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才是真正的學校

2004-06-12 09:29黃津成
人民教育 2004年11期
關鍵詞:個體成員辦學

黃津成

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系統的子系統,是一所學校的存在方式,是生活在其中的學校成員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學校文化是一種實然的存在。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以文化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一所有著悠久辦學歷史的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本身:即使是一所新建的學校,在她還處于藍圖階段時,她的辦學目標、定位就已經存在了,文化先于這所學校的物質存在而誕生。在這種意義上,物質的校園只是學校存在的載體、學校文化的載體,少了文化,物質的“校園”構不成學校。而離開物質形態的校園,只要文化還存在,學校仍可以存在,如網絡中的虛擬學校就是這種學校。

對于個體而言,只要你對一所學校有所感知,她的文化就對你發揮作用了,她的辦學特色、校風、學校精神等,都會使你對這所學校產生一種或積極或消極的期待,學校與個體的文化互動便已經開始。在此,我們也可以明確地體會到,學校文化是先于新的學校成員而存在的,對學校成員的意識來說,學校文化是一種先在、一種實在。

所以,學校文化對于學校這個社會組織來說具有本體的意義,學校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才是真正的學校,實體的學校。但在以往的認識中,我們多把學校文化作為意識范疇的東西來對待和研究,片面強調物質的、經濟的決定作用,而很少意識到學校文化對學校和學校成員的發展的本體意義。

從實在和本體的角度來把握學校文化,需要我們注意三點:

1.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實際存在,它不是意識范疇的、相對于實體而言的“虛在”。文化運動和發展的規律是學校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性的規律,是辦學和管理中必須充分認識并尊重的規律,必須以重視學校物質條件改善的態度來對待學校文化建設。

2.學校文化是一種動態的存在,是在個體——學?!鐣S互動中構建而成的、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存在。以往用靜態的觀點看待學校文化的理念必須為動態的、發展的、互動的理念所取代。

對于個體而言,學校文化既是先在的,又是生成的。說她是先在的,因為作為傳統的、實在的存在,她早在個體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個體必須融入這種文化之中,才能成為其中真正的一員:說她是生成的,因為從個體與學校文化接觸到的那一刻起,她就與個體進行著互動,并在這互動中生成圍繞個體的獨特的學校文化。對于社會而言,學校文化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她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不可分隔的互動,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3.學校文化是一個開放性的復雜系統,是一個始終處于生成過程之中的開放的存在。學校要生存和發展,學校文化就必須與社會進行文化互動,與個體進行文化的互動,并在互動的過程中進行雙向建構,不斷地生成、發展學校文化。所以,學校文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人為地封閉學校文化,只會導致學校文化的“死亡”,學校的“死亡”。

由于學校歷史積淀的不同,學校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學校自身的辦學目標和管理模式的差異等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作為學校存在方式和學校成員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組織成員在學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組織特色的態度、價值觀、思維程序和行為方式。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學校成員的交往、互動中形成并發展著的。因此,學校文化是學校成員與學校中各種生活要素交往、互動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著的系統。

正因為學校文化是交往、互動的實踐過程,所以,學校文化對進入其中的成員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學校文化塑造著她的成員,學校成員創造著學校文化。

學校成員對待學校文化的態度和他在學校中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個由三種狀態構成的序列:排斥、游離、接受。

前兩種狀態中不存在成員與學校原有文化的積極的互動,處于這兩種狀態中的學校成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這一文化組織內的一員。排斥狀態中,成員對學校文化“懷有敵意”,這時的學校文化對他而言是一個無所謂的存在,或是一個威脅其生存的存在,因此他排斥、抵制學校文化對他的影響:游離狀態下,成員對學校文化“熟視無睹”,他也沒有融入組織之中,學校文化對他沒有意義。在這兩種狀態下,學校文化對身處其中的成員不可能產生積極影響,成員也不會對學校文化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接受狀態是學校文化建設所追求的層次,進入這個狀態的成員與學校文化有積極的互動?;铀絼t有四個逐步遞進的層次:服從、認同、融入、創新。

服從是個體進入學校時,為了在學校中順利生存而對學校文化所采取的態度。這多是由于外在的壓力使然,是學校的權威使然,但這種服從還不是自覺、自愿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此時還談不,上與文化的真正互動,個體在心理上、思維上還是游離于學校文化之外的,只是在學校文化環境中,在表面的行為表現上與學校文化基本呈現一致。

認同是對學校文化有了正確的理解,在心理上、理性上領會并接受學校文化,認同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學校精神。它是學校文化形成的基本層次,沒有認同,就不能融入組織之中:沒有對一定的態度、觀念、信仰與價值的認同,也就不會有學校文化核心的形成。但如果個體僅有認同,就有可能只在思想上接受、行為上遵從學校文化,而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文化建設,不會具有主人翁意識。

融入則提高了認同度,在態度、觀念、信仰與價值上不但贊同學校中已有的一切,還把它內化了,成為個人的思想與思維方式、行為指南。學校文化的融入表現為以自己所在學校的傳統、精神和辦學成果而自豪,并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學校文化特色融為一體、和諧一致,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創新是對已有的學校文化進行發展,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高級層次,學校文化的進化,學校文化的轉型,需要創新,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校文化的創新是指積極參與學校文化的建設、改造,努力為學校文化建設作出自己的智慧貢獻。這時成員是以主人的身份,以批判、建設的態度對待已有的文化,并努力促進文化的發展、進步和完善。

認同、融入對于學校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學校文化傳統得以繼承并發揚光大,它是一所學校保持平穩并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一所學校文化建設的最重要的環節。因為學校的成員是經常變動的,讓成員盡快認同、融入學校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經常性的、最重要的任務。

但這還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學校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創新,即通過學校文化的創新,實現學校文化動態過程中的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實現學校文化的進步。這是社會發展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

學校文化建設就是在“個體——學?!鐣钡幕舆^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校文化逐步由低級層次上升為高級層次的過程。

對于一個進入學校文化環境,準備接受學校文化環境而還沒有理解已有學校文化的個體,必然要經歷一個從被動服從的層次到認同、融入的過程。完成這一轉化過程的基本途徑是熏陶、學習、參與建設。

熏陶就是用學校已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氛圍感染進入這一文化環境的成員。為此,學校應該在校園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上下功夫,營造一個能體現學校追求、價值觀和精神傳統的學校環境,使個體一進入這個環境就被其氛圍所感染,從而自覺地以學校文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

學習就是通過學習、宜傳、展示,讓新成員認識學校文化,理解、接受學校的辦學特色、校風、學校精神等,并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思維程序和行為方式,從而完全地融入到學校文化之中。一個社會聲譽比較好、社會知名度比較高的學校,可能一開始就使進入其中的個體產生一種認同期待,能夠使之很快進入認同、融入狀態。對于一所新建的學校,或是原有學校文化在進行轉型,那么,進入其中的個體要融入學校文化就需要一個構建和轉型的過程。

讓成員參與學校文化的建設,是最佳的學校文化建設方式。參與學校決策過程,參與學校管理,參與學校辦學目標的制定,參與多種形式的學校文化活動,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等,在這些實踐中激發學校師生的主人翁意識,引起真實的體驗,分享成功的喜悅,形成和諧的學校氛圍。當學校的文化建設有“我”的貢獻時,當“我”的思想、行為及人際交往與學校文化和諧一致時,個體就更容易認同組織文化,融入到學校文化之中去,一種和諧的學校文化也就形成了。

猜你喜歡
個體成員辦學
自我寬恕的心理學研究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兩只掛鐘
最強新成員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我家的新成員
課題組成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