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靈與真實:《齊物論》中的美學元素探析

2024-04-12 11:13李彤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關鍵詞:齊物空靈本性

[摘要] 從空靈與真實兩個美學角度對莊子《齊物論》篇的內容進行美學探討?!洱R物論》對“物”“觀”“無標準”進行了描述,構造了一個空靈的美學世界觀;而對于萬物世界、精神世界、變化的世界,莊子在《齊物論》中又給出了一個“真實”的美學詮釋?!洱R物論》中的美學元素包含著質樸無華的特征和深邃宏大的哲學精神,是先秦美學哲學中獨特的一部分,至今仍然煥發出新的美學思考空間。

[關? 鍵? 詞]《齊物論》;空靈;真實

一、空靈之美是《齊物論》的美學形象

(一)物的空靈美

“物”是莊子《齊物論》篇中的重要概念,包含著“物象”的形象意味與“萬物”的抽象意味。從美學角度看,《齊物論》中的“物”并非單指感性的經驗材料,而是更多地包含抽象的形而上學特質,也正是這一特質恣意流淌,呈現出《齊物論》全篇思想中閃爍的空靈之美。

不拘于“有形”的靈動性——是《齊物論》中對“物”獨特的美學設定。這種靈動的美存在于物的天性之內,不拘泥于形態,使萬物自身占有表達自身的可能性,即它的顯現與美感不在于對客體產生某種效果。一切世界萬物的發生都是瞬息萬變無規定性的,物雖將自身局限于一定的物質形體中,卻能依靠其本性中的“靈活”完全展露出“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的“天籟”之境。物通過這種本性的自由與空靈達到自身的不拘一格,每個個體的物在發揮自身靈動本性的同時就是對自身的終極關懷。于《齊物論》而言,這種物的靈動正是表現在它本質中潛藏的可能將本性偶然展露于外的可能。莊子將這種本質的靈動揮發成為一種絕對自由的狀態,我們所說的物的空靈美,正是因為物之本性中蘊含的這種靈動——不拘于形態的意義,因此,物在本質上的靈動展現了自由的空靈美。

蜿蜒變化、流于無窮——形態上無時無刻的變化,是空靈之美得以流動的“準則”。如果說物的靈動是其本質中顯露出的空靈,那么這種變化美必定是將本質展露出的美。變化之單純的形態與變化過程的無定性包含了物盡善盡美的可能。比如《齊物論》中所說的孔竅“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滈者,叱者,吸者,叫者,濠者,宎者,咬者”就是極好的物之變化美。并且,物之變化不全在于其一定或是暫時的單純形態美,而是變化的過程難以捉摸,在形態與形態之間游離,在本質與本質之內幻化,在我們難以捕捉的自然中,充滿了美與美感之間的神秘與自由。這樣在變化的不確定中使一切的形態都成為可能;這種可能性的盡善盡美,無論是哪個主體產生何種感受,都能在其中找到美的對象??占丛谟谧兓臒o對象,靈則是變化的無端倪,空靈便是在物的變化中盡善盡美,這種美存在于一切的變化間隙,與物的變化相輔相成。

物物而不物于物——突破規定性的“規則”,是《齊物論》中美學思維的精彩彰顯。莊子并未將規定性限制于物之中,物只是一種呈現狀態,更本質性的確定在于物自身把握自身,自身顯示自身?!洱R物論》中談到言語的無定性,“今我則已有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一切判定都是有外在標準的,然而真正所要達到的空靈美,正是從懷疑一切客觀標準開始,將這空靈的本性帶入本性之中,懷疑一切,只將自身與天地相交??侦`的美正是要在懷疑思想的動力下才得以敞開,莊子通過這種本質與本質之間的交流,給物的靈動與變化留下極大的余地,使這種空靈美既包含世界圖景,又在物的本性中留下了根基。

(二)天人相合的空靈美

“觀”——人之于世界的美學認知方式——以天地萬物為對象。對于“觀”的空靈感,莊子提出了“以明”這一概念,他說“欲是其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大道之隱,則有真偽之辯,在否定與肯定之間此消彼長,與其接受這種雜亂,倒不如以靈顯明,照徹紛擾?!洱R物論》中認為世界的根本就不存在這種似乎是必須的對立性,凡事物之展現都是自身的一切,正像前面所說的物之本性的空靈。因此,“觀”之時,就無劃分之說,而是“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我們應當抓住最初最真的“道”,而不是執著于事物種種變化的形態。莊子這種“以明”的觀之境在于明本心,之于審美情趣,便是因任自然,即萬物靜觀皆自得,大道于心,萬物都隨于道。與此,我們既未干擾物之自身對自身所設定的自由,卻也為自我回歸創造了契機。這種空靈的顯現,與物不同,更多的是心的空與明。因此,空靈之于“觀”,就是這種“以明”之“明”的展現。

人與世界之間的連接沒有限制,是《齊物論》制造的無限與美妙的美學空間?!洱R物論》中有言,“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盡善盡美,即在這種無規定性與無限性之中。這種觀的無規定并非是讓觀者無視一切,而是“為是不用而寓諸庸”(《莊子集釋》),在無規定性的多樣之中以求多樣,更求本然。比如在說有無開始這一問題時,莊子就說到了有無的矛盾,“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莊子集釋》)。如果連有無這種空靈性的對象都摒棄,那么莊子在這里所說的無規定性、無限制的空靈就是深刻意義上的空靈美,就像形而上的內容雖是無,卻能包含一切。這種空靈美無疑是對美本身性質的逼近。

我們是否也應該在自身的本性之中求得這種實踐原則,《齊物論》中的美絕不僅僅是感官或是抽象的,而是一種能讓“觀”者將超驗的空靈感與經驗的歷史融合的橋梁,正如莊子所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莊子集注》),通過這種與世無爭的“觀”法,顯現出來的美即是本質的美。而在這其中顯示出的不僅是對觀者自身的終極關懷,更是對世界萬物從本原上的終極關懷,正是這種空靈性的不帶物質追求的內修理念,使觀者與萬物在自身中達到和諧,在交融中完善自身。

(三)無標準的空靈美

《齊物論》的無標準首先“表現”出的即所有的顯現都游于經驗感官之上,把每一個主體的審美經驗都放在形而上中,正如莊子說大小、壽夭有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夭”(《莊子集釋》)。對于日常之言語,《齊物論》中說道:“今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保ā肚f子集釋》)有無是有,無無也是有,有與無相對依存,根本無定論、無標準。而對于開端和終結之說,《齊物論》的觀點也是一樣,有開始,有未曾開始的開始,無限推演,終點亦然。在審美時,體現出一種絕對的主觀性。這種表現出的無標準的空靈美,一面充斥于天地之中,一面又令人把捉不定?!洱R物論》所追求的并非那種大小、有無等的是與非,而是對天地萬物之理囊括于胸,容藏于己,因任自然,不偏執一處,從內心的本質中把握這種空靈的美感。

這種“內在”的無標準反而成就了全篇的空靈之美。莊子思想中萬物自身的無標準與主體內心的無標準一道展現出無標準的空靈美。在《齊物論》的空靈美中,我們不得不懷疑一切標準的可靠性,我們非要劃定事物是非的那個標準本身意義何在?萬物并不在于具有某種標準才具有某種特定的內涵,無物一定,萬物本身就是獨立于任何他物而自在的,自身凸顯自身。李澤厚將這種審美意味說成是一種“高級的審美快樂”,是“一種忘我、同天一、超利害、無思慮”的“至樂”。任何個體在這種無標準中,能做到的就是將自身參與天地,掌握好身心的修為,“直至其所不知,至矣”(《莊子集釋》),所至之處,即是界限之處,雖然界限是隨著自身而在,但它的“在”是一定的。

二、真實之美是《齊物論》的美學內核

(一)物的真實美

純粹的真性不在物之形,而在物之性。萬物的真實并非是簡單的物質上的“充實”,反而,我們可以認為其充實的基礎一定是真實:將一種志向深入內化于心,使心在冥冥之中尋得中黃一點,“窈兮冥兮,其中有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再將這種“信”逐漸擴充,以至充實。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這樣認為,有一個“真宰”,“可行其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莊子集釋》)。不僅真宰整體的萬物秩序,也真宰萬物自身個體的每一部分,使萬物自身都能成就自身,以完成這種本質上的真實美。一切事物有其是,有其不是,但“道通為一”,這個“一”就是最充實的真實,最純元的完滿,這不就是一種至善的美嗎?美實際上并無確定的性質,在齊物論所給出的這種真實性中,萬物自身等于自身。從內容上看,是一種飽和的、完滿的自我充實,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定更是一種自由的狀態,無所限制卻又是實在的成全。其次,這種對物的真實性的鼓舞,不僅使美感成為對自然的全面表達。圣人并不劃分是非,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順著事物自身而生發出“道”。自身完成對自身的成全?!洱R物論》中的這種觀點使物各自依照“以明”的環境從本質到外部都充斥著一種真實美,而對自然本身也是一種完全的表達,即本原的靈明通透持續地展現自身。

(二)精神世界的“真實”是《齊物論》美學元素的思想標桿

使物真實呈現的能力是《齊物論》美學中美感誕生的基礎,而這種精神的淡泊與張力便是美的基本條件。古人向來追求真的境界,美學中所謂“靜照”,俗語中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都是對精神真實美的追求。在《齊物論》中,這種精神的真實美具體就是包容萬物并使之沾染人的性靈,后心物分離,又使萬物自身獨立凸顯,自成境界?!熬竦牡础备袷撬囆g中人的“心襟氣象”。這種精神的真實并沒有具體的形態,但是卻能產生如陶淵明筆下“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深刻體悟,在胸中升起一種遼闊博大而事外致遠的感受,這種精神的真實我們只能通過自身的判斷,從本質上看具有更豐富的廣闊性和深邃性。正如宗白華所說的那種“壯碩的藝術精神”,是一切充實“真力彌滿”的基礎,而將世界的壯闊“燦爛呈露于前”。由此看來,美不僅僅是一種升華或是釋放,也是一種在本質內部的、深刻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關照。其次,這種精神的真實性還在于將美感體驗放在對宇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本身尊重之上。我們必須為美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和自身對其內部性質完全的感知力。美之為美,正是每一個個體從美那里具有了潛于內部的深刻感,而自身作為命運的表達,本身又已經濃縮和提升了紛繁的生活。因此,這種精神的真實是純凈的,帶有靈性的,不能單純地將本性看作是感知某種具體幸福,而應該深入體察其鮮活的性情和真實的表現力,將這種對自然之真實的體驗和深刻認識變成是對美本身尊重的一環。

(三)變化的真實造就真實之美的基本形態

莊子《齊物論》中是以不確定性作為一種動態變化的本質來表現美本身的不確定的。莊子認為,事物的一切都是變化不定的,可以將這種不確定作為一種全新的探尋美的方式。從《齊物論》的行文中看,從對物之天籟自然裝填的“吾喪我”、萬物形態與我之形態的無差別、大小等的齊一、“知止而求諸庸”,一直到最后的莊周夢蝶,都充斥著一種關于不確定變化的真實感悟?!洱R物論》事實上并未對美的真實做出任何意義上的規定,但我想其對觀者的美感體驗一定是在抽象的形而上世界中詮釋真實美的理念?!洱R物論》中的這種真實美,全然以動態變化的本質存在著的,不論是在齊物思想理論上還是對“道”所追求的那種“敬以直內”的實踐修養要求,對美的真實本質的發掘都在一定狀態下擁有了自身獨特的意義,也正是其不確定性本身的展露,美在《齊物論》的思想觀念里是以其無定性對道的執著追尋作以生發和展現的基礎。

三、結束語

在《齊物論》中,萬物是不斷生發、瞬息萬變的,人之內心尊于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無定準的,動靜、有無都是變化作為一種空靈的美將真實的性質作以還原,這種真實即體現在主體精神之中。精神的淡泊與真實是自身成就自身這種真實美的重要支柱。在變化與精神中,誠然要達到“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莊子集釋》),這種圣人的自我境界很難,但是《齊物論》中所提到的個體普遍的真實自我,是共有的,萬物都是平等、一樣的,擁有自身的可能性而互相蘊含于精純質樸的真實之中。雖然我們各有差異,但這種真實美正是基于這樣無限變化的源頭而展開的,這樣的“道通為一”就是莊子《齊物論》中真實博大之美的最終方向。

參考文獻:

[1]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北京大學哲學系教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4]郭慶藩.莊子集釋(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李彤(1993—),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道家哲學、藝術學理論、書法理論等。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猜你喜歡
齊物空靈本性
空靈清爽 藍色仲夏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保持本性方能異彩紛呈
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齊物觀念
空靈、輕盈、秀雅的瞿利軍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論現象學時空的實踐本性
本性最美
中國傳統的“虛靜”觀與文人園的空靈之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