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在反抗中失敗,勿在保守中茍安

2024-04-12 11:13石格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關鍵詞:老舍

石格

[摘要] 《四世同堂》中,抗戰期間北平淪陷,小羊圈胡同里的祁家三兄弟——長子瑞宣、次子瑞豐、幼子瑞全,在戰爭與現實歷史的交錯下,面臨著國家危亡、家園被侵略者無情踐踏,生存空間一再遭到擠壓的危機。他們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選擇了不同的方向,結局截然不同,皆具有濃厚的醒世意味。以祁瑞宣為重點,輔以祁瑞豐、祁瑞全,并以相關情節為線索,進一步對其人生歷程和心理轉變加以分析。三兄弟中既有因盡忠盡孝兩難全而矛盾痛苦的知識分子,也有堅決果斷投身革命事業的覺醒青年,更有貪圖安逸而沉溺茍安的無義懦夫。老舍先生泣血的創作折射出永恒的真理:在歷史洪流的席卷下,渺小的個人主義是無法獨善其身的。唯有堅定“寧在反抗中失敗,勿在保守中茍安”的信念,勇敢行動,真誠剛直地捍衛生命的尊嚴,才能用血淚爭取真正的和平。而一味地茍安偷生,只會沉湎于暴風雨前的片刻安寧,終會加速滅亡。作者以史為鑒,警醒后人,珍惜當下和平,謹記過去苦難,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胸懷祖國復興大業,為新時代中國發展貢獻力量!

[關? 鍵? 詞] 民族氣節;茍安心態;覺醒;性格剖析

老舍先生有言:“《四世同堂》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小說?!睙o愧于“抗戰文學扛鼎之作”,該書延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幽默的人性傳統,將盧溝橋事變后生活在北平的百姓的屈辱遭遇以及中華民族覺醒斗爭的血淚史,呈現給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含淚的笑盡蘊其中。小說中的祁家四代相承,世居老北平胡同,可當改朝換代的時代巨輪轟轟碾來,家國一體命運下的祁家不可能獨善其身。危難關頭方顯人性光輝,絕望之際迸發無窮勇氣。 此時的代代傳承,絕不僅僅作為香火的傳承,更需要思想的淬煉、文化的轉型、民族的覺醒。傳統北平人的茍安心態與反抗精神展開了殊死搏斗,斗爭的結果鮮明地體現在祁家三兄弟身上,皆具有典型性,反映著新一代中國人思想上的進步性和劣根性。以血與淚的教訓,教會我們“寧在反抗中失敗,勿在保守中茍安”的人生道理,激勵我們為強國復興時刻奮進,做“永遠活著的人”。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樸,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祁家三兄弟形象地照應了這句古話。二弟瑞豐自詡高人一等,過火地學習所謂的“潮流”“時髦”,非但沒得到文雅,反而失去了家傳的淳樸;三弟瑞全是個“愣小子”,毫不關心文雅和粗野的分別;只有大哥瑞宣符合“中庸之道”,為人溫良恭儉,孝親愛幼,既是儒家道德規范下的君子,又是封建家庭規訓下的長子。而這些形象的勾勒,既是人物品性的體現,也為小說繼續展開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情節埋下伏筆。

一、祁瑞宣——新舊文化碰撞下的矛盾體

瑞宣是小說的靈魂人物,其形象在書中的刻畫最多、深度最夠,質感最強。他既有從老一代市民身上熏陶出的茍安心態與隱忍特征,又接受了先輩不曾接觸過的新式教育。因此作為新舊文化交織的載體,他不可避免地具有典型“家族小說”中長子矛盾復雜的性格,面臨“自古忠孝兩難全”的難題。

(一)初期的權衡與逃避

一方面,瑞宣生活在“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戰爭打開了他的心扉與眼界。他受過高等教育,用功勤敏,對世界的戰勢、地理、歷史、人文都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瑞宣代表著新一代知識分子的進步與覺醒,面臨國家危難,憂國憂民,他掌握的知識告訴他要擔起責任,想要將其一身才華經世致用。

另一方面,他所受的傳統教育又逼著他去顧慮那些最迫切的問題,那就是他的家庭。身為祁家的頂梁柱,他無法卸去人世間的責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去。他內心的理想傾向于國,而實際的責任又關聯著家。每當他想要沖破傳統孝悌家庭之累,而去如文天祥、史可法那般民族英雄一樣“捐軀赴國難”時,他的體諒使內心陷入痛苦自責,在“盡忠”與“盡孝”中進退兩難。最終還是放不下一家老小,帶著幾分驕傲——為家人的笑容做出了自我犧牲,看到小家的幸福,他便覺得是值得的。

恥辱的外衣是沉默。此時,他雖已經意識到:“人是魚,國家是水;離開水,只有死亡?!钡弦惠叺呐橙跖c保守仍扎根在他的血液中,他柔軟的心性和多年固化的思想終不能讓他果敢決斷,只能在沉默徘徊中反復品嘗著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他總盼求得到所有人的體諒。面對程長順向他征求是否應逃出北平時,他開始擔心他的鼓勵是否對得起和長順相依為命的外婆。而當日本同事山木表示其子的“光榮犧牲”是為了“大日本帝國” 教化中國人的戰斗事業時,瑞宣卻把本想義正詞嚴的反駁生生地咽了回去。從種種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現代的,而行動卻仍停留在過去;他想改變,仁厚和保守卻牽制他下不了那么大的決心;他的內心已經翻江倒海,表面上卻始終沉默著——可悲的沉默與死一般的寂靜。

(二)沉默中的爆發與新生

何謂家國一體,國泰則民安,國破則家亡。愛和平的人而沒有勇氣,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成偷生。瑞宣固然不是自愿的茍安,他有自己不做漢奸的最后底線。他為家人一忍再忍,可殘酷的事實卻沒有因為他的順從而保全其珍愛的家人、友人和鄰居。他在小羊圈這個戰場里,見證了太多:胡同里最老實溫順的錢家家破人亡 ;一生守法誠信的家父天佑被無故扣上奸商的帽子游街示眾,最終不堪屈辱而投河自盡;孫七、小崔、小文夫婦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苦命老百姓,憑本事吃飯,卻接連枉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和槍炮之下;瑞宣自己也受了牢獄之災,托英國府的富善先生搭救才幸免于難。接二連三的噩耗,讓瑞宣本就矛盾的心一次次滴血,開始對之前的選擇懷疑、動搖。國家與家庭就像兩個人,正在扯著他的胳臂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拽,他的心也被拽得很痛。

終于,瑞宣開始勇敢地反抗,從愛國人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錢先生由隱士變為戰士,給他極大的震撼,錢先生啟發道:“我們必須像一座山,既滿生著芳草香花,又有極堅硬的石頭?!泵鎸σ矮F,詩人也會化作獵戶。真正地愛好和平,不是一味忍讓,而是“在必要的時候又會英勇剛毅,肯為和平與真理去犧牲”,唯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有了新的精神支撐,瑞宣不再做縮在殼里的蝸牛,而是敢于直面日本人的種種暴行與把戲, 直面血淋淋的事實,以提升他對戰爭的殘酷認識,更加堅定自己的抗敵信念,獲得了新生。

無需非要逃出北平才有生機。在三弟瑞全的啟發下,他自覺把反侵略斗爭融入日常生活,認識到自己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也可以利用時機參與地下活動,配合抗日斗爭工作。他改變了以前認為學生都是軟弱無能,已被洋化、奴化的思想,改變了因一個漢奸校長藍東陽而放棄工作避世不出的自我感動的行為。他開始發光發熱,為革命事業的蒸騰貢獻自己的熱氣。他精選課本和讀物、布置寫作、巧妙地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慰藉與交流,激發學生的愛國斗志,讓他們眼里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他和白巡長暗中配合進行地下刊物的創作與發送,不眠不休,寧愿在危險中痛快地死去,也絕不在茍安中做被壓迫的奴隸,瑞宣最終走上了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二、祁瑞豐——唯利是圖的無義懦夫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塑造祁瑞豐這一人物時,用了“中分頭上抹著锃亮的生發油”這一近代叛國者的典型形象特征。祁瑞豐同樣受過新式教育,卻自視過高,瞧不起勤勞樸實的家人,反而與冠曉荷、大赤包、胖菊子等奸詐小人為一丘之貉。他是洋派與新派融合下產生的市井無賴,成長于封建宗法、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卻又沾染了許多西方的壞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在外面,他是一個沒有國籍的蒼蠅,誰能給他飽暖淫樂的好處,他就與誰結交,為誰效力。在家里,他對長兄的苦口婆心不屑一顧,在外闖了禍,反而變成了蛆蟲,以寄宿啃食家人為生。祁瑞豐的眼里只有他自己,他既是一個精致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又是一個空想不務實的享樂主義者。

祁瑞豐把無恥偷生當作人生信條,不僅一副精瘦無腦的吃貨模樣,而且連骨子里都是軟綿綿的,沒有絲毫的民族氣節流淌其中。他的家國意識淡薄,為了自己在亂世中也能快活享受,他對漢奸卑躬屈膝、對侵略者感恩戴德、對弱小者肆意踐踏,憑借著老婆娘家的關系撈了個“科長”,便自以為能力通天,作了“官職”的奴隸。他既沒撈到什么油水,又缺乏官場的生存能力,沒多久就被撤去了職務,連老婆也留下一句,“我只做科長太太”就離開了他,轉而對更有權勢金錢的藍東陽投懷送抱。祁瑞豐的“計謀”也不過是一些小聰明, 他冒充日本人的特務到處炫耀,但最終在更陰險的藍東陽算計下,被日本人捉去殺害,留給祁家人的,僅是一襲空空蕩蕩的外袍。祁瑞豐匍匐于侵略者腳下,茍安偷生一輩子,為貪圖安逸把靈魂出賣給真正的惡人,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落得個尸首無歸的悲慘下場,反成了最早的出局的人,因為他走上了一條甘做民族癰蛆的不歸路!

三、祁瑞全——“叛逆”抗爭的幼子形象。

與瑞宣處于新舊文化中間地帶的長子形象相對,祁瑞宣身為幼子,沒有太多家庭負累,性格色彩相當鮮明,敢作敢當、勇毅堅韌。作為新青年,他不再屈從于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權威之下,而是對個性自由和民族解放有著熱烈追求。面對深愛的故土北平已被侵略者強占踐踏的事實,他再也不愿困在狹小的家庭里,而是發出了強烈的吶喊:“我得走,大哥!不能在這里做亡國奴!”在瑞宣的暗中協助下,他成功逃出了北平,毅然赴國難,輾轉祖國大江南北,不僅開闊了胸襟和視野,更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蛻變成了一名優秀機智的抗戰工作者。

在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瑞全是中國新生的覺醒青年的代表, 昭示了社會前進的方向,象征中國未來脫離苦海的希望,體現出對承擔社會責任和肩負歷史使命的強烈自覺意識。祁瑞全的這種為“國”而舍“家”的行為,使他從“家族的人”變成了“民族的人”。雖未能盡孝,但他卻對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具有更大的意義,走向了勇于反叛,救國救民的光輝道路。

我們在瑞全和瑞宣兄弟二人身上可以看到殊途同歸的民族氣節和濟世情懷。有能力者逃出城外另尋生路,作為青年壯丁投奔解放區參與戰斗,而被家庭倫理或身體原因束縛而無法出走的人能夠有鎖鐐加到身上而不失去氣節的勇氣。只要人民團結起來,“眾人拾柴火焰高”,而不是一味忍讓,那么再強大的敵人也不值得懼怕。

四、結束語

總結來說,祁家三兄弟的人生選擇正是當時北平市民的三種縮影。戰爭中文化與人性要經歷檢驗與篩選,歷經鐵與火的鍛打錘煉,剔除了中華民族中的 “土與渣滓”,而保留下了“真金”。國步多艱時有人蛻變高貴,有人墮入自私;有人努力蛻變得到精神的富足,有人貪圖一時之利人財兩空。老舍先生在小說中寫道:“樣樣東西都會爛,樣樣東西也都會轉化?!逼钊鹭S的死去,昭示著舊時代糟粕和漢奸丑陋在消亡,北平市民的思想正在轉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祁瑞宣、祁瑞全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國民在覺醒和反抗。祁家兄弟的人生道路,反映了時代變遷和人民接續奮斗抗爭的覺醒歷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老舍先生正是身懷這種改造國民性,優化中華民族的宏偉志向,創作了《四世同堂》這部巨著。讀者從中窺見戰爭時代的一角,并以十分復雜的心情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寧在反抗中失敗,勿在保守中茍安。這個道理適用于當下,我們的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就要不斷自審,謹慎方能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

[1]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2]逄增玉,逄喬.時空意識與老派市民家國觀念的更生和嬗變:以老舍小說《四世同堂》為中心[J].社會科學,2018(3):172-179.

[3]孫向陽.《茶館》的經典化:以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為中心 [J].揚子江評論,2015(3):84-88.

[4]李超.青春在歷史中閃光:論現代長篇家族小說中的叛逆者形象[J].廈門:廈門大學,2007.

[5]劉建秋.批判與認同的雙重變奏:論老舍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2.

[6]李駿.論老舍的民族文學觀[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9.

[7]張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與批判[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1-24.

[8]牛娟.民族文化的多維審視:論《四世同堂》中的漢奸形象[J].名作欣賞,2022(8):108-11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老舍
老舍的舊體詩
北平的秋
跟隨老舍尋“京味兒”
解人之難的老舍
印象·老舍紀念館
濟南的冬天
周恩來與老舍肝膽相照的友誼
“對話”小伙伴老舍
老舍的求婚
丹柿小院憶老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