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校地協同雙創人才培養機制探究

2024-04-25 09:16張顏梅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校地雙創協同

張顏梅

(商丘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指出:“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1]鄉村振興,須變“輸血”為“造血”,人才是關鍵,“延伸拓展產業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增收致富渠道”,需要培養大量敢闖會創的創新創業人才.鄉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豐厚,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突出,雙創人才比較匱乏,必須充分發揮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走校地協同人才培養的路子,培養大量“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1 深入剖析,“強農”掣肘因素及雙創人才匱乏原因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2]“強農”必先“農強”,當前農村表現出的5個特點,成為“強農”“農強”的掣肘因素:一是農業人口較為集中,且大量外流.尤其是在糧食主產區,人多地少始終是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剩余勞動力外流,形成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勞務經濟,農民進城變成了“農民工”,農村常住居民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兒童,中青年勞動力成為城鄉之間、務工城市與戶口所在地之間的“候鳥”.二是糧食種植收入低,且農業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由于糧食種植業的收入同外出務工的勞務收入相比,簡直微不足道,糧食種植成為名副其實的“雞肋”,農民不愿意在農業機械及耕作技術等方面有大的投入,傳統的精耕細作因農民外出務工而被丟棄,農業生產處于機械化的種、收環節,新技術、新種業很難被利用.近年來不少農村開始了新一輪的土地流轉,一畝耕地的每年流轉承包收入多的達到1000元,少的只有500元左右,農民缺少流轉積極性,流轉承包土地的大戶也缺乏長遠謀劃的動力,智能農業、智慧農業基本處于紙上談兵.三是糧食種植業投入越來越多,且農民經營意識較為淡薄.和傳統糧食種植業相比,現在各種農作物種植,從人力投入、機械耕作,到種子購買、農藥化肥等,成本越來越高,投入越來越大,糧食種植真正成為了家庭開支的補貼,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幾十年不變的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使得一些青年農民全家沒有承包地,耕種前輩的責任田,責任田數量太少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經營,也沒有很好的經營思路和經營理念.四是專業技術人才較為缺乏,且引進力度較小.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升學離開農村的大學生,無論是涉農專業還是非農專業,畢業后很少再回到農村就業;限于環境和待遇等多方面的因素,引進外來專業技術人才的難度較大,引智效果不明顯,進而造成農村專業人才缺乏.五是城鄉之間要素流動較為困難,且渠道不暢通.城鄉一體化建設,重在打破城鄉之間的制度政策壁壘,使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各生產要素能在城鄉之間順利流動.伴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及金融體制、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各方面深層次的改革發展,傳統城鄉二元結構被打破,但是由于城鄉之間客觀條件、思想觀念等軟硬件差異,各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還存在梗阻現象.

“強農”的5個掣肘因素,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單一,鄉村振興必須從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入手,要培植孵化一批基于農村現實條件的創新創業項目,以項目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但由于城鄉之間的“虹吸”效應,農村成為了人才洼地,敢闖會創的“雙創”人才顯得尤為稀缺.農村“雙創”人才缺乏,有4個方面的主因:

一是農村學子離鄉不返鄉.農村現代青年日漸減少,無論是外出務工,成為候鳥的農民工,還是升學扎根城市的高校畢業生,離開家鄉后就基本不再考慮返鄉創業.對外出務工的鄉村青年來說,近年來的土地流轉制度,切斷了他們和鄉村發展鏈接的一條重要紐帶,打工掙錢后在城鎮買了婚房,鄉村成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符號;對升學離開鄉村的高校畢業生而言,他們自從進入高校學習的那天起,基本就不再把鄉村作為自己就業的選項.

二是打工創業成才難返鄉.由于機會成本較低的原因,農村青年具有能吃苦、敢冒險的優點,在城市從事加工、商貿、服務等各行各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聰明才智,抓住機會,成了一個個小有成就的“小老板”.河南東部某縣一個小村莊,90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有30余人,在新疆、廣東、江浙、福建及一線大城市有自己“生意”(項目)的近20人,談及自己的經營成功的訣竅,都如數家珍,每年春節后又有一批小青年加入他們的隊伍,在工作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市場及人脈,不愿意再回到家鄉創業,特別是限于家鄉經營環境及現實條件,很少有人有回鄉創業創新的想法.

三是農村需求人才不愿來鄉.隨著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尤其是脫貧攻堅工程在農村取得的偉大成就,成立各種類型的鄉村合作社、立足農業基礎條件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產業,繁榮農村經濟,服務鄉村居民,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懂經營、會管理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然而,僅靠農業技術特派員隊伍遠遠滿足不了鄉村實際發展的需求,土地流轉后建立起來的農村合作社,本身也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具有現代管理意識的專門人才,聚集城市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雙創”人才,因農村不能給下一代提供較好的教育資源等多種原因,而不愿來鄉村創新創業.

四是農村存量人才培養難度大.有關資料表明,中原人口大省河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而人口凈流出總量高達千萬人.引入外來人才不易,充分發揮農村現有存量人才的作用,培養“新農人”,顯得重要而迫切.如果能對存量人才進行雙創培訓培養,也是一條較為可行的路子,但是農村高等教育較為落后,師資及其他教育資源都很稀缺,農民接受培訓的機會少,而且渠道不暢.

2 攜手聯動,發揮校地協同雙創人才培養各自主體優勢

校地協同育人,是近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積極倡導并著力推進的一項工作,也是發揮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各自主體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河南省在《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創新電子商務+農村物流模式;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基于此,地方政府要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雙創人才,在校地協同育人方面有需求,有優勢,主要體現在:

地方政府具有調配整合轄區內教育資源的決定權.農村雙創人才培養,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轄區內職業學校師資、場地等各種教育資源,與地方高校相互協同,進行雙創人才培養.近年隨著地方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得到一定程度發展,跳出農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發展多種經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地方政府可以圍繞地方發展的主方向,在信息化平臺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多方面發揮地方政府的決策影響力,對轄區內的教育資源進行調配整合,這樣有利于在協同育人方面和地方高校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

地方政府具有選拔引進培育各類人才的主導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持計劃,但是在人才需求的專業、層次,以及選拔、引進、培養等人才成長途徑上,地方政府居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導權力.2023年1月4日《經濟日報》第8版《河南鹿邑:‘雁歸經濟’興起就業創業潮》2020年鹿邑太清宮鎮發布發“引才、育才、用才”三項舉措,邀請有技術、會經營、懂市場的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村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大批實體經濟項目落地鹿邑,吸引大量返鄉人員家門口創業就業[3].

地方政府具有校地協同育人的組織和保障能力.地方政府在校地協同育人方面的最大優勢,表現為具有巨大的組織能力和人財物方面的保障能力.校地合作協同育人,不僅靠政府搭臺,而且要地方政府全方位支持,才能做到人才培養上的雙贏.地方政府分析清楚雙創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與培養標準,可以通過組織方式進行各層級的發動,選擇適宜的人才提供方式,組織存量人才參與培養;可以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激勵措施、管理制度吸引雙創人才;在校地協同育人中,提供足額的人財物各類保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繼續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訓項目、教師‘優師計劃’、‘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年人才開發行動”.這些為地方政府進行雙創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學校要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主導作用,堅持協同共育原則,用好各類教育資源.地方高校在雙創人才協同育人方面有責任,有能力,主要表現在:

地方高校具有校地協同育人的職責.高等院校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功能,高校必須“走出去”,積極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對接交流,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地方本科高校必須立足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積極推進社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承擔農村雙創人才的職責.

地方高校具有雙創人才培養的經驗.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頒發了大力推進高等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性文件,高等院校陸續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開發了比較健全的課程體系,培養了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探索開展了雙創項目孵化等工作.不少高校推進了專創融合,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的深度融合,二者在教學安排、學生管理、考試考核等方面一體化設計,做到了雙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融入產業發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應用型高校具有雙創人才培養的平臺和資源優勢.一些地方高校搭建了創新創業文化平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及大學生實踐項目孵化平臺.這些平臺的搭建為地方雙創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利環境,尤其是一些信息化教育教學平臺,基本實現了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與多樣化學習資源有機統一,開發的“創業基礎”“創新思維”等課程不僅系統講解了雙創教育理論,而且深入淺出講述了雙創方法與技巧,創客的實務與實訓,既關注學生雙創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關注雙創孵化項目的開展.有些高校一直在利用雙創孵化基地,吸引優秀校友、高科技創業團隊、外出打工返鄉青年、專業軍人進入大學創業園區,把創業項目融入社區發展、通入城市發展、融入地區發展,延伸雙創教育鏈條.

3 走出困境,打造校地協同雙創人才培養機制

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圍繞鄉村雙創人才培養的共同任務,同向同行,協同創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解決雙創人才匱乏難題,破解“農強”掣肘因素,共同打造雙創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聯合培養機制.校地協同育人,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責權利平等基礎上,圍繞目標任務,同向同行,協同創新.聯合是手段,培養是過程,目標是解決鄉村振興中鄉村雙創人才匱乏問題.地方政府通過校地協同育人模式,借助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優勢,解決人才不足問題.地方高校通過校地協同育人模式,解決雙創人才培養及項目孵化中和產業、企業脫節,“兩張皮”問題,同時也打通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產生的教學與應用相銜接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和地方政府合作協同育人,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更有保障,服務社會功能得到充分實現.

分工協作機制.校地協同,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必須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分工,是為了發揮優勢,提高效率;協作,是為了相互配合,避免重復.地方政府在供求關系中屬于需求側,在學員組織、動員、選拔,在培養目標的確定、培訓內容的側重、學習成果的標準等方面提出要求,也可以提出訂單式培養的目標.地方高校在課程體系開發、教學課程設置、師資力量配備、教育教學方式、實習實訓等環節,承擔主要任務.在具體運作中,分工協作體現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履行好自身職責的同時,根據項目開展進度,相互配合解決相關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溝通協調機制.鄉村雙創人才培養,是由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雙主體進行,在培訓過程中雙方承擔著不同的職責,發揮著不同的職能,必須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保障項目的順利推進.雙方可以通過定期不定期會議溝通協調,也可以由雙方抽出專人成立專門組織負責溝通協調,還可以以項目推進簡報的形式,及時總結項目開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達到溝通協調效果.高校雙創教育和項目孵化基地建設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經驗的積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校地協同培養雙創人才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日益密切,在雙創人才培養中,對于培養對象、培訓方式、課程安排、師資配備、實習實訓、項目孵化、考試考核等一系列內容,溝通協調到位,才能實現培養目標.

投入分擔機制.鄉村雙創人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又是鄉村農業發展的新動能,既然鄉村雙創人才培養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那么必須把鄉村雙創人才培養當作一項長期的任務,扎扎實實開展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都要在鄉村雙創人才培養中,建立科學、合理的投入分擔機制.地方高校在鄉村雙創人才培養中,必須發揮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做好師資配備、教學計劃、課程建設、教學過程等方面工作,根據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評價反饋意見,適時調整雙創人才培養計劃;當地政府要做好培訓對象的組織遴選、提出培訓需求、整合地方行業企業教育資源、發揮地方職教中心等教育教學力量等工作,并安排專項資金保障雙創人才培養工作的正常開展.

共建共享機制.校地協同、城鄉聯動、工學交替、學用一體,從鄉村雙創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到培訓實施的每個流程,都要在投入分擔機制基礎上,建立一個權利與義務相結合、投入與產出相一致的共建共享機制.雙創人才培養上的共建共享機制,本身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工作,選準共建的突破口,找到共享的結合點,調動校地雙方共同投入雙創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圍繞鄉村振興雙創人才培養,需要共同搭建信息化基礎應用平臺、共同開發符合地方特點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雙創人才培養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實習實訓場地、共同建設雙創項目孵化基地、共同組建雙師型教育教學團隊等,并根據雙方投入份額及比例,享有對應的權利,比如地方高校利用雙創孵化基地對校內學生的教學安排,使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等.

激勵約束機制.激勵,以激發調動積極性為重點,使項目開展更有效;約束,以雙創人才培訓教育行為規范為目的,以防止項目半途而廢.任何項目的合作,都需要對合作各方既要正向激勵,又要有效約束,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由于鄉村雙創人才的培養,是由一個個不同的工作環節組成的任務鏈條,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任何一個工作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整個雙創人才培養工作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對雙方的激勵約束機制顯得更加必要.鄉村雙創人才培養是雙主體或多主體共同協作完成的項目,激勵約束要以項目實施的實際效果對主體的影響來體現.地方高校通過鄉村雙創人才培養項目,可以得到地方政府對高校辦學的全方位支持;地方政府通過雙創人才培養項目,可以和地方高校擴大合作范圍,發揮高校人才高地優勢,解決人才不足難題.反之,如果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在鄉村人才培養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方主體存在工作不到位、拖延應付等消極行為,另一方主體有隨時終止合作,并追償已投入財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損失的權力.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可以聚集社會力量投入雙創人才培養項目,吸引、匯集更多城市鄉村相關智力、技術、教育教學資源的投入,也吸引更多專家學者、行業企業、技能人才等以雙創人才培養形式服務鄉村振興,破解專業技能人才、雙創人才下鄉難的問題.

考核評價機制.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在設置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既要科學規范,又要簡便易行.考核,既是對培訓效果的總體考核,也是對各環節工作開展情況及指標完成情況的階段性考核;評價,重點是校地協同雙創人才培養的各參與方對項目完成情況的支持度、參與度及完成度的綜合考量.考核評價機制,既是全面掌握教育教學和項目孵化等運行情況,同時考核評價又是對校地雙創人才培養參與方激勵約束的基礎性工作.校地協同鄉村雙創人才培養,要本著社會化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對每個教育教學環節開展情況,如課程安排、資源建設、平臺應用、項目孵化、師資配備、教學質量等進行考核評價.考核是內部管理的一種手段 ,而評價要多元參與,把指標考核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同時可以采取問卷調查及座談會的形式,聽取參與培訓對象的意見.考核評價機制,要在實施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得到落實,同時整個項目推進情況以及教育教學情況,待一期培訓完成后以社會第三方的形式進行.

效果反饋機制.在考核評價工作基礎上,為使校地協同雙創人才培養工作能夠可持續開展,需要適時總結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發現有待改進、完善的地方,需要對每一期培訓情況進行及時總結,對教學培訓效果進行一個總體評價,并及時向各參與主體進行情況反饋.要把考核評價結果或者評價報告,反饋到教學一線,對課程、教師、資源、孵化項目等進行適時調整,查漏補缺,接受合理化建議.通過效果反饋機制的建立,達到考核評價促進教學、促進項目健康發展、促進培訓效果提高的目的.

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協同配合,打造雙創人才培養新流程,讓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到鄉村開展雙創,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鼓勵鄉村存量人才參加雙創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大量的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立足鄉村開展第二第三產業,培育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創造精神的新一代鄉村勞動者,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猜你喜歡
校地雙創協同
校地協同推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伊犁師范大學與和田市人民政府舉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校地結合政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經濟——四川工商學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雙新雙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