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及其路徑探析

2010-04-28 11:07李四軍
理論導刊 2010年4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道德教育

李四軍

(西安美術學院,西安710065)

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及其路徑探析

李四軍

(西安美術學院,西安710065)

社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迅速增長標志著人類已經進入后工業社會。中國的社會轉型正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外環境的雙重壓力,這無疑給高校道德教育帶來嚴峻挑戰。運用歷史發展的動態眼光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必要性以及現狀進行省察,從而梳理出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路徑,即盡快創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方法,對于中國順利實現社會轉型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意義重大。

高校道德教育;必要性;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

隨著人類步入21世紀,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斷增長,全球進入了后工業化社會。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和政府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問題,尤其是道德教育發展方向一直備受關注。學界對于“高校道德教育”進行了大量的探討,但是,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這些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對“高校德育理論”的挖掘上,鮮有結合時代背景對其進行論述的作品。也就是說,目前對于“高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僅僅停留在靜態的理論分析階段,而沒有將其納入歷史發展中進行動態的分析。事實上,“高校道德教育”是一個與環境發展緊密聯系的課題,只有用一種動態的眼光進行審視,才能真正深入地省察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必要性、高校道德教育的現狀,從而進一步理出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科學路徑。

一、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必要性

1.時代要求:轉型時期高校道德教育面臨的環境壓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改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發生、發展,學者們普遍認識到中國社會已經逐漸進入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催生了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追逐,這直接給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面對“道德危機論”、“道德滑坡論”、“道德代價論”、“精神廢墟論”、“道德教育貧困論”、“道德教育無能論”等論調及人們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多方質疑和責難,傳統的高校道德教育出現了功能消解的尷尬與無奈,實效性明顯降低,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的創新迫在眉睫。如果將“社會轉型”看作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國內環境壓力的話,那么,“后工業社會”發展的要求就是來自于國際環境的壓力?!皬碗s性和不確定性的迅速增長是人類走向后工業社會的基本標志?!盵1]298也就是說,中國在尚未完成工業化進程的情況下,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又面臨著如何進行“后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課題。后工業化歷史進程的顯著特征是強調“個性化”、“多元化”、“脫域化”。[1]391-407毫無疑問,它已對教育提出了新的主張,例如“去中心化”、“提倡對話與交流”、“崇尚差異性”等。[2]這些主張同樣適應于高校道德教育,為我們進行高校道德教育創新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

2.矛盾凸現: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現狀分析。作為我國高校道德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雙重轉型”壓力是我們在學理上剖析高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時得出的結論。那么,關照現實,高校道德創新的必要性體現在何處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現狀進行省察顯得格外重要。結合從事道德教育實踐的寶貴經驗,筆者研究發現,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三方面。

首先,道德教育的價值理念需要提升。市場經濟的發展,確認了個人利益的合法地位,使得以等價交換、效益至上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原則迅速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直接動搖著以利他和自愿付出為基石的道德根基,由此引發了義與利、人道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沖突和困惑。面對這種現狀,高校教育者在教育中往往突出強調道德的功利性,以期實現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卻忽視了道德終極道義的宣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某些大學生“局限眼前,醉心功利、遺忘未來、失卻崇高”。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對基本的社會公德和道德行為規范的認同,對是非善惡失去了清晰而明確的辨別標準。

伴隨著工業化浪潮,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支配下,自然界被無節制地開發索取,這一觀念直接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這已警醒人類必須保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要求人們不僅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協調,還應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倫理范疇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然當前的高等學校德育工作中,卻僅強調學生個人品格方面的修養以及人際關系交往,忽視了學生作為社會化的人的責任感的教育。因此進行生態倫理和科技倫理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同時,人類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蕩,使道德價值取向也越來越多樣化。有人認為多樣化的道德價值取向促使當代大學生成長為“混血的一代”,“這代人腦子里既裝了儒家,又裝了老莊,還有馬列、毛澤東、羅斯福,他們的行為準則也變化不定,忽東方、忽西方,忽傳統、忽現代”。[3]這種觀點表現出對多元價值觀的困惑,從實質上看,還是一種非此即彼的兩極化思想框框來評價、定位多元價值觀,其結果是不可能客觀、正確評價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更不可能正確引導之。事實上,在多元化發展的現實中,這種多元、“混血”的價值取向比傳統的單一的價值選擇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只不過需要對此加以適當的引導。

其次,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需要完善。杜威曾說:“學校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盵4]而我們對道德教育與生活世界關系的認識卻存在嚴重誤區:學生雖然每天都處在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卻被控制在固定的場所里熟識和吟誦著那些抽離了生活和自然的程式化的道德規范條文,體驗不到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多樣性、豐富性和趣味性,從而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被“教育者”所支配,無法深切感受道德內涵的豐富和博大,導致學生出現了思想保守、精神疲倦、逆反心理嚴重等現象。道德教育與生活疏離的這種狀況,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生活對道德的疏離,即物質主義的高漲和個人自由的張揚對道德的排斥;二是德育對生活的疏離,即德育過分強調外在功能,過分注重規范與限制,缺乏道德權利的賦予與個性道德的生長,滯后于時代的步伐和要求。

中國社會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嚴重,身處體制內的高校道德教育依然留存著“政治掛帥”思想的印痕。在某些教育管理者看來,道德教育仍然要服務、服從于政治。他們認為追求“高大全”的政治理想教育優于一般的道德教育,以高標準的政治規范、政治要求(對共產黨員的)替代道德基本規范、基本要求,對當代大學生來講,能取得更顯著效果。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或許在短期內有“效果”,但從長遠看,這種看似拔高道德教育的做法,不僅使政治道德教育失去本身應有的價值,最終也必然導致整個道德教育效果的全面喪失。

近年來與經濟體制的轉軌相呼應,高校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實用人才,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熱衷于實用知識技能的掌握,崇拜科技萬能、工具理性至上大有市場,由此導致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缺失。這不僅直接影響學生自身綜合素質養成和身心全面發展,而且一旦服務于社會,由于其缺乏人文關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必然會加劇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惡化。對此,我國高校德育教育面臨的困惑是如何重新認識把握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協調性,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該怎樣在人才培養中融為一體。

第三,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需要改進。傳統的高校道德教育總習慣于把大學生當作單純的接受者,只看到學生的幼稚和不成熟,看不到他們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多方面的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看不到他們是教育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過于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過于關注“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的過程,過于關注“接受”的過程而忽視學生自主“發現”的過程,將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當作個體應當遵守的外在規范和條條框框,而不是當作有益于個體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由于忽視或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道德教育就常常成為觀念的說教、規范的灌輸、行為的約束,本來應當生動活潑的道德教育過程變得枯燥乏味、痛苦不堪。在全球化的開放背景下,網絡和大眾傳媒無處不在,教育者的權威性就必然受到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的質疑。這種質疑同時又意味著強制灌輸的合理性和合道德性受到懷疑和動搖。

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是與工業化的同步發展,它在滿足工業化大生產需要的同時,又無法拒絕工業化大生產那種規格化、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思維模式的影響。當然,高校教育采取集體教育、“流水線”教育確實滿足了工業化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也滿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殊不知在這一合理性或合道德性背后,隱藏著一種不道德性,即它以抹殺人的差異性、犧牲人的個性發展為代價。長期以來,高校道德教育在價值論上急功近利,在方法論上統一灌輸,在教育形式上整齊劃一,雖然滿足了盡可能多的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卻沒有尊重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沒有尊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諸方面的差異,沒有尊重學生做出個性選擇的權利。其最直接的負面效應,就是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低下。

傳統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是:政府制定目標——學校安排課程——教師在課堂上灌輸結論——通過考試進行評價。這種模式由于是以教育者或傳播者為中心的,受教育者作為主體被置于邊緣化地位,教育內容都是教育者這個單一主體確定,而且更多地止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知識和規范的教育,既忽視學生的踐行,又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導致了長期以來德育缺乏情感教育的內容和環節。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已成為一種主流思想。個體情感的豐富和發展當然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為了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加強情感教育,因為情感(情緒)水平對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至關重要。因為無論是理想、信念教育,還是民族優秀傳統及民族責任感的教育,都離不開大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之,目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在教育理念上“重視道德的功利性,忽視道德的崇高性”、“重視人際關系道德教育,忽視生態環境道德教育”、“重視兩極化的道德價值,忽視多元化的道德價值”;在教育內容上“重視政治道德,忽視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重視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重視道德教育的理性,忽視道德教育的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教育者的主導灌輸,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重視統一的標準化教育,忽視人的差異性和個性教育”、“重視知識和規范教育,忽視情感體驗教育”。那么,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現在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創新。

二、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創新的路徑:“三維一體”的探尋思維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造就具有高尚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豐富知識和扎實專業本領的優秀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面對高校道德教育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只有積極尋求道德教育的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才可能使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

1.創新提升道德教育理念。任何一項創新,首先始于理念的創新。教育的改革與進步也必然以理念的突破與創新為先導。沒有科學的道德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道德教育。新時期面臨的新形勢,要求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和認識教育現象,重新組織和拓展教育活動。21世紀是一個追求創新的世紀,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更要有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因此,道德教育首先必須服從這種人才培養的需要,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樹立素質德育觀,改變傳統的單一性政治功能,使道德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上發揮主導作用?!暗赖陆逃龔母旧蟻碚f,是喚起人們對生命中善與幸福的追求,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所以要改變‘主客兩分’的思維方式,兼顧社會與個人兩個方面,不僅要考慮社會性,更要考慮學生主體性,真正以生為本,重視和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況和自身發展,堅持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相統一,積極引導學生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服務于祖國和人民相統一,促進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協調發展?!盵5]其次,要樹立終身德育觀,把道德教育視作影響學生終身的教育活動來看待,要確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作為個體的內心認同,思想接受等的主體能動反映,把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盵6]再次,要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道德教育滲透在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更多關注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倫理規范和思維方式的教育??隙ǖ赖碌墓?,大力倡揚道德的崇高性,堅持道德教育功利性與超功利性相統一,以養育學生自由、獨立、高尚人格和促進優良德性生長為旨歸,著力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作風,努力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堅持大學教育育人為本,以德為先,建立符合學生全面發展規律、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潛能的新型道德教育模式。

2.創新完善道德教育內容。隨著社會進步,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尤其是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他們渴望接觸新知識新事物,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提高說服力、增強影響力,必須注重內容的創新與完善。首先,創新大學生道德教育內容體系,要遵循導向性、發展性、開放性原則。高校道德教育必須確立科學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堅持正確價值導向,要著力實現價值取向多元化和價值導向一元化的統一,“學校德育的功能就在于用代表個體的根本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一元化價值觀念調節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使人們具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和凝聚力,以維護社會秩序,并推動社會發展?!盵7]道德教育創新內容必須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否則會造成思想混亂。當然,道德教育內容也要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和理論建設的最新成果,及時有效地更新、增加內容。注重吸收國外優秀的道德資源,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國際意識,樹立向全球開放,為全球服務的觀念,尤其注重借鑒和吸收國外道德內容中的精華。只有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可和接受。其次,道德教育內容選擇要注重科學性與現實性。既要注重從倫理道德、民族精神、職業道德與情感等方面全面考慮教育內容,又要注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體現社會性要求的思想道德規范與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之成為他們由衷需要、喜聞樂見和卓有成效的具體教育內容,尤其要注重現代道德精神教育,比如主體意識、公平意識、誠信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等的教育。再次,道德教育內容要注意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題。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今天,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案咝5掠齽撔乱岩詯蹏髁x教育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盵8]當然,個性化道德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已是大勢所趨,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與個性的發展、個性的塑造是完全統一的。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把民族歷史的優秀文化傳統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必須激發出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并自覺地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國家的盛衰強弱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不斷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勇于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創新豐富道德教育方法。相比較道德教育的理念、內容創新而言,道德教育的方法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再好的理念,沒有科學合理的施教方法做依托,最終將難以貫徹落實。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創新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創造出適應新形勢的科學方法,努力實現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堅持用科學的方法引導人,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人,用高雅的校園文化熏陶人,用高素質的隊伍帶動人。首先,弱化施教者主導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教——學”兩極化的傳統思維模式。要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讓“靈魂工程師”成為“人生導師”,使“塑造”變為“引導”,改“訓話”為“對話”,建立師生良性互動的多向交流模式,著重在啟發、激勵學生主動接受教育和在自覺進行自我教育上下工夫,使他們逐漸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變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體。其次,倡導道德教育的無意識性和滲透性。西方現代德育教育,非常注重對學生自我成長動機的激勵和教育環境的塑造,提倡通過環境的營造和情感投入來達到德育目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營造環境,以境化人,以情感人,使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于學生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道德行為的養成。再次,應該提倡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規范教育與體驗教育、磨煉教育、志愿服務等結合起來,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直接感悟生活的價值,以實現對道德原則的真正理解與接受。在教育計劃上,可以把系統教育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在教育環節上,可以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考查形式上,可以把考核學生道德認識與考查學生日常政治思想、道德行為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輕松自在的生活啟導教育、開展激動人心的情感體驗教育、開展張揚個性的“專業”創意教育等來拓展教育空間。在教育方法上,努力實現從單一的、傳統的方法向網絡化、現代化、素質化、自主化、服務化的多樣性方法轉變,力求實現多渠道、多層面、全方位的立體式道德教育模式。

[1]張康之.行政倫理的觀念與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王玲,周小虎.后現代教育思想與中國基礎教育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

[3]我們擁有什么樣的一代[N],中國青年報,1993-2-2.

[4][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郭維平.中西方道德教育觀的比較與高校德育創新[J].教育探索.2009,(4).

[6]陳思坤.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創新的切入點與著力點[J].教育探索.2006,(1).

[7]魯杰,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67.

[8]馬福運.試論高校德育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G641

A

1002-7408(2010)04-0061-04

李四軍(1965-),男,陜西延安人,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題解教育『三問』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如何對幼兒開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