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天然石刻藝術博物館

2024-04-20 15:51邸志剛
中華瑰寶 2024年4期
關鍵詞:張遷碑金剛經刻石

杜甫《望岳》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坏翘┥?,不僅能一覽群山,還能通過石刻遍閱各朝各代的文字與書法。

泰山石刻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非凡的地位,不僅在石刻數量上冠壓群山,其文化價值也難以超越。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刻《泰山刻石》始,歷代帝王、文人墨客乃至道士、佛僧等均在泰山留下了大量石刻,如西漢《無字碑》,東漢《張遷碑》《衡方碑》,北朝時期《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唐代《紀泰山銘》《雙束碑》,等等。據統計,泰山現存石刻1800余處,其中,立于岱廟內的近300處碑碣尤屬上乘,精華薈萃,自成氣象。

秦石悠久

封禪泰山或在泰山祭祀并“勒石以記”,自古是泰山封禪或祭祀活動的一大特點,且貫穿于泰山祭祀史始終,自秦一直延續至明清。

泰山最早的刻石為秦《泰山石刻》,乃秦始皇東巡封禪泰山時所立。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嬴政東巡郡縣,在瑯琊、泰山等地均留下刻石以“頌秦功業”,包括《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和《會稽刻石》7處刻石。因年代久遠,7處秦刻石如今僅?!短┥娇淌泛汀冬樼鹂淌反媸?。

現留存的《泰山刻石》銘文實質上為秦二世時所刻。在秦始皇東巡郡縣10年之后,也就是秦二世胡亥即位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循其父始皇的蹤跡東巡郡縣,亦至于泰山,并在秦始皇所留原刻石銘文旁加刻詔書及大臣從者姓名。

據宋代劉跂《秦篆譜序》記載,秦始皇所刻《泰山刻石》銘文22行,共222字,后秦二世加刻銘文10行,79字。也就是說,《泰山刻石》原石共計301字。然而,因久經風霜,《泰山刻石》銘文刻字早已剝蝕不堪,僅殘存秦二世時所刻的10個字?!短┥娇淌肥翘┥浆F存最早的文字,存字雖少,卻是不可多得的秦代歷史的見證。

《泰山刻石》作為秦始皇留下的歷史文物,是研究秦始皇歷史活動的證據。后人認為秦始皇在泰山刻石的舉動除了敬奉山川鬼神、宣威天下、歌功頌德,還有回歸心理。據史料記載,嬴秦人與東夷人同起源于泰山周圍,周時才西遷至西北之地。他們跟東夷人一樣素來懷有大山(泰山)崇拜情結。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回到族群起源之地并封禪泰山,刻銘頌功,其內心深處或許是在尋求祖先的認同。

此外,在書法藝術上,秦《泰山刻石》亦具有劃時代意義,它直觀地展示了史書所載的李斯所創的小篆。秦始皇和秦二世所刻銘文均由李斯代書。李斯首創小篆,其書法精美,字形長方,筆畫如筋,外拙內巧,被稱為“玉筋筆法”。因此,該石刻對研究中國漢字字體變化亦具有重要價值。

漢碑雄偉

秦始皇封禪泰山時,以刻石形式展現自己功高蓋世,漢武帝卻只立碑而不刻字,在泰山立下《無字碑》。

立于泰山之巔玉皇廟前的《無字碑》雄偉高大,氣勢磅礴。該碑碑體為花崗巖質,由石柱、頂蓋石和柱頂石三部分組成,通高5.91米,下寬1.2米,厚0.88米。在造型上,該碑狀似梯形,碑體自下而上漸削,石柱立于地石穴內,頂部覆以石蓋帽,呈覆斗形,類似四阿式屋頂,無任何裝飾。頂蓋石之上為柱頂石,最頂部略呈圓形,亦無紋飾?!稛o字碑》通體無紋飾,整體風格粗笨古樸,卻不失氣勢。這種古樸中透出氣勢美的藝術風格是漢代藝術獨具的特色。

泰山留存的漢代著名石刻中,除《無字碑》外,還有存立于岱廟的《衡方碑》和《張遷碑》?!逗夥奖啡Q《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乃碑文所記主人公衡方的門生為其所立頌德碑,立于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高2.4米,寬1.1米,共815字?!稄堖w碑》為谷城舊吏韋萌等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為張遷所立的去思碑,高2.92米,寬1.07米,凡567字。

從內容上看,《衡方碑》和《張遷碑》是類似于墓志銘的人物記事碑,對研究漢代歷史具有一定價值。如《張遷碑》碑文中有涉及漢代黃巾起義的文字,“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可作為歷史研究的補充材料。

《衡方碑》和《張遷碑》兩通碑最凸出的價值體現在書法藝術領域。兩者均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歷來受書法家重視。漢隸壯美,眾所周知?!逗夥奖泛汀稄堖w碑》在具體風格上又有所區別?!逗夥奖肥菨h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體方整,嚴密中見圓韻,結構穩重,神態樸茂,整篇章法緊湊,用筆有力,收筆時有重頓,筆畫豐潤,形成外方內圓的效果,并有下緊上松之感;《張遷碑》則是方整中見勁挺,筆法凝練,運筆遒勁,用筆棱角分明,體現了齊、直、方、平的特點。兩碑均是后人研習漢隸的較好范本。

北齊石刻經

勒刻于北朝時期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被稱為中國“榜書之宗”,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

泰山經石峪一帶為緩坡石坪,面積廣闊,可供刻經。此地不僅環境優美,而且便于閱覽刻石經文,成為游人修心養神的佳處?!短┥浇浭饎偨洝愤x址于此,體現了古人獨到的眼光。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內容為佛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后秦鳩摩羅什譯本。該刻石自東而西刻,共44行,每行10字至125字不等,凡2799字。歷經千余年風雨,該刻石現僅存經文41行,可識別文字1069字。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無落款,難考其書刻年月和書刻者姓名,故對于其勒刻年代,自古爭議頗多,史無定論。明代王世貞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唐人不能作?!泵鞔鷮O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稱:“今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惫艨甲C其為北齊人所書,理由是其“經字大如斗”,此說得到現代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當前學術界認為經石峪刻石乃北朝文物,主要依據是其碑文書法的筆勢風格?!短┥浇浭饎偨洝访總€字字徑約50厘米,書法以隸書為骨架,兼具魏碑和篆書筆意,形成了“隸楷”書體,這正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書法藝術新風格。

在內容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并非完整版的《金剛經》,有些刻字已出現雙鉤卻未能刻完,顯然是突然中斷所致。究其原因,與其所處的年代相關。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寺林立,佛僧眾多,這也讓某些統治者看到了佛教發展的弊端—農民不事生產,紛紛剃度出家,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利。于是,他們不再推崇佛教,而是毀佛。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年)下令滅佛。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并下令毀滅齊國境內的佛教。后人推測,經石峪刻經正是于那時被迫中斷,留下如今內容殘缺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唐銘形美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為報功告成、祈福于天,唐玄宗封禪泰山,禮畢御筆撰書《紀泰山銘》。其形制雄偉,書法端嚴,是研究唐代歷史和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

《紀泰山銘》是泰山最大的一處石刻,其所在的摩崖被稱為“唐摩崖”,崖壁高13.2米,寬5.3米。銘文隸書陰刻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包括標題“紀泰山銘”和“御制御書”8字),字長16厘米,寬25厘米。額高3.95米,隸書陰刻“紀泰山銘”2行4字,字長45厘米,寬56厘米?!都o泰山銘》被視為唐隸的代表作。

《紀泰山銘》下部剝蝕十分嚴重,明人葉彬曾補刻108字,形似小異。銘文西側,原有從封諸王群臣銜名4列,字徑5厘米。明嘉靖年間,在其上刻大字縱橫交錯,唐刻遂大部湮失。清嘉慶二年(1797年)春,山東按察使孫星衍等來謁泰山,登宿岱頂,命拓工精拓,審視尚存“岐王臣范咸王臣沐延王臣涸張說尉大雅劉敬之孫元”等銜名。

《雙束碑》亦稱《岱岳觀造像記碑》,俗稱“鴛鴦碑”,立于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該碑由底座、碑身和石蓋構成,通高3.26米,造型奇特,由雙碑同蓋同趺束合而成,頂覆歇山形屋脊狀,雕刻精致,為唐代典型建筑風格。石蓋兩碑同體的造型確為罕見,二石并立寓意唐高宗與武則天同治天下。

由其名可知,《雙束碑》立碑之初衷實為記錄當時造像之事。唐代道教盛行,帝王常命道士行建醮造像之事,造像之外多立碑以記事。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和武后時期,幾乎每任帝王均下令命道士們在泰山齋醮造像,并補刻碑文。由《岱岳觀造像記碑》可知,唐代在泰山齋醮造像之事有26次。因此,該碑也是有關泰山道教的重要石刻,其碑文是道教在唐代發展的歷史資料。

宋以后碑石

宋代依然沿襲封禪泰山的傳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在泰山舉行首次封禪活動。宋真宗在泰山留下了《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之銘》《大宋封祀壇頌碑》《青帝廣生帝君贊之碑》《大宋天貺殿碑》等碑石。

《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之銘》刻于泰山之巔的摩崖上,俗稱“宋摩崖”。其恰好位于唐摩崖東側,與唐摩崖相鄰。此摩崖刻石高8.5米,寬4.2米,銘文由宋真宗御筆撰寫并書丹。后人認為宋摩崖在規模和思想性上足可與唐摩崖比肩。

宋真宗御制御書的另一通石碑《青帝廣生帝君贊之碑》原立于青帝觀,后殘破不堪。民國時,時人將9塊碑殘石拼湊為一碑,并用磚石充填空白處,得新碑高2.75米,寬1.14米。殘碑現存正書48字,另存碑額“青帝廣帝之”5字篆書。宋真宗楷書書法遒勁且不失清秀,后人對其贊譽頗高?!肚嗟蹚V生帝君贊之碑》為研究宋真宗乃至宋代書法風格提供了實物材料。

宋代石碑中,岱廟所存《大觀圣作碑》在研究宋代歷史和書法藝術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洞笥^圣作碑》又名《御制八行八刑條例》,立于宋大觀二年(1108年),為李時雍摹勒的宋徽宗御書《八行詔》。該碑高4.50米,寬1.55米,厚0.41米,碑陽文20行,滿行71字,字徑3厘米,書法乃宋徽宗獨創的瘦金體。額題“大觀圣作之碑”6字,字徑13厘米,系蔡京行書?!洞笥^圣作碑》銘文內容大致記載了宋代考察任用官員的標準。

至明清時期,帝王不行封禪而改為祭祀。相比前代,明清時期已少見如唐《紀泰山銘》和宋《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之銘》那般大規模的摩崖石刻,但因修繕寺廟宮觀而立的記事碑倒是留存不少,較為知名的有《重開山記碑》。

《重開山記碑》立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存于普照寺內。該碑圓首方座,額題“重開山記”。據碑文可知,明永樂年間,一位名叫滿空的高麗(今朝鮮)禪師來到中國,面見永樂帝,得御賜袈裟,后居住于南京天界寺。宣德三年(1428年),滿空奉旨到各處參方禮佛,至泰山訪古剎,又主持重建普照寺,自此他便留在泰山修禪20余年,并最終圓寂于泰山??梢哉f,《重開山記碑》是記錄明代中朝友誼的實證,對于研究古代中朝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清代留于泰山的詩文、題記刻石較多,其中帝王刻石數量頗豐。如清乾隆皇帝一生10余次游泰山,6次登上極頂,由此創作了150余首詩文,并在泰山留下74處共85首詩文刻石。這些詩文多為詠懷之作,極富個人風格特色。

2007年7月,泰山恢復岱廟雨花道院,并將“五岳獨尊”和《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泰山上的代表性石刻及泰安市博物館精選的部分館藏書畫和當代名家作品刻石于雨花道院,新增石刻數量99處。這些石刻飽經風霜,屹立不倒,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展示臺。在這些石刻中,篆、隸、草、楷、行等書體薈萃,蔚為大觀,使泰山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中國書法名山”。

邸志剛,供職于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遺產保護部,文博館員。

猜你喜歡
張遷碑金剛經刻石
渾厚方正 拙然天成—《張遷碑》《衡方碑》臨創融合研究
從敦煌寫經看唐代《金剛經》的版本與流傳
《張遷碑集句》
《金剛經》六種譯本差比句式研究
“金剛經”煉成記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鄭淑萬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怎樣臨習《張遷碑》
元氏所出十六國后趙時期界封刻石小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