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垃圾對網絡技術的役使及其后果

2009-05-13 08:34杰,何等浩
世紀橋·理論版 2009年12期
關鍵詞:生態危機網絡文化網絡

宣 杰,何等浩

摘要:信息時代是文化生產和文化傳播興盛的時代,但是信息時代的文化污染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由于文化垃圾對網絡傳播技術進行了異??刂?網絡生態危機業已形成,而且,這一危機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正日益顯露。

關鍵詞:網絡;網絡文化;生態危機

收稿日期:2009-10-19

作者簡介:宣杰,(1975-),男,廣東廉江人,玉林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文化、網絡德育;何等浩,(1975—),男,廣東廉江人,湛江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德育。

文化塑造著人的靈魂,然而文化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劣質產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垃圾。在網絡時代,文化垃圾的泛濫引發了網絡文化恐慌。本文嘗試從網絡傳播技術的文化異??刂频慕嵌葘W絡文化恐慌的原因和結果進行必要的剖析。

一、令人擔憂的網絡生態危機

網絡生態群落的形成過程,也產生了文化垃圾的生產者、消費者、傳播者;在網絡信息管理者疏于應對的情況下,便造成網絡生態危機,在社會導致網絡文化恐慌。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一樣,完整的個體是組成整體的最小部分。在數字世界的虛擬生存中既有個體各自的私人空間,也有交往中形成的公共空間,從這一角度來看,網絡生態危機主要包括網絡公共空間危機和網絡私秘空間危機兩個方面。

網絡公共空間危機主要表現為網絡公共安全的威脅、網絡信息的非正常膨脹與網絡信息污染。網絡公共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是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它們可以破壞文件或數據,造成用戶數據丟失或毀損;病毒可以搶占系統網絡資源,造成網絡阻塞或系統癱瘓,還可以破壞操作系統等軟件或計算機主板等硬件,造成計算機無法啟動。2007全球信息安全調研報告顯示:從國際范圍來看,2007年計算機病毒和惡意代碼對企業工作流程的破壞要比2006年嚴重的多,年內許多公司受到蠕蟲或病毒的攻擊。IDC在2007年四季度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當前以混合型多維攻擊、社會工程攻擊、有組織犯罪為代表的信息安全威脅與日劇增,但傳統的安全防預理念的變化卻不及攻擊威脅來得快。網絡信息的非正常膨脹是當前網絡危機的又一大景觀?;ヂ摼W時代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但是這種信息大爆炸的形成往往緣于無用信息的重復性激增。過時信息、垃圾郵件、惡意插件、大量的商業廣告充斥著賽博空間,增加了公眾對信息篩選的難度,也造成了網路擁堵。網絡信息的膨脹與網絡信息的污染往往是并行為害的,但也有所分別;造成網絡膨脹的可能是重復、過時、強加于人的信息,但造成污染的網絡信息則是有毒害作用的網絡色情、網絡謠言、網絡虛假信息等。美國是世界上網絡產業最為興盛的國家,電腦色情(cyber porn)行業在美國也長盛不衰,2005年底,《紐約時報》的一項長達半年的調查披露了美國青少年參與網上色情活動的黑幕使得舉國震驚,最后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也介入了整治網絡色情的行動。

網絡私秘空間危機表現為網絡私人空間的喪失和網絡人機安全的威脅。個人隱私是數字世界中的一種獵物,有的隱私信息一旦給獵中,不但使目標個人身敗名裂,還有可能成為新的網絡污染源,2008年香港“艷照門”事件就是例證。網絡技術使“獵私”行為變得更為刺激也更為容易。另外,“人肉搜索”、奔騰III芯片中的遠程識別序列號和Windows 98系統的“后門”也使網上沖浪變成了瞻前顧后的“裸奔”。網絡私秘空間危機不僅表現為網絡個體私人空間的喪失,還表現為網絡人機安全的威脅。近年網絡暴力已呈盛行之勢。網絡暴力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表現為侵害人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對受害人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甚至對受害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網絡暴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它肆無忌憚,破壞著公共規則、觸犯著道德底線。2007年12月2日,美國研究者警告稱,現實中針對未成年人的“校園暴力”行為,如今正大量向虛擬的網絡轉移。通過向未成年人發送郵件、文本信息以及在線聊天、交友等方式,以未成年人群體為目標的“網絡欺凌”行為正顯示出比現實欺壓更大的危害性。目前,“人肉搜索”正在演變成網絡暴力的最可怕兇器,國內“銅須門”事件、“陳靜救母”事件、“虐貓”等事件的連續上演令人關注。

二、文化垃圾的網絡役使技術

誘惑性、危害性是文化垃圾的一般特征,但是,自從網絡技術得到普及應用以來,文化垃圾的生產與傳播的方式也進行了技術升級與換代,網絡生態危機及網絡文化恐慌就是由于文化垃圾對網絡技術進行破壞性應用造成的。

(一)高效的網絡傳播形式加速了文化垃圾的泛濫

文化垃圾的空前泛濫建立在網絡技術的應用上?,F代化多媒體網絡技術讓信息實現了遠程、迅速的傳遞,使交換雙方幾乎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幾乎實現零時間的信息傳輸與反饋。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信息的爆炸,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信息垃圾飛速流動在互聯網上,真可謂天馬行空,無人能擋。

“超級鏈接”是網上的強力粘和劑,它讓網絡通道千曲百轉,使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處于“膠和”狀態。各種文化垃圾爭先恐后地擠上信息高速公路,它們就象毒蛇長了翅膀,其污染和泛濫的速度與程度呈幾何級數遞增。

(二)多媒體技術和各種傳感裝置增加了文化垃圾的形式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豐富了網絡信息的內容與形式,然而,不法之徒利用這些技術將色情、暴力、兇殺、迷信等文化糟粕以圖文聲像的形式傳播開去,大大增強了其誘惑力和毒害力。網絡的交互性在不斷增強,各種傳感技術在不斷發展,這也使文化垃圾的包裝和外觀得以不斷翻新。

(三)網絡傳播的國際性和隱蔽性增加了對網絡污染的監管難度

網絡是個開放的虛擬社會,網絡信息市場跨越了國界疆域的限制,連接網絡的電話線路、視頻寬帶、衛星通道和其它無線通信線路不計其數;與傳統媒介的傳播相比,網絡傳播具有鮮明的國際性和隱蔽性。在網上,文字、圖像、聲音或其他表達思想情感的符號已轉化成機器可識別的模擬信號或數字信號,使“真身”得以隱藏。想在網絡信息的進出口設置“海關”或“邊防檢查站”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就象比爾?蓋茨的那句廣為人知的美式調侃:“最有效的控制網絡信息自由流通的方法是給每臺電腦派一個警察站在旁邊監控”。

網絡的全球性使得發生在網絡中的任一行為都具有了跨國的特點,這就對傳統的國際私法提出了挑戰。單純以傳統國際私法原則來判別法律的適用已很困難。譬如色情業,在我國屬于非法,而在國外很多地方卻是合法的,甚至是政府稅收的支柱產業。所有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面臨相同的技術上和法律上的問題,解決辦法在曠日持久的研究和探討之中,可以肯定地說,由于前面所說原因,網絡生態危機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解決,消極等待和因噎廢食都是無濟于事的。

三、危機狀態下網絡文化負效應的凸顯

文化垃圾對網絡技術的異??刂茣苯訉е轮魑幕耐藚s和亞文化的虛長,引發網絡文化恐慌。由于網絡文化已處于受污染的危機狀態,其負效應日趨顯露。

(一)對人們正常社會化進程的阻礙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滿足人們盡快占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在這個無國界的、虛幻的世界里,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化過程中的懲罰性和強制性不再存在。網絡所構筑的網絡社區也遠不同于現實中的社區,更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群體。網絡的這些特殊性使得社會組織對它的控制作用減弱,傳統的社會監督和社會控制在很大的程度上對網絡而言變得形同虛設,直線約束力銳減。在這種環境下,網民可以游離于正向的社會化場之外,社會化正確導向的控制變得比以往困難。受污染的網絡文化容易扭曲人們對現實的認識。作為一個仿真的環境,網絡給人們提供的多是模擬的角色行為方式,不一定能提供與之相適應的社會規范。當人們將虛擬的東西誤作真實時,對現實的認識的扭曲也就開始出現了。網絡交往盡管也可以排除世俗人際的一些偏見和歧視、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但是,網上缺乏真實的情感交流,交往者難以體驗實際情感交流所帶來的真正愉悅,其情感需求特別是其內在的親和動機難以得到較充分的滿足,長此以往,可能會失去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力和參與感。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沉溺于網絡的人往往厭于與周圍的人們交往,使得現實的人際關系得不到正常的發展;反過來,現實中僵硬的人際關系又會讓他們產生孤獨感,以至愈加依戀網絡,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不良的網絡文化使得人們社會化的方式明顯改變。在常規的社會化過程中,不同個體接受的社會化的信息大體一致,人們的社會化始終是在被動的狀態下進行,主體的選擇自由度較小。而在網絡互動性、網絡身份隱蔽的情況下,個體容易擺脫傳統權威的綁縛,這讓人們在對社會化內容的選擇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在網絡上無論是傳出或接入,人們追求的是個性和個人興趣,容易淡漠集體精神,也容易導致個人意識的膨脹。

(二)對網民身心發展的危害

迷戀網絡還可能使網民在精神上癮。由于計算機網絡所造就的虛擬空間極具誘惑力和虛幻性,網民易溺于其中。網絡成癮癥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但一般癥狀主要有:上網時間長,無法控制時間;上網時精神極度亢奮,而上網前后則時常常顯得焦慮、煩躁、情緒波動;上網目的一般與學習與工作無關,只是想獲得心理滿足;學習與工作積極性較差,愛發白日夢,對現實生活缺乏起碼的熱情;嚴重者有自虐行為。醫學證明,人沉迷于網絡,會在心理和生理上引發很多疾患。

(三)對學校傳統德育的沖擊

傳統學校德育在內容上主要是在現實第一生存空間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維系人類社會正常秩序的準則和規范。從現有的教育方針出發,學校德育必須發揮教育和引導的功能,使得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德育內容準則內化為人們的道德意識和精神需求。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網絡迅速發展并成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且已無聲無息地影響和改變著教育對象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種改變必然沖擊著正統的學校德育。

從組織形式上看,傳統德育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模式:“一是政治中心模式,把德育凌駕于一切教育活動之上;二是教師中心模式,教師在教學雙邊活動中處于中心位置,學生只是被動地記錄教師傳授的知識;三是課堂中心模式,由老師課堂講授、學生聽課?!边@些不同的德育模式有著共同特點,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施加影響,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但這些德育模式的有效性在網絡化的環境里遭到了強力的消解。在網絡世界里:思想的“中心”、“權威”無法通過強制的手段建立和維護,任何以正統自居的觀念在網上都可能會受到質疑、詰難、譏諷甚至公開叫板,網絡上自由言論緩沖著傳統學校德育的慣勢。在文化垃圾的泛濫情況下,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傳統學校德育的知與不知、信與不信、行與不行的矛盾不斷加大。

(四)日趨嚴重的的網絡犯罪現象

互聯網既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為網絡不良信息的肆虐打開了便利之門。如果有一定的資訊搜索技巧,不用說色情網站,還能搜索出種種教唆人們學壞的信息,包括:如何利用日?;瘜W用品制造炸彈;如何破譯別人密碼;網絡上何處購買非法的武器;如何學做一個奸商;如何生產種種迷幻藥和毒品;完全自殺手冊;如何竊取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造成百貨公司財貨損失以便從中牟利的詳細“欺詐指南”;如何安全地“偷香竊玉”;如何利用電腦技術提供假文憑的供應“服務”等等。在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下,部分網民鋌而走險,不惜以身試法。有的利用電腦合成技術,偽造證據,進行敲詐勒索,甚至偽造假文憑、假身份證等證件騙取錢財。有的還利用電腦網絡技術進行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

網絡犯罪主要包括網絡盜竊、網絡詐騙、數字破壞、網絡教唆等形式。這種犯罪行為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是最嚴重的破壞網絡環境的行為。近年來網絡犯罪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犯罪機率越來越高,手段越來越隱蔽,涉案人員越來越低齡化,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正如所有的新事物一樣,網絡的發展也是一個統一前進性與曲折性于一身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網絡管理方法的改善與網民網德水平的提高,網絡危機終會過去,網絡文化恐慌終將結束,網絡時代一定會開創一個真正屬于全人類的未來。

參與文獻:

[1]比爾?蓋茨.未來之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斯皮內洛.世紀道德——信息技術的倫理方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

[3]馬和民、吳瑞君主編.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

[4]李倫.鼠標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解學芳、臧志彭.信息時代的網絡文化生態安全危機與化解[J].情報科學,2008,(5).

[責任編輯:吳紀龍]

猜你喜歡
生態危機網絡文化網絡
我國網絡生態危機治理路徑探析
法蘭克福學派異化消費理論光芒與缺陷并存
淺談當代網絡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
網絡文化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與對策
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的路徑探索
油氣集輸系統信息化發展形勢展望
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組織與評價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基于網絡的中學閱讀指導
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反烏托邦觀照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