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研究

2024-04-27 07:51康誠軒,李保忠,陳新忠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 2024年2期
關鍵詞: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

康誠軒,李保忠,陳新忠

摘要: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是發揮人才引領驅動作用的必經之路,也是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內在要求。目前兩類高等教育協同創新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基于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仍存在適應功能尚未完全實現、目標達成功能發揮相對滯后、整合功能釋放效能偏低、潛在模式維持功能觸發負面效應的問題。為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需滿足社會需求來增強適應、培養全面人才來夯實目標、建立協同機制來強化整合、營造文化環境來加強維持,不斷加快二者協同創新的步伐。

關鍵詞:結構功能主義;普通高等教育;職業高等教育;普職協調;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0文獻標識碼: A

一、問題的提出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隨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加快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的呼聲日益高漲。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各類優秀人才的涌現有賴于不同類型教育的共同優質發展。202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要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從法律和政策層面引領和保障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普職協同創新發展,也呼應了構建人才強國和教育強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通過對相關研究文獻的分析,我國現有研究多是從整體視角分析普職融通的意義和實現路徑,對國外普職融通的經驗次之,選取普、職高等教育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兩類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目前學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關于普職融通的價值意蘊剖析。有學者研究認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間的溝通和融合對教育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的人力資本供給具有重要影響[1]。普職融通還有利于尊重差異,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實現教育公平[2]。二是關于普職融通的實現路徑探索。有學者研究認為,普職融通需從完善職教高考和升學制度和強化課程融通、逆向轉學、學分互認等方面加強橫縱融通[3]。推進普職融通還要注重普職之間的實質平等,在普職融合過程中尋找二者的“中間道路”[4]。此外,可通過建設國家模塊化課程庫,創設新版綜合高中,建立普、職教師“跨校走教”機制,完善升學考試制度等路徑促進普職橫向融通[5]。三是關于普職融通的國外經驗借鑒。有學者在對英國T Level行動計劃的研究基礎上,認為引導雇主參與育人環節、基于項目式學習培養人才以及兼顧學生就業與升學等方式能夠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融通[6]。有學者對德國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通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教育決策者的宏觀引導、國家資格框架等相關制度建設、利益相關者的密切合作、高質量的科研支持是助推融通的主要因素[7]。還有學者通過研究英國高中階段普職融通的舉措,提出要建立一體化的教育資格框架、提升職業教育的層次與質量、以延后分流實現學生多元化培養,逐步探索普職融通的“合軌制”高中體系[8]。

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是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其研究有助于厘清普、職高等教育的發展優勢與定位,優化高校的組織建設與管理,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和資源的整合利用,推動相關制度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進而實現二者協同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以最大程度發揮各自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目前,由于普、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不一,在協同創新進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有鑒于此,分析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現狀、問題及解決路徑,強化協同創新的高質、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重大實踐價值。

二、結構功能主義內涵及其對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研究的意義

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將社會系統視作由承擔不同功能的各個結構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整體,來探討社會系統中結構是如何與功能聯結進而維護系統穩定的。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結構中行為有機體、人格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四大行動系統分別對應適應功能(A)、目標達成功能(G)、整合功能(I)以及潛在功能或說是模式維持功能(L),即著名的AGIL圖式”。適應功能是指系統必須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并使環境適應其需要;目標達成功能是指系統需要不斷調整來實現其目標;整合功能是指系統要將各構成要素協調統一起來,通過合作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潛在模式維持功能是指系統應提供、保持和更新個體的動機,并塑造穩定的價值觀使行動按一定的規范和秩序進行。[9]各子系統通過不斷地分化與整合,發揮著各自的功能,維護了整個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均衡。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核心在于加強系統與功能間的有效互動,尤其注重共同價值、制度和行動在系統運行中的作用,其分析范式可以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研究提供相對“中立”且系統全面的研究框架。實現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需要摒棄二者發展軌道孤立、辦學活動分離的觀念,將其視作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統來統籌協調,重新設定協同創新目標、制定規范和塑造文化,為高等教育普職之間的有效銜接和有機耦合提供功能支持,促進二者的有序運轉與融合發展。有鑒于此,本文借助帕森斯的“AGIL”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對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四個主要功能作簡要分析?!癆GIL”分析框架下,高等教育只有適應性強、目標一致、功能互補、文化共育,才能促進普職協同創新的實現。

(一)適應功能:經濟社會發展訴求的呼應

帕森斯認為,“系統必須適應它的環境,以及調整環境以適應它的需求,系統必須應對外部的環境危機和偶變”,如此才能發揮適應功能。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于社會而存在,都會受到一定的技術、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并要與之相適應,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面對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高等教育必須在遵循自身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及時進行相應的教育改革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訴求,提高教育在傳承、變革和創新中的張力。為提高對教育系統外部環境要求的適應能力與內化能力,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是必要之舉。

普、職高等教育對應的載體分別是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因此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不僅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兩類院校履行各自職能進程中需要明確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革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加速迭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更加注重人才的復合性和創新性,這對高校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舉措應運而生。加快高等教育普職間的聯結與耦合,這有利于彌補兩類教育孤立發展的缺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對經濟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適應性。

(二)目標達成功能:多元化人才的培養

在目標達成功能方面,帕森斯認為是“系統定義并達成其主要目標的需要。系統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持續生存,還包括它自身的成長和擴張”[10]。特定的社會系統共有這些一般性目標,同時還有一系列更為具體的目標。育人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目標,所提供的教育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培養多元化人才,是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目標達成功能的內在要求,也是二者目標一致的具體表現。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主選擇和自由發展,滿足學生不同的教育需求,還有利于構建“融合貫通、多元包容”的培養體系,加快協同創新進程。

如今,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全球化的加劇,寬口徑、厚基礎的全面發展人才更為社會所青睞?!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不能僅局限于按各自傳統培養單一的專業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要樹立多元化人才培養理念,促進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專業技能、道德品質、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并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以此來培養多元化人才。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正是在遵循教育外適、內適和個適規律[11]及“以學生為中心”基礎上,達成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體現。

(三)整合功能:雙向協同發展機制的建立

帕森斯認為,“整合功能是指經由整合,系統試圖對各個構成部分的關系進行調節,還包括對其他三種功能必備項(AGL)之間關系的管理”。要發揮高等教育的整合功能,就必須統籌普、職間的協同創新。從本質上來講,是對各類創新要素的匯聚與整合,通過調整和優化高校育人組織結構和制度體系,優化資源配置來實現大學的育人目標[12]。

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是一個大系統、大生態、大規劃,需要實現二者發展需求與條件間的耦合與對接,各自功能的互動與互補。對協同創新誰來統籌、如何統籌、要實現何種程度的協同等問題要進行深入思考,否則會在整合過程中缺少規劃,無所適從,進而嚴重制約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實現。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程度基本上在于各自教育體系、模式和資源的有機結合,既包含建構協調融合的主體間關系,還涉及多維度、多層次的聯結制度和多重教育功能的整合。

因此,完善高等教育普職雙向協同機制,特別是在師資、課程和資源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進行功能互補,才能實現外部協同、內部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態,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整合功能??梢?,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不僅需要兩類教育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完善的制度設計,還要與對方的制度相耦合,進行功能互補,形成系統合力,實現教學育人資源的整合配置,如此方能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四)潛在模式維持功能:獨特價值文化的塑造

帕森斯認為,“價值是分析任何一個社會系統的主要基點”“價值模式會對系統所在情景中表現出的基本取向起決定性作用”[13]。潛在模式維持功能指系統供給、維持和更新那些創造和保持個體積極性之文化模式的需求??梢?,結構功能主義并未僅僅關注系統結構及互動機制等表層因素,還注重價值、文化、觀念等深層因素對社會系統產生的作用。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關鍵在于文化共育,塑造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和職業認可與尊重的文化,發揮潛在模式維持功能,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不僅是一種基于政策引導而產生的教育發展新態勢,還是一種基于價值文化影響而觸發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與升級。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不只是兩類高等教育間的簡單結合,更是一種獨特價值文化的存在。

高等教育在普職協同創新過程中所積淀的文化底蘊和孕育的文化精神,成為不同于以往兩類教育分離發展的顯著性內因。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功能,本質在于它不僅是促進普、職融通的平臺,也是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多元教育需求的有益渠道,是學生按照自身興趣和潛能自由充分發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所形成的文化是二者協同創新系統的核心所在,既體現了普、職高等教育從二元孤立到融合互促發展的歷史積淀,也體現了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發展的本質和意義。因此,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要真正發揮其聯結優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就必須共育文化,更新價值觀念,創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品牌項目,組織多形式的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活動,營造濃郁的科學與技術相互平等的文化氛圍,以提升普、職高等教育共同的影響力和各自的吸引力。

三、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但直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才提出要將職業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置于同等地位,強調“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這一變化,不僅影響制度體系和教育活動的改變,還涉及人才培養理念和教育價值觀的轉變,需要進行綜合性改革?;诮Y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檢視現有高等教育的普職協同創新現狀,還存在適應性不強、目標不一致、功能未互補、文化積淀不深等問題,系統功能尚未有效發揮。

(一)適應功能尚未完全實現

教育是培養人才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徑,而市場對高校培養人才的反饋則是教育質量的試金石。社會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正向反饋與評價,有助于高校提升美譽與社會聲譽,獲取更多支持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培養符合市場用人標準、滿足社會需求的優質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濟社會的加速變遷和科學技術的迭代升級,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的復合性和創新性受到了重視。

然而,當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不契合,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結構與社會要求不匹配的現象層出不窮,對外界環境變化和要求的適應性不強,使得普職協同創新系統的適應功能尚未完全實現。普通高等教育發展時間相對較長,有一定的教學和科研底蘊,也有較好的生源。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普通高校培養的人才一定會被社會認可和接納。部分畢業生雖飽讀詩書,但卻缺乏社會所需的必備技能,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只能“紙上談兵”,從而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職業高等教育發展時間短、水平相對較低,生源素質較差,培養的技能人才因綜合素養較低而導致在市場上總體就業競爭力不強。同時,職業院校還會由于未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優化實踐訓練環節,致使所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錯位。

此外,人才培養結構扭曲程度較高,這與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程度不足的現狀密切相關。當前就業市場悄然進入了學歷受寵、名校崇拜的階段,接受本科教育已不足以在就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與直接工作相比,更多高校畢業生希望畢業后繼續深造。為提高自身學歷或擁有名校光環,學生升學意愿日趨強烈,紛紛加入“考研大軍”,考研競爭逐漸白熱化,這隨時可能會陷入“惡性內卷”的漩渦,也極大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結構的合理化。市場上經常呈現“有崗位無人應聘”或“崗位少扎堆應聘”的矛盾現象,這也是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尚不適應外部環境要求的重要體現。

(二)目標達成功能發揮相對滯后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發展正由“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是在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全面發展的條件下,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發展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加速,生產生活新形態新方式的變革加深,急需更多高質量的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滿足更多年輕人多樣化學習需求的任務更加突出”。

作為目標達成功能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要通過提供多元教育、滿足多重教育需求、培養全面發展但又各有所長的人才等方面來發揮應有功能。然而,當前高等教育沒有制定較為合理一致的普職協同創新目標,使得目標達成功能的發揮相對滯后。一方面,人才培養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在個體層面,對于事關個體成才和成人的教育,我們既無法周密計劃,也無法嚴格控制,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無法展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長。但當前作為普、職高等教育載體的高校,已成為一個類似于工廠的機構,正在大規模、標準化、高效率地培養人才,使得學校的職能從致力于“讓人成為人”轉變為更快地讓人成為“有用的人”[14],人才培養千篇一律的現象較為普遍。

另一方面,從成長成才規律來看,高校需要促進個體實現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但是普通高等教育大都側重于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職業高等教育則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現有的目標要求和培養側重已將學生的能力分化[15]。這嚴重淡漠了學生成長的多元教育需求,撕裂了學生成長的全面性,固化了學生的發展方向,使得學生一入學便被貼上“學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標簽??梢?,多元化人才的供給缺口有待補齊,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亟需推進。

(三)整合功能釋放效能偏低

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實現有賴于良好制度設計基礎上的功能互補以及各類創新要素的匯聚、整合與共享。當前高等教育在普職整合進程中并未取得理想成效,兩類教育協同運行存在諸多阻礙,其中最重要的成因就是制度問題。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進程中,“路徑依賴”現象層出不窮,對已有制度的依賴使得高等教育普職功能互動與互補難以真正實現。與此同時,新的制度體系設計不完善,高等教育普職協同運行機制不健全,缺少相關配套發展制度,難以實現協調發展。

這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一體化環境與平臺有待優化,保障結構融通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力量的發揮,有賴于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不斷完善各項制度來促使系統功能的有效實現。盡管《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2022年5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都提出了“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然而相關政策還停留在倡導層面。由于缺乏具體細則,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不強,普職融通無法真正落地。目前二者依舊沿著學術與職業的路徑孤立運行,分別管理、各立門戶,教育活動分離,流轉融通制度不健全,聯結協調制度不完備,限制了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影響力。

二是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缺乏支持性制度環境,校級協同機制尚未建立,功能互補尚未實現,資源整合還未發揮作用,高等教育普職獨立建設、各自為政的局面還未打破。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無論是在人力,還是物力,亦或是財力等方面都不占據優勢,諸如師資隊伍水平較低,資金投入不足等,使得職業教育發展經常處于“有心無力”的狀態??傮w而言,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體系的功能互補和制度建設任務迫在眉睫。

(四)潛在模式維持功能觸發負面效應

作為穩定的價值觀念,文化在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模式維持功能,也成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系統內部維系良好秩序的內在機制。文化是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系統得以傳承和持續的核心,也是兩類教育提高自身內涵和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新指向標,其有效組織和有序運行離不開各方權力的支持、學校組織的調整以及制度體系的規范,但其深層次功能的發揮則主要依靠包括價值、理念在內的文化內因。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既離不開二者之間聯結融通的框架設計和外部環境的營造,更離不開共育文化積淀的功效。

目前,共育的文化底蘊還不深厚,在文化精神層面還未形成實質性內涵,致使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不僅缺乏特有的文化內核作為價值支撐,還受到了現有文化產生的負面效應的波及。一方面,社會大眾對高等職業院校和技能人才的認同度較低,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良好氛圍有待形成。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高等教育始終“低人一等”。不僅家長、學生更傾向于普通高校,企業也更青睞于普通高校培養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高等教育普職間的差距,阻礙了二者的協同創新發展。

另一方面,“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觀念代代相傳,雖然錯誤,但卻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慣習。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人們用以處理社會世界的心智結構或認知結構。在感知、理解、審鑒和評估社會世界的過程中,人們被賦予了一系列內圖式。正是通過這些圖式,人們才能創造出他們的實踐,并對它們加以審鑒和評估”[16]。慣習難以改變,也正如人們的傳統觀念難以撼動。因此,在缺乏平等文化的社會環境中,要使人們對普、職高等教育一視同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四、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問題的解決路徑

從結構功能主義視角出發,將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視為一個社會系統,它涵蓋了系統運轉的目標、流程、模式和效用等功能要素。要解決當前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進程中面臨的問題,需滿足社會需求來增強適應、培養多元人才來夯實目標、建立協同機制來強化整合、營造文化環境來加強維持,不斷加快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步伐。

(一)增強適應,滿足社會需求

只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適時進行改革與調整,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才能增強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系統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促進系統各結構的有序運轉和功能的正常發揮。

首先,普通高等教育要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在厚理的基礎上拓工,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教育生態。一要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對于市場上供大于求的專業,應調整招生名額,以免學生扎推熱門專業,造成學生結業難、企業招人難的局面。而對于市場上急缺人才的專業,應實施擴招政策,并根據行業需求設置人才培養標準,提高培養質量,真正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二要抓住國家實施“雙一流”戰略的機遇,立足學校特色,發揮學校優勢,通過構建一流師資隊伍、加強跨學科交流合作、調整學校發展戰略等舉措,建設一流學科,躋身一流大學,提高學校的實力和知名度。

其次,高等職業教育要拓寬發展空間,完善管理體制,增強吸引力,激發辦學活力。應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一體辦學,促進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精準對接。通過提升職業教育的“含金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將合格的畢業生直接輸入企業,還可以明確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教學方面,要推行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一是要以具體的工作任務或要求來引導學生學習與實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要以職業行為為導向,強化學生的職業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17]。

再次,基于高等教育普職各自特色發展的基礎,整合資源,調整布局。以結構融通打造教育發展新格局,搭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立交橋,推動多軌并行、交錯互動、融匯共生。通過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等方式,完善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建設各類教育和產業企業密切合作的新生態,從而以兩種教育類型高質量的協同創新助力面向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的培養。

(二)夯實目標,培養多元人才

高等教育只有以達成培養多元化人才的目標為基石,普職協同創新才能深入進行,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達成目標方面,究其本質,主要是明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威爾認為,“自由教育的最佳目標是培養知之甚廣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18]。這表明大學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中提出,“研究型大學應通過一種綜合教育”“造就出一種特殊的人才。這樣的人將是下一個世紀科學、技術、學術、政治領域富于創造性的領袖”[19]。這進一步指出普通高等教育應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各行各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和領軍人物。那么職業高等教育,則應在“通才”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和本領,促使其成為知識型技能人才。

鑒于此,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主要目標是滿足學生的多元教育需求,培養多種類型的人才,使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要實現此目標,亟需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

一要滿足人的多元需求,注重個體間的差異化培養。寬厚的科學基礎、自由的興趣發展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取得突出成績的重要因素。要發揮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優勢,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來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通力合作來根除傳統高等教育“流程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痼疾,避免陷入大規模、標準化人才培養的誤區。

二要解構傳統高等教育普職教學資源分別建設、彼此獨立的舊格局,不再用固化的培養方式強制要求學生按照某種類型學習知識與發展技能?!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指出,對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高??筛鶕嶋H需要增加職業教育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勞動教育等。鑒于此,可以通過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促進各自學科領域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滲透和互相學習。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興趣、優勢和潛力,從而培養一技之長。

(三)強化整合,建立協同機制

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實現,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協同理念,還有賴于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兩類教育的資源配置、聯結融通和機制運行提供有效的組織規范,以彌合沖突、凝聚合力。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應以人才培養為出發點,注重功能互補,強化整合,改革與完善現有制度體系,建立協同機制,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提供多層次、多維度、立體化的機制保障。

首先,要建立政策協同機制。我國政府應通過科學統籌和整體設計,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提供政策支持保障,明晰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目標定位、發展規劃和實現途徑,對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系統進行規范,保障協同創新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明確普職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對資源配置進行調控,使各方面工作的開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通過各種政策賦能,改變職業高等教育的公眾認知和弱勢局面,使之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可等值、可對比、可溝通、可銜接,促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豐富生態[20]。以高技能人才為例,可以進行包括學徒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首席技師、科技技師等在內的制度設計[21],從而構建與普通高等教育對等的晉升體系。普、職高等教育只有勢均力敵,才能真正形成聯結融通、互學互鑒、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

其次,要建立校際協同機制。在世界日逐漸成為一個地球村的趨勢下,命運聯結、資源共享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高等教育可以通過普職雙向溝通,如定期的學術交流、聯合研究項目、師生互訪等方式,促進學術和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整合。一是完善學校組織機構設置,構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常態化機制,加強協同力度,保障合作質量,賦予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促進二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緊密融合。二是加強高等普職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梢酝ㄟ^教學生產共時、技術資源共享、課程體系共構、課程學分互認、專業隊伍共建、高校企業共育等路徑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進行功能互補,不斷加強兩類教育的緊密聯結[22]。

(四)加強維持,營造文化環境

默頓認為,“文化是由某一群體或社會主導其行為的社會成員們共有的組織化的規范價值”[23]。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會慢慢地將文化在人們的意識里扎根并影響他們的思考、感覺和行動。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文化環境是實現模式維持功能的重要保障。加強文化建設與內涵積淀,是推進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內在動力的核心環節,也是提升系統模式維持功能的關鍵所在。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質的有效途徑,社會成員是教育發展最廣泛的受益主體之一。作為最龐大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社會成員不僅是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更是二者良性發展的監督者。隨著人民對美好物質生活和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社會成員對教育在類型、質量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充分利用社會成員力量發展教育,就成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機制與路徑選擇。

首先,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文化環境的浸潤中提高對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的價值認同,并能依據自身興趣與特長選擇適宜的教育類型。

其次,企業要提高促進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責任意識,消除學歷歧視,尊重人才,不唯學歷論人才,而應把應聘人員的才干作為崗位勝任力的判斷標準,為不同教育類型的高校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再次,社會要營造對各種職業同等認可與尊崇的文化環境。德意志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提出,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職業的不同只是勞動分工的不同[24]。黑格爾有言,“存在即合理”。因此,社會上的任何職業都有其存在價值,職業類型不同只是由于社會分工有別,職業本身是平等的。社會成員要一視同仁地看待和對待每一種職業,共同建設職業平等的社會文化,如此方能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接納力,助力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發展。

最后,應發揮媒體輿論作用,構建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話語體系??梢栽诰W絡社交平臺上開辟文化建設陣地,結合社會熱點宣傳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重要性與價值意義,推送具有價值引導作用的案例報道,并及時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技術攻關等信息,以網絡為橋梁,將普職協同創新文化與學生情感傾向相耦合,從而使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理念在學生群體中扎根生長。

五、結論

統籌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亦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時代命題,還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下,高等教育只有當適應性強、目標一致、功能互補、文化共育這四方面的功能共同發揮作用時,普職協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然而,普、職高等教育目前存在適應性不強、目標不一致、功能未互補、文化積淀不深等問題,系統功能尚未有效發揮。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基于結構功能主義視角,需從增強適應,滿足社會需求,培養多元人才,建立協同機制等多方面做出努力,進而促進高等教育普職協同創新的有序運行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玉靜.新發展格局下的職普融通:價值與內涵[J].職業技術教育,2021(10):1.

[2]郝云亮.新職業教育法背景下普職融通的必要性、現實意義和實現路徑[J].當代職業教育,2022(3):4-7.

[3]肖綱領,熊亮州.普職協調發展的價值意蘊、實踐困境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22):13-17.

[4]丁關東,問清泓.從“分流”走向“融通”:職普協調發展的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2(19):48-54.

[5]李欣澤,匡瑛.“雙通制”背景下高中階段職普橫向融通的時代價值及實現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3):12-18.

[6]吳雪萍,陳濁,呂樂瑤.普職融通視域下英國T Level行動計劃探究[J].比較教育學報,2023(1):17-32.

[7]孫進,郭榮梅.雙向貫通交叉結合趨同融合——德國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融通的三種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22(2):76-82.

[8]呂杰昕,陳晨.高中階段如何協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英國普職融通的經驗與啟示[J].比較教育學報,2022(4):29-41.

[9]喬治·瑞澤爾.當代社會學理論[M].劉擁華,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60-61.

[10]塔爾科特·帕森斯,尼爾·斯梅爾瑟.經濟與社會[M].劉進,林午,李新,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7-18.

[11]陳新忠,董澤芳.高等教育規律“三分法”探析[J].江蘇高教,2008(2):20-22.

[12]劉學燕.大學書院制改革的困境反思與路徑優化——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框架的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22(4):119-127.

[13]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梁向陽,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8.

[14]王建華.高等教育中優績主義為什么會失?。跩].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1-12.

[15]陳新忠,康誠軒.從招考分育到自由分流: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重構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4):61-67.

[16]羅布·斯通斯.核心社會學思想家:第3版[M].姚偉,李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315-318.

[17]宋正富.校企合作視角下德國“雙元制”教育及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借鑒[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61-62.

[18]BENTINCK-SMITH W.The Harvard book.350 anniversary edition[M].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22-23.

[19]劉寶存.國際視野下的研究型大學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141.

[20]張強.職普融通不應變成“單向輸出”[EB/OL].(2022-12-02).https://author.baidu.com/home?from=bjh_article&app_id=1615650679215878.

[21]余曉.多地爭攬技術人才,釋放積極信號[EB/OL].(2022-10-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044160679862172&wfr=spider&for=pc.

[22]梁克東,成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邏輯、特征與行動方略[J].教育與職業,2019(13):9-16.

[23]喬治·瑞澤爾.當代社會學理論[M].劉擁華,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72.

[24]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4-205.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eneral Higher?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KANG Cheng-xuan1, LI Bao-zhong2, CHEN Xin-zhong1

(1.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2.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Coordina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way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alents, and is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strengthening talent support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although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hown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omplete realization of the adaptive function, the relatively lagging performance of the goal achievement function, the low releas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ion functio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triggered by the potential mode maintenance func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eet social needs to enhance adaptation,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alents to consolidate goals,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to strengthen integration, create a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maintenance, and constantl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on of gener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歡
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優化師資管理機制改革實現高校協同創新發展
高職院校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務環境下的高校協同創新研究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高校腦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