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010-09-02 06:16楊曉慧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關鍵詞:審美能力語文教學教師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便。審美能力的培養通常包括以下途徑:在美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在對比中培養學生體會形象美的能力;在想象中培養學生領悟意境美的能力;在推敲詞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美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師;審美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美文,有的呈現給我們的是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人間仙境,有的則以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讓人回味無窮。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還要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美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美讀是對課文語言及其內容最直接的感知,也是進入文章情景,獲得美感的基本途徑。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家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都有莫大的收獲?!比~老的一席話,道出了美讀的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放錄音或者教師富有感情的范讀、學生自讀等方式,無論是運用那種方式“讀”,都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讓文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并伴隨著朗讀者聲情并茂的朗讀逐步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如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校的一封信》一課,通過對重點詞、句的范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深刻地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美,激發對侵略者無恥暴行的強烈仇恨,同時也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久而久之,對學生的語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在對比中培養學生體會形象美的能力

深入理解課文是審美的基礎,而對比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魯智深和鎮關西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對美丑的認識,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在想象中培養學生領悟意境美的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崔顥的《黃鶴樓》中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句,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不要拘泥于字面的簡單解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仙人乘鶴而去,不再復還,只留下孤零零的黃鶴樓,千百年悠悠的白云……還有望著這美景而思鄉的人。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詞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美的能力

在語文課文中,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叢間直竄向云霄離去了”,“竄”字顯示了速度,表示來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準確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兒趴在菜花上的情態,既形象又貼切。如楊炯的《從軍行》中,“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一個“繞” 一個“暗”,一幅大雪彌漫、天色昏暗、殘酷的戰爭一觸即發的圖畫便展現在眼前;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 即傳達出春日萬物爭喧的情景——紅杏枝頭,蜂飛蝶舞,春意盎然。這樣的傳神之詞給我們的是無窮無盡的美好想象。這樣的例子在語文課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帶領學生仔細推敲,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照顧到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緒,創設有利于學生審美活動的場景或氣氛,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巧蘭,中學語文教學應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6

[2]晏慧瓊,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7

[3]李志杰,談談審美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5

作者簡介:楊曉慧(1969-),女,陜西商洛人,洛南縣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猜你喜歡
審美能力語文教學教師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師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途徑探索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