溯了我國非遺保護傳承的悠久歷史,并對當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歷史與現狀

(一)中國古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官方機構的保護傳承

早在西周時期,官方就設置了專門機構負責“采風”,以采詩、收集歌謠的方式觀一地一時施政得失之風、民俗民謠之風?!对娊洝贰帮L”中的《國風》,“雅”中的《小雅》便是對周王朝的樂師到民間采風得來的民謠的重點記載?!锻躏L·揚之水》反映的是征戰在外的士兵對返鄉的渴望;《魏風》里的《碩鼠》《伐檀》反映的是群眾對高高在上壓迫自己的奴隸主的強烈不滿??陀^而言,官方采風既是對民間文學的收集和總結,也是保護民間文學的有力舉措。秦漢王朝時期也設立了樂府機構,負責收集民間歌謠俗諺、熟稔地方政情、風俗。北宋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更是幾乎將漢魏六朝至隋唐時期的民歌謠諺一網打盡。此外,中國古代歷來有盛世修史、編纂大型類書、志書的傳統,如宋朝官修《太平御覽》對禮儀、民俗、音樂、手工技藝、工藝美術等載述甚詳。明朝官修的《永樂大典》作為鴻篇巨制的綜合性類書、清朝編纂的《四庫全書》作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對一定時間段內的地方民俗、禮儀、藝術、文學、手工業等方面資料的收集保護著墨甚多。這些官方機構的“規定動作”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作用。

2.個人團體的保護傳承

在這里,以古代文人士族的貢獻最多,甚至其作為文人士大夫,本身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者、傳播者,其中以民俗和民間文學為多。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著述中不乏共工觸不周之山、宋人拔苗助長、邯鄲學步、刻舟求劍、削足適履等寓言、神話、謠諺?!渡胶=洝防锎罅可裨?、民俗、地理相關的記載在后來被“層累地”細化加工成刑天、夸父、神荼、郁壘、女媧、西王母等相關神話傳說,并為志怪小說、《鏡花緣》等小說提供了創作素材。屈原的《楚辭·天問》對天地、自然、人世、歷史等現象的發問,提及的神話傳說、先賢經歷的敘述都為后來者的創作提供了鏡鑒和素材?!冻o·九歌》則是民間祭祀樂舞歌詞的改編,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楚地的祭祀禮儀與民俗、音樂。另外,唐傳奇中李朝威撰寫的《柳毅傳》所引申出來的柳毅傳書傳說可算我國歷史上流傳最久的民間傳說之一;明朝許仲琳撰寫的《封神演義》、施耐庵撰寫的《西游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宗教神話譜系和民俗節慶傳統。

3.民間社會的保護傳承

此方面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民間社會對曲藝音樂、手工技藝、工藝美術等相關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有“百戲之祖”美譽的昆曲,吟唱源頭可追溯至百姓之家、鄉間草臺;如天津的泥人張彩塑和無錫惠山泥人則以精湛的工藝美術技巧與美好生活寓意廣受群眾喜愛推崇而得以生存至今。在這里,民間社會為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改良提供素材土壤,另外也通過消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生存提供動力。

(二)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成果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在“民主”與“科學”大旗引領下的中國文化界在廣泛引進西學、“漸沐西風”的基礎上也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特別是民間文學和民俗風情的整理研究。1918年,北京大學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征集歌謠,并逐漸將征集范圍擴展到神話傳說、方言民俗等方面,并于1920年成立了征集及研究國內民風民俗的北大歌謠研究會,對民俗節慶、民間文學、民間口傳等類非遺保護工作助力甚多。繼北京大學開展歌謠收集活動后,全國范圍內的民俗運動逐步展開,對整理國故、保護非遺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相關民俗刊物的出版、民俗及民間文學人才的培養、民俗調查的開展均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了強大動力。

(三)當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學、哲學、邏輯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均有密切的聯系。世界各國都比較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并逐步細化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建設,有助于互補融合的學科體系的建立。我國一批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既包含系統性研究,也涉及個案的深刻剖析。田青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狀態》一文中總結了中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歷史經驗,指出存在的諸多問題,也給予未來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客觀真實地點明中國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中的挑戰和問題——“如何適應現代社會”。不僅如此,田青拓寬視野,將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與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進行對比,探究差異形成的原因,提出并闡釋了“文化自覺”概念。他還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獲得相關法律的支持,突出制度保護的重要地位。吳文科《以人為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性原則》一文主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個人、群體、社會等關系入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之處——其始終圍繞“人”或“人群”,對“以人為本”的地位與作用做了重要闡釋。吳文科提出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應集中精力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繼承與發展”“自我和他人”等幾對關系。此外,宋本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手工藝:以北京雕漆為例》、劉魁立《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等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為前提,我國政府建立起各級非遺名錄體系并對之實施分類保護;通過認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確定非遺傳承制度;在符合條件的地方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工作重心;對傳統手工技藝等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生產性保護舉措,建立并做大做強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與此同時,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博場館的聯系日益緊密,博物館不僅可以利用空間場地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示、展演活動,同時開展非遺檔案保護、非遺項目研究、非遺合作交流、非遺傳承傳播等各類任務??傮w來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不僅拓寬了研究領域和范疇,同時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傳承。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

(一)制定完善法律政策,健全保護傳承體制機制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明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方針、目標、原則,并提出圍繞非遺名錄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工作機制與制度。同年12月,國家還從開展非遺普查、制定非遺保護規劃、搶救珍貴非遺、建立非遺名錄體系、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五個方面對推進非遺保護提出要求。2006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對非遺名錄項目的保護方式、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細化要求,厘清了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職責。2008年6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非遺傳承人的界定原則、資質、義務等做了明確界定。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施行。這是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門性法規。它指出我國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有責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總則中規定了適用對象和范圍、非遺保護的總體原則與措施,進一步明確了非遺調查的主要責任單位為文化主管部門,通過以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形式將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該法清晰界定了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條件及傳承人應盡義務,厘清了相關單位在非遺傳承與傳播過程中的具體責任。

(二)組織實施遺產普查,摸清摸透非遺家底存量。

保護非遺的前提和基礎應當是組織實施遺產普查,摸清現存非遺的“家底”。有鑒于此,文化部于2005年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指引下印發《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該項普查自2005年6月始至2008年年底,作為我國政府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它是掌握全國以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蘊藏狀況的重要手段,對于建立健全我國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該輪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過程中,加強了對普查員的業務培訓,培養了一批勝任田野調查和保護工作的專業人才;在普查中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嚴格遵守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偠灾?,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果。經過普查,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基本形成。在該輪普查中,由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量身定制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可操作性與專業指導性較強,對于非遺的保護傳承、非遺精準普查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

2005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與審批工作正式啟動。該項工作對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立,逐步帶動省、市、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有利于搶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目前,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已經建立。國務院批準公布國家級非遺名錄;而省、市、縣級非遺名錄由同級政府批準公布,并報上一級政府備案。

(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承

文化機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非遺保護實踐的緊密結合,開展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鑒定、辨別真偽等工作。對于已經被確認為文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體,參照文物保護的標準與規范,加大保護力度。如今,越來越多的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都設立了專題非遺展覽場館,有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存和傳承傳播。

(五)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

我國各級政府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撥付項目扶持資金,給予傳承人榮譽表彰,開展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傳統文化生態研究等方式,積極構建非遺保護與傳承機制。同時,將非遺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拉近青少年學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的過程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社教產品惠及廣大師生,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作者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

猜你喜歡
名錄普查民俗
冬季民俗節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蟲發生
2022.3上榜派出所名錄
胡春華強調:確保脫貧攻堅普查取得圓滿成功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同賀名錄
作者名錄
生產商名錄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