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制造漢武帝》看學術暢銷書的選題策劃

2024-04-27 15:41呂志學王軍
新閱讀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術出版

呂志學 王軍

摘要:學術圖書受制于本身的選題特點,在市場發行工作中很難取得突破。本文通過對《制造漢武帝》一書的選題策劃進行分析,從作者選擇、內容題材、書名設計等角度尋找可供借鑒之處,進而從選題設計角度出發,尋找學術圖書實現市場突破的可能性。

關鍵詞:《制造漢武帝》? 辛德勇? 學術出版? 學術暢銷書

《制造漢武帝》一書為辛德勇撰寫的學術性讀物,自問世起便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本書首版于2015年,2018年推出了增訂本。有學者于2021年做過一次統計,該書一共印銷2.9萬余冊,至2023年,《制造漢武帝》一書的銷量已超3萬冊。作為一本學術性著作,能賣到萬冊以上已屬不易,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書還引起了研究人員和普通大眾的廣泛關注。

2016年3月5日,劉大木在《新京報》發表題為《漢武帝形象的三個制造者》的書評,對該書進行了贊揚,并就此書提出了三點體會:一是還原了漢武帝等明君形象的本來面目,絕非《資治通鑒》里所描述的那樣盡善盡美;二是歷史研究的史料問題是根基所在,若史料出了問題,分析論斷將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三是《資治通鑒》雖有諸多問題,但思路清晰,語言簡潔,信息量大,仍不失為學習國史極好的入門書。2018年9月,時任武漢大學教授的魯西奇在《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發表的《中國歷史研究的主體性、核心問題與基本路徑》一文,認為該書“對傳統史學的主體性及其認知局限具有深入思考與探索”的價值。該書得到廣泛贊譽的同時,質疑聲也從未停歇。2015年12月,南京大學李浩在《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司馬光重構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說獻疑》一文,指出該書中的史料解讀存在問題,結論不能成立。2016年3月,胡文輝在《東方早報》發表的《制造司馬光》一文,認為該書關于《輪臺詔》的討論缺乏有力支撐。不論意見是贊同還是商榷,也不論爭論雙方的結論恰當與否,都不可否認,此書在歷史類讀物中取得了“雅俗共賞”的效果。

《制造漢武帝》內容簡介

《制造漢武帝》的正文部分包含引言在內,分為7章,其中一至六章均可獨立為一篇學術論文。6篇論文圍繞“漢武帝晚年的歷史”這一主題展開系列討論,以“輪臺詔”“《漢武故事》”“戾太子”三個主線展開論述,最終組合為一部小書。

作者在寫作緣起中提到,該書是給中國古代文史專業學生準備目錄學課程的“副產品”。目錄學屬于文獻學專業下的一個分支,也是研究古代文學、歷史的一門工具性學問,主要目的是幫助研究人員把握相關圖書的內容梗概和史料價值,在此基礎之上,對史料進行分類、評價。

本書通過第四章司馬光對漢武帝形象的建構,分析司馬光編修《通鑒》一書的方法,認為司馬光沒有刻意運用春秋筆法來實現褒貶意圖,而是在史事取舍上體現他的個人主張,進而通過史源學的方法,剖析了司馬光采用的《漢武故事》一書史料基礎的不可靠。

在最后兩章,作者對戾太子形象的建構進行了討論,充分考慮到歷史書寫的時代背景和建構人的寫作目的,用具體案例證明了“我們需要分清與某些價值觀、信仰或論斷相連的主觀因素,以及反映了某種穩定、固化的客觀性的因素”。

讀罷此書,個人以為,本書具有多重學術價值,一是其觀點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與爭鳴,二是本書向初窺史學研究門徑的學生們展示了深厚的文獻功底,并用文章形象展示該如何閱讀史料、應用史料,重申“史學就是史料學”這一基本原則,督促學生重視文獻基礎。

《制造漢武帝》的書名構思研究

《制造漢武帝》一書不僅引起相關歷史學者的關注,還為同類文章提供了取名靈感?!吨圃鞚h文帝——司馬遷〈史記〉文本與漢文帝的形象建構》(2018)等文章問世,臺灣學者游逸飛于2017年發表以《制造辛德勇》為題的文章,重點分析此書背后體現的學者治學方法問題。

結合前文的一系列討論,可以發現,不論是該書本身,還是圍繞該書展開的一系列討論,基本集中于三個大方面:該書在治學方法上的貢獻、漢武帝晚年是否發生了政治轉型、司馬光是否刻意重構了漢武帝形象。本書及隨后的討論多集中于后兩方面上。其中,“司馬光刻意重構漢武帝”這一方面,因為是作者主要立論方向的關系,成為爭鳴的焦點。

書名中所謂“制造”漢武帝,主要指的是司馬光重構漢武帝歷史形象這一結論。這種將原有的歷史話語體系進行拆解分析,從而得出新結論的研究手法并不新奇,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以“重構”為名的圖書汗牛充棟。

圖書的主要內容既已錨定,再來看本書的取名,主書名沒有使用“重構”或者“歷史書寫”之類在當時常見的字樣,而是選擇了“制造”這個工業生產領域的常見詞匯,且在后面直接加上“漢武帝”三個字,言簡意賅,將“主觀動機”的含義直接暗含在書名之中,通過副標題來說明是通過漢武帝的晚年形象“看《資治通鑒》的歷史建構”,引出了“制造者”司馬光。這種題目既降低了使用術語造成的理解門檻,擴大了讀者的適用范圍;又避免了較長書名帶來的記憶困難,顯得獨樹一幟,便于讀者記憶。在后來類似的文章取名時,“制造”成為一個可資借鑒的題目。

《制造漢武帝》的案例分析

《制造漢武帝》一書取得大多數學術讀物難以企及的發行量,自然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對其進行案例分析,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特點。

圖書知識性強?!皟热轂橥酢笔菆D書出版領域的一個共識。好的圖書選題,不僅內容要言之有物,還要留下思考空間,在方法論上具有啟發性。結合本書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可以說其留下的思考空間符合“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這一原則。先從基本史實入手,所提到的《漢書》《資治通鑒》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史料,也是治學者在夯實基礎階段應當重視的基本典籍;再通過史源學來分析相關內容,展示了史料對比運用的基本方法,明確“史學就是史料學”的原則;最后,通過“司馬光裁剪史料”這一論斷,試圖將“漢武帝形象”跨時空地與宋史連接,借助“歷史書寫”來透視宋代政治,在史學史上具有開啟視野的作用。以此來看,本書蘊含的知識性層次豐富,不同階段的讀者都可以做到“開卷有益”。這種特點,保證了圖書具有較長久的生命力。

選題貼近大眾。本書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選題的“大眾化”。秦漢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代,關注者眾多。漢武帝作為這一歷史時期的著名帝王,其主要功績為廣大群眾所熟悉。在文學常識中,“傾城傾國”“雄才大略”等成語與其有關;在地理上,“酒泉”之得名與武帝北擊匈奴一事有關;除此以外,“金屋藏嬌”“傾國傾城”等歷史典故也為人津津樂道;以“漢武大帝”為主題的影視、圖書作品在市場上長盛不衰。長期以來的教育、文藝宣傳,讓“漢武帝”這一歷史人物在大眾中具有極高知名度。當一部以“漢武帝”作為關鍵詞的新書上市時,相對于“冷門歷史人物”,漢武帝自帶的“名人效應”更容易引起讀者關注,特別是書名冠以人為痕跡的“制造”二字,更容易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激起讀者的閱讀欲、購買欲。

作者具有影響力。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本書取得成功與作者的影響力密不可分。關于本書中的部分看法,之前已有學人撰文論述[4],但是這些文章一是受限于綜合影響力,二是所討論的內容更多是對文本的梳理與價值判斷,并未與文本的歷史應用產生緊密聯系,缺少顛覆性結論。而該書作者辛德勇知名度較高,且在歷史地理與文獻學等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在學術研究領域擁有比較大的影響力,關注度較高。此外,作者立論商榷的對象是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著名教授田余慶先生,這種觀點的交鋒,不論是在學術研究者群體還是普通文史愛好者群體之中,都能引起廣泛關注。

研究成果持續輸出。早在2014年,作者即以《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為題的論文發表于《清華大學學報》,之后又經作者修訂,在三聯書店以圖書形式出版。除了繼續撰文討論相關問題,作者還在社會文化活動中向公眾表達對相關問題的看法。例如,2015年接受《澎湃新聞》記者的訪談后,相關記錄以《從尚功到守文,司馬光如何構建漢武帝》為題發表于5月8日的《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板塊;2018年8月18日在上海書城作《從〈制造漢武帝〉到〈?;韬顒①R〉——我所認識的宮廷政治與帝王形象》演講;2021年2月23日三聯讀書會線上演講《我們怎樣讀〈通鑒〉這本書》。該書原是作者由論文擴充而來,并在隨后的研究、講座活動中繼續圍繞此話題展開討論,闡述由此引出的相關問題,間接擴大了該書的知名度。

發揮出版社的平臺優勢。該書取得成功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出版社的助推作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是國內知名出版社,從其創立至今已逾90年,在國內享有盛譽。出版物中既有專業的學術著作,也有難度適中的知識讀物,還有大眾普及讀物,形成了“深淺易”三層搭配的出版格局,讀者涵蓋面廣。同時,出版社還立足于社會科學讀物,維持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具有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思想智慧,在讀者群體中享有良好口碑。

《制造漢武帝》帶來的策劃啟示

考察《制造漢武帝》一書的出版設計及后續效果,可以為出版從業者策劃、選題提供有益的啟示,總結起來有如下四點。

一要關注學術研究。該書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聯書店出版社的編輯對學術成果的關注。高質量的選題往往以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而最新成果往往先是以論文的形式呈現。編輯關注學科學術研究,可以通過對當下學術發展的了解掌握最新研究趨勢,并結合以后學術成果,尋找下一階段出版熱點。通過對學術研究的關注,編輯可以在“雜家”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專精領域,在一定領域內擁有足夠的選題判斷力。編輯能夠對選題做出準確判斷,前期可以挖掘出有價值的選題創意,組稿時還可以幫助作者優化選題,在書稿的編輯潤色環節也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避免不當刪改損害成書的價值。

二要客觀判斷選題。在挖掘到有價值的選題之后,還需要考慮選題是否適合以圖書的形式呈現,這就需要編輯對選題的內容進行把握。一方面,要把握選題的切入角度,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編輯要對與眾不同的新視角、新理論采取包容態度;另一方面,要客觀把握圖書的論證過程,在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基本學術常識的前提下,不因為書中具有瑕疵或者疏漏而否定選題價值??偠灾?,編輯要對各類選題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客觀把握選題內容,幫助有價值的選題得到出版。

三要精心設計書名。雖說圖書“內容為王”,最終也離不開好的題目引領。一部好書,能否吸引讀者、便于傳播,是否有一個響亮而又上口的名字十分重要。根據全國新書首發中心《2022年度全國新書市場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新書品種數量達到17萬余種。一個中規中矩的書名很難幫助新書“突出重圍”。在面臨同類圖書競爭時,編輯需要別出心裁,在不扭曲全書主旨的前提下,嘗試使用一些比較新奇而又不生僻的詞組,“劍走偏鋒”,或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結合出版社的品牌建設。編輯要注意結合本單位的品牌建設來策劃選題。各出版社的主要產品線建設方向有區別,長期以來形成的讀者群體也有不同。編輯需要結合本出版社的品牌建設策劃相關選題,在選題論證環節,可以借助專業的出版團隊,得到更加準確恰當的意見;在組稿環節,也可以借助出版社的歷史積淀取信于作者;在發行環節,還有利于社內實現市場細分,將相關圖書信息在讀者群體之中精準投放。

結語

一般情況下,對某個學術話題進行深入討論的學術著作,時常會讓許多讀者望而卻步。編輯工作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引導文化建設。編輯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分析與預見能力、選擇鑒別能力、溝通表達和公關能力,對圖書選題進行全方位設計,才能更好地幫助學術類圖書在市場銷售中取得突破。

呂志學單位: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王軍單位:蘭州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李峰.制造漢武帝[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

[2]米歇爾·德·塞爾托.歷史書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穆曉華.《漢武故事》作者考辨及漢武帝故事的文獻整理[J].重慶世界,2010(11):83.

[4]陳金霞.漢武帝《輪臺詔》并非罪己詔[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猜你喜歡
學術出版
全媒體時代學術出版轉型與圖書館的責任
自媒體視閾下高校社科學術期刊出版轉型探索
學術出版知識服務研究
關于學術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
大投入 大制作 大產出
皮書與當代中國研究
高校圖書館學術出版素質教育的國際經驗借鑒
在線發表: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遲來的曙光
出版社學術出版盈利模式探究
澳大利亞大學圖書館的開放獲取出版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