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雙主體教學”

2009-07-30 09:09宋春波
中學生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9年3期
關鍵詞:主客體主導作用客體

馬 莉 宋春波

摘要: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的“教”與“學”的活動。在此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失去了教師這個主體,教學活動也隨之消失;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活動中具體表現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自主地學習。教學內容作為“教”和“學”的客體主要是指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科學知識,它被兩個主體共同作用的同時又將兩者聯系起來。

關鍵詞:主體客體教學主體學習主體教學內容

收稿日期:2008—12—22

作者簡介:馬莉(1971.10—)女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宋春波(1973.08—)女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學一級教師

對于教學活動中的主、客體認識是教育原理中的一個基本問題。認識的不同反映著人們不同的教育思想,同時由于教育思想的不統一也將直接導致人們在教育實踐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此,對此問題是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

我們都知道教育活動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這就是教育者(教師)、受教育者(學生)和教育內容。那么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如何?到底誰為主體?誰為客體?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一、關于主、客體的概念和關系問題

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有必要先介紹一下主、客體及其關系。

主體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有本體論和認識論兩種涵義。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是指屬性、關系、狀態、運動等的基質、載體和承擔者,近似于哲學中的“實體”或“本體”概念;而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并運用一定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包括個體、社會集團以至整個人類)。作為主體的人是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的統一;而這個統一的基礎就是人的客觀的、能動的社會實踐。所謂客體,就是主體通過實踐所作用的對象??陀^世界成了主體認識的對象,它就是認識的客體;成了實踐的對象,它就是實踐的客體。

主體和客體是相互區別的,它們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腕w是主體活動的物質基礎,主體對客體具有能動作用??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首先,主體和客體都是在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離開實踐也就無所謂主體與客體。所以,任何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其次,主體在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體的同時也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最后,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同時就是主體和客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種相互轉化是通過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表現出來的。

二、教學活動中主客體關系的主要觀點

1. 教學主體觀。這種觀點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系統、全面地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處于受教育者的地位,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吸收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則是教學的客體。

2. 學生主體觀。也有論者認為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唯一的主體,教師所教的任何東西最終都要被學生消化和吸收,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將外部知識通過構建的方式轉化為自身的知識。他們把學生看作是能夠完全決定整個教育過程和結果的主體,而教師只是以協作者的角色幫助學生獲得發展。

3. 學生主客體雙重性觀點。持這種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學生同時具有主體性和客體性兩種屬性,并且隨著學生自身的成長,這兩種屬性此消彼長形成一個動態發展的模式。具體地講,學生在學習前期主體性最低而客體性最高,經過小學、中學和大學,到研究生時期主體性達到較高水平而客體性則降至較低水平。這種觀點把學生的地位看作一個由客體到主體不斷發展的過程。

4. 雙主體觀。這種觀點認為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構成的?,F在通常將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說成是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即主導了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方法以及時間和空間。與此同時,學生也是教學活動的另一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主要表現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客體是教學內容,三者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教學過程。

筆者認為,在以上四種觀點中惟有雙主體觀對教學活動做了客觀和辨證的理解,也最能真實、全面地反映教學活動的本質。以下將就雙主體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三、從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來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個體的認識和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活動主體的主要任務是把人類社會積累下來的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因此,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主持者,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傳遞者,是新人人格的陶冶者和塑造者。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主要是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主導作用來體現的,即教師不但主導了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方法、時間、空間,同時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養成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根據社會的需要把教學內容作為自己認識的客體,然后憑借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再通過講解、演示等方式傳授給學生;其次,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也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識內化外來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單從表面上看似乎教師和學生僅僅是以教學內容為中介來形成主客體關系的,然后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把教學內容作為自己認識的客體,也要把學生當作認識的客體,而學生這一客體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客體,它是具有主動性的客體,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不單單是被教師所影響,同時還以自身的個性、行為制約著教師的行為。由此可見,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就必須把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對學生的認識結合起來,從中找到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這就形成了教學的方式、方法。

四、從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來看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的“教”與“學”的活動。學生通過其思維活動,以觀念的形式反映和掌握教學內容。從學生認識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所教的內容是學生認識的客體。在此活動中教師并不是學生認識的對象,而是學生認識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解”、“導”等方式引導學生吸收、消化教學內容。

有人不禁會問:“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來看,教育過程不也照樣要在教師的教導下進行嗎?學生作為被導的對象是不是意味著主體的喪失呢?”

其實不然。所謂的學生主體是指學生相對于教學內容來講是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單從學習活動來看學生確實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完成的,學生作為被導的對象好像是主體的喪失;事實上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是將知識以快速、簡捷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由不知到知的過程被大大簡化。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是應當肯定的,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的,喪失了教師這個主體,教學活動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活動的發生必然是在學生主觀意志作用下才可能實現的,教師的啟發、誘導也只有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我需要時才能發揮效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五、在教學活動中要提倡雙主體教學觀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得到了兩種不同的主客體模式。一種模式是從教學活動的角度來考察的,即教師(主體)——教學內容(客體)——學生(客體);另一種是從認識活動的角度來考察的,即學生(主體)——教學內容(客體)。這兩種主客體關系模式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它們的存在依賴于師生兩個主體的互動關系的存在。教師、學生都作為認識的主體參與了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并不是一個教一個學這樣簡單的模式,而是雙向的促進。具體來說,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就要發揮起主導作用,這個主導作用是相對于學生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言的。衡量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程度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那么可以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沒有很好

地發揮,因為教師只能通過學生是否獲得發展才能評價自己的行為。反之,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展也同樣調控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斷發展變化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使雙方共同獲得發展。

總之,我們應當看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

是互為主客體的關系。雙方除了具有主動性之外還具有受制性,主動性和受制性一起構成了主體認識世界的兩個矛盾方面,統一于主體認識活動之中。通過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這樣一種方式不斷推動主、客體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12.

2. 王月勝等.試析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J].教育研究,1995,9.

3. 劉黎明.論教學中真實主體的確立[J].教育評論,2002,3.

4. 孫喜亭.從“實踐”觀點對“教學活動”的解讀[J].高等教育研究,2002,7.

猜你喜歡
主客體主導作用客體
淺議犯罪客體
淺析“物我本相因”
人大主導立法六人談
峨眉盤破門武術保護與傳承中的政府主導作用研究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新探
試析期貨法律關系
從“反對闡釋”理論看攝影藝術本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管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