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愛沙尼亞音樂教育歷史發展

2024-04-10 08:33沈童
劇影月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塔林愛沙尼亞民族音樂

沈童

愛沙尼亞位于歐洲東北部,西面和北面臨波羅的海,面積4.5萬多平方公里,是波羅的海沿岸最小的國家。愛沙尼亞曾受俄羅斯帝國統治長達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愛沙尼亞第一次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1940年,蘇聯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建立了共產黨政府,同年7月成立了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Esto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同年8月1日,愛沙尼亞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脫離蘇聯,宣布恢復獨立。

一、1991年之前的愛沙尼亞音樂教育

1874年,隨著愛沙尼亞第一份國家課程大綱的頒布,音樂課成為普通綜合學校的必修科目。19世紀末,普通綜合學校中的所有教師同時也是音樂教師,以及農村地區文化生活的積極領導者,負責指揮合唱團和管弦樂隊。

1919年,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EAMT)在其首都塔林創建,這所學校最初被命名為塔林高等音樂學校。愛沙尼亞的音樂教育迎來新的發展:首先是培養出大量優秀人才,如著名鋼琴家卡勒·蘭達盧,指揮家埃里·克拉斯和托努·卡爾尤斯特等。在此之前,大多數音樂人才都是在蘇聯圣彼得堡、德國德勒思登、柏林等地的音樂學院接受教育。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是世界最先進的音樂學院之一。它擁有國際一流的教學設備,以及可同時容納200人的音樂廳,藏書30500多冊、錄音資料14000多本的多功能圖書館。自1923年開始,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的音樂教師培訓時間為5年,獲得的學歷相當于當今的碩士水平。選擇音樂教師培訓的學生將接受非常廣泛的教育包括合唱指揮、聲樂訓練、鋼琴、古箏、節奏樂器——打擊樂、吉他、貝斯、音樂史、視唱練耳、和聲等,以及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活動學習法等。

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愛沙尼亞作曲家、教育家、指揮家里霍·帕茨(1899-1977)開發了愛沙尼亞本土的音樂教育體系。里霍·帕茨曾就讀于塔林音樂學院,先后于1926年和1927年從作曲與鋼琴專業畢業。他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先后訪問了多個國家:德國、奧地利、意大利、芬蘭、蘇聯、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通過這些旅行,他了解到當前各國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教學法。在蘇聯,他了解到從幼兒園到義務教育結束,已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音樂教育體系。在德國,他研究了唱名法、音樂聽力技巧的發展以及如何在學校課堂上使用樂器。在芬蘭,他學習了維爾霍·西烏科寧發展起來的歌唱分析綜合法。里霍·帕茨分析并歸納了這些外國音樂教育實踐的基本思想和組成部分,創造了適合愛沙尼亞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的音樂教學法,如使用即興創作作為激活音樂思維的手段;通過分層教學培養聲樂技能和歌唱能力;通過演奏樂器發展認知能力等。他將維爾霍·西烏科寧、佐爾坦·柯達伊和卡爾·奧爾夫的音樂理念與愛沙尼亞傳統合唱、聯唱以及樂器演奏等相結合,奠定了當代愛沙尼亞音樂教育的基礎。他的手冊《普通綜合學校的音樂教育》于1962年出版,這本手冊被視為愛沙尼亞音樂教師教育的里程碑,為國家音樂教育提供了總體理論與實踐基礎。他的思想與成果被視為無價之寶,影響至今。2002年,“里霍·帕茨學校音樂基金會”成立,以紀念他在愛沙尼亞音樂教育方面的偉大貢獻。

愛沙尼亞被蘇維埃政權統治的50年對音樂教育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來,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些地方領導人大力支持愛沙尼亞的文化與教育,設法在學校教學中保留其本土的語言——愛沙尼亞語,愛沙尼亞各地陸續建立了專業學校網(包括數學、外語、科學、藝術、體育等),其中包括塔林音樂專業中學,該校一直運營至今,為7~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專業音樂教育,該校的大多數畢業生通常都會繼續在音樂領域深造。蘇維埃時期愛沙尼亞音樂教育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和青少年合唱團運動的繼續與恢復,普通綜合學校以及職業學?;旧隙冀M織了合唱團。1962年,愛沙尼亞為中小學生和青少年舉辦了一次特別的歌曲節,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愛沙尼亞是一個十分熱愛歌唱的國度,愛沙尼亞歌曲節(也稱“歌曲慶典”)的珍貴傳統可追溯到1869年,此后每5年在首都塔林舉辦一次,此節日是愛沙尼亞最大的國家節日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此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二、1991年之后的愛沙尼亞音樂教育

1991年之前,愛沙尼亞完全實施蘇聯的教育模式,當時的學制是5+3+2,即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兩年。1991年愛沙尼亞重新獲得獨立后,建立了自己的教育體系,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教育改革,主要措施包括開放式教育、國民教育計劃和教育信息化,形成了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模式,注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發展,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和創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一)基礎音樂教育階段

1991年重新獲得獨立后,愛沙尼亞音樂教育從幼兒園(3歲)開始,為7歲進入小學做準備,小學6年,初中、高中各3年,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96年、2002年以及2010/2011年發布的《國家音樂教育法》都將音樂課作為整個普通教育體系的必修課(1~12年級)。愛沙尼亞如今約有90所小學音樂學校,共約有9500名兒童在小學學習,近1200名教師任職。音樂學校有不同的目標:社會教育、普通文化教育、音樂教育和職業教育,后者為培養專業音樂家的方向。三所音樂中學:塔林音樂高中、塔林喬治奧茨音樂學校以及塔爾圖海諾埃勒音樂學校。根據國家課程大綱,1~4年級每周兩節音樂課,5~9年級每周一節音樂課。高中階段有三門音樂課程,每門課程35學時,學習內容包括搖滾樂、流行樂、爵士樂、民間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兒童歌曲等,各年級的音樂課主要由獲得碩士學位的專業音樂教師教授。這些課程除了培養音樂技能之外,其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如下:從音樂中獲得快樂,通過音樂創作發現、認識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個人審美趣味和品味;通過音樂活動創造性地思考和行動,以及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在音樂活動中應用所學的基本音樂素養技巧等。國家課程大綱中規定的固定音樂課節數,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音樂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愛沙尼亞從學齡開始接受音樂知識直至高中畢業的音樂教育體系一直運行至今,盡管還存在提供學習用具以及培養音樂教師的社會經濟成本等問題,但這無疑是給國民提供了接受音樂教育的絕佳機會,提高了國民音樂文化素養,極大促進了愛沙尼亞音樂教育的發展。

(二)高等音樂教育階段

愛沙尼亞的大學采取3+2+3的學制,即3年或4年本科的學士課程,兩年研究生碩士課程以及3~4年的博士課程。從文化歷史上看,愛沙尼亞的高等音樂教育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下半葉,目前愛沙尼亞有兩所高等音樂教育機構: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和塔爾圖大學維爾揚迪文化學院,這兩所學院都是北歐音樂教育網(NNME)的成員,致力于促進音樂教育的國際發展。

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是愛沙尼亞六所公立大學之一,于1919年成立,現約有700名學生,被認為是歐洲最先進的音樂教育機構之一,所有音樂課程均按照180+120ECTS(歐洲學分轉移和累計系統)體系設計,即在本科階段畢業前要求獲得180個學分,碩士階段畢業前要求獲得120個學分,博士研究為期4年。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主要分為音樂詮釋系;作曲與即興音樂系;音樂學、音樂教育學與文化管理系;表演藝術系以及博士研究中心。學院設有70多個專業,本科時期的專業包括鋼琴、大鍵琴、管風琴、手風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豎琴、聲樂、作曲、電子原聲作曲、古典歌唱、爵士音樂等。碩士時期的專業包括合唱指揮、管弦樂隊和銅管樂隊指揮、器樂室內樂、聲樂室內樂及伴奏、早期音樂研究、現在音樂即興創作、當代音樂詮釋與創作等。本科學歷的學生,可擔任業余合唱團的指揮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碩士學歷的學生,可以擔任愛沙尼亞幼兒園及中小學音樂教師。1996年,愛沙尼亞音樂與戲劇學院開設了博士課程,博士研究中心于2015年成立。音樂與戲劇藝術是專門面向博士生所開發的研究項目,課程包括兩個方向:音樂學方向,音樂或戲劇領域的創意研究方向。音樂學方向的研究內容包括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心理學和民族音樂學等。在創意研究領域,EAMT一直是愛沙尼亞的先驅,于2000年開設了相應的博士研究方向,對藝術研究、音樂和戲劇研究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愛沙尼亞文化生活的支柱,絕大多數愛沙尼亞音樂家與藝術家都曾在該校學習或任職。2022年,EAMT連續第三年進入享有盛譽的高等教育機構國際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在表演藝術部門排名中與德國科隆音樂學院并列,該排名是衡量世界各地大學受歡迎程度的頂級國際排名系統之一。

塔爾圖大學維爾揚迪文化學院的音樂和音樂相關課程側重于民間/傳統音樂、節奏音樂、音樂技術和音樂教育。應用高等教育學習(第一周期)持續4年(240 ECTS),碩士學習持續2年(120 ECTS)。另外塔林大學也提供音樂專業與音樂教師培訓課程,包括提供視覺藝術、音樂和多媒體學士學位(180 ECTS)綜合研究以及碩士學位課堂音樂教師培訓。后者是與EAMT合作授予的聯合學位。

縱觀愛沙尼亞的音樂教育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如今的愛沙尼亞音樂教育遵循了與實踐音樂教育相關的普遍原則,即強調通過直接參與來教授和學習音樂,從而理解音樂的真正意義和目的,并在進行“在音樂中、關于音樂、為了音樂、通過音樂”的教育時牢記人的全面發展。

三、未來展望

回顧愛沙尼亞音樂教育的發展史,其音樂教育體系不斷深化,課程內容日漸豐富,國民音樂素養不斷提高,在穩步前進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

第一,如何在傳統音樂教育與創新音樂教育之間找到平衡點?進入新時代,隨著科技與網絡的發展,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教師講授課本知識進行,所有課程都是在教學理論與學科教學的原則上運行,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充分掌握學科知識,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并且使學生感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全身心投入專業知識的學習中,為自身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但這樣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也使得學習模式過于單一,忽略了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創新教學模式的學習空間不再拘泥于教室,音樂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實踐,教師可以利用音樂軟件、多媒體設備、互聯網資源等工具與學生進行互動,為學生創造一個更豐富、多樣化的學習環境。通過使用這些工具,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一些教師本身理論基礎不牢固及缺乏相關培訓,無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以及平臺缺乏科學的信息管理與監督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意識差,教師無法及時采取管理措施。綜合來講,傳統教學模式與創新教學模式有利有弊,我們無法只選擇其中一種模式而完全摒棄另一個,我們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漸完善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優缺互補,達到二者的融合,為師生雙方創造優秀新穎的教學平臺,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與新技術的優秀人才。

第二,如何在迅速現代化的世界中傳承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體系的核心,也是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愛沙尼亞人通常被稱為歌唱的民族,其首都塔林素有“音樂之都”的稱號,20世紀80年代的歌唱革命中,人們聚集在塔林歌唱節廣場,通過合唱民族愛國歌曲來要求恢復民族獨立,對于愛沙尼亞來說,民族音樂與民族自由緊密聯系。然而進入新時代,國家在發展,民族在進步,多元文化進入人們的視野中,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戰。首先,要加強學校教育。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要制定科學系統的課程來學習民族的傳統音樂,形成完整的教學模式,使用愛沙尼亞本民族的音樂教材,使延續與傳承民族音樂的使命根植在國民的思想中。其次,建立規章制度,重視文化傳承。完整的規章制度可以保障民族文化長期有效地發展,政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采取多種措施,來保證民族音樂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最后,要創新民族音樂,弘揚民族文化。愛沙尼亞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音樂在愛沙尼亞人的民族認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愛沙尼亞民族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字、文化背景以及堅韌的民族愛國精神。曾經傳統的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而如今進入新時代,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來發揚民族音樂,借助各類新媒體來建立現代化的傳承體系,利用網絡,加強與其他國家音樂文化的交流,將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宣傳工作做大做強,使民族音樂真正地走出國門、面向國際。

四、結語

約瑟夫·艾迪生在《圣塞西莉亞日之歌》中說過,“音樂是凡人所知的最大福祉”。通過對愛沙尼亞音樂教育歷史進行梳理,可以看出音樂已經根植于愛沙尼亞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必須加以保護和發展,而不是將其視為娛樂、寓教于樂或日常消遣的手段。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塔林愛沙尼亞民族音樂
不負塔林——中國石化齊魯石化55周年發展紀實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2018愛沙尼亞國家隊選拔考試(初中)
塔林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塔林:一座免費享受公共交通的城市
皮洛士戰爭期間羅馬與大希臘的關系研究
推動愛沙尼亞膠合板的提升
叢林中的愛沙尼亞狙擊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