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試題特點與教學策略分析

2024-04-27 09:13李小龍
考試周刊 2024年19期
關鍵詞:教學對策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李小龍(1969~),男,漢族,浙江東陽人,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三初級中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及評價。

摘? 要:近些年,全國各地初中歷史學科考試命題整體呈現出依據課程標準、立足核心素養以及遵循學科自身教學規律的趨勢,注重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由此促進了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優化改進。文章以歷史解釋素養考查為例總結初中歷史試題特點,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試題特點;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9-0143-05

歷史學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的學科。歷史解釋是初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歷史解釋素養充分體現了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以及理解?!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初步學會有理有據表達自己對歷史看法?;诖?,在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培育過程中,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為“初步學會”,也就是明確了具體的難度要求;其次為“有理有據地表達”,也就表示需要注重歷史解釋的邏輯性;最后為“自己對歷史的看法”,也就是需要引導學生建構具備一定價值的歷史認知。針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也就需要加大引導學生能夠站在歷史學家的肩膀上,去獨立閱讀、思考以及辨析當前已經存在的歷史解釋。在之后獨立探討歷史問題的時候可以做到以史為據,理性認識歷史現象,客觀評價歷史問題。在這一目標引導下,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統稱“中考”)中所出現的試題,通常是通過以史實類材料以及歷史解釋類材料相結合方式,去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解釋能力。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也就需要從史實識記逐步提升到歷史認識,實現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解,培養自身的局部以及全局認識觀念,以此客觀地闡釋以及判斷歷史案例,表達出自身對歷史的看法。文章將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試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試題命制特點

(一)站位于愛國主義教育,堅定文化自信

歷史學科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正面引導作用。在新課標指導下,各地中考歷史命題越來越注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注重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以及擁護“兩個維護”理解“兩個確立”。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述,指明了在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這對初中歷史教育起方向性作用。在2023年初中歷史考試中有效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成為主流。

(二)站位于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依標命題

不管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還是《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均重點提出實現對中考省級統一命題工作的穩步推進。同時,全國各地不再發布考試綱要,在命題方面始終堅持將課程標準作為命題依據,以此逐步提升中考試題命題水平。如浙江金華2023年中考22題:綜合運用圖文資料,自擬主題,為長城旅游宣傳冊寫一段卷首語。(溫馨提示:分層賦分,緊扣主題,邏輯嚴密,史論結合)這是一道典型的跨學科綜合題,在素養要求上是運用材料和所學解釋歷史,考查史料實證基礎上的歷史解釋素養。但是題中每一個知識要點,能力要求、活動環節、素養表征均在歷史課程標準中可一一對照。在課程目標上看:“在探尋身邊歷史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文明的偉力,……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睆摹罢n程內容”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睔v史課——長城的相關歷史;地理課——農牧交錯帶;道德與法治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美術課——長城題材的美術作品;語文——孟姜女傳說等。從“教學提示”看: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嘗試創設幫助學生感同身受的歷史情境,充分利用歷史遺址、歷史資料、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等開展古代史的教學。從“學業質量描述”看:進行專題研究?!爸腥A民族大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核心素養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由此,教學過程完全可以模擬考試的情境,以考定教,以考促學。

(三)站位于問題解決的能力,實施素養考查

近些年關于中考歷史命題立意通常都是基于課標指導,結合歷史學科中的相關核心價值、必備知識以及關鍵能力培養要求,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此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并充分體現出歷史學科特征。加大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水平的考查。在初中歷史學科學習中,學生所形成的關鍵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均是一個整體。相應地,在歷史中考中主要是對學生的歷史基本知識、方法以及能力等實施考查,在此過程中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機融入,進而有效引導學生成長過程中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如安徽統一中考,識記、理解、運用三個層次考查分值發生了改變。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不同層次考查分值變化

層次2020年2021年2022年變化趨勢

識記31(44.3%)28(40.0%)10(14.3%)有所下降

理解28(40.0%)32(45.7%)42(60.0%)有所上升

運用11(15.7%)10(14.3%)18(25.7%)有所上升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20—2022年安徽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中整體試題結構設置中,識記層次試題占比下降,機械記憶內容降低,尤其是在2022年機械記憶內容下降非常明顯,正好和《意見》要求相符。與此同時,理解以及運用層次的試題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2022年上升明顯。由此可見,初中歷史中考試題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基本方法以及歷史思維,重點考查學生在材料閱讀過程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兑庖姟诽岢?,在試題結構設置中,應該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盡可能減少機械性記憶試題以及客觀性試題所占比例。這一指導促進了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中的試題結構設置,識記、理解以及運用不同層次的考查分值在試卷中的所占比例也出現了改變。2023年浙江金華中考試卷高頻出現“比較”“概括”“說明”“闡述”“評價”等指向動詞,要求學生從“記憶”向“理解”層級跨越,激發學生運用高階思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涵養歷史解釋素養。

(四)站位于服務“雙減”落地,重視方法引領和品質提升

觀念決定行為。首先,落實“雙減”要求,必須把評價觀念轉移到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上來,如學力、態度、創造力等。第二,必須端正考試的觀念??荚嚥恢褂谶x拔,還是診斷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情況、改進的手段,要運用表現性評價方式把“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納入中考。這樣的評價結果不僅可以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效,發揮一定的教育性與發展性功能。同時,也可為下一階段更好地教與學提供有價值的學情材料??傊?,只有建立科學的中考評價體系,才能落實“雙減”政策,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促進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

如,2023年上海中考用“如何學習歷史”貫穿?!白呓宋锲窔v史”“透過數據看歷史”“深入實地探歷史”為三道大題的主題,以人物、數據、場館為視角,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方法、途徑的教育,全方位、立體式地強化證據意識,適時進行史論結合、綜合思維能力的訓練,在時空觀念的具體場景中形成歷史解釋的素養。這樣的考試就成為學習場所,成為實踐探索的陣地。

這樣的現學現考,以提升學習能力為主旨的命題趨勢就需要歷史老師正確認識中考的功能,把握中考內容和要求,實現以考導教,積極改進課堂教學,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重視學習方法指導,提高課堂質量和備考效率,有效應對中考改革。

(五)站位于真實學生立場,聚焦歷史解釋能力

初中歷史中考試題中越來越注重創設情境,幾乎已經呈現出沒有材料不命題趨勢。各地在命題中強調立意正確、思想鮮明、內容科學,思維綜合。通過創設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在思想上、行為上為考生樹立榜樣,傳遞社會正能量,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凸顯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

一般情況下,在選擇題設置上,主要采用的形式是文字形式,例如有和生活相結合的情境描述、引文以及史實介紹等;圖表形式,比如相關實物圖片、表格以及漫畫等。材料解析題以及活動與探究題中的情境設置,一般情況下所采用的形式是文字史料或各種圖表?!兑庖姟奉C布實施后,顯著提升了初中歷史中考的探究性、開放性以及綜合性試題占比。試題任務體現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使學生可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浙江歷史試題為例,各地市中考主要通過史料閱讀、分析、概況等方式考查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如2023年浙江紹興卷第25題以長城為主線,綜合地理、歷史、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考查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浙江舟山卷第22題以“開放帶來進步”為主題,以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開放史實為載體,探究開放給兩國帶來的進步,最后要求學生列舉兩則現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史實加以佐證,突出考查考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初中歷史中考是在歷史課程標準以及相關指導精神引導下,將基礎知識作為載體,考查學生以歷史解釋為主旨,史料實證為輔助、同時也考查了其中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也可以在考試中印證歷史學科素養的培育是基于各種情境實現歷史知識、史學方法以及人文素養等的有機結合。

二、 新形勢下的歷史教學對策

結合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試題特點,一線教師必須積極實施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以能夠適應初中歷史中考命題變化,圍繞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提出了以下相關教學對策。

(一)基于課程標準回歸教材,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通過以上關于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命題題型、分值以及考試范圍方面的變化可以看出,不管是考查的試題怎樣變化,試題材料如何創新,依舊是遵循課程標準,加大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育,問題重點都是課程標準中的相關重要史實?;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應該在課程標準的引導下,加大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習,全面掌握課程標準中所列出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以及歷史事件,有效把握歷史發展中的基本線索。相應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加大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學生針對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培養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仔細研讀課程標準有關的精神實質,可以比對歷史教材梳理出以下與考試命題相關的內容(表2)。

表2? 結合課程標準梳理教材

初中歷史課程總目標初中歷史課程目標具體要求的內涵衡量課程目標是否達成的表現刻畫各年級的內容學到什么程度的表現刻畫各單元學習什么內容的規定紙筆測試命題目標確立的主要依據

培育歷史課程的五個方面核心素養,具體要求:(略)1. 認識歷史有正確的立場。具體(略)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各種聯系;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七年級:(略)八年級:(略)九年級:(略)略單元測試、期末測試、學業水平考試

新課程標準建構了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要求”“學業質量標準”四個方面組成教學評目標,成為編寫教材、課堂教學與考試評價的基本依據。教師的操作路徑應當立足具體實際做好課程標準中目標的建構與轉化。教學設計要“三看”:第一看教材內容,明確“教什么”;第二看“學業質量”,明確該教學內容的學業要求;第三看“素養要求”,明白要培育的核心素養要求。評價要“三問”:一問結果,學生學會嗎?二問過程,學生經歷怎樣的過程與方法?三問表現,思考學生在素養層面有什么表現。

(二)基于課程目標和思想導向,培育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方式也就是追根溯源,從歷史源頭去探索整個歷史發生過程,并不斷地總結歷史經驗以及歷史規律,以此實現對大局勢的判定,定位當下,開辟未來,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認識歷史、把握現實,進而實現對科學思維發展產生促進作用的有效方法?,F在的中考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歷史材料解讀能力以及歷史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應該加大對歷史事件前后聯系的探索,充分挖掘傳統和生活資源應用價值,以此強化對學生歷史思維方式的培養。

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考試素材的選用,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近年來,在各地歷史學科選材中,一大特點則為“突出地方特色,滲透鄉土情懷”,我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在我國近代史上,無數革命先輩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寫下了一首首歷史的壯歌,一部部充滿血淚的英雄史詩,也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紅色故事。多年以來,在初中中考命題中也多次出現相關鄉土風情和紅色文化故事的試題,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應該加大對我國鄉土民情和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應用,以此提升學生對近代史的興趣,強化對學生愛國情感的教育。

另外,歷史上的事情也就是過去的生活,生活中處處是歷史。在進行初中歷史學習中,也應該加大對生活中的“文物”、民間傳說、古跡等進行溯源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探究欲望,加大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以此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基于學為主體的理念,深化情境化、結構化學習

初中歷史中考試題材料來源廣泛,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注重加大史料應用,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史料、分析史料以及應用史料。其中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要提升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思維能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歷史教學模式,樹立模塊化、結構化的歷史學習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多元目標導向的歷史意識。確定歷史教學任務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歷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注意整體歷史意識與歷史時間觀意識培養。

歷史是各方面多層次形成的整體,學習歷史時應用全面的觀點了解各方面歷史。如在講述日本飛速發展內容時,從二戰前明治維新時期與二戰后恢復發展,日本是亞洲首個資本主義制度國家,二戰前企圖通過與德意法等國家形成利益者聯盟侵占全球,美國投放原子彈銷毀日本的發展成果。二戰后日本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強國,通過日本歷史進程講解使學生明白歷史是彼此聯系的整體。

初中歷史課培育學生歷史素養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法,鼓勵學生參與歷史體驗,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唯物史觀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應用唯物史觀可以培養學生發現社會發展規律,對歷史發生事件提出獨立觀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有益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歷史。如在近代后中國人服飾變化教學中,統編版八年級教材介紹中國人服飾的變化,通過材料圖片閱讀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服飾的變化,原因是中國近代以來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的變革,滲透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

教師在對歷史情境選擇中,應該注重和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相結合,選擇合適的史料,以此強化對學生史料運用能力的培養,深化學生對史料中相關知識點的理解,逐步提升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的能力,即有助于實現對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

(四)基于開放綜合性考試的趨勢,組織大單元、大概念教學

隨著初中中考命題中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試題占比的逐步加大,對初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類試題呈現的是“觀點在書中,材料在書外”。而且試題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加大對學生開放性題目的訓練,針對已經做過的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試題可以多和答案進行對比,多反思,以此實現對此類試題答題技巧的有效總結和掌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可以從不同視域實現對問題的分析,準確解釋問題。在針對學生答案評價中也應該從不同層次實施評價,注重論據的全面性、邏輯嚴謹性以及史論結合緊密性,以此實現對學生多角度分析以及解決歷史的綜合能力。我們可以嘗試建立答題模型,如:SOLO分類評價試題答案模型素材第一步:素材1—運用知識1論述;第二步:素材2—運用知識2論述;第三步:素材3—運用知識3論述。最后:歸納抽象拓展形成觀點結論。

基于此,教學中尤其在復習課中要開展大單元教學。圍繞某一學習單元,專業地設計學生學習過程,打破已有知識框架,促進學生自主重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與遷移,助力核心素養的養成。

三、 結論

綜上,在新課改環境中,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命題也呈現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觀念,回歸教材,注重考查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實際獲得能力,進而促進了歷史學科素養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能力的轉變??荚囈矠閷W生建構了不同的展示平臺,以此實現對學生真實學業水平以及學科素養的考查,進而強化對學生歷史學科自信以及個性特點的培育。初中歷史中考命題的改革,為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課堂教學一定要有效結合初中歷史中考命題特點變化趨勢,以此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注重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引導學生可以培養和自身實際學習以及未來發展需求相符的能力以及品格。

參考文獻:

[1]徐謙,朱貝多.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開放性試題特色及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13):51-55.

[2]周群.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初中歷史STEAM模式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0):28-30.

[3]吳若盤.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初中歷史命題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13):34-39.

[4]楊雪金,陳朱俊.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的“三道門”解題路徑探析[J].中學政史地(初中適用),2020(3):31-35.

[5]林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命制探索[J].歷史教學問題,2022(4):156-159.

[6]周繼榮,武燕珍,潘晉芳,等.立德樹人價值涵養情懷五育并舉情境浸潤素養——2021年山西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題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8-12.

[7]卓艷婷.從中考題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育[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3(z1):86-89.

[8]許若晶.初中生歷史時空觀念素養培育探微——從2020年福建中考歷史試題談起[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4):71-73.

[9]李敏.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教師博覽(科研版),2021(6):87-88.

[10]杜會敏,郭為飛.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點—線”結合模式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25):59-61.

猜你喜歡
教學對策核心素養
洗去浮華,回歸本真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小學高段語文寫作教學
生物工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中學化學課堂有效性分析與對策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試論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