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支持下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的作用機理研究

2024-04-27 07:51楊光,印建兵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 2024年2期
關鍵詞:新農人產業融合職業能力

摘要:農業供給側需求是新時代新經濟環境下重要的社會活動,關系到民生福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效率提升等與政府政策實施及新農人職業能力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廣泛調研、數據分析、計量驗證、科學假設等各變量機理的研究,發現政策支持下的農業供給側的主體性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有顯著的提升效果,對加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以及促進鄉村農業振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新農人;職業能力;鄉村振興;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 F3-4文獻標識碼: A

2015年12月,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1]。其實,農業供給側的需求溯源在于市場需求,因為市場需求側導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即農業供給側需求[2]。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深刻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生產要素的效率問題,要保障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與質量。此處的“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在新時代的環境下,一般可以理解為新農人的數量與質量。

一、研究目的

“農業供給側需求”即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而改革涉及制度、政策、時間、環境以及相關群體等各要素,其中“人”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新農人”的參與和支持[3]。我國學術界關于“新農人”的研究大致始于2013年,新農人概念是在新型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基礎上拓展、演變而來的。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新農人除具備一定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生產組織方式以外,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為主要收入,他們更擔當著有農業情懷、有防風險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的角色,由此認為,新農人可持續發展性能力更強[4]。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的促進作用,不能不考慮到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政策支持作為調節變量對于農業供給側需求促進新農人職業能力的調節作用。但現有的相關文獻尚沒有厘清政策支持作為一個調節變量時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的促進機理關系。研究主要圍繞作為農業供給側的供給主體之一的新農人群體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在文案梳理與挖掘的基礎上,提出鄉村振興進程中政策支持調節下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促進機理的假設,借助廣泛的調研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并驗證假設,探析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促進作用的機理。

二、相關概念與研究假設

(一)關于農業供給側需求

宏觀層面,黃祖輝等人研究認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于:推進農業調控體制改革,優化農業供給側治理結構,推進農業經營制度改革,提高農業供給側經營水平,推進農業要素制度改革,提高農業供給側配置效率等幾個主要方面[5]。

微觀層面,朱建華研究認為,農業經營主體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生產滿足需求的產品,提供滿足需求的服務。農業供給側需求與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涉及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返鄉從農群體[6]。新農人的組成群體來源日益多樣化,將會成為我國未來農村農業長期存在的經營主體。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型農村建設的同步發展,新農人在農業經營方面的職業轉化、身份轉換、城鄉協同、家庭遷移等諸多方面將會產生深刻影響[7]。

但目前,無論在宏觀層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還是在微觀層面農業供給側主體需求方面,學者針對新農人從不同角度的研究尚比較缺乏,針對農業供給側需求的作用機理需做系統性探究。

(二)新農人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屬于職業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各國在構建自身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通過職業標準開發形成比較穩定的界定與表述。西方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有關職業能力表述有德國的關鍵能力結構、美國的綜合職業能力、澳大利亞的能力標準框架、英國的權威性職業能力結構等[8]。這些概念對于我國開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其中,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騰斯提出的“關鍵能力”備受我國職業教育界和學術界推崇,這一概念結合了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強調“勝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預見各種變化的能力”[9]。針對職業能力界定,我國的本土化研究主要從崗位勝任、經驗模式以及職業遷移等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根據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農業職業明確為一種工作類別,學術界一般把農業職業能力理解為“新型農民職業能力”,以區分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職業”[10]。吳易雄研究認為,新型農民職業應當具備四大職業能力要素,主要涵蓋農業操作技能、農業生產技能以及社會溝通、相關社會問題的方法能力、人格能力等方面[11]。賴玲玲等研究認為職業農民素質主要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經營素質、道德法律素質、身體素質等六個方面[12]。鄭可等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關研究運用扎根理論分析構建了新農人“主觀信念—行動導向—情境交互”的認知系統,認為新農人職業是結合與創業、產業等特點同時又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產業融合等時代背景的融合綜合素質的體現[13]。

(三)研究假設提出

1.假設1的提出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于供給側,解決的是“生產要素效率問題”,而農業供給側需求正是對解決生產要素效率問題的需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調查結果,在糧農組織農村生計信息系統覆蓋的大多數國家,35歲以下的年輕人約占農業糧食體系從業人員總數的一半[14]??梢?,新農人群體正在趨向年輕化,農業供給側需求將會成為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新農人需求。張雪占研究認為當前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就業提出不同于傳統農民的職業能力要求[15]。俞林等人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職業發展動力驅動因素實證研究認為農村職業發展預期的穩定性與返鄉職業能力具有顯著的正相關[16]。周大鳴等人調查發現在所有可能影響農民返鄉就業的因素中,就業收入預期、市場信息、農業技能等起到明顯的主導性作用[17]。

由此提出假設1: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具有積極的正向影響。

2.假設2的提出

政策支持是指鄉村振興進程中能夠促進新農人返鄉創業過程中所提供的各種政策紅利。王景賢等研究認為鄉村振興推進政策提供的就業機會、創業機會、職業晉升、職業培訓等為職業農民發展提供了積極的促進條件[18]。曹施龍研究認為積極的農業供給側調整政策對新農人職業轉化具有積極的拉力效應[19]。曹小霞等研究認為基于機會與資源的視角政策支持有利于新農人創業能力與創業行業相匹配,提高創業績效[20]。

由此提出假設2:政策支持對于農業供給側需求促進新農人職業能力具有積極的調節作用。

三、研究方案

通過梳理涉及政策、農業供給側、需求、新農人、職業能力、社會進步等農業發展要素的不同時期的文獻,發現部分文獻雖然對新農人職業能力進行了一定數量的研究,但尚未厘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以及政策支持的變量變化影響程度研究。鑒于此,本研究在文案梳理與文獻挖掘的背景下,設計調研問卷、實地走訪調研、運用多層次回歸模型進行計量分析,有機地構建政策支持調節下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影響的理論假設模型,系統地探究政策支持作為一個調節變量時,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的促進機理關系,最終驗證政策支持對于農業供給側需求促進新農人職業能力具有積極的調節作用的結論。

(一)數據來源及樣本統計

2021年6月—2022年2月,“農業供給側視角下江蘇農民工職業能力及培訓公共服務體系研究”“高職院校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供給側機制研究”“無錫地區職業院校參與‘新農人職業培訓社區供給機制研究”等課題組委托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間針對新農人職業能力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分為兩個階段,預調查與正式調查。2021年6—8月為預調查階段,利用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問卷134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9.3%,此次預調查范圍涉及江蘇無錫、常州、蘇州三市區。2022年1—2月為正式調查階段,課題組委托寒假返鄉大學生做調查,本次調查采取了網絡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作答方式,共發放400份,回收369份,問卷回收率92.3%,選出有效問卷336份,問卷有效率為91.1%。此次調查范圍覆蓋江蘇地級市和南京市。所選的問卷均符合研究所需的標準數量。受訪者群體主要來自糧食業、漁業、畜牧業、園藝業等行業,年齡均為“80后”“90后”群體,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6%。樣本中大專(含高職)以上學歷占37.08%,高中學歷(含中職、技校)占54.17%,其余為初中以下。從工作年限來看,“1~5年”“5~10年”“10年以上”分別占51.03%,34.46%,9.51%。

(二)問卷設計與變量設置

自變量為農業供給側需求。農業供給側需求主要是指農業供給主體的需求。從宏觀層面,主要針對體制、機制、結構、資源配置等方面改革的需求;從微觀層面,農業供給側主體針對所經營的領域自身的發展需求,包括資源、市場、人才、資金、技能等[21]??梢?,農業供給側需求主體既需要宏觀層面結構性改革釋放的紅利,又需要微觀層面所在行業經營獲得的政策紅利。經過專家和調查對象訪談,本次調研針對新農人群體,主要涵蓋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調查主要圍繞微觀層面所在行業經營獲得的政策紅利,分為職業能力相關的政策需求,主要包括農業核心技能、創業政策扶持、職業遷移相關培訓等主要方面。本文采用Likert 5點評分法,詢問新農人群體需求狀況,5為完全需求,4為大部分需求,3為部分需求,2為基本不需求,1為完全不需求,得分越高,表示其需求程度越高。

因變量為新農人職業能力。經調查訪談,以園藝業為例,新農人大致分為二類群體,一類為園藝師,已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資格,但并未自主創業或參與創業,只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另一類為園藝經營者,已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資格。依據關鍵能力理論,園藝師到自主創業或參與創業需要一些關鍵能力作為必備條件。借鑒潘柏斯等人的新農人成長路徑研究,從新型職業農民到新型農業經營者的過程對應著新農人成長的狀態,這里我們需要一個界定,即想成為新農人的可稱為“準新農人”,這樣,準新農人為“0”;新農人為“1”[22]。

調節變量為政策支持。關于政策支持的研究大致分為四類:其一,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2012—2023 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有9個年度均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作了指示[23]。其二,關于返鄉創業的政策支持。例如,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6月發布《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其三,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例如,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其四,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各地區針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多方面的紅利政策,本次研究對象設置為返鄉涉農創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經專家組討論將該變量分為:新型職業農民(Polic1)、返鄉創業(Polic2);新型農業(Polic3)、大學生創業(Polic4),采用Likert 5點評分法,5為完全滿意,4為大部分滿意,3為部分滿意,2為基本不滿意,1為完全不滿意,得分越高,表示新農人群體滿意度越高。

控制變量為新農人涉及要素。本研究引入性別(Gender)、受教育程度(Degree)、月均收入(Salary)、婚姻狀況(Marri)、工作年限(Workyear)。工作年限作為控制變量,明確自變量、因變量、調節變量之間的關系。教育程度分為:高職或大專以上、職高或高中(含中職、技校)以上、初中以下。工作年限分為:1~5年、6~10年、11年以上。月均收入分為:少于5000元、6000~9000元、10000以上。根據現有調查數據,新農人學歷多在中職或高中以上,他們多數受到大學普通教育或繼續教育。本研究還借鑒羅冬林把“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結合起來考察新農人的人力資本積累,在變量設置時考慮非在崗的職業培訓時間總和[24]。

四、實證檢驗

(一)模型構建

根據以上提出的假設關系構建多層次回歸模型進行驗證,使用 SPSS21.0和AMOS20.0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對政策支持調節效應做出解釋。

Abili1=α0+α1Gender+α2Marri+α3Degree+α4Workyear+α5Salary+ε1(1)

Abili2=β0+β1Gender+β2Marri+β3Degree+β4Workyear+β5Salary+β6Provi+ε2(2)

Abili3=φ0+φ1Gender+φ2Marri+φ3Degree+φ4Workyear+φ5Salary+φ6Provi+φ7polic1+φ8Provi·polic1+ε3(3)

Abili4=η0+η1Gender+η2Marri+η3Degree+η4Workyear+η5Salary+η6Provi+η7polic2+η8Provi·polic2+ε4(4)

Abili5=δ0+δ1Gender+δ2Marri+δ3Degree+δ4Workyear+δ5Salary+δ6Provi+δ7polic3+δ8Provi·polic3+ε5(5)

Abili6=ω0+ω1Gender+ω2Marri+ω3Degree+ω4Workyear+ω5Salary+ω6Provi+ω7polic4+ω8Provi·polic4+ε5(6)

在回歸模型表達式(1)~式(6)中,式(1)表達控制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從中可以觀測性別、婚姻、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經濟收入對于新農人職業能力的影響;式(2)表達控制變量、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驗證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式(3)驗證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支持的調節作用;式(4)驗證返鄉創業政策支持的調節作用;式(5)驗證新型農業經營政策支持的調節作用;式(6)驗證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支持的調節作用。α0,β0,φ0,η0,δ0,ω0,為各模型的常數項,α1~α5,β1~β6,φ1~φ8,η1~η8,δ1~δ8,ω1~ω8,為變量和交互項的回歸系數,ω1~ω6為各模型的誤差項。

(二)數據統計性描述及量表檢驗

首先,通過對調查問卷各個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及相關系數的統計(見表1),新農人職業能力、農業供給側需求與政策支持的相關變量之間相關性顯著,由此判定可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接著,檢驗各潛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7以上,可判定本次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或一致性。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為:Cronbachs a、AVE、能解釋的方差均在0.7以上。擬合系數中,x2/df=1.782,RMSEA=0.071,RMR=0.067,NFI=0.815,GFI=0.913,在0.01水平上統計顯著,所有變量擬合系數均符合所設定的標準,且具有較高的會聚效度。

(三)驗證性分析

1.機理研究統計結果

首先,從多層次回歸結果做解釋。從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Abili1、Abili2、Abili3、Abili4、Abili5、Abili6等六個回歸模型均通過F檢驗,說明模型顯著性較好,也排除回歸方程中自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具體結果見表2。

其次,檢驗了6個回歸模型與變量的關系。

回歸模型①中放置因變量與控制變量,檢驗兩者之間的關系。

回歸模型②在模型①的基礎上加入農業供給側需求,檢驗農業供給側需求與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意愿之間的關系,回歸系數為0.468,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與農業供給側需求正相關,假設1得到驗證。

回歸模型③為加入調節變量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支持之后的回歸結果。有關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支持滿意度的變量與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的交互項回歸系數為0.283,在5%水平上顯著。

回歸模型④為加入調節變量返鄉創業政策支持之后的回歸結果。有關返鄉創業政策支持滿意度的變量與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的交互項回歸系數為0.149,在10%水平上顯著。

回歸模型⑤為加入調節變量新型農業政策支持之后的回歸結果。有關型農業經營政策支持滿意度的變量與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的交互項回歸系數為0.219,在10%水平上顯著。

回歸模型⑥為加入調節變量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支持之后的回歸結果。有關新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支持滿意度的變量與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的交互項回歸系數為0.136,在5%水平上顯著。

綜合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以上四個方面(Polic1、Polic2、Polic3、Polic4)驗證了假設2的成立。實證結果也顯示,政策支持調節下對變量的促進作用均具有顯著的強化效應效果。

2.機理研究效果呈現

為了更直觀地顯示政策支持分別對農業供給側需求與新農人職業能力之間的調節作用,借鑒AIKENet al.等研究方法,在綜合模型數據的基礎上,繪制了四張“調節作用”效應效果圖(圖1)[25]。圖1(a)顯示,相對“非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支持”的新農人,通過新型職業農民政策的幫助對于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具有顯著的強化效應。圖1(b)顯示,返鄉創業政策支持下的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的強化效應陡增,而非返鄉創業政策支持下的狀況可能出現負向效應。圖1(c)顯示,通過新型農業政策支持下的新農人職業能力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圖1(d)顯示,政策支持下的大學畢業生返鄉涉農創業可能所獲得政策紅利更多,檢驗了大學生創業政策支持對農業供給側需求與新農人職業能力的顯著強化效應。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促進作用顯著

新農人群體不斷壯大,肩負著振興鄉村、推進新型農業、新農村建設、城鄉產業一體融合等使命,構成了農民新群體、農村新細胞、農業新作為的涉農新業態。從職業成長理論來看,新農人對農業供給側需求是基于職業成長的需求。借鑒王雨林等的扎根理論分析,從核心范疇來說就是發展新農人的創業能力,取得新型農業經營的成就[26]。從主要范疇來說,新農人職業能力發展與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應的,他們日益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從次要范疇來說,新農人職業發展需要城鄉創業的政策與環境支持,諸如人才培養、市場環境、人口規模、交通便利等??傊?,農業供給側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促進作用貫穿于新農人自身發展—事業發展—社會貢獻的整個過程中。

2.政策支持對農業供給側需求促進新農人職業能力的強化效應顯著

實證結果顯示,無論是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支持還是諸如返鄉創業、新型農業、大學生自主創業等相關創業政策支持均具有顯著的促進調節效應。依據政策支持在新農人職業成長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政策支持在某些特定階段或不同時段具有強化作用。例如,對應著新型職業農民執業資格需求的新農人來說,相應的政策支持給予職業培訓、職業考試、職業實踐等方面幫助;又如,農民工返鄉創業選擇新型農業經營項目,返鄉創業與新型農業政策支持給予創業項目引導、培訓、補貼、保險等相關的幫助??傊?,各地區因地制宜地制定新農人支持政策對于職業成長過程中在農業供給側需求與現實的職業能力之間起著“橋接”的強化效應。

(二)政策建議

1.切實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激發和滿足新農人農業供給側需求

當前,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面臨結構調整與質量優化問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農產品消費新需求日益成為常態,由此,農業綠色化發展、規?;洜I、品牌化營銷也就成為新農人迫切的農業供給側需求。由此,切實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激發和滿足新農人農業供給側需求的關鍵在于:一方面,堅持從整體布局上、長遠規劃上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于體制機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要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農人農業供給側需求結合起來,調動新農人參與改革的積極性,釋放新農人群體創新創業活力。

2.高度重視新農人職業能力提升以及職業成長

職業能力提升在客觀上具有階段性,即新農人在職業成長過程中無法超越職業能力的客觀階段性。對于剛剛返鄉涉農的新農人來說,相對應的農業知識和關鍵性技能比較欠缺,這一階段亟需解決技能技術問題。技能技術問題的解決,對于新農人來說或許只是職業成長的第一步。新農人更需求的是各種向度的自我發展,只有自主創業或者參與創業經營才能完成一個職業人到事業人的華麗轉變。當然,新農人成長是帶有使命感的,相比單純的職業農民,新農人更具職業韌性,即具有高度的黏著性職業品質。也就是說,他們會把新型農業、新型農村建設作為一種使命而持久地熱愛。所以,相關政府部門要著力推進新農人隊伍建設,營造新農人創新創業的氛圍,促進他們由低階的職業技能向高階的職業經營晉升,賦予他們更多的使命感。

3.充分發揮政策支持在新農人職業成長過程中職業能力促進強化效應

新農人政策支持至今尚無明確的政策特定指向,政策所涵蓋范圍較為廣泛。就新農人這一概念內涵,官方尚未給出明確的界定,對新農人的認識基于行業界、學術界的研究共識。新農人職業成長過程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需要政策支持在不同階段的綜合作用。一是要積極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數量,鼓勵新型職業農民自主創業或參與創業,對于新農人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考核、認證等政策扶持。二是要積極利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性宏觀政策,釋放更多返鄉創業涉農的利好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涉農創業。三是要積極調整和規范新型農業經營,各地區可采取新農人積分制度,借鑒新加坡實施的“未來技能在職培訓計劃”幫助新農人構建遠景—目標—行動規劃。

六、結語

新農人雖然不像新型職業農民那樣具有“官方名詞”,并且被賦予職稱評定的權利,但是被新時代賦予新的內涵,已經延伸了“職業農民”的外延。本文基于政策支持下農業供給側需求的角度探析對于新農人職業能力的作用機理,具有一定理論前瞻性。由此,基于農業供給側需求的政策導向,相關部門應當關注新農人群體的“新”字,諸如他們的新視野、新思維、新科技、新營銷、新境界等。政策支持下的農業供給側的主體性需求對新農人職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效果,對加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以及促進鄉村振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新蕾,劉福軍.我國新農人發展研究綜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45-50+128.

[2][18]王景賢,胡璦齡.基于扎根理論的新農人創業制約因素分析[J].南方農業,2022(3):27-31.

[3][19]曹施龍.結構與行動:新農人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及策略選擇[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1):54-58.

[4][26]王雨林,項杰,宋立揚,等.新農人的創業成就研究——基于扎根理論分析[J].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9):66-72.

[5]黃祖輝,傅琳琳,李海濤.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歷史回顧、問題實質與改革重點[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1-5,152.

[6]朱建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評價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3,2(3):85-93.

[7]張新蕾,劉福軍.我國新農人發展研究綜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2):45-50,128.

[8]楊光,印建兵.基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的農業培訓供給機制探索[J].成人教育,2018(9):68-72.

[9]鄭愛翔,吳兆明,劉軒.農村轉移勞動力市民化進程中職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7):45-51.

[10][13]鄭可,王雨林,盧毅,等.基于扎根理論的新農人創業認知特征識別[J].科學學研究,2019(12):2222-2230.

[11]吳易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基本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6(1):40-43.

[12]賴玲玲,彭麗芳.新型職業農民參與農村電商發展意愿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7):122-125+203.

[14]顏歡,王傳寶,楊曄,等.“新農人”推動各國農業“新發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08-08(10).

[15]張雪占.基于流通視角的新農人培育路徑探究[J].農業經濟,2018(4):73-74.

[16]俞林.職業資本積累與新生代農民工市民轉化契合機理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22):59-65.

[17]周大鳴,劉重麟.鄉村人才振興與能人返鄉創業——以湖南省攸縣淥田鎮為中心的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52-169.

[20]曹小霞,李練軍.基于機會與資源視角的新農人創業成長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4):108-110.

[21]曾蓓,崔煥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特征與啟示:1978~2015[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8(7):14-22.

[22]潘柏斯,關秋燕,陳晶晶,等.聯系觀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模式認知與實踐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23(10):66-71.

[23]張成濤,林歡.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政策研究的熱點及發展趨勢——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教育與職業,2023(10):71-78.

[24]羅冬林.新生代農民工可持續就業能力系統的反饋動態復雜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4(15):106-109.

[25]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1978:67-69.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Demand on New Farmers Vocational Ability under Policy Support

YANG Guang1, YIN Jian-bing2

(1.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China;2.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41,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demand is an important social activity in the new era and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peoples well-being.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pply system quality and supply efficienc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arm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rough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data analysis, metrological verification, scientific hypothesis and other variable mechanism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ubjective demand under policy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new farmers vocational ability,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demand; new farmers; vocational abi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convergence

猜你喜歡
新農人產業融合職業能力
新農人電子商務創業模式探究
大數據時代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模式研究
大數據時代廣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分析
基于貿易轉型背景下的大連服務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在新形勢下創新汽車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初探
職業能力導向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旅游經濟
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