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兆吉美育思想及其對當代美育的啟示

2024-04-15 04:42茜,張樂,2,汪
教師教育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心理學美育美的

何 茜,張 樂 樂,2,汪 宏

(1.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2.伊犁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所,新疆 伊寧 835000)

劉兆吉先生(1913—2001)是中國現代心理學家[1],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文藝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同時也是美育心理學學科創始人,曾任西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教育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文科主任。2023年是劉兆吉先生誕辰110周年,其一生著作頗豐,主編及撰寫著作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崇高的人品和學品以及獨特的美育思想是留給廣大師生以及后學的珍貴財富,也是西南大學校史上光輝的一頁,更是美育心理學史上璀璨的篇章。追憶往昔,再次學習研究劉兆吉先生的美育思想,以示對先生的緬懷。

一、劉兆吉美育思想的源起

(一)啟蒙階段

劉兆吉先生出生于20世紀初。此時清朝覆滅,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結束,新文化運動興起,帶動各類新思潮大量涌現,中國美育思想也開始萌芽,人們開始關注美育并探索以美育拯救民族衰亡。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帶動眾多學者對美育展開積極研究,從而引發了美育的第一次高潮。1919年,中華美育會成立。次年,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刊物——《美育》——發行,進一步擴大了美育的影響力,增加了社會大眾對美育知識及其重要性的了解。在這樣特殊的社會歷史及文化背景下,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劉兆吉熱愛文藝作品的審美趣味被激發,美育思想得到啟蒙。

劉兆吉先生少年時期家庭經濟困難,時常食不果腹,父親遠赴歐洲做勞工供他讀書。17歲時,他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不收學費同時又管食宿的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劉兆吉先后在競化職業補習學校和山東的小學任教,由此積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22歲,劉兆吉考入南開大學哲學教育系。學習期間,在所開設的課程中,劉兆吉最喜愛文學類、美學類、心理學類課程,并熱衷于參加英語系師生組織的“人生與文學社”的活動,借此機緣了解到朱光潛的著作《文藝心理學》,并聽取了其關于將美學、文藝和心理學融為一體的思想報告,由此產生將“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四合一的想法[2]1-7。這一想法啟發劉兆吉以心理學視角研究美學、教育學、文學,并成為其未來提出美育心理概念、構建美育心理學科的邏輯起點。

(二)孕育階段

1937—1976年是劉兆吉先生美育思想長達40年的孕育時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清華、南開大學被迫聯合在湖南長沙組成國立臨時大學。求學期間,劉兆吉在心理教育系學習了古今文學課、哲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種課程,并選修了聞一多先生主講的《詩經》《楚辭》、朱自清先生主講的《陶淵明詩》和劉文典主講的《莊子文選》等文學類課程。多領域、跨學科學習為他創建文藝心理學、美育心理學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隨著戰事的日益嚴峻,正常教學已無法進行,學校被迫從長沙遷往云南昆明。1938年2月中旬,包括劉兆吉在內的300余名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正式啟程,一路艱辛,至4月底終于抵達昆明[3]。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校訓精神深深影響著廣大師生,激勵他們一路艱難前行,即使在國家危難、教無定所時,依然不忘學習與研究。在這場長達3 500里的知識分子長征中,素來喜愛民間藝術的劉兆吉,經常獨自早出晚歸,不畏艱辛,長途跋涉地走村訪寨。即使在語言不通和經常饑腸轆轆的情況下,他仍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堅持從事采風活動,終68天采集民歌民謠2 000余首,最后精選其中771首編成《西南采風錄》。愛國學者朱自清和聞一多先生親自為之作序:朱自清稱其“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做采風的工作,可以說是前無古人”[4]朱序二,聞一多稱其“毅力實在令人驚佩”[4]聞序一。勞動號子、民歌、民謠作為鄉土社會人民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重要文藝載體,既陶冶性情,也彰顯民族文化?!段髂喜娠L錄》中,劉兆吉將采集到的民歌分為情歌、兒童歌謠、抗日歌謠、采茶歌、民怨、雜類6類,并從這些民間藝術中挖掘出豐富的美育精神,如抗日山歌中人民樸實的愛國之情,情歌中少年對純真、美好感情的追求,采茶歌中勞動人民踏實、勤奮的勞動品格之美等。不僅如此,《西南采風錄》還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西南社會的風土人情及人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被學術界視為研究西南民間文學、語言學、方音、社會學、民俗學等的重要著作[5]。

1938年5月,劉兆吉還與20多位志同道合、愛好文學的同學成立了西南聯大第一個文學社團——“南湖詩社”,并創辦《南湖詩刊》。劉兆吉深知文學藝術的滲透性力量以及獨特的美育功能,他以文載道,借詩歌抒發愛國之志、宣傳抗日思想。大學畢業后,劉兆吉仍然熱愛文藝,通過撰寫小說、話劇、散文、新詩等,抒發美的情感。因深受文學藝術美的感染,他甚至還參加昆曲社,探討昆曲,并即興酬唱。劉兆吉廣泛參與各種文藝活動,涉獵各種藝術形式。對此,有人認為他不務正業,而實際上,他是將文藝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為研究文藝心理學打牢基礎。畢業工作后,劉兆吉一直心系國家教育事業:29歲時在重慶南開中學教授初中、高中語文課程,33歲時在四川教育學院教育系講授發展心理學、小學各科教學法等課程,37歲時在重慶大學教育系教授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學法等課程,39歲時參與編寫《普通心理學》,46歲時赴京參與編寫全國通用的《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大綱初稿[6]。以上這些豐富的經歷夯實了劉兆吉先生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根基,也為其后期美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立階段

劉兆吉先生在其老年階段,也是其學術總結時期和學術頂峰時期,創立了美育心理思想?!靶轮袊Y束了十年內亂和幾十年幾近封閉自守的局面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的政策,思想文化戰線重新煥發出活力,西方的各種思潮再一次洶涌而入”[7],美育的第二次高潮興起。如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劉兆吉先生也受到時代的鼓舞,重拾文藝、美育心理研究熱情,潛心整理研究成果。

雖已到遲暮之年,但作為心理學家的劉兆吉先生仍然心系心理學的發展。1980年,劉兆吉先生在《評馮特研究心理學的道路——兼談我國培養心理學工作者的設想》一文中提出中國心理學人才的培養路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8]。劉兆吉先生注重從心理學視角研究美育過程中的問題,探索如何通過各種美的事物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以及促進受教育者智力、道德品質、道德行為和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素質和諧發展的心理規律。1981年,劉兆吉先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擴大會議上首創性地提出“美育心理”這一詞條。1983年,在《試論美育心理學中的幾個問題》中,他又第一次提出“美育心理學”這一全新的學術概念。1985年,劉兆吉先生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撰寫了“美育心理”條目,第一次明確定義“美育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一部分,旨在研究“美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品質的形成[9],同時也標志著美育心理學成為教育心理學下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10]。直到1991年,劉兆吉先生《美育心理學》一書問世,標志著“美育心理學”這一學科初步建成[11]。

即便步入耄耋之年,劉兆吉先生也沒停下探索的腳步,他聯合眾多學者積極推進美育理論與中小學美育實踐的結合,在國內首次使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研究學校美育。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劉兆吉先生仍辛勤耕耘,筆耕不輟,完成了《七十年來文藝心理學與美育心理學創建與發展概況》《我走過的文藝心理與美育心理的研究歷程》《發展文藝心理學與創造美育心理學研究》等一系列總結性文章,體現出他強烈的愛國、育才、創新、奉獻精神[12]。劉兆吉先生與西南師范大學的緣分長達55年,他在這里創建和發展了“美育心理學”,并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最終使其由無人涉足逐漸走向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彰顯了中國心理學家的獨特貢獻。

二、劉兆吉美育思想的核心

劉兆吉先生的美育思想源于他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教育實踐,其核心在于將美育與美育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緊密結合,強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具體表現為“美育與美育心理學是皮毛相依的關系”“藝美融合實現大美育”“將美寓各科,實現各科育美、五育共美”和“探究美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

(一)美育與美育心理學是皮毛相依的關系

由審美生發開來的美育是一種感性教育,以發展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任務?!懊烙睦韺W”是研究美育實踐和美育過程而產生的新學科,它以美育心理為研究對象,“研究美育過程中師生心理活動的特點、效應及規律,為美育包括藝術教育科學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建構提供心理學依據”[10]。

劉兆吉先生將美育與美育心理的關系比作皮與毛的關系,或是毛發與血肉、神經之間的關系。古語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是毛是長在皮上的,沒有皮,毛就無法存在,且皮又附著在血肉之上,離開血肉,皮就會干癟,同樣,離開神經,皮會喪失感覺,失去分泌、排泄、呼吸的功能,且毛發在其上,也長不出來了[13]6。反之,毛發生長于皮之上,毛的存在也能為皮膚提供保護,避免皮膚因摩擦而受到傷害。與之類比,美育之于美育心理,猶如皮之于毛,沒有美育,也就沒有美育心理。又或者說,美育是皮膚,美育心理就如皮膚之下的血肉、神經,為美育提供營養,沒有美育心理,美育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力。劉兆吉先生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美育與美育心理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

沒有美育,就沒有從心理學視角審視美育過程的可能,進而形成美育心理學。美育是美育心理學產生的條件。研究美育,卻不了解人審美發展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規律,便不能使美育目標與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美育的內容與實施的方法便缺少科學依據,難以實現有效的美育。故美育之于美育心理學,猶如皮之于毛。

(二)藝美融合實現大美育

文藝是美的載體。文學藝術的存在形式有語言藝術(文學的各種形式)、造型藝術(如繪畫、書法、雕刻、建筑、攝影)、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和綜合藝術(如戲劇、影視、數字藝術)等。文藝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劉兆吉先生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也反對單純為美的感受而進行美育。早在大學時期,劉兆吉先生就受到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是“文學、美學、心理學三者結合的產物”思想的啟發,產生了文藝與教育密不可分的想法。藝術若喪失了教育的功能,便會走向空洞和狹隘,而美育若失去了藝術則會變得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文藝與美育互為必要條件、不可分割。

文學藝術具有形象性、直觀性、愉悅性。作為美育的手段,文學藝術能激發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增強美的感受力,實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曉之以德的功效。其中“動之以情”,指文學藝術審美活動產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對美的體驗,它是打開全面素質教育的金鑰匙。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紅色革命題材的愛國電影、赤膽忠心的愛國故事、滿懷豪情的愛國歌曲等文學藝術作品形式,既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又能實現“良藥不苦口”的效果??梢?文藝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文藝具有美育和德育的功能[14]7。不僅如此,劉兆吉先生還認為,通過文藝作品、藝術活動,可以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審美和造美能力、美感情操,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14]2。文藝并非只為單純美育而存在,文藝應為素質教育服務,使青少年一代快快樂樂、高高興興、耳濡目染地接受全面發展的教育[15]。劉兆吉先生想通過文藝與美育的融合,實現審美教育從審美素養的培養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方位協調發展。此乃其“大美育”思想的體現。

劉兆吉先生提倡通過文藝來強化美感體驗,增強美育功能,從而實現以美育人的目的。直到88歲高齡,他仍提出要將文藝心理與美育心理結合起來,形成一門新的學科——文藝美育心理學,從中再次折射出他認為美育與文藝密切相關,二者需要走向融合的思想。

(三)將美寓各科,實現各科育美、五育共美

五育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美育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以形感人、以情動人,能使學習者處于愉快的氛圍中,變被動、消極地學習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劉兆吉先生是最早具有“課程美育觀”的教育者之一,認為把美育滲透進各門學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產生寓教于樂的效果[2]131。

基于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觀、美學觀和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劉兆吉先生的研究團隊首次以調查與實驗研究的方法,證明美育對學生的成績、人生觀、價值觀、行為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該研究團隊還運用“導向問卷調查法”對中學課程進行了研究,通過統計數據分析,證實各科適當結合美育是可行的。首先,以美啟智,可以增強智能。通過美的具體形象激發美感,并利用藝術美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探索創作目的,從而產生理智感,并進一步增強智能。其次,以美寓德,可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和意志,提升道德品質。通過對大學生新生行為規范的實驗研究發現:以美的形式進行行為規范教育,較用抽象說理的方式具有更為明顯的效果[13]119-126。運用美育的手段改進德育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會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再次,體美結合是健康審美的要求。形體美、動作美、行為美有助于促進身體健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促進學習者積極參與文體活動。最后,勞育與美育相結合,可以促進勞育效果。勞動創造了美,以勞動美為手段的勞動美育,能使學生在勞動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地養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習慣與情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勞動美的知識與技能,同時還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認知,提升審美技能[16]??傊?將美寓于各科,寓教于樂,不僅有益于各科教學目標的實現,還能有效達成美育的目的。

劉兆吉先生不僅認識到美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還發現“美育承擔的滲透育人功能,就是以美啟智,以美育德,以美保健,以美促進勞動創造”[2]13。將美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和轉化機制,滲透至其他學科教育之中,使美寓于各科,達到各科育美、五育共美的效果,這正是其從“美育課程”到“課程美育”思想轉變的體現。

(四)探究美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從不缺少對美的發現與表達。劉兆吉先生尋根溯源,積極探究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美育思想。他認為,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對美育思想的貢獻最大。儒家以音樂、詩歌等為實施美育的手段,設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科目,蘊含著“樂教”“詩教”的美育思想。他從兩漢時期的《淮南子》《毛詩序》等著作以及劉向、王充等人的思想中探析發現:音樂、詩歌都具有影響人性格與情感的強大力量,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認為美與丑具有一定的特性,不因個人的主觀好惡而改變性質,而美的東西不在表象而在實質,所以美的文章應該是真與善的結合,且具有現實功用,反對華而不實之風[2]177-182。劉兆吉先生不僅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中的美育思想,而且致力于將美育理論融入實踐,挖掘民間文藝中所蘊含的豐富美育觀念。在學校內遷昆明的途中,劉兆吉受聞一多先生“有價值的詩歌,不一定在書本里,很多是在人民的口里”思想的啟示,在路途中走入鄉村,走近普通百姓,收集當時流傳鄉間的民歌民謠,最終匯編成《西南采風錄》?!坝^風俗、知厚薄”,這些歌謠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也反映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樂觀自強、敢愛敢恨、不畏艱難的美育精神。

此外,劉兆吉先生還將美育理論與學校美育相結合?;谛睦韺W視角,積極開展美育的教育調查與實驗,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審美心理發展的規律與特點,以揭示美育的本質和規律,為美育實踐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還積極探討美育與學生學業成績、德育、藝術教育等之間的關系,通過34份調查和實驗報告證明了美育的獨特功能及綜合效應,提倡各科適當結合美育,并積極地在學校弘揚美育思想,引發教育者對于美育的關注與重視。劉兆吉先生的探索不僅深化了美育研究,而且拓展了美育研究的廣度,進一步推動了美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劉兆吉美育思想對當代美育的啟示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的教育目的。美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美育的形式和載體已經變得日益豐富多樣,與此同時,人們對美的需求也呈現出日益增長的趨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我國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在這個進程中,建設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被視為重要的戰略方向,這不僅凸顯了國家對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賦予了美育新的時代使命。美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凸顯。由此,分析劉兆吉先生美育思想對當前美育工作的啟示具有重要意義。

(一)遵循美育心理規律,提升美育教學有效性

美育目標的達成關鍵靠學校美育,而學校美育的中心又在美育教學。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17]。從“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到“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凸顯了對于學校美育由無到有、由有到多、由多到好的課程建設要求,也體現了學校美育從普及化到多元化再到優質化的漸進過程[18]。 黨的二十大以來,美育雖然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學校美育工作尚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面臨一定的困境,如:將美育直接等同于德育,或是一門具體的課程,或是等同于藝術教育[19];在美育實施上,僅以藝術教育或者文藝活動落實美育,學校美育技能化趨勢明顯,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不足等。

“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美育教學的重要使命?!叭恕笔桥囵B主體,“人”也是最終目標,所以人是起點也是終點。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必須基于學生的學,美育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必須“目中有人”。美育雖然具有教育教學過程的一般特性,但也具有美育過程的特殊性,美育工作者須了解學生的美育心理規律與特征。劉兆吉先生把美育與美育心理學之間的關系比作皮與毛之間的關系,并闡釋了兩者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他研究發現:中小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審美情趣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和城鄉差異[13]259-277。中小學生審美情趣發展的差異性決定美育實施要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地區、年齡等因素,有的放矢。具體而言,考慮不同地區的美育資源,做到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區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校本特色;制定教學目的、課程計劃和教學目標時,應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體現目標要求的差異性和層次性,合理安排學習內容,確保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審美需求,鼓勵互相交流與分享以增強多元化的審美體驗,構建包容性的教學環境以尊重學生的多元化審美情趣。

美育心理學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真善美,并以真善美為指標去衡量美育教育。有效的美育教學具有“真善美”三個方面的特征?!罢妗狈矫?美育的教學“效率”高。在美育教學的實施中,能切實、科學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與人文素養?!吧啤狈矫?美育的教學“效果”好。美育教學不僅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教學的價值取向上,還期望學生都能朝著良善的方面發展?!懊馈狈矫?美育的教學“效益”佳。無論是教學的個體功能還是社會功能,均能充分展現美的影響力。真善美三者中,“真”是“善”和“美”的基礎。了解學生審美發展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積極探索“遵循美育心理規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美育目標、內容、形式、模式,是提升美育教學“真”的必然路徑。

(二)在大美育理念下,構建各科育美、協同育人的美育機制

2015年,國家層面頒布第一個有關美育的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體現了政府對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文件要求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保障學校美育健康發展[20]。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綱領性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16],進一步強調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以上關于美育的綱領性文件可以看出,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關鍵在于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推動學校美育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學校教育設置的各類課程中,藝術課程是美育實施的主要載體。但劉兆吉先生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教育,認為藝術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而存在的。因此,藝術不應僅僅應用于藝術教育,而是要充分發揮藝術的美育功能,將藝術教育作為加強和改進美育的著力點,發揮美育對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促進其感性與理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構建“大美育”育人格局[21]。

劉兆吉發現美育在其他各育中有著獨特性功能,美感的增力性可以促進“以美啟智,以美育德,以美保健,以美促進勞動創造”的效果。將美育融入各學科,由美育學科走向學科育美,由美育課程觀走向課程美育觀,是實現“大美育”的有效途徑。蔡元培認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22],美可謂無處不在。因此,在傳統的美育課程之外,還應將美育滲透到各個學科,實現學科課程的審美化改造。首先,積極挖掘各個學科課程中的美育價值,增設各科教學的美育目標,以文藝為手段增強育人效果,推動審美活動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推進學科課程的審美化改造,讓各學科共同承擔起美育的責任,即“美寓各科,各科育美”。其次,打通各學科之間的壁壘,增強美育的綜合性,以美育實現學科間的滲透、交叉、融合及跨學科整合,開發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課程、新項目、新活動,將美的教育體現于全學科育人過程,形成各科育美、協同育人的美育機制,即“綜合育美,協同育人”。此外,雖然課堂教學是實現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但課外實踐、社團活動等活動性課程也能夠增強美育理論與實踐的溝通,促進學生的審美表現。同時,美育還應當進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班級環境、校園文化等隱形課程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實現顯性美育與隱形美育相結合,于潤物無聲中實施審美教育。

(三)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生活,培育中華美育精神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盵23]“文”有文字、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之意,可以理解為文學藝術。劉兆吉先生追根溯源,通過探尋先秦、兩漢、魏晉時期的文化,挖掘出我國古代豐富的美育思想,可見“文”中不僅蘊含豐富的美育思想,同時“文”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美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支撐,學校課程應充分挖掘、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賦能美育教育,提升課程的思想性。但扎根中華傳統文化,絕不是因循守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盵24]扎根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的選擇、傳承,更是文化的創新,文化在化人的過程中,也因人而實現闡發、生成。因此,新時代背景下,美育的要求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中華美育精神傳承,更需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弘揚勇于探索、推崇創新的中華美育精神。

走進社會、了解社會、感受時代是美的情懷的孕育方式??谷諔馉帟r期,劉兆吉不畏艱辛,獨自走進人民群眾生活,致力于搜集民歌民謠,專注于鄉土社會的民間傳統文化,提煉并彰顯民族文化,弘揚美育精神。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盵25]“立德樹人”是中華美育精神的優良傳統,也是美育的根本任務和美育精神的核心,“扎根時代生活”則是美育教育的立足點,為“中華美育精神”的培育指明了方向。首先,“扎根時代生活”要求立足時代。美育應緊密關注時代的變化,特別是關注新時代對美育要求的轉變,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次,美育內容要立足當下社會。課程資源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增強課程的適宜性。如鄉村美育可以立足鄉村,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活動,反映新時代的鄉村變化之美,弘揚并繼承中華兒女艱苦奮斗、勤勞踏實的美育精神。最后,美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需要不斷更新和改進。要促進大數據、云技術、VR虛擬實驗等先進信息技術與美育的深度融合,創新課堂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趣味化的美育需求,提升美育效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美育精神的源泉,為美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扎根時代生活是中華美育精神培育的關鍵所在,兩者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民族情懷的新時代人才。這些人才既承襲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又具備了現代科技手段和國際交流能力,能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文化交流,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心理學美育美的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