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高中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美育浸潤行動研究

2024-04-22 12:00龔瑤陳琳
中國教師 2024年4期
關鍵詞:跨學科美育美的

龔瑤?陳琳

【摘 要】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基本目標。作為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美育在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研究中具備獨特價值和關鍵作用。教師通過整合學科美育資源、開發跨學科美育課程、迭代再造美育學習空間,可激發學生對于發現美、創造美的熱情,提升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下復雜問題的審美意識與能力,進而達成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更高需求。

【關鍵詞】素養提升 美育浸潤行動

美育對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創造力與塑造獨特個性具有重要意義?!督逃筷P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與《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作出全面統籌部署,為美育課程改革指明方向。文件中提到,要深入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強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統一,進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以真實情境為立足點,以國家課程為核心,融合創新校本課程,建設校本化美育課程體系是美育浸潤行動的有效途徑。

一、聚焦美育課程內涵的增值性建設

通過挖掘學科課程中的美育資源,開展多維融合的跨學科主題項目式學習,推動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從而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在通過跨學科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美育??鐚W科美育有利于拓寬學科教師育人視野。教師面對真實情境,在學科教學的實踐中尋求跨學科美育的錨點,促進學科教學與美育實踐有機結合,圍繞核心主題,整合課程資源,設定課程目標,制訂階段任務,引領學生在調動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搭建跨學科知識網絡的過程中以多維的視角將課本上平面化的文字通過藝術創作、舞臺表演等方式再現,讓知識立體豐滿起來,在體驗中增強對于經典文本的感悟,在創意中延續對美的理解,拓寬育人價值,最終在培育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與能力的同時反哺完善校本化美育課程體系。

1. 關注目標的外顯與內隱

跨學科美育探索打破了單學科美育的限制,在培育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落實學科育人的核心素養。例如,立足于許多經典影片如今不再被中學生關注這一現實問題,我們圍繞“如何讓經典影片重新煥發活力”這一主題,以“美育”為核心,整合思想政治、歷史、藝術等相關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要求,制訂“致敬百年:經典影視創編”單元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讓學生在感知和想象中體驗經典藝術作品蘊含的人文內涵。

美育課堂的建設與目標設定圍繞外顯的“技能”與內隱的“素養”兩方面展開,在“致敬百年:經典影視創編”的單元教學目標中既包括編寫有思想有創意的微視頻劇本、制作致敬百年主題微視頻等外顯的物化與技能成果,也暗含了提升藝術欣賞力、培養家國情懷、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堅定政治認同、提升文化自信等內隱的素養目標。

2. 注重內容的剛性與柔性

本教學單元是基于校園影像創作的跨學科主題式項目化活動課程。本單元的學習由四個階段任務組成,涉及三個定向主題任務和一個開放主題任務,分別為選擇并觀賞經典影視作品,圍繞“致敬百年”這一主題對經典影視作品進行劇本創編,拍攝并制作經典影視微視頻,課內微視頻展示與評價、反思與改進,如圖1所示。

圖1 “致敬百年:經典影視創編”單元任務設計

課程活動的設計以“美育”為核心,每項主題任務之間相對獨立,但又為最終作品的呈現提供服務與學習支撐。學生在既定的課程框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求自己想要表達的二次創作形式,最終的作品呈現中有配音、預告片、場景還原、人物演繹等多種角度與樣式。學生在實踐性的學習任務中,深刻感悟近代中華優秀文化蘊含的深層力量,增強對于美的感知與創造,同時形成系統思維,不斷深化所學知識技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培育創新素養,增強審美情趣,逐步從學習者轉變為課程的共建者。

3. 聚焦實施的規則與靈動

“致敬百年:經典影視創編”課程單元整合了語文、思想政治、美術、音樂、通用技術等學科,特別強調既動腦又動手的實踐,在驅動性問題的引領下,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創作的空間;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下,組建5~6人的學習團隊,通過實踐探究鍛煉團隊協作精神;在與他人的交流、展示、協作過程中理解與深化對美的認識,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同時,基于學生對學習的行為取向特征,教師提供合適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通過不同種類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創新、審美能力的培育,達成單元目標。

在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課堂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什么故事情節選擇什么場景?同一個畫面選擇什么景別?同一個場景,用什么鏡頭語言表現?怎樣使場景轉化更流暢、更有蒙太奇效果?怎樣的旁白和音樂與故事情節相吻合?人物的思想、情緒變化以及動作特征,用什么表情、眼神和對話表現?在這樣反復磨合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慢慢得到提升。

4. 強化評價的主觀與客觀

美育的評價指標不應過分規則化,不存在任何規則讓某個人根據它而必然地將一個東西認作是美的[1]。美育的成果不應該是同一個工廠模具里生產出來的同質化產品,應該賦予其獨特性,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過程。以第二個階段“劇本創編”任務為例,設計評價任務時,從客觀的角度設計評價內容與方式,具體見表2。

轉變美育評價方式,從靜態的成果性、終結性評價轉化為動態的過程性、增值性評價,關注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親身經歷、持續探究及情感體驗。正如參與課程的學生所言:“你拍出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你所經歷的過程卻是最美的?!闭n程評價雖然有客觀的指標,但我們也不會輕易否定每一部作品在制作過程中為學生帶來的美育價值。同時,學生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正是他們審美鑒賞素養的又一次提升與鍛煉。

二、加強教育技術裝備的效能性應用

技術賦能下,美育課程建設與實施有了更多的選擇。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根據課程設置的內在需求,打造美育特色學習資源,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增強美育的延伸性,實現線上共享學習資源與線下個性化教學相結合的同時,立足學習空間的現狀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建設結構化的跨學科美育學習資源庫,實現跨學科美育的常態化。

1. 提升正式學習空間的“共情”能力

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者越投入,距離教育目標的達成就越近。讓學生成為學習空間布置的參與者,打造美育新環境,提升學生創造美的意識與能力,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增強其對學習空間的認同,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空間獲得“真實的體驗”。在營造開放、共融的學習空間的同時,學生能夠在選取、設計、討論、布置優秀作品的過程中構建多樣化的審美教學情境,加強師生與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提升學生學習的體驗性、主動性,從而達成學習方式的變革,培育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審美素養與能力,凸顯美育課程的延展性。

2. 拓展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跨學科美育課程

將真實的校園情境轉化為優質的美育教學資源,開展因地制宜的美育課程。例如,聚焦“校園植物圖鑒”這一主題,設置系列驅動性任務,引導學生在探尋、觀察校園內各類植物的基礎上,自主融合生物學、科學、藝術、影視等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如何通過顯微攝影創作展現微觀生物世界之美這一真實情境問題,激發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好奇與保護意識,最終呈現兼具藝術性與真實性的攝影作品集。學生可以在繪制校園植物圖鑒的過程中,感受微觀動態與宏觀靜態融合下的生命之美,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思維意識,落實社會責任,是一次從“知”到“行”的轉變。

3. 變革學習空間中的美育學習方式

關注影視特色課程的需求,結合“致敬百年”的特殊主題,創設更多情境化的學習模塊,為學生提供更具真實性的學習空間,如表3所示。例如,在制作“致敬百年:經典影視創編”微視頻主題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共享學習空間(人文創意廳)的環境,營造真實場景,引導學生在賞析影片的過程中辯證思考,解決如何通過二次創作賦予經典影片新時代活力這一真實情境下的議題,豐富美育的內容與形式,轉變學習方式,最終呈現具有時代性、故事性的微視頻作品。學生從觀看者轉變為創作者,在實踐中賡續紅色基因,提升審美情趣,落實創新能力。

指向高中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美育浸潤課程實踐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教育時代背景,在重塑審美內涵認知、價值共識的基礎上,發揮學科美育共同體同頻共振的作用,推動“大美育”共同體的建設,最終為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M].鄧曉芒,匡宏,等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330.

(作者單位:1. 上海市中原中學;2. 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

猜你喜歡
跨學科美育美的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