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滴禾下土

2006-08-17 04:20王可田
西部大開發 2006年8期
關鍵詞:雜交陜西省小麥

王可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農業文明的歷史。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農耕時代,糧食的豐歉直接影響著王朝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無不虔誠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毫不夸張地說,是一粒粒普通的糧食養育了中國歷史燦爛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開始種植農作物。據考證,麥子自秦漢時期已經成為黃河流域主要的糧食作物?!笆蝠⒅兀姡?,禾麻菽麥”、“雉(句佳)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糧食不僅構成國計民生的物質基礎,那一株株搖曳的莊稼還進入了古代文人的審美視野。

21世紀的今天,我國農村人口已普遍解決了溫飽,向小康邁進。但急劇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耕地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當前,國家已把糧食問題提升為安全問題。早在4000多年前,在楊凌這片沃土上,華夏農業始祖——后稷開始教民稼穡;4000多年后,同樣在這塊地方,一個以“西雜”系列小麥品種續寫育種史的人,又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他,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雜交小麥育種專家張改生教授。近日,記者專程前往楊凌對他進行了采訪。

(一)

張改生1951年出生于周至縣啞柏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像所有的農家子弟一樣,對于土地和莊稼都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按筌S進”、“三年自然災害”,張改生都趕上了,那種刻骨銘心的饑苦感,鄉親們缺吃少穿的種種貧困窘況,成為他心頭無法抹去的隱痛,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家鄉人做點事情。1972年4月,張改生被陜西中醫學院錄取了(醫學是那個時代的熱門專業),他卻找到咸陽市教育局要求將錄取院校改為西北農學院,令負責招生的老師大惑不解。經過5次的軟纏硬磨,張改生終于如愿以償。大學幾年勤奮的學習,他憑門門主課第一的優異成績,被留校任教。

在大學學習期間,張改生就對小麥遺傳育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知道,只有通過品種改良或是選出優良品種提高糧食產量,才能解決鄉親們的吃飯問題,改變家鄉的窮困和落后。于是,張改生便把小麥育種定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

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雜交玉米、雜交高粱、雜交油菜、雜交水稻相繼培育成功,并投入大田生產,作物雜交種充分顯示出了巨大的豐產性能。特別是我國雜交水稻的成功推廣,給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帶來了曙光。在其他作物中,雜交一代較其父本、母本優勢明顯,但小麥因其自身遺傳特性方面的原因,雜種優勢利用比其他作物更難,盡管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仍成為一項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據統計,雜交水稻每年增產的糧食,足以養活6000萬人口;而我國有4億畝小麥種植區,如果50%的面積能推廣種植雜交小麥,按每畝增產50公斤計,每公斤售價1.2元,那么,每年可創造120億元人民幣的增收價值。所以說,雜交小麥研究既是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又是一座蘊藏豐富的金礦。張改生從一開始,就把目光鎖定在這一世界性的科學難題——雜交小麥的研究領域。

育種工作是一項高強度的腦力與體力勞動。熱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且每一個育種環節都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投入大量精力。一個細節的疏忽,就可能導致整個試驗失敗,數年的心血付諸東流。當一個育種者戴著草帽穿著膠鞋,跟農民走在一塊,你也許不會辨出他的真實身份。老百姓于是就調侃:“遠看像個賣炭的,近看原來是農科院的?!憋@然,張改生這位出身農家的小伙子,對這些所謂的苦和累并未放在心上。于是,在同樣一塊麥田,張改生和他的父輩們開始了兩種不同意義上的勞作。在育種初期,育種條件異常簡陋,他常常天不亮就趕到試驗田,開始繁忙的田間觀察、記錄,經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從每年的小麥播種、雜交、選種到收獲、考種、晾曬,試驗的每一項工作都由他一人完成。晾曬小麥沒有晾棚,夜里要是聽到雨聲,就趕緊爬起來去收,叫上熟睡的妻子,有時還得拉上孩子一塊干。在麥收季節,人們看到的常常是張改生一家人在麥場上忙碌的身影。

(二)

跟土地打交道的人,最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有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1988年5月,經過整整13年的努力,張改生課題組培育出的一系列小麥新類型不育系通過部省級鑒定,被認為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其中偏型(即Ven型)、粘型(即K型)1B/1R不育系和A型不育系,較好地克服了國內外長期以來廣泛采用的T型不育系諸多較難克服的缺點,并全部完成了優良三系配套,進入篩選強優勢組合和生產示范及中試階段,使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偏型和A型為國內外首創,為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該項成果分別被《科技日報》和《陜西日報》評為我國和陜西省1988年十大科技成就和重大科技成果之一,1989、1990年分別獲得陜西省農牧廳和陜西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學的高峰總是誘惑著有志者不斷地攀登。此后,張改生又首次在普通小麥栽培品種內成功地培育出穩定的偏、粘、易和二角型非1B/1R新不育系,不但徹底克服了1B/1R不育系及其F1產生單倍體的缺點,同時大大提高其不育系的恢復度,達85%~100%,用其選育雜種小麥能與常規育種緊密結合,大大簡化三系育種的程序,同時又能提供一種優化制種技術,使雜種小麥在常規育種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單產可真正達到“水漲船高”的效果。1997年4月,該成果通過省級鑒定,專家認為是在前項工作基礎上的一大突破,亦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2000年6月獲陜西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國內,以往的育種家都是以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配套技術選育雜種小麥,程序繁瑣,且耗時費工,難度很大。而采用化學殺雄技術,不僅能節約大量資金,而且縮短了育種年限,使強優勢組合的選配變得更為快捷。1996年,張改生牽頭的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科研攻關小組從美國引進新型GENESIS殺雄劑,并在國內首先對其殺雄效果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在掌握了最佳噴藥期、最佳噴施劑量后,一批強優勢組合隨即誕生。2000年8月,“西雜1號”通過省級審定,成為我國黃淮麥區第一個通過正式審定的雜種小麥新品種,標志著我國雜交小麥已正式投入生產,被評為陜西省2000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張改生在寶雞市岐山縣主持的“雜種小麥化學殺雄技術與制種技術”的研究,2002年1月通過陜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該研究成果使我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真正從試驗研究走向實用化大田生產階段,是我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并獲得2003年陜西省政府科學技術一等獎。

雜種小麥的制種成本高,制種產量相對偏低。但張改生課題組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已使化學殺雄技術日臻成熟。殺雄率達到95%~100%,異交結實率超過85%;制種產量穩定在250~350公斤,同父本產量相加,與普通大田的小麥產量相當,大大降低了雜種小麥的制種成本。長期以來,國內科研單位所采用的殺雄劑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價格不菲。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2003年,張改生主持完成了“新型殺雄劑SQ-1誘導雄性不育研究”,從而結束了我國小麥殺雄劑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雜種小麥的科研與生產。

如今,“西雜1號”已穩步大面積走向生產,在我國主產小麥的黃淮海地區的河南、安徽、河北以及湖北等地廣泛示范種植,在陜西已完全進入到大規模生產階段。2005年,“雜交小麥西雜1號產業化及其配套制種技術”項目,被評為“十五”期間陜西省十大農業科技成果?!拔麟s五號”2002年8月提前通過陜西省預審,2004年完成全國黃淮冬麥區區域試驗,增產顯著,現已大面積進行生產示范并走向推廣應用。

張改生經過30多年的科研攻關,已經初步解決了雜交小麥育種研究這一世界性科學難題,使雜交小麥真正地走向了大田生產,“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每一項科研成果的背后,張改生及他的同事們都傾注了難以估量的智慧與心血。

(三)

從1995年起,張改生開始帶研究生,在年輕人的培養上不遺余力。他堅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不僅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把嚴謹務實、真誠做人的優良品格教給他們,由此也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迄今為止,他共指導碩士研究生52人,博士生26人。由于張改生在教學育人方面取得的成績,2001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30多年來,張改生先后主持并承擔了40多項科學研究,取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6項、榮譽獎1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78篇,撰寫專著3部,參編專著3部,其中被國內外重要刊著摘錄引用的多達176篇(次)。

從一名普通的助教、講師到今天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改生三十年如一日,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勤奮取得了雜種小麥研究領域里一個又一個突破性進展,在我國農業科技戰線上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

1993年,張改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首屆陜西省“科技新星”和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2006年被評為首屆陜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這一次次的榮譽充分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其科研成果和奉獻精神的極大肯定。

提到一個成功的男人,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那個犧牲自己的事業而成全他的偉大的女性。而張改生家里的情況卻有些不同,他的妻子趙惠燕同樣也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是有名的昆蟲生態學專家,在教學和科研上也頗有建樹。他們在事業上相互支持、鼓勵,生活上相互理解、相濡以沫,度過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他們的女兒,正在一所醫科大學讀本科,即將畢業,現已被錄為醫科研究生。三口之家,彌漫著濃濃的學術氣氛。

(四)

2004年4月11日,是張改生終生難忘的日子。胡錦濤總書記親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視察,在與部分專家座談時,張改生提出了“解決我國糧食問題最重要的途徑是優良品種的選育,特別是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的建議”??倳浽谥v話中語重心長地說:“剛才張改生同志提出的建議很好,我們首先要抓良種培育,良種如果有了突破,那我們單位面積產量就可以有所突破。我們建國50多年來的農業發展就是這么走過來的,說到底都離不開科技創新,離不開農業科技進步?!迸R別時,總書記還緊緊握住張改生的手,親切地詢問他搞雜交小麥研究的有關情況,鼓勵他好好研究與推廣,把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搞好,為國家的糧食增產做出貢獻。

總書記的話,給了張改生無窮的力量。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之后,張改生課題組已經確定下一步的主攻目標:完成專用型、高產型雜交小麥新品種到超級雜交麥的選育。力爭使高產型雜交小麥畝產達到750公斤,專用型雜交小麥畝產量達到600公斤。進而在此基礎上完成超級雜交小麥的選育,為我國21世紀糧食增產作出新貢獻!

如今的張改生,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和各類頭銜,依然保持著低調處世的方式,待人接物平易而隨和,沒有一絲所謂成功人士的那種驕縱。采訪快要結束時,他反復叮囑記者,稿子寫好了先讓他看看,怕有不實的地方。他認為那些虛浮夸飾之辭與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有害的。這種把科學精神貫穿于生活,并作為一種處世之道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育種者都喜歡將自己選育的品種喻為自己的孩子。張改生站在試驗田里,一株株迎風起舞的麥子,就像健康而飽滿的一群兒女,那種涌上心頭的幸福感難以言傳。沉甸甸的麥穗,似乎讓他看見30多年前,那個棄醫直奔農口的莽撞青年,讓他看見豐收的大地上父老鄉親臉上綻開的笑容。

猜你喜歡
雜交陜西省小麥
從“80后”變“90后”袁隆平許下這樣的生日愿望
解讀山東小麥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小麥,你好
太陽第一家
果蠅雜交實驗教學的改進策略
果蠅雜交實驗教學的改進策略
123的幾種說法
防止小麥倒伏和增加穗數及穗重的措施
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總工楊建軍被調查
似“定”而非巧判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